|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6-2 05:40 编辑
这版肖五整体有特色,普列文没有框框,专注力集中于音乐自身,他没有以历史的观点去审视,换句话说,你在它的演奏中听不到类似穆拉文斯基那样的历史回溯感,但却透着对音乐自身的专注,单一性的说它诠释不够深刻有些苛求,它确未达到像穆拉文那样的深入程度,这从第一乐章慢速段落有所体现,笔力再深一些会更好,但他解析的脉络非常清楚,这类清晰的脉络感同样能把听者的思绪引向深入,而且演奏在幅度上有优势,同样看第一乐章,开阔的幅度、震幅与力度无疑为之增色,小军鼓这一段刺激而又坚决,铜管给的恰到好,再加上LSO动态和弦出色的弹性和轰动效应,准确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展示出普列文硬派潇洒的风格,此版绝对应在一流版本中占一席,但似乎并未受到应有荣誉,也许与它第一乐章音色控制偏亮有些关联,可能会有认为偏亮的音色导致慢速段落表情不够沈郁,但它以近乎完美的形式感给我留下印像,另外,音乐走向很清楚,应变敏锐。
听听声部姿态多变的第二乐章,它带给你的不是类似西诺波利那样整合的美,是即兴加帅气的美,是乐队运行过程中频频的灵光闪现,几个声部的演奏大胆而姿肆,透着未经严格梳理的质朴气息。
从整体效果看并不输给谁,它整个的动静与内在张力都不错,不足在于第一乐章前半段慢板部分不够“沉”,色彩应再暗些,其它我找不到有啥不足,包括第三乐章,内在张力可不是加大力度这么简单,听听他的第三乐章,而他明显控制声音响度的第四乐章同样让我看到普列文对作品的有效思考,可惜的是,业界与cm对此版的认知不够。
普列文链接:见536楼并致谢
斯托科夫斯基的肖五录于1939年,声音还可以,陈旧的录音并未很影响听感,斯老第一乐章呈示部把握的严峻而稳健、一股由内向外徐徐散发的沉积气息,你也能隐隐觉察老帅胸有成竹端正的步履,正因为这样的速度,管弦乐措辞才有条不紊,因而你听下去,合奏别管是向上音区还是下音区行走,笔力都能炼达而浓郁,我想,老帅这样沉稳的控制和隐含在浓密织体下的情感,会打动企鹅三位评家。
但同时,斯老是整动态与音响的行家,尤为可取的是他棒下的动态与幅度绝不是“轰然大作”,而是在整齐化一之下整个舞台的连锁响应,他要的是由地心爆发所传导的整体震动感,只是30年代的录音低频段损失不小,但大师有序的齐整,包括边缘的干净,我是能感觉到的,听听和声精湛、干净利落的第二乐章。
另有两点需提及:
一、30年代那个时期,老帅对作品的理解与俄人、与现代人都很有差异,更别提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的了解,那个时期获取资料的途径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他的诠释更多是建立在作品的人文精神、音乐结构、抒情性和谱面的深刻含韵上,而隐浮于音符之下更多的复杂、波及、痛楚与呻吟,非俄的指挥很难体察到,仅举一例,你听第三乐章,演绎的方向与俄系指挥家有所不同,比如,他的解释,隐隐有希冀的升起,即使中间的激烈乐段,也明显保持几缕温暖成色,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有第一乐章,这显然与俄系老派指挥不同。
二、肖五,俄的首演者是穆拉文斯基,美的首演我不知道,但有可能是斯托科夫斯基,也就是说,在斯老面前,除了乐谱是没有其它“模版”的,也就是说,演奏的模版是由穆拉文和斯托科夫分别确立的,他们在各自的理解下确立了音乐走向、节奏关系和声部关系,穆拉文由于他的“感同身受”另说,且他的首演没有录音存留,而斯老这版肖五的精彩程度与价值都很令我惊异。
斯老1940版的肖六声音更好些,仍是与费城管弦乐团的合作,一流的演绎比他的肖五更令我本人信服,出乎意料的深刻给我很深印象,比如第一乐章6.01分的副部主题力透纸背,又从容不迫,音乐的氛围感甚佳,很好表现出圈牢下作者的思考与有限度的田园风情,因而,即使优美也是深刻的优美,耐人咀嚼,音乐这个东西,特别是进入浪漫时期后,如果没有人文情感在里面,就只能是单色调的、表相的、限于感官的,斯老1940版好就好在演奏超脱开形式而深入到作品的内核,这在当时是令人敬服的大手笔,变化的“节点”始自哪?没有资料查考, 但诠释在深刻上的权威性是实实在在的,
后两乐章不仅色彩丰富,同时表现出斩钉截铁般的气度,这是典型肖斯塔科维奇的气息——无奈的犬儒气息,但一旦挣脱了脚镣又有无人能及的自由脚步。
斯老链接:见536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