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西里·佩特连科在naxos的2013版可听可收,麾下自然还是皇家利物浦爱乐团,他于2006-2021担任该团首席指挥长达15年,后被皇家爱乐乐团挖走签约至2030年,可见多么看好他。
这版肖四精彩,面对如此复杂的大型作品,他高度融合的整体能力和坚定明确的演奏方向、再加上清晰的音乐效果,保证了这是一款有挑战性的唱片,我甚至以为他有效综合了康德拉辛的深刻体验和罗杰斯特文斯基瑰丽的音乐构思,他当然还达不到前辈的高度,但指挥和演奏员们高度融合,惊艳的和声织体、透明度、层次与色彩俱佳,管弦乐的细部与细节既准确又精湛。
长大的第一乐章你听不到一丝的含混或语焉不详,每一条分句都清晰的解释着说服力,因而它的推进与走向高峰值的过程清晰的令人发指,各声部演奏员们只有保持高度的音乐警觉才能做到,这包括了声部之间的层次与位置感,分句之干净更给我深刻印象,此外,你能感觉出他的高潮段落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均匀推动下自然而然的结果,佩特连科在推动的过程中慎用“+”号和“—”号,做为听家,你就不会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寻找“峰值”来刺激听感对吧,真正“点燃”你的是他坚实均匀的推演过程,什么叫整体性好?它绝不会一惊一乍,但他整体性的发力、他均衡持续而又有条不紊的发展,就像酒精慢慢渗入血液神经,均匀而有效,促使你逐步走向腾空飞扬的高端。这样的精彩演奏在第二乐章持续着,依然是不二的路数,对音乐的解析细致而充分,指挥的指令敏捷有效。
我听此版所引发的另一感觉是:若苛求的说(对佩特连科来说、的确有点苛求,但能说明问题),在对作品深刻性的挖掘上还有待可提升之处,当然,我并未指望当时只有30多岁的佩特连科能达到像穆拉文、康德拉辛那样、因身在其中而刻在骨子里的艰难体验,对肖四这样将思索、嘲弄与犬儒气息深隐于音符的大型作品,是很需要这番体验的,绝不是说没有这番体验不行,而是你较难于将这番骨子里的东西“平移”过来并且贯穿始终,这就是为啥很多新版的光洁度与声音在效果上无可挑剔,但情感与内涵终差一层的缘由。
比如第二乐章,演奏稍显些微的松驰,没有第一乐章那样“警觉”,少了些像穆拉文或康德拉辛那样带着锁链跳兰德勒的感觉——放松只在肢体,精神却不时紧张,佩特连科自然关注到“深刻”,但他们明显把优异的整体性与深刻的内涵作为同等砝码来布局,否则,你很难想像佩特连科能把这版演奏整体的融性与外观做到如此高端的极至!但你再想想、把各种素材都融于一体、而置于优异的整体性之中,又意味着什么?——意味这你必须要舍弃一些音乐素材来平衡整体,不仅佩特连科,所有整体性好的演奏、都必须靠舍弃来求平衡而不是靠“增加”来求平衡,因为平衡天枰的承载是有限度的,卡拉扬是平衡与整体性甚佳的指挥,他的演奏有时会不得以的舍弃细节,为什么?原因明摆着——鱼和熊掌你都要?天下没有那样的事,这就是指挥界新人与类似康德拉辛包括贾维这些老帅在演绎老肖等同类作品时不同的思考所在,也是卡拉扬或海丁克与前苏俄老指挥们在诠释类似老柴、老肖时不同的设计与效果——一类是经过了西方音乐理念的抒理,一类是原汁原味。
第三乐章足够精彩,锋利的织体、准确的节奏与首乐章一样,深入性也足够,正是我想要的。
https://pan.baidu.com/s/1qUXyWr2p31YFkEUhFBh0lg?pwd=zfu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