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2-22 12:41 编辑
古典无疑是引领性能的最大化存在。不全面体验只从单边出发容易陷入pk非此即彼的对立局面。其实那些最高端大牌器材设计师都不会陷入这种玩家情绪,越是顶配器材越能包容各种音乐风格。比如动圈大耳机就是个例子,不能包容的类型那就有一定偏颇走向,比如静电。
旗舰大耳就是这样。但这里面确实存在包容性不足的类型只能理解自己,不能理解其它类型的局限问题。
即便是对交响音乐的诠释,也存在从录音角度就出现纰漏的顶级业界存在的问题。比如马二最终乐章就容易录糊。最少是音乐介质比如各种实体唱片或者数码唱片,在压盘后期剪裁信息量的时候,不得已压缩了细节。以至于用大耳机就听出问题了。
流行音乐是古典音乐的子集是肯定的。这方面必须有全类型覆盖的体验才能做判断。不管流行,交响,还是戏剧,影视,都有音色和细节角度的分别。有些是覆盖其他种类的存在,有些是包容其他种类的上位存在。作曲和乐理角度更是如此。星战配乐的类型选择就选了交响乐队,因为宏达性在于细节不在于流行乐队乐器数量少细节差,单纯的声音强度反而细节单薄。作曲和应用业界的专业高度就是这样。
比如,流行音乐地狱咫尺现在基本都是走的数码发行渠道,但是用老旗舰大耳机听的话一些低频部分是糊的,换了旗舰大耳机不但低频乐器清晰度上来了,糊的问题也没了。所以流行音乐也有细节感染力的问题,这一点部分交响和流行。哪怕流行音乐都是内生的midi线路也有音色展示效果好坏的分别。也有很多顶级流行音乐人追求顶级细节,比如现场不插电乐器音色本色演奏。不插电不扩音就是流行音乐界公认的最高形态。这些业界的方式需要知晓和理解,才有认知宽度供选择和作为判断问题的依据。
越是终极理解力,越有包容和概括性以及高度视野。否则只是发展途中的探索时期,比较容易中二钟情于一个侧面问题。这方面只要观察产品设计层和出来的产品就能知晓问题的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