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说两句呗,毕竟提到我的贴子了。
如果以看电子产品的角度去评价超旗舰耳塞或者播放器那都是在割韭菜,这个毫无疑问,这也是我贴子里国号给了“割”的原因。同理,Susvara也是割韭菜,1266也是割韭菜,dcs,msb,playback的解码都是割韭菜。甚至不用到超期间,旗舰级也是割韭菜,就像坛子里的“标杆" IE900, 设计师压根不是主力调音师,名下只有一个专利--IE900的外壳。 IE900本身单元结构和IE300一样,多加了几个线圈,(消息来自与森海塞尔官方,在head-fi文字采访里透露的)这难道不算割?
如果不把超旗舰耳塞和耳机当作普通消费品,那就可以理解了。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硬素质的提升,更多是追求一种独特性,换句话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首先,就我测过的各种超旗舰和旗舰耳塞,素质是有明显差距的,甚至在展会的环境下都能听出来。除了素质,调音差别更大,所谓"大厂"调音都相对稳妥,所以前后代更替,素质上的改良往往大于调音方向的改变。对于已经玩过这个级别塞子,有又闲钱的玩家,很难再购买一个同级别耳塞,目光就会投向超旗舰。而大部分超旗舰都会带来比“大厂”旗舰更有特色的调音,所以塞子的超旗舰的买家一般都是货比三家之后选择了一个素质首先明显高于旗舰级,同时调音又非常符合自己脾性的耳塞,大概率就只会给好评。没听过直接喷的,也会被已经买了的烧友喷回去,耳塞的粘性更大。
播放器想调出特色就比较难了,也就更容易让懂或不懂的玩家都质疑。耳塞可以单独开模做独特的腔体结构,定制单元做独一份的声音,定制调音材料,独家分频和单元排布等等,方法很多,而且非常直观。而播放器,几乎都是通用件。芯片就那么几家,FET管就那么几款,晶振定制的也没几款,放大器线路也都比较成熟,所以纸面上看就很难做出独特性。即使像N30LE确实在放大线路,FET管,晶振,甚至供电上做了很独特的设计,大部分烧友看不懂,也就懂一个4499EQ,甚至还不知道4499EQ比4499EX强在哪,什么时候会强,什么时候不如4499EX。对于不懂的东西,人类心理就会排斥去了解(否则这个世界全是学霸了),而是更多选择用自己已知的信息去做判断,对于播放器来说就是品牌。 在这个前提下,人们评价的标准就不是N30LE应不应该卖那么贵,而是凯音应不应该卖那么贵,不是N30LE好不好听,而是凯音会不会好听。 而对于展会上听,播放器之间的区别又不如耳塞的区别来的直观,比如动态,瞬态,背景,层次这些靠播放器升级来提升的东西,都不如三频平衡来的直观,于是就会质疑这个播放器。同样,当已经买了的烧友拿这些提升来说事的时候,又显得不是特别有说服力。也就是说通过“看”来了解产品,看播放器的评测门槛要比看耳塞评测的门槛高。我写英文评测多一点,而写播放器,DAC,耳放评测的难度要比写耳塞,耳机大太多了,我相信有写过分段详细评测的烧友都会有共鸣。
说点题外话,很多人看到了音源、前端评测难写,说服力弱这个现象,于是孕育而生了科学党,通过测量诱导人们去“完全相信”直观数据,那部分评测几乎不谈声音,因为了解声音、音乐、录音是有门槛的,而了解数字只需要会比大小,而关于他们测量的数据和实际声音有多大联系,他们不太明白,更不想让观众明白。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坚信,科学党背后有一条完整的利益链,然后一部分信众在维系着一个和“客观”背道而驰的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