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清风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入门从旋律开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3-7-10 22: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恩。谢谢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7-10 23: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10 23:51 编辑

标题,作为学生入门阶段而言没毛病。

但是听交响乐如果纯粹走旋律那就中二了,单纯靠肾上腺取得共鸣还要脑子干什么是吧。交响乐再不限制绝对内容,也有内容出发点。比如马勒,现在简单借助视频里带有章节解说字幕的,一把就能入门。现在,放着现成的手机视频工具不用,直接就是浪费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0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1 00:10 编辑

马勒和布鲁克纳,卡在器材上。

尤其是布鲁克纳,经典的演绎和烧盘,大部分是在大教堂、大空间录音,然后在落地大系统上回放。

然而很多人,没有机会听现场的马勒和布鲁克纳,甚至没有机会听落地大系统的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旦听过,会直接颠覆耳机系统形成的观点。

换言之,这两位的作品太吃器材了。

那些能够在手机上听懂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人,其实是在现场或大系统上听过了,不过是借用手机把那段听音记忆调用出来。

因为手机能够呈现的,其实只有旋律、节奏以及产生的张力。

唱片行业是一个内卷十分残酷的行业,至少在SP和LP时代,能够出人头地的,都是千万里挑一的天才加上一点运气。而CD时代开始商业化泛滥,阿猫阿狗都能出唱片。打响名气的更是滥录成灾。

我不喜欢针对性的评价某个音乐家。但是我非常反感不去深入了解古典音乐世界,或者任何音乐形式,没有干货但又喜欢SHOW OFF的键盘侠。

多听。让器材为音乐服务。仅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7-12 0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瑞典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0 10:25
单纯讲好听不好听没什么意义,我相信坛子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分辨好听不好听。

关键是要掌握如何知道一首 ...

非标题音乐听感情的紧张和释放,即和弦的运动,可以带人自己的感情进行体验;了解背景可以更新快入门,但并不唯一。
标题音乐一般都有介绍,了解下背景再去听。
现代音乐听音响效果,紧张、刺激、扭曲的效果找对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3-7-12 2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ranwanui 发表于 2023-7-12 08:43
非标题音乐听感情的紧张和释放,即和弦的运动,可以带人自己的感情进行体验;了解背景可以更新快入门,但 ...

我只知道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不知道什么叫标题音乐。

我目前收集了大概10T古典音乐,如果按你说的“了解下背景再去听”,嗯。。。。。。。。

我好歹也听过几次现场交响,没见那个指挥是先讲个故事在开始整活的。而且最多只有十分之一的曲子我能听出是讲的爱情还是战争亦或是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3-7-12 22: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收藏以表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23: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2 23:04 编辑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2 22:05
我只知道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不知道什么叫标题音乐。

我目前收集了大概10T古典音乐,如果按你说的“了 ...

大部分古典音乐的题目是这样的: X大/小调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夜曲/练习曲/船歌。。。。。。,再加上后人整理乐谱时的编号。比如OP61就是著名的贝多芬小协的编号。提到OP61,资深乐迷马上就明白是什么曲子。像什么英雄、田园这类标题是浪漫主义之后才偶尔用之。甚至有些标题是后人多事硬加上去的。

西方古典音乐的名字,对于外行来说其实很不好记,一般是记编号。

很多古典音乐采用了当时的民族曲风,例如大、小无中的洽空、吉格,这其实是两种舞曲的名字。知道这个背景,也就是多学点知识,和听不听得懂又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幻化成视觉画面,也可以是一种情绪的共鸣。

古典音乐的述事性,主要体现在舞剧,以及好莱坞黑白电影时代的背景音乐,当时不少音乐大师为了五斗米去干这活,如果喜欢看50年代前的黑白电影,能够经常发现里的背景音乐真TMD的好听,那是大师现场拉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3-7-12 23: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清风扬 发表于 2023-7-12 23:03
大部分古典音乐的题目是这样的: X大/小调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夜曲/练习曲/船歌。。。。。。,再加上后 ...

那你的意思是古典音乐只管好不好听就完了。不用管听不听的懂,也不用去分辨曲目的题材,管他爱情还是战争只要旋律好听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2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首先,这是你自己的意思。我讲的还算是简明平实了,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爱怎么理解,我管不了。但是不要随便安在我头上。

另外,你自己都说,最多只有十分之一能听出是讲爱情还是讲战争。因为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23: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2 23:51 编辑

关于四大小协。这个提法的来历,并不清楚。不要妄言什么音乐界公认。但是在唱片行业,将贝、勃、门、柴四大小协打包,或做一个系列出版的确实不少见。

个人见过最早的四大小协唱片套装,是STERN演奏的名为《FOUR FAVORITE VIOLIN CONCERTOS》,这是套黑胶,也只是从商业角度上叫四首最流行的小协,个人认为这才是四大小协的真相。这四首小协中,旋律最优美是柴、门,尤其是门小协,女人特别喜欢拉。因为门小协可以一味走阴柔路子,不怕难听也不愁卖。同时相比另三首小协,门小协没有采用惯常的管弦乐开头,而是小提琴直接切进来。同时门小协写了固定的华彩,所以这首小协既能充分表现小提琴的歌声,又相对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变数,容易上手又好听。这就造成了一个可笑的情况,不管音乐家是不是最擅长这首小协,出张门小协的唱片基本上是不会亏本的。这首曲子确实是小协曲式中最容易听到,也是最容易入门的。

由于中国人喜欢四大这种提法,所以容易产生错觉,这个说法其实完全可以扔掉。实际上仅仅从好听的角度出发,圣桑、格拉祖诺夫、西贝柳斯、布鲁赫第一和苏格兰幻想曲都可以排进第一梯队。而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小协的旋律就不那么容易接受。旋律优美的小协基本上集中在浪费主义时期。古典时代的小协又是一种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3-7-12 2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我的意思是,如你所说“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爱情或战争)”那么请问,如果是别的主题(或者叫题材),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分辨?或者讲各种主题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简单点,我打个比方吧,流行歌曲《吻别》,什么叫吻别?就是亲个嘴就跑的意思呗,情感纠葛。看歌名就知道必然属于爱情题材了。

再比如,古典《1812》,对于一个很少听歌的人来说,他有可能认为讲的是关于1812年的一段爱情故事,对吧,但是当他听到音乐里的大炮声的时候,只要他不傻,肯定能确定是战争题材。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古典音乐里都有 炮声阿,当他听到没有炮声的曲目时他该如何判断?

好,再回到你的原话“因为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爱情或战争)”。那么我请问,如果是别的主题,你又是靠什么确定的?当我们从路边或者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一段古典音乐时,我们又该如何确定他的题材?是爱情?是战争?或是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00: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真的感兴趣的话,学点乐理。——这段音乐是讲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问的不对。音乐中的主题,和你说的主题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不信自已花点时间研究一下赋格。

要么从经验入手,就是多听。要么从理性入手,去学乐理。

本贴只是心血来潮的时候介绍点引导入门的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3-7-13 0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v1p8211 于 2023-7-13 01:41 编辑

最近刚开始听古典的新人,对于楼主的看法很有共鸣。
刚开始什么也不懂,因为听流行音乐的习惯,觉得一首曲子一定有一个确定的“意思”,但是又没有歌词,于是听之前就先去百度背景或者分析再去听,结果发现完全听不出来...听不懂很挫败...
后来看了看周海宏的《音乐鉴赏》,上来第一句就是“音乐何需懂”,因为音乐是“情绪的艺术”,没有明确的视觉性和语义性。至于很多人能听懂作曲家想表达的东西,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个是需要多听的(而且听众理解的也不一定是作曲家本来的意思,乐谱经过指挥和演奏家处理就像用手去接雪花一样,碰到的一瞬间就已经变了)。
于是我一个刚入门的新手,也就不再去纠结什么理解、深度,先找自己喜欢的旋律来听,就像楼主说的那样。
楼主介绍的容易入门的曲子基本也是我最开始能听的下去的,贝579都很好听,然后就挑些比较“俗”的曲子来听,比如德9啊沃尔塔瓦河啊四季啊柴一拉二啊...或者干脆听听巴赫和施特劳斯家族,这俩就纯听旋律也一样好听。
马勒我作为新手是真的听不进去...太难了,旋律一大堆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等以后慢慢听多了,看看能不能有所进步哈哈,真的很同意楼主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3-7-13 04: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不知为何。听柴的很多乐曲总有种浮于底的压迫感,仿佛一个穿着鲜艳裙子的女孩背着方书包走进一幢灰水泥楼要上补习班;而听圣桑的乐曲多有种闲适的惬意感,仿佛握着一杯花茶走在略有几人的静谧步行街雨后尚柔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到脚下。

两位按前辈的标准应该都属于入门旋律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3-7-13 05: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v1p8211 发表于 2023-7-13 01:36
最近刚开始听古典的新人,对于楼主的看法很有共鸣。
刚开始什么也不懂,因为听流行音乐的习惯,觉得一首曲 ...

这说得很对啊, 说到底就是艺术审美能力
历史背景跟声音本身是割裂的, 你了解得再多也不会提高审美能力
乐理有关係, 但不一定重要, 阿格丽希不会乐理是出名的
天生乐感不足的话, 循乐理来理解音乐还是有用的

提高审美能力唯有多听, 学乐器也有帮助
还有缘份 例如你说的马勒 我不知为何高中的时候很爱听 凡其是马勒2 天天听
现在人大了反而没耐心听这麽长的东西

不过审美也是多种多样的
跟喜好 个性等等都相关
我个人的观点哈
审美 跟 乐感 其实是两个东西
一个可以培养,有区域性,时间性
而乐感我觉得是天生的 上限由基因決定了
人对一段音乐的感知是这两样的综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3-7-13 05: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本帖最后由 汉保薯條 于 2023-7-13 05:36 编辑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2 23:57
我的意思是,如你所说“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爱情或战争)”那么请问,如果是别的主题(或者叫 ...

下两楼的老哥引用的就说得很清楚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
听进耳朵里 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不能言传的 更不能归类到某种特定题材
诉诸文字只是便于理解而已
反过来也可以 很多曲子都是作曲家读了文学作品 然后用音乐表达他读书的感受

流行歌曲涉及歌词 就不是单纯的音乐了 (或是任何有文字的古典乐)
最起码是综合了音乐和诗词的艺术形式纯音乐的确是抽象得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3-7-13 07: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我的问题是如何听出主题或者叫题材。

楼主的回答是要么靠经验要么学赋格。

绕了三十多楼早说这句话不就完了,害我熬到半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3-7-13 09: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芜湖
为了有个吹牛逼的题材,又是看《音乐鉴赏》,又要看年谱了解背景,又要识谱,还要学赋格。。。
我也是醉了,最终不就是为了达到高潮嘛。
有那个时间精力学习什么、研究什么都会有更大的收获;中国自己那么多有益好玩的东西,非得花在国外的劳什子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0: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楼上的,你研究出什么,有什么成果?功成名就退休了来口嗨?

无聊透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3-7-13 10: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小时候电视机前看了很多有线音乐台的马勒、布鲁克纳录像,还录下来,甚至先从布九开始的,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好音箱效果,完全不影响对这两位的喜爱
每个人喜欢的方式途径都是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8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