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1-27 12:43 编辑
以前关注的都不是器材,都是听听音乐。很早有个铁三角二代插在cd机上,也没听出什么细节的差异性。电脑时代在配件市场买过飞利浦耳塞,也没听出细节差异性。这就不叫入烧了。只有发现器材的差异性很大才叫入烧器材。以前听的音乐会和历代玩的东西一大堆各类实体盘全都不算器材角度,只能算入烧音乐。
直到触摸屏手机时代随机赠送的耳塞开始流行,上网搜索发现了一些耳机的讨论才知道耳机和耳机差别巨大。对比入门耳塞花300块买了一个森海300ii,配合合适的手机播放器开始听出音乐声音的显著提升。于是入烧。
- 以前的时代没办法对比器材的细节,所以全部注意力都是投入在唱片本身的内容上的。这也是一种幸福。唱片主旋律都是存在在脑海里的。现在没事就对比细节,越搞越疲劳越不满意,这其实不是一种欣赏状态。无非就是市场不透明,在直接体验之前无法从表面信息做出选型判断。
- 现在的幸福源泉除了有了大量数码唱片可选,平时用桌面笔记本音箱也能有足够的细节展示乐器的音色,可当高档收音机来听。没有过多的低频和其它要素的强调,反而能获得朴实无华的音乐熏香效果。
- 任何角度,都不是绝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