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taverse 于 2022-1-24 10:25 编辑
同一基频不同乐器发出来的泛音组合不一样,看频谱就能看出来了,搞个audition之类的软件丢两只钢琴独奏和小提琴独奏去对比下?吵个毛。同类乐器不同牌子型号的音色差异?你们也可以看看斯坦威和贝森多夫同一个音高键的频谱有多大差别……然后再听听实际有什么差别。
别以为信噪比、动态范围、立体声分离度、总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等几个指标就代表了一切,它们不过是最基础的几个维度而已,关于音质音色,还有大把用这些简单的只表征极其有限信息的指标所无法描述的方面,上面那堆指标看上去差不多(你们看上去数值的差不多,其实也可能差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的两个机器,实际听感可能大相径庭。
而且,并不是指标表观数据好的那个就必然更好听,人的听觉是个极其复杂的且不稳定的系统,听音乐是个不可避免的主观构建过程(俗称脑补),把主观听感喜好和人耳听音跟客观测试标准和一起测量等同起来并认为是唯一的排他的,这是种无知的表现。在有限种指标以外的地方,器材对信号波形失真的处理方式就是所谓的调音较声,这里面甚至有故意增加某种形态的失真来美化听感的手段。很多高价器材都不强调指标有多漂亮,甚至根本就不放测试指标出来,反倒是那些几百块的便宜货喜欢标榜做到接近理论极限值的优秀指标(但是听感?呵呵,倒也不是没有听感很好的, 很少而已)。天价器材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极其成功的骗子,因为能一直骗过很多人的听觉,令他们相信这种声音是好听而且”高保真“的,但实际上指标一测?"卧艹!?”灰质皮层很抗拒,听觉神经很诚实,他们都无法对抗自己的身体反应
某种意义上,不关注主观听感的唯数据党倒是比较幸福的,毕竟可以视觉比听觉灵敏多了且确定多了,能轻易地就满足而且能坚定地省钱,不折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