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osounds 于 2020-7-16 13:43 编辑
本来只是随便听听,没想到几乎是自己比较熟悉的音乐,就认真的听了一下
第一个建议,先把所有音轨的响度调到一致水平,响度不同,动态感受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方法见下
第二个建议,先确认一下自己的听力范围,个人目前还能听到16.5k-17k的样子,再高基本上听不见了。我已经在很多帖子里发现,相当多的烧友感觉不到常见蓝牙耳机或者蓝牙耳放的高频丢失。
我下载并听了所有的对比录音,并对相同的录音都进行了响度平衡。
第一组:
低频初听比较饱满,动态还好,但是低频量稍多,中低频回收过慢,瞬态表现差(乐器1中的连续小鼓和后面的连续大鼓都能明显感受到,前面的鼓声还没收回来,后面的鼓声又叠加上来了,造成轰头感),解析不足,高频尤其偏弱,空间感最差,结像感也是三个里面最弱的(女声里的那段脚步声,同时混合了三角铁,人声合唱等乐器,各种声音的来源只能说有一定的方向,分离不理想,结像位置的清晰程度和2,3相比差得明显)。
低频量最多,导致人声的鼻音表现凸显,男人声会听起来更有感情更温暖,听起来也会非常舒服。但这个优势只在平凡之路前50s朴树的个人轻唱部分得到体现(也可以说这是我听下来1组里唯一占优的一个地方),但是再往后,旋律、鼓声一起,浑浊感就把前面的优势全部破坏了。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很多高频听力不敏感或者系统解析不足的烧友会认为一号最好听
第二组:这组录音的电平比其他两个都低,对比听音经验不足的烧油,很容易直接把这组录音视为垃圾。
高频最好,延伸最自然,解析最强,下潜略弱,动态三个里面最弱。但是瞬态最好(乐器1中的连续小鼓和连续大鼓是最能表现瞬态能力的),不太适合大编制,但弦乐类表现很好。分离度最高,多种乐器叠加在一起出声也是井井有条。
第三组: 低频有力,下潜好,动态表现好。交响大编制整体表现不错。结像感,瞬态比2略弱一丝丝。比1好得明显。同样的电平水平下,低频解析比1强。
结论:这三组相比,没有哪一个是在所有方面绝对完胜。2组和3组各有胜场,1组缺陷最多,在LZ的录音中,仅在男声独唱方面有优势。
最后说一句,听音习惯,千人千面,就本国来说,喜欢筷子兄弟小苹果的人,肯定比喜欢贝多芬交响曲的人多,大家说好未必好,适合自己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