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K,睡醒觉看了一眼,发现楼主的几个基本概念还是有问题,我严重怀疑楼主自己就没弄明白自己之前引用的这些文献都在说什么。质疑以下几个点:
(1)“人类的听力极限在20-40纳帕(-30到-40db)”
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从声压的角度来说,年轻、听力最好的人耳的最小听音极限是大约是20 μPa。而这个值就是用来定义0db响度的值!换句话说,人类能听到的最低响度就是0db,能听到-30到-40db那是不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耳对不同频率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对3kh是最为敏感的,而且某些人在3khz附近能听到比0db稍低的声音,但也不会超过-10db。所以不考虑这些极特殊的情况的话,可以认为人类能听到的最低响度就是0db。
其实,楼主上一个帖子引用的第一个论文里的那个表和图就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那个论文实验做的非常粗糙,结果没什么参考价值。在2003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发布了完整的Normal equal-loudness-level contours
,图片我也附在下面了。
下面是欧盟官网关于人类听力与听力健康的科普,各位朋友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https://ec.europa.eu/health/scientific_committees/opinions_layman/en/hearing-loss-personal-music-player-mp3/l-3/2-sound-measurement-decibel.htm
(2)“线材的失真是-150db,是10^-8这个数量级下”
第一,这两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不要就给一个citation,因为你之前试图引用的那些文章包括我在内都没有阅读的权限,更不用说大部分国内还要**出来的网友了。希望你能提供包含这两个信息的论文原文或图标。不要害怕什么版权的问题,只要原文的内容用双引号“”注明,并写明出处,就是合理的引用,没有人会告你的。注意,要论文的原文、原话,不要楼主的转述。因为就以往几个帖子的经验,我个人严重怀疑楼主本人理解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第二,线材引入的是哪一种失真?
在音频产品范围内,虽然单位都是db,但是失真的种类有很多种。比如说有amplitude distortion (包括clipping),谐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THD+N),frequency response distortion, 相位失真phase distortion等等等等。每一种失真指代的表示方式和测量方式都是不同的。楼主所说的线材引入的失真是哪几种?是用什么实验手法测得的?是否能严谨的证明线材导致的所有失真类型都在不可闻的范围内?
我并不是想故意和难为楼主或者怎么样。hifi本来就是一种爱好,一种娱乐,本就应该抱着玩的态度。线材种类能带来回放系统克闻的区别这件事情,在专业音频届就早有定论,我们本没有必要为这么个事情撕破口舌。但是楼主却一直在用“科学”的名号去“证明”一些与我的个人认知不相符的结论。
遵循、崇尚、普及科学都是极好的。但是如果自己都没有把问题、概念和先前的论文文献理解清楚就开始胡乱分析,只是把科学当成了威慑别人的幌子,我认为这是对之前撰写这些论文的作者、对广大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甚至是对科学本身的玷污。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
-
1.jpg
(112.02 KB, 下载次数: 48)
Figure 1*: Normal equal-loudness-level contours for pure tones under free-field listening condi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