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还是错了一个,那个确实也是我最没把握的一个,我觉得以自己对两条线材差异的初步看法,在这一曲似乎体现的并不明显。最后我凭借一处细节亮度的不同做出了选择。
对这两条线都不了解,就我听下来,这两条在风格上的差异不大,不过发烧线在中低频质感,丰满度上略胜一筹,同时发烧线的力度要略强一些,这就是我判断的依据。不过不知道是录音的问题,还是晚上开空调的太多,导致声音不太稳定,最后一曲在我这里声场有些怪异,三个文件的远近都是不同的,从1-T分别是远-中-近,不过前面几个我对声场并无太大感觉,倒是T在人声前乐器稍显虚弱无力的质感差不多是贯穿始终的,所以还是选了鸡线。
其实我一直认为HIFI是一门实践型的活动,无论理论如何,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实践中的听上。同时HIFI也是个很私人化的东西,别人说有区别,对你未必听的出来,别人说无用,对你未必就不能感知,我曾有过一条线,一套保险管毁所有的经历。所以一切应以个人的感受为主导。曾经我也搞不懂线材为什么会对声音有影响,不过我做了一些实验,比如手头上有不同品牌的USB线,那就都插上试下,有一堆的电源鸡线,那也换一下。有区别就继续玩,没区别的就随便找一条。所以我对一些新烧的建议也是,找两条老烧口中风格差异大的鸡线试下,试出来就玩,试不出来就算了。但是这些经验,只是个人而言的,和听者有关,也和系统有关。
最后还是挺羡慕楼主的听音环境的,两条专线接入,我因为拉不了专线只敢选一些宽容度较高的线,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糊线。还得费力一个一个找影响大的电器搞个滤波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