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301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14: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 16:08 编辑

--音乐欣赏的阶段总结 BLOG:

人的注意力存在很多频道定位问题。

比如世上的人都是同样面对存在于同一个空气里的各种无线信号的全息信息,但只有能关注道特定角度的人才会关注到相关信息,否则都是熟视无睹的。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肯定会注意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角度,不然为什么要有专业角度。每增加一个注意力角度,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以前大量收集唱片的时代,都是从技法角度去对比,对穆特一直没感觉,还能挑出很多演奏上的短板并以此诟病。以后能听出穆特对浪漫派音乐拿手,之外的古典派演奏反而不行。现在看,穆特的卡门幻想曲还是很经典的。
但以后特别是最近对技法关注很熟悉以后,到了再上一层楼到艺术注意力的时候就会发现技法其实是较低层次的底层技术问题。固然技法难度极大,但太钟情技法角度注意力的话,演奏和欣赏方面都比较难上到关注人文灵动层次。
比如到了高级阶段就会关注听韵味,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技巧和细节上,这是一个十分进阶的认识高度。很多技巧没问题的演奏家,整体角度的味道和有味道的演奏家一比基本就没人了。从艺术角度对比也一样,可能会有另外的结论。横向对比,互相秒死。
说明如果你的频道没有调到特定指向,你就无法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如果没到关注人文精神的角度,几乎很难注意技术和艺术二者之间关系问题泾渭分明的存在。

比如帕格尼尼第一小协,小提琴演奏家几乎谁碰谁死,本身作曲方面的技法要求就是极大化的,需要天赋和相当时间占用的练习。也就是阿卡多在这方面能站住脚,柯冈排第二。可以横向对比看看。如果横向对比阿格里奇的技法,会发现比郎朗差多了,但是阿格里奇独特的灵动和激情是她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这个认识角度再次说明:艺术是什么,是人文和心动的感觉,情感不是技法而是灵动。在这里,对什么是艺术再次得到了认识。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大可能在一个问题上占用大量时间。向阿卡多那样绝对钟情帕格尼尼,花费时间精力技法完美之上、灵动和情感基本全都解决的情况凤毛麟角,因为不大可再有人同时具备两种完美。反过来技法掉坑太深也会影响发展到其它领域,阿卡多演奏帕格尼尼之外的曲目就有问题。曲目之间也有人文角度分别,需要注意到频道特征才有到位的可能性。但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的习惯角度养成以后,特别是对风格条件反射建立有极大凝聚的音乐演奏来说,一个角度建立以后很难再有机会切换到其它风格上。
人有失斧者,是一个类似的比喻,说明人不能把注意力放到一个焦点上出不来。否则就会随意焦点放大把一个点放大到整个世界,必然形成认识误区,频道狭窄注意力必然失真。
但是从认识欣赏角度是可以切换注意角度的。如果有机会达到多样化注意角度以后,才有机会去认识问题。说明个人的艺术人文的心在动认识角度也有发展阶段,需要再上一层楼才能反观和对比以前的经历阶段的认识程度。也说明初级经验就是初级这没得说。

一个例子,技法精致但是对比穆特情感不足。
Heartbreak-Romantic Encores for Violin, Elissa Lee Koljonen (2015) [SACD] - 2,85 GB
c632095db9c174cfd9f6fbe3b86190392b039f7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 16:16 编辑

Blog:

弦乐四重奏和交响音乐发展史

听得早的乐友应该都是被当时一些大网上网友信息推荐的目标。
经过这个阶段,对弦乐四重奏作为一个大类别重点收集了很多。然后归类发现贝多芬的特别有韵味,又作为一个重点收集对象。把很多大作曲家的也分了类。
然后多年前进入横向对比阶段。横向对比之下风格差异细节当时就能分辨清楚,也发现了前面乐友的一些推荐都有耐听之处。
又过了一些时候,机缘巧合有几次又搜索发现了很多非主流推荐的贝多芬四重奏组的全集录音。这个时代源头删帖还不严重。有比较现代风格的,也有偏古典风格的。
最后又对比了一下,发现瓜纳利组的贝多芬全集,更具古典韵味。

海顿的音乐相对比较简单平和,看过一些评论,说很多文化人士音乐人士晚年都爱听海顿,简约阳光放松。
一个人喜欢一种类型,其实潜意识里都有年龄段自身时代需求的影子在当作选择角度,都是各人自己的心在动。统计规律每个年龄段都有对自己发展阶段的一种共鸣。高中大学阶段,普遍对贝多芬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等都最感冒,以后会随着年龄段的改变,对新的目标有更大的注意力。以后随着对音乐阅历的增加,会随着音乐本身的规律,主要瞄准更进阶的类型。当然个别情况也包括不太深入型的人超过年龄段但心理年龄停在社会平均以前注意力角度的情况。网络时代条件好,进取型的人不停的开发欣赏能力,随便听类型的人到很容易满足。其实都是反映了个人的专注角度和特点。

风格角度,必然有时代背景。但各种背景有多少量化程度反映到音乐里是个问题。
海顿的风格和审美趣味之所以区别于之前的巴洛克音乐,创立了古典乐派。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已经进入启蒙主义时代。
启蒙主义时代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由一个时代。表面上是推崇理性、科学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上的经济背景是进入了新的工业化普及时代,当时的神罗在奥地利为核心的哈布斯堡王朝范围内,囊括西班牙哈布斯堡。主要是特蕾莎王后在掌权,率先开启了欧洲的议会政治等新潮的社会氛围。世界第一日不落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各方面都在焕然一新,所以能产生海顿带领了古典主义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
关键是交响音乐其实本质上都有采风的习惯,采风对象和时代都有密切关系,这是表面的旋律角度。巴洛克时代的组曲基本都是源自当时的舞曲比如萨拉班德,阿勒曼德,恰空。作品主要都是些给当时的各个王国宫廷听的,所以用他们最熟悉的旋律并且高于生活,就是一种共鸣审美。

结构角度,也和时代风气以及时代变化有关系。为什么交响乐的类型和乐派会发生时代变化,进阶产生了心阶段的音乐类型。观察之后你会发现,主要就是经济因素的时代变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就会导致社会整体大面积风气的变化。因为音乐的演奏必然由来听的人的构成,来听音乐的人就是音乐的赞助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阶层的特点。
中世纪技法角度的音乐主要集中在欧洲教会的各个教堂,民间音乐一直都有,但从技法角度都不太讲究随波逐流,比较初级。所以谈论交响乐主要是从技法角度区分民间音乐和古代音乐。中世纪各个教堂也有自己的独立性追求,并没有人过来规定整齐划一的指示。加上五线谱的发明和教宗的力推,使各个教堂的音乐发展通过几代人的记载,不断总结提高。不至于人亡政息经验丧失或口传走形。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文字作为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看待。
在交响音乐角度的文明诞生,是以五线谱的诞生为标志。从此之后,音乐风格和技法的发展发生了指数速度的发展和进步。但各个教堂尽管还都习惯于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有所保护。比如莫扎特时代还是这样教堂对乐谱内容进行保护。但莫扎特的记忆力超级好,听了一个教堂的演唱会以后就把乐谱全部默写下来,教堂对此也是摸菱两可,一看不是直接抄的也不能去干涉。因此,文字的力量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关键。至少整个行业都有了在积累和借鉴方面可以跨时空的参考信息量。到了一定时代,借助文字记载的积累和传播效应,文明发展就能扩展到整个社会,大力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元500年以后的中世纪教会作为最大的音乐赞助者其实是拥有者,是基于欧洲教会都是在教区直接收税的。不管你是否资源捐献,只要是住在这个教区就是教民,从众心理和一些管理方式之下必须交税。所以教会的经济力量足够支持每个教堂都有专职唱诗班和作曲家,长期发展自己的宗教音乐。就这样发展了一千年产生了复调和声技法和大量的乐谱。总而言之自从有了五线谱,早期是四线谱随发展逐渐丰富和改进。慢慢发展了一千年,再不有点成绩那就谁也对不起了。然后时代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时代。黑死病使教会疲于奔命税收锐减,卖药的美第奇家族大发展,成立了佛罗伦萨商业共和国开启了文艺复兴时代。
有个意大利电影天堂影院,其实就是映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及工业时代的一个历史的缩影。早期电影院是教会出钱办的,所以神父驻场主管各种约束。失火(相当于黑死病)以后教会没钱再盖新的,只好由一个新的商人出资建设了新的影院,于是整个社会的规约全都变了,社会风气有进步也有退化。再以后,时代发展搞拆迁,但是建筑本身承载的几代人的美好回忆是大家心里最珍贵的回忆。
黑死病之后,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新的商业共和国开始产生了新的商业社会,之后民间经济的繁荣蔓延到欧洲各地,很多有了银子的一些小王国的国王公侯,也开始效法教堂自己成立乐班。时代就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是交响乐的第一个新的时代,音乐走出了教堂进入了次一级顶层的王侯宫廷。但时代发展也是有机连续的,这个时代交响乐风格的主流还是教堂音乐那套经文歌、赞美歌和神剧等类型,但内容对民间音乐和民间内容开了很大的口子,这就是影响新的时代的表现角度,所谓的走下神坛。然后时代进入巴洛克时代,相对教会次一级的社会阶层国王公侯们更加有钱,就有了自己的音乐爱好和内容风格的倾向性,作曲家们也都逐渐偏向了这个角度。新的宫廷装饰化的豪华繁杂风气的巴洛克时代开始了。这就回到本段落一开始说的巴洛克音乐的旋律来源,主要是一些源自舞曲的类型,其实都是王公的宫廷里的一些熟悉的舞曲。

再回到交响乐进入古典主义时代,海顿莫扎特的很多音乐都采用当时宫廷的小步舞作为旋律解和节奏类型,和前面的巴洛克时代发生了显著区别。说明时代发展音乐的内容角度也会发生巨变。当然,早期新的乐派时代也会带有很多前一个时代的痕迹,这属于过渡时期的常见现象。结构上也不像巴洛克时代那样繁花似锦的角度,而是简约直接。这个时代大航海进入了第二个种植园时期,海军大发展。西班牙哈布斯堡是主力。核心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宫廷也钟情于军队要素,还授予了海顿军衔。所以海顿的音乐主要风格必然有军队简单直接的风格影响。于是宫廷小步舞和军队进行曲就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早期交响乐的风格形成的主流要素。但对于弦乐四重奏而言,还是更加偏重于文化角度的宫廷书房高雅氛围。抽取了简约明快直接形成四重奏的音乐韵味感。
莫扎特的神童特征是他的音乐都带有童心这个比较特殊,而且对巴洛克风格的繁复的花样风格有很大的回归,莫扎特音乐在美感方面其实也是落后于时代的主人王侯的趣味点。所以莫扎特的四重奏显得不那么坦然安定,也带有童心的快乐感。
到了贝多芬时代就和宫廷直接绝了缘。贝多芬是古典音乐晚期集大成的作曲家,这个时代也发生了时代巨变,市民音乐厅成为音乐最大的经济来源,所以没必要在听从大赞助人的宫廷王侯的欣赏限制,贝多芬可以直接面向社会反映社会需求,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这个时代,贝多芬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弦乐四重奏的乐趣就在于绝对的韵律感,所以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在纯粹的音乐韵律感角度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存在。反观其它四重奏,一旦夹杂了绝对音乐之外的东西反而感觉不纯粹了。这样再去看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更加单纯。所以在熟悉了贝多芬四重奏以后,最后最后对音乐爬格子爬到顶的人还是普遍要听海顿,因为审美疲劳过量以后心累了。艺术家自己就是这样,站得高看得远永远都在思考如何超越自己超越时代,绝对不可能降低自己的趣味去重复过去的东西。
而那些欣赏角度逐渐发展到近代交响的人,主要是对浪漫派太熟悉了,需要素净一点的进阶感受。在近代交响里面就会发现这种走向,进而有所共鸣。所以,更加进阶的现代当代交响,应该都是这个摆脱过去、发现新路的当代微分走向。和人类文化科技发展史有关系,当代的科技发展路线就是微观角度。而工业化时代都是全球奋斗模式。艺术这个上层建筑,永远摆脱不了那些看不见的手的时代经济模式的影响力。也可以说,艺术都是时代发展模式的精髓抽取。

近代主义艺术是什么时代开始的,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到。从文化艺术是受时代启发之下的总结角度完全契合。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法国印象派绘画开始诞生。和这两个地区没有直接联系,举例主要是形容一种国际经济发展的时间关系。西班牙哈布斯堡的第一日不落帝国,主要是开发了美洲和亚洲的种植园经济。这一点正好和美国南方接近中美洲的各个地区的种植园经济类似。但是英国当时没这个条件靠努力挖煤谋求生存,把法国人发明的蒸汽机弄进矿井里直接烧不要钱的煤,用来采煤,运输上搞了小火车。就这样开始了蒸汽机的普及。把伦敦搞得煤烟雾霾严重,直到1952年都发生过能见度很低的严重有毒烟雾死了好几万人。英式工业化发展出了钢铁战舰和武器,结束了西班牙主打的木造战舰的种植园时代,开辟了新的工业时代。正好时间点在1840年和1860年两次鸭片战争之间,这本身就是时代经济发展效果在具体对象身上的投射。所以,人类的生产能力的极大提升,带给社会的就是社会巨变,生活上也发生了巨大进阶的变化。
1860年,全球单一化时代结束之后。艺术界的新思潮从视觉外观没的角度,转向了表现内心感受的写意主义角度,于是法国印象派绘画诞生了。过了30年,法国印象派音乐又诞生了,在这期间马勒开始写作后浪漫派交响乐,效果上是对第一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种植园经济时代的总结性的一种思考。伟大作曲家马勒在时代信息和风气之下,潜意识里也随之对这个时代做一个总结,所以马勒的音乐具有全球和全人类角度的思考,结合了中国的唐诗说明了马勒在当时的时代风潮里,具有了集世界文化之大成的视角。马勒交响乐队思想高度,在效果上就是一种对前一个大农业时代总结性的感概。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泰坦尼克号的时代里,工业化得到极大普及,国际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也开始了。晚期浪漫派,后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很多音乐类型几乎同时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3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21: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大提琴家 Kian Soltani 基安·索坦尼

索坦尼1992年出生于一个伊朗音乐家家庭, 4岁开始拉大提琴。曾在指挥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创立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担任首席大提琴手, 并在该乐团 2015年巡回演出中以演奏贝多芬三重协奏曲,从此受到国际乐坛注目。
《泰晤士报》称基安·索坦尼为“卓越的大提琴演奏家”, 《留声机》杂志描述其技艺“完美无瑕”。

索坦尼在巴伦博伊姆带领下,在德国DG合作录制了一些古典曲目的唱片。也有自己的电影音乐改变大提琴曲专辑。
总体风格,具有新派演奏家的直率和灵动,同时具备一定深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4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22: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纯真的欧洲中世纪风格民谣:

The Cradle of the Renaissance - 1995, FLAC (image+.cue) lossless
f9ce51c39165a61946c56a51e0bd0c31461a3225

All Goodly Sports: The Complete Music of Henry VIII (Hugh Wilson, Sirinu) - 1998, FLAC (image+.cue) lossless
c02f9c7834df4927aa40838843eacc61e5f52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5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18: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3 18:50 编辑


任何艺术或者演艺的欣赏,其实都是一种虚拟现实体验。深入体验的时候就会被作品的意境焦点放大、充满观感范围,会暂时忘掉很多东西。所以具有精神洗浴作用。
从这个效果上去看,任何活动也有近似的效果,喝茶,吃饭,甚至去旅游。但不同虚拟现实体验对人的价值有大有小。掉坑在一些价值小的领域或者角度之下,对人的益处有可能反而会小于并存的负面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6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14: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7 15:38 编辑

器材问题

----------
经常见到有一种谬论,认为高端器材的提升不大,不能以价论声。

其实现实里这种例子多了,关键是评价标准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但前提是不能包括一些理论数量无限多的负面因素,只谈主流价值角度。
比如穿衣保暖是最初的标准。当一个人穿不暖吃不饱的时候,就幻想能吃饱穿暖。然后实现了这个理想的时候,往往衣服和食物都很基本,更高的美感方面根本就不在当时的标准之内。但是当时代发展了,吃饭穿衣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标准就变了。肯定不是吃饱穿暖的标准。反而会讲就吃少穿少,这时的标准是看质量和效果。标准变了,提高了。

再来看大耳机。以前不懂大耳机的时代,偶尔机缘巧合听到了好耳机的声音或者在网络信息上看到了有这些东西。一旦尝试以后就会觉得进入了天堂。比如有人在耳机店突然听了老旗舰大耳机就是这个感受。这就叫吃饱穿暖的标准,以前在随机赠送的耳塞时代,受苦受难感得不到音乐好声的震撼。

但是当一个人听老旗舰大耳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不满足的地方越来越多。于是就想升级一下。固然经常会有时间价格效应,不是什么时代的器材都有价格逐渐降低或者跳水。但一旦有了这种情况,就会瞄准旗舰进行升级。
之后再听古典唱片的对比,肯定不是从零开始的一把吃饱的标准。而是在更高的效果和细节标准上进行新旧比较。所以这个时间点之下的升级感受,会觉得上了旗舰的音效提升比从零听老旗舰大耳机能翻至少一两倍之多。音效细节的提升会觉得比成本的增加值还要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7
发表于 2023-7-7 17: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jimguo 发表于 2023-7-7 14:56
器材问题

----------

因时位而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8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13: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8 14:58 编辑

Blog.
------
表象的物质和本质非物质的关系。

-
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多东西都变成了信息,脱离了物质固化。最典型的就是银子都是数字,但还是有新旧思想意识的认知感受潜意识分裂问题。

----
从器材和音乐角度看,
听音乐才是本质,器材只是个皮毛道具。

----
道理是这样的:如果系统基本全都升级一次或者几次,然后有一天回过头去再玩玩自己以前玩过留下的耳机,这个角度无可厚非。

当然没必要专门为老款耳机反过来再去专门配系统,但描述不清会被人理解为这个角度。
另外,从对唱片和更靠前的艺术角度作为核心价值的话,就不会把一些物质放到第一标准。道具其实就是个中间过程。

但不可否认器材发烧少的基本走向全都是中间过程,买椟还珠颠倒初衷反噬。或者很多人根本就对音乐和表演没太大感觉,只管耳朵被讨好。这个角度应该是最基本的人数最多的角度,这个圈子里的所谓天碟也是这个纯粹的音色标准。所以为什么说智慧稀有,人头数量就是相对更少的。比如艺术家的人数就比学艺术专业的绝对人数少。而单纯玩物质的人往往去追别人玩过的旧货,专门为这些东西去配系统的情况也有。

----
纯粹听古典音乐艺术的角度,往往都会对背景做一番了解。最直接的是了解作曲家,演奏家的一些关键背景 (对商家爱好推文的八卦部分不大会感冒)。在进一步就是对音乐艺术发展史,乃至基于艺术效果的录音技术发展史感兴趣,去搜索探究。在这个基础上能直接提高艺术审美的理解力。

带来的效果,是直接发现古典音乐的演奏和艺术演绎的价值点,在于录音细节的正常揭示力。一切器材首先要在这个角度有所提升,这才是更好的道具标准。朝阳数码产业也往往都是把绝对分辨率的量化标准作为行业技术信息披露的核心价值。有了分辨率的支持,才可能在上面建立很多更接近自然的效果。

----
从绝对意义高度上看问题,物质肯定从属于非物质的无形信息。最简单的就是任何人造物都来自脱离物质化产品的设计图,设计图来自设计思想。从物质角度看,物质含量越来越虚拟化。设计思想源自知识储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对使用者的理解力。这些思想比直接的设计思想还要虚拟。
非人造物的产生遵循,生物遵循自然逻辑,比如从属于DNA,从属于与一些可用数学方式揭示的自然规律,螺线或者分形。有机物遵循化学规律,无机物遵循分子源自规律。这些规律的东西都是无形的。

所以从理论上看,无形胜于和高于有型是必然的。无形是一切有型之母。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原则就是这样。而不能在初级理解力上割裂无形有形的关系,非黑即白等于非理性。综合看问题的话,无形高于被创造的有型,通过有型可以去感知无形。但单纯的在有型的角度去欣赏很有限制的有型,这就比较初级和原始了。

----
理解力的来源就是从表象去追寻背后的信息,但也分视角宽度大小。玩器材的人也会追寻器材背后的一些知识。所以这是一个走向,而不是具体的玩法。都去追寻背后的知识,那就对了。关键是追寻前端的原理和背景,这才是核心价值。
可以把器材的要素分类,唱片就是一个更前端的环节,演奏再前端,作曲更前端,时代背景还要基础。
不断追索和发现规律才能展宽自己的认识高度。总的劳累操心程度反而不大。比单纯纠结物质得失经济利益而言,追索理性会使人心情更好。
其实人生也有性价比,人人都能理解现成的角度。但不是人人都能自己发现,也不是人人都具有理解的基础。
越是玩器材就会越发现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往往得到了好的感觉也是很短的时间,然后又有问题了。关键是一切人造物的基本脉络就是个仿生角度。仿的东西在逻辑上永远也代替不了本源,而在录音技术角度,距离真是的自然声最高等级的录音技术也差的很远。即便是业界最高等级也永远也追不上。为什么也会有一些局部的高端感,还不是被银子烧的。和一些人追求的奢侈品类似。不能出一定的圈子,否则进入更高端的物质人圈,用物质来做评断的话直接就会被秒死。
那么,追求精神呢。从古至今都是愉悦和无欧力物质的,所以也不会受物质所累。这是另一个角度。
佛度有缘人,佛不度人人自度。两个境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学要分年级,要经过删选否则不是需要留级就是只能适合去上某个年级。基础理解力具备才能在上面继续积累合适高度的理解力。本质上一切智慧提升和建造,都是基于基础理解力之上的经验和记忆,和别的触及玻璃心褒贬词汇以及定义关系不大。也有直接掉坑集中精力去自学的,但上学期间容易脱离社会变成一个纯粹的专才。社会人可以在一些领域自己去自学涉猎和不断积累认知。
另外就是就不催人人自醉,内卷挖坑模式,出不去圈子。最后的效果是永远跟在产品和商家后面。

----
结合起来看问题的话,只要跟着时代发展走基本正常的消费线之下都会有好的物质可用,效果足够用来追求理解力的。但这里面也存在器材选择上性价比的显著差距,选得好的话可以在数码领域找到以前的好产品,甚至超越当下一些等级产品性价比。而物理器材领域是个难以长期留存的领域,旧货没意义只能关注好的市场产品如何跳水了。几万块的市场价产品都可以找到跳水两三倍到七八倍的。但难度较大需要缘分和时间窗口。而有些高端器材还是需要一定合格门槛的,但已经不是理解唱片录音的核心价值了。比如黑胶唱机,大比例的一般产品都会损毁唱片、噪音也大。好的黑胶唱机基本都在旗舰大耳机的消费之上,尤其是唱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9
发表于 2023-7-8 13: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两说着。这个是两个圈子,一个是音乐发烧友,一个是音乐器材发烧友。音乐发烧友就是音质能充分表现所播放的音乐即可。器材发烧友就是不断追求他们认为最好的音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0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13: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jiangyb 发表于 2023-7-8 13:36
两说着。这个是两个圈子,一个是音乐发烧友,一个是音乐器材发烧友。音乐发烧友就是音质能充分表现所播放 ...

现象是这样的。但一般人都是从第一个阶段开始的,在往上发展,就看个人理解力基础宽窄所决定的发展角度了。
在思想突破上不行的话才会形成一个闭环,变成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1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13: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12 21:08 编辑

器材圈的主导其实基本是商家,但因为大量烧友也参与其中商家的效应会被隐藏下来,令人误认为是烧友圈。比如最后个别玩家也被商家诱惑的憋不住了,也会按照商家的外观在帖子里秀一把图文产品介绍风格,满足自己假象成为商家的虚荣心。还有人被各种信息引诱的乱花钱。器材发烧圈里面也分高低,存在鄙视链。高一些的大烧去看低端发烧迷的老烧,一听这些人十多年积累下来的几十万成本的器材,评价为基本就是个刺激声。白烧。

所以,与其把注意力盯在中间环节,不如直接去探究前端的前端。总得来源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比如黑胶这个名词就不能乱用。

SP,和LP:
【靓碟试听】记录虫胶的黄金时代:DG120周年纪念精选版本
2023-06-19 15:59
https://www.sohu.com/a/687239546_1211247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1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荷兰大包子多年以前就下了,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全套cd目录清单,基本没法听。
RCO 125 Anniversary Edition 152CDs
最近发现有个2021年7月底新发的MP3包子,页面里有全套的隐藏式目录。但需要操作一番,考下来再适当编辑一下才能方便看。
https://rutracker.net/forum/viewtopic.php?t=60862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3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11: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Blog.

力度,是艺术表现力的标志之一。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11#pid35287868

------
发现任何艺术,不管是演唱,还是演奏,舞蹈,绘画,书法。都是表现在一力降十会上。
凡是专业,必有力度。比如弹专业钢琴首先就是十指的力度极大,就连打字机以前都是力度很大的操作。

当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只是用力,实际上是在力度之下能把握住艺术表现的韵味那就是胜利。
非专业流行歌手进来玩票的,基本都是轻轻唱的比如江珊之类的非歌手演员。但对比纯歌手的力度那就差远了。林忆莲单独听不出他的唱功力度,但有一个选秀同台,她和一些选秀歌手轮换着唱的时候,才感到林忆莲演唱的力度之大。因为纯歌手的专业训练深刻,嗓子练的都通达到了一种顶配的力度层次。
其实国内流行歌手就那几个人,只要横向比一比,综合去看谁突出都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李娜,看介绍她接到的歌曲都要苦练很久达到细节满意才行。总体去听,李娜的唱功显得十分深刻、到位。对比之下某阿敏基本都是浮在表面、模糊处理,差距差了隔几条街。很可惜《篱笆墙的影子》没让李娜唱,这是个巨大损失。没对比之前还觉得某阿敏无人可比,但是对比了李娜就,,,

美声歌剧同样是这个道理。力度之上有艺术处理,轻重缓急都在较高的力度层里面活动,不会掉链子低于力度底线。比如意大利巴洛克花腔女高音芭托莉,一开始接触她的力度听不习惯,但熟悉和比较之后感觉还是芭托莉的艺术感染力最强。
再去对比一些跨界女高音,矫揉造作挤着嗓子憋着唱憋谷一。越对比美声歌唱家越不能听跨界。

专业的境界,除了演唱的力度,就是表现力全面展开无一死角。对真情自然流露方面能提升表现力到极致。美声演唱在欧美都比较正宗,但一些国内美声歌手基本把握不住力度,总是掉链子。训练就不正宗,平时的生活准则也比较散漫。流行歌坛,一些炫技的歌手那就差了,本来嗓子很好,但非要挤眉弄眼玩做做的。像香港四大天王里面,张、刘、郭、黎。郭富城最自然,刘德华好一点,虽然也做作但还属于自然的。另外两个做作的要死嘬的基本变跨界了。

舞蹈本身除了力度,还有舞蹈肢体训练是否通达自然也是各自都有的全面展示空间拓展能力的问题。比如流行舞里比如鬼步舞,本山澳大利亚小孩跳的脚步向下砸的力度很大,入地三尺。但其它地方学的,相比欧美的力度也是较大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如此,但亚洲小孩跳的普遍有点飘起来,主要是心理重心太高。应该是怕力度大了一开始的表现效果不行,也不想经历太艰苦的训练和联系。所谓取巧。

------
大力出奇迹。

艺术魅力体现在表现力度方面,很直接的就是古今中外任何演唱方式包括戏剧的演唱、都是要用到丹田气。
其实每个人都会用,只是没有平稳过渡到演唱上。也不一定会发现自我价值。比如生气急了大声吵架的时候,痛哭的时候。任何人都是在拼尽全力、在丹田气在大力之上,大力抒发情感,而且必然是纯真自然的。不管是什么角度和出发点都是这样。

至于表演高手,主要是在这个程度上苦练,然后把握了各种细节的表现关键点,这样达到的艺术高度表现才更加有通透的韵味。不苦练的话,只能敷衍混过去,而且不能和别人比。不通不透急功近利,怕苦怕累也没高度的技巧。
看过一个国内合唱指挥的说法。说国外专业合唱的演唱力度是很大的,听上去轻唱的段落其实也是如此,轻唱只是在力度之上的表现方式。还劝说国内联系合唱的时候,一开始不要直接去学国外方式,需要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一定高度。也听过国内获奖四重奏组的古典音乐会,还是有发软和敷衍的问题。应该是整个环境和习惯造成的,另外训练方法和必要的时间耗费方面也有问题。

从这些角度去辨识各种表演录音,也是一个方向。不然不注意的话就不会发现各种角度上的问题。但也不必太较真,非要分辨出什么,否则收集的数码唱片很多都会发现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4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1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12 15:57 编辑

120 Years of Deutsche Grammophon - The Anniversary Edition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08194&extra=&page=1

最近乐友 老钱 转载的全套都有了。

---
dg120下了本儿,音色漂亮。
这里的是全套的。但每个主题下面的很多盘的声轨都是混在一起的。声轨标题不明也看不出都是属于哪张盘的声轨。
---
很早下过室内乐钢琴歌剧的部分。声轨都有作曲家和唱片名打头,很容易分开。(比较靠前的网页就有,度盘有效)
---
如果用.m3u区分子文件夹的去方式整理一下,就可以实现选播自由。
个人感觉,还是把cd当成分卷比较贴切。一个cd里面还包括很多曲目,可以当作曲目的part划分。都列成子文件夹,然后用m3u灵活设定选项。以后需要的时候,用鼠标拉拉就能轻松自由播放。

---
最近各个大牌录音公司,出了一些封面十分简洁明快的唱片大系。其中最多给出乐团名,作曲家名。其它信息一概没有。
貌似这是大品牌对新时代的大量新烧的、一种市场定位上的倾斜。只需要关注作曲家和乐团,然后好好听就行了。别的就不要多管了,初哥们也不会去关心。老烧也看不出是炒的具体什么冷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5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01: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歌唱家……



法国歌剧女高音
Sandrine Piau - 桑德里妮·皮奥  1965




她出生在法国伊西莱穆利诺。学生时代以学习竖琴演奏专业进入音乐学院,后转学美声。
Piau是一位具有灵活而富有表现力的轻型女高音,为美声的诗意内涵注入了灵动的生机。她的歌声像春日温暖的阳光,足以令人沉醉其中。戏路主要在巴洛克歌剧方面,古典浪漫近现代主义也有涉猎。

(Opera vocal) Mozart - Opera Arias from Lucio Silla; Die Zauberflote; Il re pastore; 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Mitridate, re di Ponto; Zaide (Sandrine Piau) - 2001, APE (image+.cue) lossless
afccd274008ec609f81fea2a5bef20b9957068ac

[TR24][OF]  Pergolesi: Stabat Mater - Sandrine Piau, Christopher Lowrey, Les Talens Lyriques, Christophe Rousset (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Nicola Porpora, Leonardo Leo) - 2020 (Classical)
506e197e2edc2f9f805831ea765206bb2336f4a5

[TR24][OF] Sandrine Piau, Veronique Gens - Rivales (Monsigny, Edelmann, J.C. Bach, Gluck, Gretry, Cherubini, Sacchini, Dalayrac) - 2022 (Classical, Vocal)
6a08f23e2ed7c0c44225604daddc38b58326f0f1

(Classical) [CD] Haydn 2032 - No. 9 ‘L'Addio’: Symphonies Nos. 15, 35, 45; Scena di Berenice (Sandrine Piau, Il Giardino Armonico, Giovanni Antonini) - 2020, FLAC (image+.cue) lossless
magnet:?xt=urn:btih:2E4A873D92B7BE8E98B4F6EE2615FDF0BDBE718D&tr=

(Classical, Lieder, Vocal) [CD] R.Schumann, C.Schumann - Dichterliebe (Julian Pregardien, Sandrine Piau, Eric Le Sage) - 2019, FLAC (image+.cue) lossless
057d7990ac4834befaddf47f948bd4f338cb3322

(Classical vocal) Saint-Saens, Berlioz, Massenet, Duparc, Dubois, Vierne, Bordes, Godard - Si j'ai aime (Sandrine Piau, Le Concert de la Loge, Julien Chauvin) - 2019, FLAC (image+.cue) lossless
ea0b6474ec1ee1650270ed8c193f740e22c6b58a

(Classical, Vocal) [CD] Clair-Obscur: R.Strauss, Berg, Zemlinsky (Sandrine Piau, Orchestre Victor Hugo, Jean-Francois Verdier) - 2021, FLAC (image+.cue) lossless
d25ec739432b021ace8e5ad1659a23e63b82cfa6

(以上举例。更多撸串俄网可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1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歌剧……



Operas Collection
Mozart Opera - 莫扎特歌剧综合




- 索尔蒂指挥
(Opera)  Solti Conducts The Mozart Operas Collection: Cosi fan tutte; Don Giovanni; 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Le nozze di Figaroi; Die Zauberflote (15 CDs) - Deeca, 2012, FLAC (image+.cue) lossless  3.78 GB  
7968e78fc34e3db1902150eda48da4ec78c66583
---
Vol.01: Cosi fan tutte (2012, 1974) (00:46:47+01:10:56+01:05:41):
Vol.02: Don Giovanni (2012, 1978) (00:45:34+01:04:44+01:06:09):
Vol.03: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2012, 1984-85 (01:05:12+00:58:53):
Vol.04: Le nozze di Figaroi (2012, 1981) (01:00:49+00:47:27+01:00:32):
Vol.05: Die Zauberflöte (2012/1969) (01:09:37+00:54:40+00:31:19):
Vol.06: Bonus CD (01:20:23):


- 多位指挥家
(Opera) Mozart - Greatest Operas: Idomeneo[Davis], Le Nozze di Figaro [Karajan], Don Giovanni [Giulini], Cosi fan tutte [Cantelli], Die Zauberflote [Furtwangler] (14 CD Box Set) - 2007, APE (image + .cue), lossless  3.65 GB
717f14de6d80c9e0ba382607dd203b15117a256d
---
CDs 1-3: “Idomeneo, re di Creta” - 57’36” | 44’14” | 60’38”
Nicolai Gedda (Idomeneo), Jessye Norman (Idamante), Heather Harper (Ilia), Rae Woodland (Electra), Andrea Snarski (Arbace), Antonio Liviero (High Priest), Franco Pugliese (A Voice), Elvira Spica, Carla Virgili (Two Girls)
RAI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 Rome
Sir Colin Davis, conductor
Live performance, Rome, March 25, 1971
CDs 4-6: “Le Nozze di Figaro” - 43’53” | 48’10” | 76’38”
José Van Dam (Figaro), Mirella Freni (Susanna), Frederica von Stade (Cherubino), Tom Krause (Count Almaviva), Elizabeth Harwood (Countess Almaviva), Jane Berbié (Marcellina), Michel Sénéchal (Don Basilio), Paolo Montarsolo (Dr. Bartolo), Zoltan Kelemen (Antonio), Elke Schary (Barbarina), Willy Caron (Don Curzio)
Chorus of the Vienna State Opera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erbert von Karajan, conductor
Live performance, Salzburg, 1974
CDs 7-9: “Don Giovanni” - 63’28” | 68’04” | 37’31”
Nicolai Ghiaurov (Don Giovanni), Gundula Janowitz (Donna Anna), Alfredo Kraus (Don Ottavio), Sena Jurinac (Donna Elvira), Sesto Bruscantini (Leporello), Walter Monachesi (Masetto), Olivera Miliakovic (Zerlina), Dimitri Petkov (Commendatore)
RAI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 Rome
Carlo Maria Giulini, conductor
Live broadcast, Rome, May 12, 1970
CDs 10-11: “Così fan tutte” - 79’46” | 70’42”
Elisabeth Schwarzkopf (Fiordiligi), Luigi Alva (Ferrando), Graziella Sciutti (Despina), Rolando Panerai (Guglielmo), Nan Merriman (Dorabella), Franco Calabrese (Don Alfonso)
Orchestra & Chorus of La Scala, Milan
Guido Cantelli, conductor
Live performance, Milan, January 27, 1956
CDs 12-14: “Die Zauberflöte” - 50’27” | 65’02” | 66’12”
Irmgard Seefried (Pamina), Josef Greindl (Sarastro), Wilma Lipp (Queen of the Night), Walter Ludwig (Tamino), Karl Schmidt-Walter (Papageno), Peter Klein (Monostatos), Edith Oravecz (Papagena), Paul Schöffler (Speaker), Hermann Gallos (First Priest), Karl Dönch (Second Priest), Gertrud Grob-Prandl (First Lady), Sieglinde Wagner (Second Lady), Elisabeth Höngen (Third Lady)
Chorus of the Vienna State Opera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lhelm Furtwängler, conductor
Live performance, Salzburg, July 27, 19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7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20: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近代作曲家……



Radu Paladi & Zdenek Fibich



Radu Paladi,查不到资料。听风格接近斯特拉文斯基时代。
Radu Paladi - Concertos & Symphonic Suite The Little Magic Flute (2022) [24-96]
7ecc89f9b6c7fe17ba6f66aaf6346c2affeccb80

兹德涅克·菲比赫 Zdenek Fibich,(1850-1900),捷克作曲家。看年代,生活在后浪漫主义音乐时代。音乐风格被列入民族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加上一点布鲁克纳的味道。
早年在布拉格随斯美塔那学习音乐,随后在德国莱比锡和曼海姆学习音乐。大部分时间从事作曲,也在布拉格的一些音乐厅担任指挥。
菲比赫是第一位捷克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方面有别于德沃夏克、斯美塔那和雅纳切克。他的早期创作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深,但后期创作显示了捷克民族乐派的独特风格。他是第一位在弦乐四重奏中用波尔卡舞曲代替谐谑曲乐章的作曲家。他还是一个富于抒情性格的作曲家,善于体现细微的情感变化,同时又善于用音乐手段描绘大自然景色。

Fibich - Complete Symphonies No.1-3 (2CD, FLAC)
49304230b53256a82cb643b4b2d93df2abd2e9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23: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https://m.sohu.com/a/161468181_636365?strategyid=00014《里赫特 | 20世纪最后的钢琴大师_手机搜狐网》

听了一下,里赫特大收藏300GB大包子的第一张唱片。里赫特60年在大都会的贝多芬钢奏现场。神作!
不显山不露水但气象万千融会贯通,像一杯醇香的陈年名酒纯净之中有醇厚,乐音直达心灵深处以心传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19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19: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Classical) Zdenek Fibich - Chamber and instrumental music - 1995-2004, FLAC (image+.cue), lossless
db5df32e88f99157468afef3c7b2fd38e12f92b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0
 楼主| 发表于 2023-7-16 14: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0 21:02 编辑

里赫特以心传心的风格,已经是顶级了。像一位心灵歌唱家。必然建立在音乐诠释得心应手不在话下之上,并对基本技法纯熟到丝毫不在关注范围。新一代的波格莱里奇的风格更沉静,像一位修行者。全能出凡入胜的境界很难得,超越钢琴演奏家直达纯粹艺术境界。

中间的。一种是差不多有自己的风格就行,对技法自我感觉行,这类钢琴家比如巴伦博伊姆风格是气势架子大但细节有点漏。还有一些法国钢琴家在忽视技法上更自由弗朗索瓦等等。确有一种是缺乏点灵动而专注于严谨风格,貌似是一种工匠类型。格伦古尔德的风格其实是模拟古钢琴,被人传说的多但横向一比较比如贝多芬钢索,风格类型就很明显。而那种个性化极强追求灵动,而忽视技巧绝对刁钻的属于更高一级的效果,比如阿格里奇。

次一级钢琴家追求的表现效果,是把音乐本身诠释到极致。但能听出还缺一点乐感。还有一种是技巧挂帅型,比如一些速度技巧型钢琴家。这是新派常见的技巧派。老一代也有技巧精益求精派如米凯兰杰利,但算不算谨小节失大体不知道。
最基本的,是在一定风格下争取有好的完成度。但这仅仅是入门底线。超过这个水平反而会有取舍。再次就不入流了。
类型精准的对比出来,那就有选择性可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4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