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281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23: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听了一下宁峰小提琴。只能摇头。不懂的人可能能接受。但是,
缺乏客观性,只能算是个业余跨界水平。让一般人觉得比自己强那就是牛,实际上是对专业水平的侮辱。客观性较差,均衡度不行。强调长板,略过短板。交织在一起显得炫技比较吃力,缺乏高雅的坦然和整体均衡。不客观较劲的效果肯定比较低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23: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5-30 23:56 编辑

入门高端黑胶唱机,唱放,唱头:

https://ms.mbd.baidu.com/r/10u4ZrGxcuk?f=cp&u=072a5b24ae5a93be

https://mq.mbd.baidu.com/r/10u5f4tu8Gk?f=cp&u=96964d037bea02c2

60年代立体声黑胶之前的唱片,只能叫胶木唱片,完全是两种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3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0: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 17:53 编辑

片源 剪报

一批音质极好的黑胶音乐: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0693&extra=page%3D1
一批96kHz 采样频率的LP: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4417&extra=page%3D1

-------------------------
下了不少。发现古典001开始的主题里面,中文标题flac整轨,lp_开头的老录音效果很差,不得不全体删除。纯英文标题的那些都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4
发表于 2023-5-31 16: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非常感谢!楼主威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5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2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7 18:13 编辑

法国法宝音箱听介绍符合高端欣赏价值观,强调整体效果和氛围舒适度,频响信息适可而止比较脱箱。但很难在市场鼓吹的监听产品上找到痕迹。现在的市场产品为了互相比拼细节突出,要想远离刺激和迷惑初哥的走向比较难。真懂风格的人不会青睐那些量产的刺激声,一定要重新设计。

介绍,,
https://ms.mbd.baidu.com/r/10Kvs3QUUPC?f=cp&u=33fb00a341c0d6b8

试听,,
https://my.mbd.baidu.com/r/10KwOvyX5kI?f=cp&u=45589e10f12d1c4e

https://my.mbd.baidu.com/r/10KwU6X8kBa?f=cp&u=6e7e027e885c55c3

【Revival Audio ATALANTE 5-哔哩哔哩】 https://b23.tv/lgDjniQ

用旗舰大耳在5g手机上听的话还是相当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6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第三套Archiv 阿奇夫巴洛克包子;富特文格勒, 塔拉包子
Archiv The All-Baroque (50cd); Furtwangler Tahra (40cd)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5 13: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疑问03 - 老烧说的“甜味”是什么?怎么在系统里添加甜味?是DAC环节,还是功放线材?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id35249565

品味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泡在具体领域的时间多少和浪费了多少血汗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8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14: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17 15:08 编辑

奥曼迪哥伦布比亚120cd包子。1947-1958。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861&page=2#lastpost

尝个鲜,体验一下。
解压听了一下前面的,音效不是同期立体声时代的乙烯基盘基声,而是以前的电木酚醛塑料胶木钢针唱片那种喳喳声,音效是单声道模拟的立体声,演绎指挥风格比较简练直率有力。看到CD1里有全集图,录音时间在1953-1958。
哥伦比亚到了立体声唱片领域换了乙烯基盘基唱片,比如瓦尔特的古典盘就十分有音效了。看来还是竞争出奇迹,立体声时代不玩真的不行。

这套胶木唱片奥曼迪的匈牙利风格,总体听上去类似托斯卡尼尼那些唱片音效,单声道压抑的紧绷感,但比托斯卡尼尼的意大利紧凑风格柔缓和一点。适合留作绿叶的历史资料参考备用。对比R网下的一些立体声唱片,立体声唱片的音效就相当可以了,尽管风格还是奥曼迪的紧凑硬派。
试听后建议不要再搞24bit那套了。本身的来源都是胶木单声道唱片,太老的介质本身的音质就不行。R网下的任何大量奥曼迪,都是立体声的效果可以。

奥曼迪的风格总体比较直接,也符合费城交响那种比较接地气的风气。在相当于清末1912年的斯托科夫斯基执棒时期,玩出了辉煌灿烂的风格类似于轻音乐团那种绚丽效果。对大众欣赏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实费城交响主要特点就是整齐,因为为了接地气必须排除一些演奏员个人的艺术发挥风气。这也符合当时托斯卡尼尼追求整齐底线的风格,所以老托第一次排练就不停顿的连续演奏了一整部交响乐。完了以后老托激动的给乐团行了礼。
到了1936年尤金·奥曼迪接任指挥的时代,回到了艺术性的发展阶段。但基本的乐团风格基础具有整齐一致听从指挥家意图的底线效果,这点才是新时代费城之音的特点。

又听了一下更靠后的匈牙利指挥家索尔蒂的风格。只带有一点匈牙利式的紧凑感,总体是新时代艺术化的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9
 楼主| 发表于 2023-6-22 1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6 10:14 编辑

很多玩家喜欢尝试对作曲家进行贡献突出评价,积极参与是一种兴趣和锻炼。

但如果定义太宽泛,容易造成混乱各说各话,思路并不在同一个频道。如果有了具体的细节定义才可能分类精准。

群众欣赏也分理解程度、实际年龄段和心理年龄段群体,兴趣点都不一样。学生党以及相当这个喜好心理年龄不限的群体一般数量最大。单从内容和音效角度去看问题,这种视角还是仅限于非专业学生党。无标题音乐特性本身就没有太大内容限定固化强度。如果从社会影响力去划分,里面的细分领域又会很多,基本偏离音乐作曲本身,又走到社会大众感受那边去了。

一般欣赏的都不知道交响乐行业内部的原理,交响乐从作曲技法角度的发展里程碑看问题是一种,从技法大发明不断发展角度是更细的一种,从类型时代的领军人物又是一种。但是在音乐专业内部学的多但写不出有影响力曲目的大量所谓的专业人士,也存在不懂艺术史规律、不知道如何去诠释各个阶段交响乐的关键分类上的认识规律。存在一种请款,那就是大作曲家类似于爱因斯坦那样天马行空产生进阶思路,写出一些新结构的交响曲,然后有时间之下总结出自己的结构技法,再形成作曲理论。所以音乐学院里存在这种角度的专业书籍。但存在仿我者死,学我者生。交响乐发展规律是不进则退,没人浪费生命重复前任和自己之间的效果,都是永远创新的。一种类型有了最典型代表作曲家的话,那么相似度高但总体效果排不到第一的知名作曲家也就缺乏存在意义了,比如小巴赫,胡梅尔等。以前收过一个古典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三四流作曲家的包子,基本不忍卒听,令人感觉思路狭窄好像学生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0
 楼主| 发表于 2023-6-23 10: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6 10:01 编辑

韩包问题:

较早以前搞过一次哈希下载试听,但没接下去,感觉近现代唱片没什么分类难以查找就算了。

这次又下了一点,试听了一下。接下来说点真话。长期收集韩包的各位不要有意见不要生气。个人感觉没什价值了。
因为任何唱片都是从素材母带上剪裁下来,再投放到介质相应解析规格上的复制品,如果根据这个零售介质再进行粗复制,途中造成音质大幅损失的话,那就只有个粗粗试听几下混个了解眼缘儿的意义。从俄网上也得不到另外品牌直接的数码版的话,那就只有点纯试听价值。

分析和试听

最近200卷以后的某卷里有一张盘是巴赫室内乐,在俄网搜了一下竟然也有:
[TR24][OF] Cuarteto Casals / J.S. Bach: The Art of Fugue -Harmonia Mundi
网页里看到的唱片来源是:tracks,而不是 HD Tracks。说明这就不是原唱数码唱片,而是个人从介质上转录抓的。文件名里尾部还加有自造的Hi-Res这种索尼造出来的概念。有的包把个人自己的流行盘也漏进来。

仔细听了以后,
能听出不够高档的黑胶唱机机械转盘的隆隆声,那就妥妥的是从新出的黑胶上转录的。
而且,
最近这批的声音音效比较怪异,不知为什么总体音效稍显尖厉紧窄,当然基本60%还是新唱片的架势。但确实比原厂数码版那种文件夹里带有录音发行品牌.PDF电子说明书的 HD Tracks碟的音效差多了。这就是业余玩家私抓转录的东西。
所以,
可以得出转录者是一些唱片爱好者,但他们的唱盘和唱放等播放器材,远远达不到发烧的程度。也没有音质追求的底线要求。就这样转录出来的一些东西。而且还影响到了俄网。因此对俄网片源也要当心一点。
因此,
通过这个事,可以总结出如何看一张数码盘到底是原厂数码,还是爱好者自制转录的,主要参考唱片来源的标称词汇是纯盘声轨还是所谓的声轨。如果能看到声轨清单,那就要看里面是否有可缩放任何字体的PDF说明书。

每个卷包平均20GB,5个100GB,50个包就1TB。现在编号都排到200卷以后,接近5个T了。个人认为这些东西听听知道一下可以,长期保留意义不大。

---------------------------------------

大家推荐的信息,比自己独立查找的另有价值。因为有了一种服务就可以刺激信息新鲜度,促使人去接触。这类唱片形成一种群体氛围的效果就是这样。比如一些包子,也有厂家对新批次的唱片统一调整音色的进阶工作。当然,专家包子是这样。其它的包子也有一定效果,但全部效果肯定不如厂商专家包子完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1
 楼主| 发表于 2023-6-23 10: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6 17:13 编辑

推荐北欧哲人风格,当代指挥家萨洛宁包子: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63#pid35259340

萨洛宁1958年出生,算是老指挥家了。风格是真水无香那种理解高度,直接让人进入曲目音乐氛围中。

-------------
对比了一下萨洛宁包子的音质,比早先的那些头版碟的细节强多了。可以听出压盘调音是只定位在高端用户器材上。因为近现代音乐一般吃瓜众是不听的。毕竟是建立在新录音和理念基础上,然后压到cd里的。可见索尼不是傻和品味差,而是市场定位做的太精。

--------------
声场饱满度,是现代古典录音和老唱片的根本区别。其实也是高端声的标志。一些cd主要是唱片公司面向受众群体定义的问题不一样。以前用老旗舰大耳机,因分辨率粗的限制根本分辨不出这些细微差距的效果。但上了准旗舰以后再一听,感觉新旧时代的定位器材完全是两个天地,在旗舰上RR也变得很有高端声场了。说明明尼苏达当时的定位是高端器材,根本没对中端器材做调音。
所以唱片公司一般就是定义了一种受众,那就是准知道这些人器材的分辨能力在哪里。往往造成两个器材等级圈子,互相都听着单纯为对方调音的唱片不好听。

建议尤其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在这个时代需要把耳机定位在旗舰大耳机上。因为对比之下,老旗舰就连cd细节的全部都不能完全反映出来,造成整体声场氛围不饱满不上档次。老旗舰就听不出专门对旗舰等级解析器材用户做调音的唱片到底好在哪里,而且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间,效果互斥根本就没有共存空间。不对比完全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容易被做不了对比的老旗舰拥迈单边思维者带偏,晚年沉浸在老旗舰音色如何如何、以及老型号耳机还有提升空间等等的死理之下不可自拔。用老旗舰大耳听sacd也确有一些提升,但其实连它自己的核心价值都早已是超不过完整诠释cd的初级效果。对比之下,老旗舰和旗舰大耳机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不能说RR唱片的调音加了翔,其实问题是老旗舰大耳机本身是翔声狭窄的管道,再深挖的边际提升意义不大。没见到有些人升级大耳以后,对以前自己玩过的老旗舰拿出来听听对比回味的经历信息,有的话注意力也是偏的。往往大家都不对唱片本身进行关注,单纯对耳机谈耳机,形成一个内部封闭的认识闭环自陷囹圄。
如果硬性定义的话,那就是有时间的话,完全可以研究如何把2000年前调音不高端的老唱片,如何选择老旗舰大耳机来诠释声场饱满度好一些。不过估计难度很大。

--------------
排了下早先头版碟的音质顺位:
1. 原盘原抓头版100碟 wav
2. Emi, Decca 头版古典 16cd
3. 流氓才子 -首版 50cd

1.明显是deeca天碟系列,音效可以。尽管细节还有点漏洞,还能微微听出扒声轨用的LP机转盘旋转传递出来的低频隆隆声。2.比1.差点。3.更差,明显是从LP上扒下来但没搞好的早期市场商品,硬性灌录到cd里,然后宣称头版碟忽悠铁粉掏银子。可能是才子本主一开始入烧就拼这些东西经验不足。
因此,头版碟最重要的信息,是品牌自己录音的第一时间压盘版的才有本质意义。是录音头版碟,而不是任何翻录只是发片头次碟出来假冒纯录音头版碟。
也是用老旗舰大耳听者声场混响大点,以至于以为是什么天碟。但用旗舰就直接能听出是否是用黑胶唱盘翻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2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5 18:25 编辑

萨洛宁片源到俄网搜搜,看到还有一些包子里没有的,或者高码的。可看出有些唱片的原厂品牌,索尼包子是买走版权做出来的。可以比比二者有什么音质差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3
发表于 2023-6-26 08: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
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4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17: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6 17:33 编辑

随手手打听音笔记,也有从其它帖子收集回来的。回过头来可能会发现有词不达意等需要订正地方再改改


-----------------
推荐几个好贴(注意原主时效):

- Robert Craft - The Complete Columbia Album Collection (2023) 44CDs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1#pid35267923

- 有个加拿大的室内团Café Zimmermann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5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5: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 16:02 编辑

斯托科夫斯基 音质优版(14cd) 1954-1975 (RCA Victro-Gold Seal)。以及一些鉴赏观点。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07067&page=2&extra=#pid35270877

以前没仔细听和缺乏对比,看过评价会认为斯托科夫斯基比较炫,在纯粹古典演绎方面可能会有些差。但最近集中听了一些斯托的盘,发现他确有一面是比较喜欢新奇,或者是为了大众听众做一些炫的效果。比如有一个版本的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总体风格比较即兴,处理方式是情绪片段化的缺乏整体连贯逻辑,表现方式是电影配乐的氛围。距离纯粹的古典音乐有较大距离。
但也有些版本是纯粹客观的古典主义精神的演绎,整体氛围比较丰厚耐听均衡。比很多二流知名指挥家强多了,能达到第一阵营水平。这点令人在意外中感到赞叹。

以下,临时挑出了一些演绎和音效都不错的版本:

Various Composers - Stokowski's Encores (Matthias Bamert).rar
/s/1c2v4FQS
[Decca UCCD9672] Stokowski Encores  
/s/1kT2tIgn#list/path=%2F
Matthias Bamert - Stokowski Encores  
magnet:?xt=urn:btih:31BB558BE134272676FBC32137893226463D0354&tr=

Leopold Stokowski - Decca Recordings, 1965-1972 (Limited Edition) [5CD Box Set] 2003, FLAC
magnet:?xt=urn:btih:924A3FA45EF03DA4EF687F872F0F12550493FDA8&tr=
Leopold Stokowski - Original Masters Vol.2 (6CDs ) 2004, APE
magnet:?xt=urn:btih:06720397F977B0B58937ECE690C021C90B7AC748&tr=

Wagner - Stokowski - Orchestral masterpieces - 1996, APE
magnet:?xt=urn:btih:99358B8081BEE8E88CD6AF8DEF4477286838E082&tr=
[TR24][OF] Wagner: Orchestral Works - Leopold Stokowski, Symphony of the Air - 1961/2022
magnet:?xt=urn:btih:C494AE86C8FB6FD7EC25562A06DAA34C4E276DB9&tr=
[SACD-R][OF] Rhapsodies - Leopold Stokowski & Symphony of the Air - 1960-1961/2005
magnet:?xt=urn:btih:CC3AFB775BABC6442BCFF95E54B3A63B15C6D214&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6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12: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 16:06 编辑

Da Vinci Classics 645CDs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5#pid35272342

达芬奇唱片公司是以意大利交响乐界艺术家的录音为主的唱片品牌。以前很少直接大面积接触意大利交响乐界的氛围,都是欧洲北方那些喜欢宣传叫卖的唱片品牌被认识的最多。

听了一下,基本都是意大利古典音乐界音乐家的演奏,古乐和近代音乐不少,也有古典浪漫派作曲家的。很多是新人,尽管技法有待发展但韵味有独特魅力,唱片音色和风味很高级。

拉丁系国家都比较接近音乐本源,古代都比较富有文化高度发达。比如意大利法国对音乐的理解有自己的高度。意大利是交响乐的发源地,五线谱词汇都是用的意大利文。因此对交响乐有自古以来的理解高度。主要表现为纯真,灵动,阳光自然。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一流音乐家的特征。而那些摆架子,搞阵仗,僵硬死板,这些北方日耳曼系风格在表达和演奏认知上的缺点,在拉丁系里都没有。所以为什么北方欧美系风格最容易被初哥接受,但理解法国意大利音乐需要更上一层楼才逐渐会有点感知。说明从初哥到成熟都需要认知上到一定层次以后理解力才行。

直到听到这个系列,才激发出对意法风格音乐的理解,有了一个总结性的认识。更加突出的认识到为什么法国和意大利音乐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风格和情感风味。人文精神,源自生活本身。

北方欧洲发展的比较晚,相对贫困落后。所以主流民族风气就是力量和攻伐,建立功勋。人文角度是弱项。北方的文化意识,大多也取材于宗教,但角度都是本源教义的宏伟角度,以后发展到了巴洛克时代主攻技法,古典主义时代海顿莫扎特为王侯服务,贝多芬为表现各种理想主义而努力,浪漫主义时代反映的也是类似的宏观角度。和西南欧生活化的人文情感角度,基本是两个走向。这种情况在华夏也比较类似,北方相对野蛮暴力同时视野广阔。南方相对文化积累高,倾向于和平主义生活化。

在欧洲北方蛮族联合东罗马灭亡西罗马200年后,日耳曼查理曼大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体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北方西部法国的前身法兰克宰相丕平又和罗马教廷暗通曲款夺取了法兰克王权。作为回报,丕平把占领的北部意大利的一部分领土献给了罗马教廷。这样尽管法兰克也是北方蛮族的一部分,但本身和日耳曼系有区别。法国在罗马帝国之后,马上就和意大利文化的核心继承者罗马教廷拉上了关系。意法都是拉丁语系,有一定共同语言。法兰克人从中世纪就开始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理念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7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1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9 18:58 编辑

以前下过一些古典音乐家系列,文件夹名基本都带方括号。
[Global Journey - The World's Greatest Nature Recording] 环境录音
其中有个The World's Greatest Nature Recording的小包里面全都是纯粹的自然环境音效没有音乐。比如大海,森林,雨声等。
本身是Global Journey乐队的作品。搜了一下也有带音乐的休闲音乐 Chill Out专辑。

比如这个藏族风情专辑。
(NewAge) Global Journey - Tibet Chill Out - 2007, APE (image+.cue), lossless
38aefee9d4203c89cf6bfb49726ece02c2df94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8
发表于 2023-6-29 18: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不错。论坛总结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9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14: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 16:08 编辑

--音乐欣赏的阶段总结 BLOG:

人的注意力存在很多频道定位问题。

比如世上的人都是同样面对存在于同一个空气里的各种无线信号的全息信息,但只有能关注道特定角度的人才会关注到相关信息,否则都是熟视无睹的。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肯定会注意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角度,不然为什么要有专业角度。每增加一个注意力角度,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以前大量收集唱片的时代,都是从技法角度去对比,对穆特一直没感觉,还能挑出很多演奏上的短板并以此诟病。以后能听出穆特对浪漫派音乐拿手,之外的古典派演奏反而不行。现在看,穆特的卡门幻想曲还是很经典的。
但以后特别是最近对技法关注很熟悉以后,到了再上一层楼到艺术注意力的时候就会发现技法其实是较低层次的底层技术问题。固然技法难度极大,但太钟情技法角度注意力的话,演奏和欣赏方面都比较难上到关注人文灵动层次。
比如到了高级阶段就会关注听韵味,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技巧和细节上,这是一个十分进阶的认识高度。很多技巧没问题的演奏家,整体角度的味道和有味道的演奏家一比基本就没人了。从艺术角度对比也一样,可能会有另外的结论。横向对比,互相秒死。
说明如果你的频道没有调到特定指向,你就无法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如果没到关注人文精神的角度,几乎很难注意技术和艺术二者之间关系问题泾渭分明的存在。

比如帕格尼尼第一小协,小提琴演奏家几乎谁碰谁死,本身作曲方面的技法要求就是极大化的,需要天赋和相当时间占用的练习。也就是阿卡多在这方面能站住脚,柯冈排第二。可以横向对比看看。如果横向对比阿格里奇的技法,会发现比郎朗差多了,但是阿格里奇独特的灵动和激情是她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这个认识角度再次说明:艺术是什么,是人文和心动的感觉,情感不是技法而是灵动。在这里,对什么是艺术再次得到了认识。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大可能在一个问题上占用大量时间。向阿卡多那样绝对钟情帕格尼尼,花费时间精力技法完美之上、灵动和情感基本全都解决的情况凤毛麟角,因为不大可再有人同时具备两种完美。反过来技法掉坑太深也会影响发展到其它领域,阿卡多演奏帕格尼尼之外的曲目就有问题。曲目之间也有人文角度分别,需要注意到频道特征才有到位的可能性。但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的习惯角度养成以后,特别是对风格条件反射建立有极大凝聚的音乐演奏来说,一个角度建立以后很难再有机会切换到其它风格上。
人有失斧者,是一个类似的比喻,说明人不能把注意力放到一个焦点上出不来。否则就会随意焦点放大把一个点放大到整个世界,必然形成认识误区,频道狭窄注意力必然失真。
但是从认识欣赏角度是可以切换注意角度的。如果有机会达到多样化注意角度以后,才有机会去认识问题。说明个人的艺术人文的心在动认识角度也有发展阶段,需要再上一层楼才能反观和对比以前的经历阶段的认识程度。也说明初级经验就是初级这没得说。

一个例子,技法精致但是对比穆特情感不足。
Heartbreak-Romantic Encores for Violin, Elissa Lee Koljonen (2015) [SACD] - 2,85 GB
c632095db9c174cfd9f6fbe3b86190392b039f7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0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2 16:16 编辑

Blog:

弦乐四重奏和交响音乐发展史

听得早的乐友应该都是被当时一些大网上网友信息推荐的目标。
经过这个阶段,对弦乐四重奏作为一个大类别重点收集了很多。然后归类发现贝多芬的特别有韵味,又作为一个重点收集对象。把很多大作曲家的也分了类。
然后多年前进入横向对比阶段。横向对比之下风格差异细节当时就能分辨清楚,也发现了前面乐友的一些推荐都有耐听之处。
又过了一些时候,机缘巧合有几次又搜索发现了很多非主流推荐的贝多芬四重奏组的全集录音。这个时代源头删帖还不严重。有比较现代风格的,也有偏古典风格的。
最后又对比了一下,发现瓜纳利组的贝多芬全集,更具古典韵味。

海顿的音乐相对比较简单平和,看过一些评论,说很多文化人士音乐人士晚年都爱听海顿,简约阳光放松。
一个人喜欢一种类型,其实潜意识里都有年龄段自身时代需求的影子在当作选择角度,都是各人自己的心在动。统计规律每个年龄段都有对自己发展阶段的一种共鸣。高中大学阶段,普遍对贝多芬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等都最感冒,以后会随着年龄段的改变,对新的目标有更大的注意力。以后随着对音乐阅历的增加,会随着音乐本身的规律,主要瞄准更进阶的类型。当然个别情况也包括不太深入型的人超过年龄段但心理年龄停在社会平均以前注意力角度的情况。网络时代条件好,进取型的人不停的开发欣赏能力,随便听类型的人到很容易满足。其实都是反映了个人的专注角度和特点。

风格角度,必然有时代背景。但各种背景有多少量化程度反映到音乐里是个问题。
海顿的风格和审美趣味之所以区别于之前的巴洛克音乐,创立了古典乐派。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已经进入启蒙主义时代。
启蒙主义时代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由一个时代。表面上是推崇理性、科学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上的经济背景是进入了新的工业化普及时代,当时的神罗在奥地利为核心的哈布斯堡王朝范围内,囊括西班牙哈布斯堡。主要是特蕾莎王后在掌权,率先开启了欧洲的议会政治等新潮的社会氛围。世界第一日不落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各方面都在焕然一新,所以能产生海顿带领了古典主义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
关键是交响音乐其实本质上都有采风的习惯,采风对象和时代都有密切关系,这是表面的旋律角度。巴洛克时代的组曲基本都是源自当时的舞曲比如萨拉班德,阿勒曼德,恰空。作品主要都是些给当时的各个王国宫廷听的,所以用他们最熟悉的旋律并且高于生活,就是一种共鸣审美。

结构角度,也和时代风气以及时代变化有关系。为什么交响乐的类型和乐派会发生时代变化,进阶产生了心阶段的音乐类型。观察之后你会发现,主要就是经济因素的时代变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就会导致社会整体大面积风气的变化。因为音乐的演奏必然由来听的人的构成,来听音乐的人就是音乐的赞助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阶层的特点。
中世纪技法角度的音乐主要集中在欧洲教会的各个教堂,民间音乐一直都有,但从技法角度都不太讲究随波逐流,比较初级。所以谈论交响乐主要是从技法角度区分民间音乐和古代音乐。中世纪各个教堂也有自己的独立性追求,并没有人过来规定整齐划一的指示。加上五线谱的发明和教宗的力推,使各个教堂的音乐发展通过几代人的记载,不断总结提高。不至于人亡政息经验丧失或口传走形。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文字作为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看待。
在交响音乐角度的文明诞生,是以五线谱的诞生为标志。从此之后,音乐风格和技法的发展发生了指数速度的发展和进步。但各个教堂尽管还都习惯于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有所保护。比如莫扎特时代还是这样教堂对乐谱内容进行保护。但莫扎特的记忆力超级好,听了一个教堂的演唱会以后就把乐谱全部默写下来,教堂对此也是摸菱两可,一看不是直接抄的也不能去干涉。因此,文字的力量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关键。至少整个行业都有了在积累和借鉴方面可以跨时空的参考信息量。到了一定时代,借助文字记载的积累和传播效应,文明发展就能扩展到整个社会,大力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元500年以后的中世纪教会作为最大的音乐赞助者其实是拥有者,是基于欧洲教会都是在教区直接收税的。不管你是否资源捐献,只要是住在这个教区就是教民,从众心理和一些管理方式之下必须交税。所以教会的经济力量足够支持每个教堂都有专职唱诗班和作曲家,长期发展自己的宗教音乐。就这样发展了一千年产生了复调和声技法和大量的乐谱。总而言之自从有了五线谱,早期是四线谱随发展逐渐丰富和改进。慢慢发展了一千年,再不有点成绩那就谁也对不起了。然后时代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时代。黑死病使教会疲于奔命税收锐减,卖药的美第奇家族大发展,成立了佛罗伦萨商业共和国开启了文艺复兴时代。
有个意大利电影天堂影院,其实就是映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及工业时代的一个历史的缩影。早期电影院是教会出钱办的,所以神父驻场主管各种约束。失火(相当于黑死病)以后教会没钱再盖新的,只好由一个新的商人出资建设了新的影院,于是整个社会的规约全都变了,社会风气有进步也有退化。再以后,时代发展搞拆迁,但是建筑本身承载的几代人的美好回忆是大家心里最珍贵的回忆。
黑死病之后,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新的商业共和国开始产生了新的商业社会,之后民间经济的繁荣蔓延到欧洲各地,很多有了银子的一些小王国的国王公侯,也开始效法教堂自己成立乐班。时代就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是交响乐的第一个新的时代,音乐走出了教堂进入了次一级顶层的王侯宫廷。但时代发展也是有机连续的,这个时代交响乐风格的主流还是教堂音乐那套经文歌、赞美歌和神剧等类型,但内容对民间音乐和民间内容开了很大的口子,这就是影响新的时代的表现角度,所谓的走下神坛。然后时代进入巴洛克时代,相对教会次一级的社会阶层国王公侯们更加有钱,就有了自己的音乐爱好和内容风格的倾向性,作曲家们也都逐渐偏向了这个角度。新的宫廷装饰化的豪华繁杂风气的巴洛克时代开始了。这就回到本段落一开始说的巴洛克音乐的旋律来源,主要是一些源自舞曲的类型,其实都是王公的宫廷里的一些熟悉的舞曲。

再回到交响乐进入古典主义时代,海顿莫扎特的很多音乐都采用当时宫廷的小步舞作为旋律解和节奏类型,和前面的巴洛克时代发生了显著区别。说明时代发展音乐的内容角度也会发生巨变。当然,早期新的乐派时代也会带有很多前一个时代的痕迹,这属于过渡时期的常见现象。结构上也不像巴洛克时代那样繁花似锦的角度,而是简约直接。这个时代大航海进入了第二个种植园时期,海军大发展。西班牙哈布斯堡是主力。核心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宫廷也钟情于军队要素,还授予了海顿军衔。所以海顿的音乐主要风格必然有军队简单直接的风格影响。于是宫廷小步舞和军队进行曲就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早期交响乐的风格形成的主流要素。但对于弦乐四重奏而言,还是更加偏重于文化角度的宫廷书房高雅氛围。抽取了简约明快直接形成四重奏的音乐韵味感。
莫扎特的神童特征是他的音乐都带有童心这个比较特殊,而且对巴洛克风格的繁复的花样风格有很大的回归,莫扎特音乐在美感方面其实也是落后于时代的主人王侯的趣味点。所以莫扎特的四重奏显得不那么坦然安定,也带有童心的快乐感。
到了贝多芬时代就和宫廷直接绝了缘。贝多芬是古典音乐晚期集大成的作曲家,这个时代也发生了时代巨变,市民音乐厅成为音乐最大的经济来源,所以没必要在听从大赞助人的宫廷王侯的欣赏限制,贝多芬可以直接面向社会反映社会需求,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这个时代,贝多芬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弦乐四重奏的乐趣就在于绝对的韵律感,所以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在纯粹的音乐韵律感角度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存在。反观其它四重奏,一旦夹杂了绝对音乐之外的东西反而感觉不纯粹了。这样再去看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更加单纯。所以在熟悉了贝多芬四重奏以后,最后最后对音乐爬格子爬到顶的人还是普遍要听海顿,因为审美疲劳过量以后心累了。艺术家自己就是这样,站得高看得远永远都在思考如何超越自己超越时代,绝对不可能降低自己的趣味去重复过去的东西。
而那些欣赏角度逐渐发展到近代交响的人,主要是对浪漫派太熟悉了,需要素净一点的进阶感受。在近代交响里面就会发现这种走向,进而有所共鸣。所以,更加进阶的现代当代交响,应该都是这个摆脱过去、发现新路的当代微分走向。和人类文化科技发展史有关系,当代的科技发展路线就是微观角度。而工业化时代都是全球奋斗模式。艺术这个上层建筑,永远摆脱不了那些看不见的手的时代经济模式的影响力。也可以说,艺术都是时代发展模式的精髓抽取。

近代主义艺术是什么时代开始的,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到。从文化艺术是受时代启发之下的总结角度完全契合。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法国印象派绘画开始诞生。和这两个地区没有直接联系,举例主要是形容一种国际经济发展的时间关系。西班牙哈布斯堡的第一日不落帝国,主要是开发了美洲和亚洲的种植园经济。这一点正好和美国南方接近中美洲的各个地区的种植园经济类似。但是英国当时没这个条件靠努力挖煤谋求生存,把法国人发明的蒸汽机弄进矿井里直接烧不要钱的煤,用来采煤,运输上搞了小火车。就这样开始了蒸汽机的普及。把伦敦搞得煤烟雾霾严重,直到1952年都发生过能见度很低的严重有毒烟雾死了好几万人。英式工业化发展出了钢铁战舰和武器,结束了西班牙主打的木造战舰的种植园时代,开辟了新的工业时代。正好时间点在1840年和1860年两次鸭片战争之间,这本身就是时代经济发展效果在具体对象身上的投射。所以,人类的生产能力的极大提升,带给社会的就是社会巨变,生活上也发生了巨大进阶的变化。
1860年,全球单一化时代结束之后。艺术界的新思潮从视觉外观没的角度,转向了表现内心感受的写意主义角度,于是法国印象派绘画诞生了。过了30年,法国印象派音乐又诞生了,在这期间马勒开始写作后浪漫派交响乐,效果上是对第一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种植园经济时代的总结性的一种思考。伟大作曲家马勒在时代信息和风气之下,潜意识里也随之对这个时代做一个总结,所以马勒的音乐具有全球和全人类角度的思考,结合了中国的唐诗说明了马勒在当时的时代风潮里,具有了集世界文化之大成的视角。马勒交响乐队思想高度,在效果上就是一种对前一个大农业时代总结性的感概。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泰坦尼克号的时代里,工业化得到极大普及,国际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也开始了。晚期浪漫派,后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很多音乐类型几乎同时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4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