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20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1: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jiangyb 发表于 2023-3-11 23:06
您一直用耳机听音乐?

物质丰富时代,很少有人会单打一才玩一种吧。一般都是自然发展,平时用桌面小音箱,特别需要仔细听的时候才用耳机。不过对老问题的理解,随着关注次数增加应该会越来越精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2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12 17:12 编辑

对问题认识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总结。
现在发现从原初角度去看问题更能接近本质。耳机的发明本身就是为了监听听细节而来的。音箱是从最早连接胶木唱机唱针的机械震膜来的。唱片最早也从最早记录声音来的。而演出最早是聚集在一起欢乐庆祝,周围有观众然后搭个棚子逐渐遮风挡雨和更加美观。所以到现在看问题,一方面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方面最终是看到初衷才能看到本质。
相当于玩电脑游戏,最早的吃豆、格子跳小鸡、苹果2抓小偷等以及红白机早期的时代都是从本质开始创造的。以后无非就是越来越去搞一些外观,但对本质的集中度就低了。最后什么时候才不喜欢玩游戏的,那就是从发现这些东西的效果看问题的时候。本质上都是一些无脑操作,同时受到的限制很大,而且那些早期强迫症的循环试错方式和后期的打怪方式简直就是拿人不当人,这种被设计者算计了的模式十分不讨喜。另外从看片角度到最后直接看原著和小说才是最丰富的感受。所以知道反朴归真的认识高度才不会沉迷一件事。
现在经历了各种认识方式和逐次比较和认识升级,感觉直接单独去看一种问题的来源的话比较更能接近本质或者说更接近真理。

而那种简单的跨界相互比较,会出现认识不足并容易把问题看歪的效果。尤其是相互pk的比较方式,还要用强调自己支持问题的优点去碾压鄙视其它问题缺点的方法去比。这样只能支持自己的预设立场,而不会发现同时存在的问题。属于助纣为虐路线,对问题的彻底理解没有太好的帮助。因为贪图一时嘴爽只能反过来帮助自己乱花钱无限重复烧学费。其实很多好的思想意识路线,都存在于独立精神之上。存在于自我培养、独立消化知识、对客观经验保持尊重态度的学校和生涯教育路线。但是那种南辕北辙的效果往往出于愚钝不积极思考之下,在自己对自己受到自己下意识操纵的危害认识不足之下,随意凭感觉舒服不舒服就被潜意识操弄,走了鼠目寸光贪图一时私利至上无限放大的小人路线。这样躺平人生不主动培育思想境界,盲目依赖免费获取贪图享乐占小便宜的效果不能被社会常规普遍认可,只能是从个人幻想到社会现实碰壁自我损害。人面对社会、面对他人的重点是客观辨识能力,而不是不断加强不受自己控制的潜意识自我幻想陶醉的习惯厚度。
直到到最后逐步发现如何发现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都需要冷静的看问题。待人虚心保持礼貌才能具有更大的进化容量和不断提升问题辨识能力。对自己有个暴露在公共环境下的文明形象定位,才能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效果,才能对社会和环境保持一种自我形象和基本环境卫生。这样有助于一个人跳出问题本身、跳出个人私利的局限,从更高更宽的视角去俯视很多问题,就像看地理图那样把一个问题放在其中去看。应该多从现在感觉好的东西的角度去多看不足和缺点是什么,不要事先就把问题说死预设了狭隘的立场,保留有一定虚心的空间这样应该更能尽快提高认识问题的智慧。最后才能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切入点,直到不断把问题彻底认清。发现不忘初衷才能方得始终。另外,对兴趣存在过度沉浸的时间段,但一种活动老在做的话总会有腻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就是发现深层问题的时间点。经历多了就会对认识问题本身有很多经历和经验,越来越会发现问题并且能触类旁通的对任何其它领域的问题进行同理认识,这样有个不被自我视角局限的效果对人的帮助就会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3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2: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中生代……




日本中生代钢琴家
Yukio Yokoyama - 横山幸雄  1971





- 最近整理“Beethoven - Complete Masterpieces (60CD Limited Edition) 2007”。发现其中的贝多芬钢奏绝大多数都是一位叫Yukio Yokoyama的日本钢琴家演奏的。感觉演奏比较严谨,也有一定力度。但总体还是有一些一种过于温柔的光环笼罩,是否是一位女钢琴家还不得而知。不过既然是日本出的包子,一般都有力推日本艺术家的习惯。
- 后来仔细搜了一下,发现是日本中生代钢琴家,横山幸雄(Yuki O、Yoko Yama)。
- 还发现他是1990年第12届“肖邦钢琴大赛”第三名得主,而当年并没有第一名。所以可想而知他貌似是以肖邦钢琴风味为核心价值的钢琴家。

- Yukio Yokoyama 横山幸雄的风格,整体类似于小泽征尔、长野健,追求细节严谨而圆满,整体效果都往丝绸感方面偏一些。压盘录音应该是日本人做的后期,力度调的比较淡但可以透过奶油化的后期调音听到原始录音里现场斯坦威钢琴的霸气。对录音风格而言,对比李云迪的DG、EMI录音,横山的压盘录音被奶油化滑润了很多。索尼贝多芬包子里的录音风格只有一点点这样的走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所谓的奶油声吗,k701味是日系器材的最爱,日本人普遍的审美观念。如果是欧洲知名录音品牌做的压盘后期应该更正常好听,原始录音素材应该不会这样。相比还是中国钢琴家,2000年肖邦大赛第一名的李云迪的演奏更有激情和大师范儿。录音也都是欧洲DG、EMI那种饱满真实的风格。肖邦大赛出身的演奏家风格路线都是比较纯粹的路线,和走丰富路线的其它流派有区别。
- 现在高码数码唱片时代,索尼的很多新出的唱片或者包子也都是走欧美压盘录音追求真实风格录路线了。那种故意奶油化的后期效果应该是过度偏重于日本大众核心市场的初始市场定位方式。对听唱片有经验的人尽管不一定能喜欢奶油声,但都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会期待以后能够新推出更接近原始录音素材的新发行的重制唱片。

横山幸雄 Yukio Yokoyama,日本钢琴家。199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CNSMDP),取得钢琴与室内乐最高演奏文凭。19岁的同年,获得第十二届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第三名和最佳肖邦奏鸣曲诠释奖得主 (当年冠军空缺)。
2010年纪念肖邦 210周年诞辰,横山幸雄在日本各个主要城市巡演方式演出肖邦协奏曲全集,并在其中的一场音乐会上连续演出了肖邦的166首钢琴独奏作品,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24 小时以内连续演出最多作品的艺术家保持者”,波兰政府因此授予他“肖邦护照荣誉”。这个殊荣是表扬对世界上对肖邦作品有非常独特贡献演出纪录的艺术家。2011年,横山在同一天单场音乐会上连续演奏了肖邦的 212首钢琴作品,包含四十六首肖邦从未出版过的作品。他表示,希望大家能更了解与接近肖邦的内心世界。此举让他再次登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横山为了庆祝贝多芬 250诞辰,从2013年起到2020年之间推出了他一系列贝多芬全集作品音乐会演出计划。
横山同时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比如他是2009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金牌得主、日本知名盲人钢琴家辻井伸行的指导老师。

- 片源问题。现在除了贝多芬80周年索尼包子里横山的钢奏,网上只找到一个横山的钢协,柴一和拉三的dsd。算是精品专辑。其它搜索以后在苹果网络音乐里有一些肖邦和舒曼等唱片。

Rachmaninoff &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s - Yukio Yokoyama,
Tokyo Metropolitan SO & Kazufumi Yamashita (2019 ART INFINI) [DSD128]
magnet:?xt=urn:btih:8B9F2BECBC0EA4CD2F5E56154DC1501E16794A7A&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4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9: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早期下过的这个深绿色封面的索尼贝交包子,一直没有鉴定过。都是当作一个大货放在那里,有时候会选听一下。
Beethoven - Complete Masterpieces -BMG (60CD Limited Edition Box Set)



但是这次借着整理的机会,发现了一位以前没注意过的日本钢琴家。
吃完饭,又选听了几个曲目。最后发现贝九有明显特色。大卫金曼指挥的。风格比较有欧洲的日本味,不润滑肥皂但是十分数码,一股劲的小捯饬。很像日本人的木偶动作风格。抓住特点一针见血。
所以这个包子在筹划选曲上也是绝了。背着手那什么不服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5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23: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最近关注弗里恰伊。有个对历史寻根朔源的文章很好看。

“DG立体声时代的拾荒者:弗里恰伊与约胡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626180150648577&wfr=spider&for=pc

与美国(美国广播唱片公司、水星唱片)或英国(迪卡唱片)的对手截然不同,DG公司在当时的录音方式上拒绝采取“宏大煽情”的路线,它通过天才制作人埃尔莎·席勒(Elsa Schiller)于战后聚集的一众艺术家,在录音作品上突飞猛进,这些录音无论在艺术还是技术层面,至今都仍是曲目目录中最优美的存在。

- 难怪托斯卡尼尼在美国拒绝立体声录音。太过于强调立体声氛围对艺术表现力的严谨性有破坏,美国早期第一批立体声录音的声场听上去都超宽。现在听的版面本多了,对很多很多风格之间的效果都会有对比和印象。稍微有一点混响,但不过度保持艺术严谨味的矜持,这样的立体声录音才有可听的感觉。
比如某地方录音师还有的的观众视角的音乐厅氛围环境混响效果最差。类似于手撕的低档噱头。

-----
看了一下弗里恰伊的个人评传。业界对他的评价比较正面。他和切利比达契同是二战后时代接收德国乐团的指挥家。弗里恰伊先后出任柏林美军占管区广播交响乐团 (RIAS 即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前身)(1949-1954)、柏林德意志歌剧院(1948-1952)、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1956-1958)、等指挥或音乐总监。主要倾向偏重于歌剧院。
弗里恰伊是20世纪优秀的音乐会和歌剧指挥家,擅长指挥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一些现代作品。尚需一提的是他还长期担任DG唱片公司音乐总监,并录制有他指挥的唱片。
看了一下弗里恰伊的片源,基本都是知名作曲家以规模著称的经典大作其中还有一些近代作曲家作品。和许多演奏家合作,以及有很多著名歌剧指挥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6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08: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在撸串搜了一些RCA Living Sterio DSD的盘。有一两个是第iii集的,有些在三个集里都没见到。都是立体声问世时代1960年前后出的,那时的立体声效果就相当惊人了。历史资料值得保留。

https://rutracker.org/forum/tracker.php?nm=living%20stereo%20RCA

Rozsa,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Benjamin, Romantic Fantasy - Heifetz, Primrose - 1964/2015, Analogue Productions RCA Living Stereo Series, DSD128, image+.cue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5297757

Edouard Lalo. Symphonie Espagnole in D minor, Op. 21 - Henryk Szeryng. CSO, Walter Hendl - 1964/2015, Analogue Productions RCA Living Stereo Series, DSD128, image+.cue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5263706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 Festival: Кабалевский, Чайковский, Бородин, Мусоргский, Глинка - 1960/2015, Analogue Productions RCA Living Stereo Series, DSD128, image+.cue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5261888

Debussy, Iberia. Ravel,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Alborada del Gracioso - CSO, Reiner - 1958/2015, Analogue Productions RCA Living Stereo Series, DSD128, image+.cue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5259991

Vieuxtemps, Concerto No. 5 in A Minor, Op. 37. Bruch, Scottish Fantasy, Op. 46 - Heifetz. NSO of London, Sargent - 1961/2014, Analogue Productions RCA Living Stereo Series, DSD128, image+.cue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5259441

Classic Records Deluxe 1S Edition Box Set of RCA Living Stereo (Strauss, Berlioz, Хачатурян, Lalo, Bartok, Liszt, Рахманинов, Saint-Saens, Franck...) - 1994, FLAC (tracks)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38159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7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16: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迷幻摇滚……



早期摇滚类型 - 英伦迷幻
British Psychedelia





- 搜一下British Psychedelia可以看到一些代表乐队。唱片风格带有简约轻快的节奏和音色。
- 从现在的音乐听者的视角看过去,平常大家熟知的是甲壳虫、滚石等乐队。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早期原初风味的迷幻摇滚乐队,也很有特色。效果更加简单轻快。就好像是素描画出来的轻摇滚,感觉阳光休闲、外加一点小动感。
迷幻摇滚 Psychedelic Rock,产生于60年代初。66年美国加州旧金山一个乐队出版了专辑,全城有成百上千的这类摇滚乐队。以后蔓延到全美。迷幻摇滚源自迷幻文化,与车库摇滚及民谣摇滚在同一时期。介于早期蓝调摇滚,深受嬉皮士思潮影响,在60年代末期声势达到鼎盛。英美两地分别涌现出一大批极富特色的迷幻摇滚乐队,迷幻摇滚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摇滚乐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以后出生的青年面对轻易获得的丰富物质生活却带来了精神生活空虚,许多人在失望之余去追求比丰富生活方式更美好的东西以充实精神世界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提倡和平主义利他主义。当时的摇滚和嬉皮相互影响,人们喜欢成群结队地坐在海滨和公园聊天弹奏乐器唱歌,摇滚乐队开始表演。英国的“迷幻摇滚”和美国的比起来要更加古怪和具有童话色彩。歌词方面,他们会偶然加入对超现实主义的讽刺,并用童话里小主人公的视角和观点来看问题。在“迷幻摇滚”时代,虽然“谁人”、“沙滩男孩”、“爱”这些乐队并不能被牵强地称作“迷幻乐队”,但他们那些最出色的歌曲里显示出“迷幻播滚”的强烈影晌。
- 从人的心理角度比较明显,阳光和轻快是基于丰富以后的思潮好比正宗红酒瓶标风格都是素描一样。当不以追求满足为曾经和受饥渴潜意识操控的时候人会做出什么选择。也说明不嫌累是一种初始和早期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但不怕累是一种突破的走向,最后的删繁就简和一开始就躺平的简陋完全不同。

Small Faces - 4 Albums (9CD Decca Records Deluxe Edition 2012) (FLAC)
magnet:?xt=urn:btih:D16F580BFB6D834BBDB72E6BA8A8955C1AC92F79&tr=

Real Life Permanent Dreams. A Cornucopia of British Psychedelia (1965-1970)2007 (FLAC)
magnet:?xt=urn:btih:010FF5B876BC721CE7C1CD562B64C01B2CC336CB&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8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19: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俄网撸串片源

Tarja - 塔莉娅乐队。交响重金属。跨界女高音主唱,有一定听感。



Ivan Torrent - 伊凡.图伦特。鸡血宣传片音乐,偏文艺抒情摇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9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1: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超级马里奥原声碟都有,听上去感觉细节更多更有美感
Koji Kondo – 01 Super Mario Bros. (2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0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9: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海贝手机播放器进化的可以了。关键是声音方面,比揭示力没有控制比较刺激的foobar2000手机端强。也能访问电脑硬盘。输出usb数码流可以当数码转盘,接个界面什么的,直接usb方式也行。
想轻松听到好声避开笔记本等机器的心理阴影,直接用手机比较省心。或者用另一台笔记本无线网方式访问硬盘塔也是一种移动台式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5: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梅纽因这套高码片源很不错:
[向内分享]. Yehudi Menuhin - The Menuhin Century (WARNER CLASSICAL.2016) [24-96]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2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12: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1 23:40 编辑
钢琴家……



著名法国钢琴家
Bruchollerie - 布吕肖莱莉  1915-1972





- 演奏风格,清新灵动下的法系美妙情感韵味。有一定精确性的力度感,同时具有超越节拍速度自由动感的智慧光彩。

Bruchollerie 布吕肖莱莉:80部胶片视频演奏和录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d4y1S7nJ?p=28&spm_id_from=pageDriver&vd_source=53eb0977b9823a04cb6cfaf5fad53c20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莫妮克·德·拉·布吕肖莱莉,著名钢琴演奏家。
Bruchollerie出生在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家族,自幼学习钢琴。1928年13岁时,在巴黎音乐学院赢得了一场顶级大奖赛,并获得了帕杰斯奖。
1932年17岁时,Bruchollerie在著名指挥家Münch明希的指挥下举办了一场音乐会,由此成为知名钢琴家。1936年至1938年,她参加了更多的钢琴比赛,尤其是 1937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和1939年布鲁塞尔比赛。
二战后她开始了国际事业,尤其是在美国和波兰。她曾与切利比达奇、约胡姆、卡拉扬、安塞美和扬·克伦茨等指挥家合作演出音乐会。她的学生中有让-马克·萨维利和西普里安·卡萨里斯。她录制了许多唱片,特别是美国Vox唱片公司。
片源小白盘和r网可搜。

小白盘里的Bruchollerie下,有个德国塔拉唱片的收集以前下过。又对比了一下以前的目录,发现度盘up主里面又增补了一些东西。有张包括Bruchollerie等早期四位法国著名女钢琴家的专辑相当赞。
Bruchollerie, Guller, Lefebure & Tagliaferro - Pianistes Francaises Vol.2 (Tahra) (2cd, mp3,f)
- CD 1 - Beethoven pc5 _Bruchollerie,1948; Chopin 5 Nocturnes _Guller,1959
- CD 2 - Beethoven pc4, Ravel _Lefebure,1959; Saint-Saens pc5, Chopin _Tagliaferro,19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3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3: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3 04:57 编辑

笔记方式是一种大幅进阶,确实自己听了的才发点听后感。本来这个区是讨论音乐本身,可以看看很早的风格。
自己听不听是个问题。听完了感觉好的留个记录也可以起到广泛介绍作用。以此为主再辅助发点东西已经能起到提示作用,提示思考的作用肯定是大于直接的物质。为什么贴吧能够有高品质的专业界讨论,因为独立外加搜索的机制指使刷屏无效。

尝试物质收收发发,其实只是初级试尝阶段。距离进阶提升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尤其是认知方面的提升和不断进阶才是真正的入门。
多多收集只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基础,现在存储量也基本自由了。接下去如何进一步发展应该还是201n年时代的网络普遍热点角度,不仅仅是包子这种经过专业筛选过的优质演绎。其它的艺术家也是类似以热点为主比较容易获得水平突出的录音。确实存在很多不行的,以前有个包子是欧洲18,19世纪三四流作曲家的作品录音一听基本惨不忍睹,现在也不知道搞到哪里去了。演艺方面不行的录音也存在不少。自己尝试其实比只看介绍要有进步意义,偶然看到的连带信息,一听行就行不行也就不行了。如果整天追不知道什么效果的偏远下载的话那试错的范围可就大了。比如韩包那种巨量方式有精力的话可以去追,但时间久了相信也会有过了兴奋期的问题。有的人是从那里筛选自己知道的。类似的途径也有一些,但结合网络搜索和简介,加上试听可以找到一些有特色的。

如果时间和精力不大允许可不必投入过大精力。现在尽管网上片源信息少了但也比更早的08年以前要多,随遇而安总能发现一些好的片种演绎和发现好的艺术家。常态之下,遇到好效果数码唱片的可能性比例大。
但在非常态之下超越了稳定区间问题就会多。有些事搞得超过正常常态,容易出现和愿望不一致的偏差。器材发烧如此,唱片发烧也类似但好一点。一些玩升频的看过体验评价并没有好的效果。这就和很早以前386时代一些学生党玩CPU硬件处理能力升频类似搞不好就烧机。因小失大非常态。由此也可见,一些大脑的想象在网上被个别人命名为理论,如果试图进行实践指导,真金白银的试错结果就是这样和大脑美梦经常不一致,因为理想是简单的,而现实是物质丰富的,中间的差距相当大。所以寻找为道日损的规律和方法最重要,至少能避免南辕北辙。

(网上具有社会现象观察效果因为林子很大。有些事只拘泥于就事论事还是不会有很大进阶,人的关键在于境界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追求形而上为道,这样才可以加大承载理解力的容量。能力提升是永远的课题,这方面可以横向拓展到任何领域。相当于基础教育效果,是一种深度自学,可以超越对具体表象的认知的方式和途径,这是生涯永恒的进化要素。人和自己以前的差距就在于此。
可以看到人的最普遍的心理,就是对老一套的厌倦。但这里面的发展效果和认高度的变化也和人的格局大小有关系。格局大的人往往客观无我,善于学习和分析问题发现方法,可以不断突破自己。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而格局小的人承载能力就小、认识问题的失误就大、错误的判断就多。不是路不好,而是车本身就不行。能看到个别人对提升自己的水平强烈抗拒,原因是更早的基础就没打好。如果较早失去了孟母三迁的机遇,到了以后思维机箱也就固化了,再想断机杼的努力改变换装部件都没有这个机会。本身的特点就是到处抗拒,观念禁区特别多。以不断强化自我意识躺平做一个套中人甲壳虫为己任。这种人难以接纳更多的宽度,而且视大幅提高为冤仇。没头脑的同时特别喜欢不高兴。正常人提升自己都十分渴望时间和际遇,都希望和努力需求自我上升通道。人与人的区别在于,过于一般的人大多数情况下的思维方式都是感受优先理性退后。而理性健全的方式是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会发现摆脱以感觉操控理性判断的下意识,才是一个人进入积累成长通道的途径。
但存在个别人拒绝理性交流发展机会,对问题讨论涉及到他认为的躺平私利就立即有抵触,只想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浪费寻求加强自我感受舒爽。把私利无限放大,遇到自己的问题下意识对外输出责任,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脸皮超厚经常把自己的那点问题,耍赖怪在各种外在因素上。接触这类和正常人走向相反的自我封闭者是不是一种浪费要明白,梦想开导他们很可能会踢到石头踩到不该踩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4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22: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听音随笔:

乌戈尔斯基女儿 (Dina Ugorskaja)
片源才几个,但听了一下确实有高度。力度之下很高级。女艺术家的细腻,中和了钢琴力度的压力。

雅普 · 德林顿 (Jaap ter Linden)
最近仔细深度听了一下在天碟系列里的莫扎特交响全集,感觉十分素雅和精致。和通常指挥家的莫扎特全集的复杂风味有所不同。也许不素雅就不突出,什么要素都想要,结果的都堆在一起反而没了特色。
早期古乐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既演奏大提琴和维奥尔琴,又担任指挥,见证了早年间许多优秀巴洛克乐团的萌芽与兴起。他是卡梅拉乐团的联合创始人, 并曾在德国科隆古乐团、英国协奏团及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担任首席大提琴。
作为指挥家,他是古乐团体莫扎特学院乐团的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并与该团合作录制了莫扎特的交响曲全集,曾指挥多个著名的本真演奏团体。
作为大提琴独奏家及指挥家,为Harmonia Mundi、Archiv、ECM、DG、Brilliant Classics等多个厂牌录制大量唱片,曲目包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听了一下他演奏录音的巴赫大无,感觉功力十分精到,比很多功力不行就想发挥的大提琴家要高。但是他故意压着思想高度不去提升加深信息量,也是个问题。是不是只是故意营造一种古乐氛围,省了研究完美诠释的时间精力。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果达不到高度那就放弃高度,求得基本状态的完美。
(CD i和CD ii的编号颠倒。)

话说搜狐前些年在交响乐方面的栏目,办的很有广度。这一点很值得赞赏。
“巴赫,生日快乐 | 这部作品,可以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相通”
2019-03-04 18:29
https://www.sohu.com/a/299003198_2723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5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23: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5 11:17 编辑

还有位古乐女高音 Francesca Caccini。听了一下是一位很有美感声音很靓丽的女高音,力度也够水准,很有欣赏价值。总体风格范围在文艺复兴时代。也许技巧方面巴托莉占优,但巴托莉的力度过大。
Francesca Caccini 只看到四个数码片源。看了实体盘市场很多,但都是古乐。蒙特威尔第属于文艺复兴,再往后是巴洛克时代。

现在突出认识到,一些有基础特色的音乐家,主要体现在对一个类型曲目的整体表现力练习和丰富到位才能拿出来。否则容易损害效果和本人形象。比如有个俄罗斯超级男高音维塔斯,以前认为他不唱古典浪费人才了,后来使劲搜索过以后发现,维塔斯一场古典就漏洞百出。本身没这个基础训练临时上阵确实驾驭不了。

-----
存在有些问题可以继续充实容量,但有些具体的细节没有童子功以及长期练习的基础就再也接纳不了的问题。但也存在为道日损可以不断追求和进步的角度。而为学日增角度,因细节过多需要童子功和自幼塑造。
但需要起码要具备分清自己主观和外接客观的显著区别不能反过来颠倒,承认和具有界定问题是外界还是自己的这个理性判断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本来没哪个理解基础的容量但非要贪多超过现有理解力和习惯,最后不消化承载不了塌了台。自己的理解力在哪儿一遍一遍的崩塌,是你自己不行难以提高。拢不住财全都漏掉以后就会被社会打回原形。如果像一个没带好的幼儿那样把问题都全怪在外界还经常发出一些愚论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因为个别人不懂,没你自己出来搞事情那就没这些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问题。对影响人大方向的常识角度要具有智慧认知理解和坦然开放诚实面对的基本态度,勇于承认道理的正确和自己在这方面还不行。偶然会见到一个人习惯下意识袒护自己的短板拒不承认存在正确道理,自动压缩视角和心境到狭窄的自我。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必然会使一个人下意识越走越偏干什么都白费劲,理解力所限所做的选择都很差。不懂出界的事在没有基础养成和习惯之前就不要去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6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14: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随笔……


随笔:

Alban Berg Quartett - Teldec & EMI Recordings 阿班贝格组。

- 阿班贝格组,很直接的突出风格,就是阳光、活跃、美妙。

- 因此他们演奏的贝多芬四重奏反而特点不突出。最具特点代表性的,就是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那张专辑:阳光、活跃、美妙。

- 片源海量时代,大量听数码唱片的效果,就是对比发现细节的最佳方式。
- 看一些网上的文字介绍,往往看过以后就不知所云了。只有八卦的一些背景有独特性,但看过掩卷的时候也根本记不住。而那些溢美之词,好像放在哪个音乐家身上都合适。当回到非阅读状态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明确的点题突出刻划存留。感觉效果上只有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还行。

- 一些专业介绍,作为了解乐团背景是可以参考的。
比如:1969年,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的几位年轻教授,去听拉萨叶弦乐四重奏乐团演奏的勋伯格作品。默契协调的配合与精湛绝伦的演绎,令教授们深深着迷, 他们不约而同地萌生出想要组建一个独立弦乐四重奏团、并在以阿尔班·贝尔格 、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领域上有所作为的愿望。
4个年轻人一点儿也没含糊,组团后立即动身前往辛辛那提向拉萨叶弦乐四重奏取经。1971年“学成归国”后,他们在维也纳音乐厅举办首演,并特地邀请了阿尔班·贝尔格的遗孀作为特殊嘉宾以示致敬。贝尔格遗孀在听罢四人的演奏后十分感动,当即同意以阿尔班·贝尔格的名字为乐团赐名。由此,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应运而生,这也是维也纳第一个以专职四重奏形式组成的团体。

阿尔班·贝尔格弦乐四重奏组 | “我们四个,一个也不能少”
https://www.sohu.com/a/422700795_795384


2008年7月16日,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奏响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就此落幕。
- 可见,只有专业界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同样专业的情况。阿巴多也是那个时代来华举行演出的。业余人士们最快能在十年后才开始了解就算不错,理论上根本赶不上当时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7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14: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摘录一段乐评。(任何一段话都可作为出处搜索关键词。)

Teldec所出品的那套8cd录音是有另一番重要价值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上ABQ的全貌。
70年代的老ABQ,虽然在勃拉姆斯的演绎上值得商榷,海顿与莫扎特偏冷偏硬,德沃夏克也有点“赶”的感觉,但舒伯特、韦伯恩和贝尔格都非常出色。笔者觉得甚至优于新ABQ,也许是老一代果敢的气质与第二维也纳乐派天生较吻合。自然,上佳的模拟录音也帮了忙。
相对新ABQ对内涵更深刻的挖掘,老ABQ愿意倾注多一些激情活力,不过两者一脉相承的是自由弹性的速度控制与同样温暖、平衡的音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8
 楼主| 发表于 2023-3-25 1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中国古乐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现在小白古琴再顺藤摸瓜搜索旁支主题词就能找到很多。但以前鸡血时代持保留态度,收了很多但不经过间隔多次的播放是不会有理解提升的。去噪化的水洗木陶瓦茶器走向是有所追求历经劳累之后才能欣赏的。但无所追求没有提升再历经低等级的劳累也欣赏承载不了。

但巫娜古琴这种和轻音乐的结合是雅俗共赏吃个零食的存在。
www.xiaobaipan.com/file-2717806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9
 楼主| 发表于 2023-3-26 1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笔记:

新的艺术和诠释都有很多新意,比通常都能普遍接触到的普及版要更有价值。
所见所得直接真实方式是一种早期阶段的审美设定。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近现代艺术要进化到一般人不能直接看懂的走向。追求深刻是艺术家们的认知,放到一般人身上也不会长期甘于老一套的平庸的。这一点是世人通行的基本观念,只是放在了各自不同熟悉的领域。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24#pid35104423

高码的尤其是细节方面不一定全都好,比如2L的普遍有细节提升,但不一定显的细有些仔细听细微之处有点颗粒感。但普遍的现代声时代,都有一种图像处理边缘加强的强调这一点。
sacd抓轨的问题应该是破解方面不完全以及硬件本身的风格趋取向有偏差,并非目前的电脑水平在播放方面有问题。比如EMI,DG的SACD抓轨也都是日本人给做的,但声音就不干刺。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2#pid351043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0
发表于 2023-3-27 21: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jimguo 发表于 2023-1-20 09:53
RCA  世界著名古典大师名版收藏 (15cd, wav)  10.3
表演者 费城交响乐团
介质 CD

强迫症只看到了音频文件,有没看到封面、封底等任何介绍类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4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