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tachimg]1947793[/attachimg
马五总的精神是从悲剧走向欢乐光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发展的极复杂,这里既有总的精神表化,又有温馨的人文气息,又充满着各种紧张的、非紧张的、情感的、音乐性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对立,结构上更是将传统曲式与现代精神融于一体,音乐色彩如万花筒——斑驳陆离、变幻多端、绚丽多姿,演奏很有难度,难度在于:首先这个过程的展示与发展要准确无误,整体的轮廓必须清晰,比如第三、五两乐章,你整体的外延布局必须清楚,才不会在纷繁的演奏中显的繁杂而无绪,在此基础上看幅度与比性,其次,看演奏的层次、情感脉博与作品的精神是否吻合,再次则是管弦乐的布局、紧张度与松弛度的交叉对比是否恰当,仅仅开足马力是不行的,你必须关注于各种复杂情感、复杂关系与方式的组合。
阿巴多第一乐章开声够威武,几个段落下来,坚实宽阔的空间就耀目的立于眼前,有人说过,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我有同感,当演奏空间一开声就被有效撑开,其实是拉开了足够宽阔的交响视野,为后面的演奏预留出了足够的指向空间,无论对演奏者还是对聆听者,附着在音乐中的想像力与预期的可能性是叠加的、增量的,无形中,你的期望值被拉大了,听阿巴多,很少给我这样的印像,而这版演奏则超能量的满足了我的预期,正统性尤令人满意,幅度与动力性足够了,小号很有“召唤”意识,之后的合奏拔地而起,气冲斗牛,颇具撕烈感,反衬出1.09分A部主题的悲凄与低沉,演奏就在这样无形中将空间撑的很开,而阿巴多又在其中特别注入端庄气色,葬礼进行曲速度偏慢,既多了一分凝重,又似乎在充分的品味,但5.16分B段的三重奏主题的声部层次并不令人失望,足够的扭曲张狂。
第二乐章阿巴多将第一主题拉的很快,用意在于强化对比,把主部主题的马力开足,是为了给处于展开部中心的第二主题留出充裕空间,这一设计很恰当,第二主题很稳健,抒情色彩与歌唱性俱佳,宣叙调在阿巴多这里变成了咏叹调,够凛然大气,也有磅礡之势,这一乐章,谁还能说阿巴多单薄?我甚至觉得有些厚过了头,分贝量并不比别人低,但大提琴主题笔力再深些效果会更好,马勒精神气质上并没有英雄性,纵然有英雄性,也是文人的英雄性,混杂着文人的敏感与神经质,在对此类火候的把握上还是巴比罗利更为老到,他的处理更加舒展圆通。
第三乐章体现了阿巴多对声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演奏清澄,又有不错的交响性,清澄而又充分交响化的结果是表达出了丰盈的交响意趣和混响魅力,笔墨时而浓烈、时而清淡,加上极佳的多线性和层次,再加上驻足观瞧时凝神的目光,尽管算不上无可挑剔,如演奏的前半段在律感上应再好一些,但在几个版本中听感上佳。
第四乐章小柔板开始段落笔墨恰当,阿巴多在平静中突出温馨的情感,使其更像是一首爱的无词歌,随后逐步升温的过程也不错,但2.46分弦乐用力稍重了些,显得突兀,多少遮掩了前面的宁静,我个人觉得演奏这个乐章不必强化对比,把它处理成一首舒缓的歌更好,整体的看速度恰当,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其中的沉思意味,冥想气息很容易将人带入境界,我一直以为,演奏一些情感性强的段落,压下来的效果好于扬起来,欲言又止才是至境,它更容易触发人们心底的企盼与联想。
第五乐章令我满意,处理这样乐章阿巴多是一把好手,游刃有余的处理来源于他出色的协调能力,层次布局起落衔接都恰当,演奏充溢着同律与多律的美感,呼息感被调至很自如的状态,充余而又紧凑,想不精彩都难,此版另一价值是现场录音,1993年录于柏林爱乐音乐大厅,现场录音的好处在于它的剧场效果和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可能有些地方会“发毛”,但它的一脉气息与完整的艺术表达显然优于录音棚版,况且作为现场录音,阿巴多与柏林爱乐的演奏足够精致,它精湛的结构、强大的戏剧性张力与演奏出的乐感一样令我印像深刻。
阿巴多此版正统规则,尺度把握尤佳,第三乐章面对星罗棋布般的布局显的胸有成竹,调度有方,因而条理性相当好,每一个声部的介入与衔接都很恰当,小柔板开始很不错,反而是后面的强化段落有点表面化,第五乐章声音打磨的很圆,声部衔接高超,我一再说明:歌剧出身的指挥家对局部与整体的把握就是不一样。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Z3jcJIFEa6XLah_AezXIg?pwd=wiz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