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线的测试其实相对简单的很多,毕竟能影响数字传播的就那么几样东西。很多数字先都有专门的评测仪器。比如HDMI线,除了一般的带宽和长度测试(4k/8K 60hz能不能跑),有高端协议的稳定性,jitter和衰减的各种测试,结果上也是一目了然。
模拟线的测试肯定是更复杂,也很难达到统一的指标,但是不管是如何测,只要有数据都要比什么都没有要好的多。就算频响不能表现声音的全貌,也不能代表任何“正确”的声音,但是至少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区别的方式。比如两根线测出来的频响基本一样,那么能带来的“一耳朵”区别可能性肯定也就越小。又或者有些人觉得系统高坪刺,或者低频弱,那么买在这些频段有动刀的线材带来的听感变化可定更符合他们的胃口。
当然,其实线材最受争议的就是价格的问题。如果这些高端线材最贵也就一两千,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说割韭菜了,毕竟好的工艺和材料就需要花差不多这么多钱。而就算卖大几万的线,人家只要表明哪里镶了钻,哪里用了真丝,就算卖的贵,至少钱都花在制作成本上了,你可以当成艺术品和奢侈品来看。现在线材最有争议就是那些几十万,又不告诉为啥那么贵的线材。这就会给大部分“线材无用党”以下的火力点:
- 这些钱花在更贵的设备上提升是不是更大?
- 这些线的调音真的只有几万块的制作成本才能达到?是不是几千块的原材料,多实验几次也能搞出来?毕竟材料学的市场就这样,顶尖的民用技术就那个价格而已,再高也是国家机密了~
- 如果很多人比起几十万线材的调音,反而更喜欢几千块钱的,那么这些买了几十万线材的人是不是也能从几千块钱的线材里找到和这条线差不多线?
到了最后,其实大家都是在一个问题上对攻,那就是,溢价的问题。万元的耳机和音箱不管调音你喜不喜欢,但是在硬素质上是能绝对好过千元级别的耳机的。而那些低一个梯次的设备,再怎么调音,在速度,下潜,或者解析上都是无法跨越这个质变的。所以不会有人说贵的耳机和音箱就是智商税,毕竟这些区别是无法在更便宜的价格里买到的(当然科技会进步,差距也会变小,但是同时期的产品,还是有档次的区别的)。但是耳机线带来的恰恰不是质量的提升,而是调音的区别,然而主观的好坏并不是和价格挂钩的,那么那些几十万的线又怎么能体现出它和几千块钱的线材对比中的优势呢?同样的钱花在前级,硬件EQ,换放换解码上,是不是更靠谱呢?如果线材市场没法给出这些答案,那争吵是不会停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