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手机与便携式解码耳放之间的连接线,type c转type c,长度短于10厘米。原线是耳放自带的,用起来没任何问题,仅仅是质地比较硬,不易弯曲,因此想换成软线,挑了颜值较高的纯银线,不承想这一换声音大不同,以前坚持线材无用论的我,此时被现实教育了。各位,咸菜真的有味道。只不过,在这个案例里,它给我来了个五味杂陈,请注意,原来的连接线并无不妥,声音听起来起码是纯净的,新换的纯银线听起来却有明显可闻的底噪。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来估计买到假线的概率较大,这个我也认了,毕竟确实没花多少钱;二来假如纯银材质不假,那么有可能是这种材质通透性较好,阻抗较低,因此把前端的杂音全给漏过来了。我脑补了一下,如果原线用“钝”形容的话,它类似一个低通滤波器,底噪杂波天然被挡在前面,而纯银线则显然更“锐”,意味着保真还原度更高,于是有了如前所述的听感。
2、pc到某品牌新款usb界面之间的连接线(也是tb某知名商家的纯银线),type a转type c,长度大约1米出头。解码用的是Lee…某款9038,不带usb,因此弄了个界面,价格都不贵,也算配得上。将一串设备连好戴上耳机准备享受音乐,别的都很满意,唯独那几秒到十几秒一次随机出现的轻微爆音(就是前后两帧之间音量突然的变化,幅度不大不仔细听很难察觉)让人极为扫兴。一顿搜索以后推测可能是win10系统自带驱动的问题,后台DPC延迟可能较大,原打算装个软件测一下,接着看到几篇文章顿感可能这方面颇为复杂,即便明确了哪个驱动有雷也可能无济于事。然后就是痛下决心重装系统,找来闲置已久的旧Thinkpad E450,当晚就安装好了国产某知名Linux发行版,然而一顿操作之后插上那根usb线,带好耳机,调大音量,事情并没有好转,反而爆音现象更严重了,这次是持续性的每秒数次,而且幅度较之前更大。冷静分析下来,首先这台Linux机器配置不如先前的win10机器,即便是干净的新系统也可能在播放性能是有所不如,而且这还涉及到播放软件的差异,细思不简单,不能排除这些可能,其次这个Linux系统自带的声卡驱动基于alsa,属于通用架构性能未知,有可能也是驱动不匹配的问题,但是拔了usb直接用笔记本的外放,却并没有听到任何爆音,这令我一度十分困惑。然后就是咔咔一顿安装卸载,包括尝试安装asio等驱动,均以失败告终,此时已是凌晨两点。冷静下来决定再次归零,重装系统,这次还是一样的Linux,一切照旧,爆音依然。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灵感,我随手抄起type c充电线,换下了那根纯银线。戴上耳机,世界从未如此清净,耳机里流淌出纯净如水的醇音,令人陶醉。问题就是这么解决了。各位朋友,一根线再次成为了故事的主角。咸菜有味,我信了。
两次都是usb信号传输,近乎同样的场景,近乎同样的现象,为什么纯银线(不排除有假)反而不如自带的低端线呢?结果都是纯银线中听到的干扰更多,底噪也好,爆音也罢。是不是越好的咸菜越敏感?肯定是了,可以说更娇气吧,不如廉价咸菜那样有着更高的宽容度。这两个故事告诉我,咸菜一定要和系统相匹配,它不一定成为短板,但如果咸菜作为系统中的长板,那么它倒是可能成为照妖镜。以上是最近一些实践和思考,贻笑大方,供各位一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