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8-7 10:13 编辑
我的理解是,MQA 更像是通过手术方法去模糊(deblurring)和清理时间涂抹信息,然后倒出所有脏水。 这种激进的方法有一些副作用。 而上采样(upsampling)就像是通过添加越来越多的水来稀释受污染的时空信息并导致更大的体积来实现去模糊。两种方法异曲同工。
顺便说一句,time smearing 和 jitter 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都和时间污染有关。time smearing 主要是指预振铃(pre-ringing),其中声能在声音实际开始瞬变之前积累,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发生,而jitter主要是硬件器材和时钟误差导致的听感刺耳、声场和立体感消失。MQA可以消除 time smearing,但对 jitter 不起作用,所以MQA 仍然需要比较好的硬件器材配合。
上采样(upsampling 是指数字转模拟阶段的升频)及 超采样 (oversampling是指解码器芯片内部升频)对 time smearing 和 jitter 都有稀释作用,在理想状态下,会大大减轻硬件器材的负担,所以性价比更高。
time smearing 是可以量化的,发现以下这篇文章,说得很清晰。
https://www.soundonsound.com/techniques/mqa-time-domain-accuracy-digital-audio-quality
MQA制定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即为现有数字录音提供约 10 微秒的感知时间拖尾(传统 24/192 系统约为 100 微秒),目的是为新录制的素材实现惊人的 3 微秒。 用一些定性的数字来说明这一切,10µs 的时间拖尾大致相当于声波穿过 10m 空气时遇到的拖尾。
按照这篇文章的量化推断,升频到384kHz恐怕只能达到 50 微秒,而 768kHz 只能达到 25 微秒,仍然不够。所以必须至少达到 1536kHz,才能接近MQA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