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国人v5>制作的金版z7耳机有感(参考对比耳机:爱尔兰首版HD58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19 15: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女人的选择 于 2021-3-19 15:32 编辑




      最近听到一支由<国人v5>朋友制作的金版z7,感觉确实有点意思,想动下键盘,发些简单的听感,加上作者对此也比较期待,所以发在论坛上,听过的朋友可以发表下自己的建议,毕竟我现在的系统不是为耳机设备提供的,难免有些出入,作者寄来的播放器,我也没听,因为我感觉单个组合评价意义不大,还是用自己的垃圾系统先试试水吧。


     耳机是改了不少地方,按作者话说是一种“声阻抗”的方式,内部的腔体调音材料都有改进,单元前部空间采用了和一般静电耳机类似的全密闭设计,也就是说,你的耳机和单元之间是不漏气的,加上Z7特有的耳罩,密封度达到了极高水准,这也是之后聆听过程中,我发现仅仅是这支耳机声音质感和密度和原版的Z7已经不在一个高度了。


      我前端还是比较简陋,采用是嗓子的DP11老机,这台90年代初产的老嗓子,我觉得声音倒是更加质朴偏模拟感相对多一点,总体风格当然还是嗓子的特色,我从来不排斥嗓子家的调音,虽然并不大众化,但DP11在二手六七千的价位上的表现,还是非常良好超值的,加上上下吸震,还算及格。电的方面我用了自己组合高性价比的方案,空调一路的专线换了墙插,一个声音超值的(仅80块钱)美国医用级排插去掉了它那个鸡肋一般的滤波部分,加上两个黑体元素滤波插,并且下面用了艺雅的木块避震,上面压了声用水晶,使得声音在最廉价的预算下,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功放是瑞华士B150,这个功放的耳机孔虽然略有底噪,但声音和三四千的耳放相比,并无悬殊,模拟味松弛度也不错,并没有粗底的坏习气。。。。可能老机确实比较良心吧。信号线用了晶彩的入门金银线,中正度,线条,色彩,基础性的东西肯定不会有问题,切记银彩的入门线才要谨慎使用,而且假的非常多。






      来就是片源:我一共用了7-8张唱片对其声音做了试听,下面会一张张的讲到的。



      金版Z7的声音和原版的Z7差别很大,如果说原版的Z7只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色彩干淡中低频突出的带有SONY味的大耳机的话,那这个改版的Z7就要强大太多太多了,应该说并不是一个耳机,总体风格思路也会相对更加接近中后期森海650时代的感觉。这归结于几个方面: 第一色彩比原版更加具有深色的木纹味道和舞台的深度感,第二中频密度厚度比原版Z7好一个等级,声音有了一部分森海中后期的雍容感,第三就是立体感更好了,比原版鲜活,声音的“可视感”会明显提升。。。至于低频这块,我觉得还是要继续改进加油,依旧逃脱不了封闭耳机的头中效应和不良反馈,中高频方面感觉有些偏暗,灰,不是那种成熟的金色,这也是金版Z7最大的遗憾点所在,这也是它在宏观上我觉得并不如我手里的头版HD580的缘故,580对于各种音乐的自如表达的忘我精神还是绝大多数耳机做不到的。




1.瑞鸣公司的《国色》


      听的是最后一首,香妃归汉,这个音乐的题目也是历史杜撰所为,音乐上选用了我们熟悉的西域曲调,排箫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些偏暗的,但听感非常棒,3D结项感好过手里的爱尔兰头版HD580(以下简称平铭580),毛刺感很少,解析密度质感均好于平铭580,但弦乐亮度微微偏暗一些,舞台氛围良好。






2.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阿什肯纳奇


      弦乐表达的确是细腻顺滑,绒毛感,钢琴解析更是秒580了,温文尔雅,音色细腻而深邃,总体暗度让我想起了650,但素质会高,自然度我觉得还是森海做的更佳,但金版Z7在听这张唱片的时候,色彩度及各方面还是表现非常到位的,并且在暗暗的背景里也藏有隐隐约约点滴金色的点缀。





3.穆特的卡门幻想曲


      这是张名盘,也就是大俗盘,HIFI发烧友人手一张。。。。。。其实我是不听的,就是用来参考一下罢了,不过我这张也算老版PMDC,音质不会有折扣就是。 金版Z7的声音色彩确实有些接近音乐厅,只是真的欠缺些金灿灿的味道,这点上肯定不如540G一类的神器,小提琴的木纹味很不错,音色好听细腻,但还是达不到娇嫩,主要归功于密度质感的升华和全封闭前腔的设计,加上音色上的加持,确实大大超越了原版。






4.Mozart圆号协奏曲(EMI图克维尔版)


      这张录音充分体现了这支金版Z7的声音丰润度优势,原版Z7绝对没有这个雍容度丰满感的,色彩也会干巴巴。。。。。圆号的优雅圆润的光泽很抢镜头啊,我非常喜欢EMI的这个版本,它是很少见的加有羽管键琴声部伴奏的版本,很多版本你是听不到的。在这张唱片中除了低频一块有些不自然的反射和头中,音色 ,细节,信息量,顺滑度都非常非常出色。不过当我回头看平铭580,表达虽然没有这么的淋漓尽致,细腻,信息量也少了,但是却更加自然明快,相对于这个耳机,580似乎更加符合曲子的性格特点,衔接更加自然,低频少很多,无头中效应了。



5.张学友《吻别》


      别小看这个国产引进版。。。这是金典唱片公司的首版引进,压片不是国内的哈哈,声音也不是后来的引进版的品质,这种片子比原版更少。。。更贵。我觉得这个耳机在人声这块,开始出现一些不足地方(当然还是比Z7好不少的),流行音乐的氛围,它很好,可能还是得益于SONY原本的一些特性,张学友的声音虽然对比580更历历在目,质感也颇佳,但人声的松弛度,耐听度,声带发声从紧至松的自然感,还有香气,都不及手里的爱尔兰首版平铭580处理的高明,这真的是当年森海的调音本事,相对580来说,这个耳机在回放这张唱片的时候,就显得人声紧张,生硬一些,看来索尼影子还是在的。


6.叶蓓和许美静


      不愧是SONY的顶级单元啊,被改进后,解析力,立体感,质感都是非常出色,只是女声依旧有些偏老气,没有手里这个580这么阳光,在中高频的些许下压导致有些压抑。。。。。尤其是许美静,那种抑郁感更强了,当然这是好是坏就另说了,不过就情感上来说,倒也显得丰富,更有650的味道。



      总体来说,这个Z7已经不能称为Z7了,Z1R也不会是它的对手(事实上我从来就没觉得Z1R好过,但LJ两个字我特么的又不敢说),优点不重复说了,中高频方面偏暗淡,不太明媚的问题和低频问题希望作者进一步改进。。。。。如果这两个问题能改进,会到HIEND的等级的,作者自己考虑吧。。。。。。当然不想改也就不改了,我觉得有些东西是有先天物理问题存在的,因为它本质还是一个改版耳机,并不是完全开发的声学系统。








2
发表于 2021-3-19 21: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国人v5 于 2021-3-19 21:05 编辑

    感谢楼主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评测这个金z7。楼主的系统本来是搭配他的瑞士瑞宝书架音箱的,像低音有点多,高频偏暗的问题在我的系统里面并没有这个情况。
    楼主喜爱的580j我没有听过,hd600我有,听烧友们介绍交流说它是个比hd600低音还少的耳机,没听过也不敢乱说。就hd600来说,我认为它是个没有下盘的耳机。  
    为什么说这样的话?楼主是先烧耳机再烧箱子的,我是先烧箱子后来烧耳机的,90年代随着南鲸,珠江,国光,飞乐,惠威等国产hi-fi喇叭的兴起,在中华大地着实兴起了一股diy hi-fi音箱的浪潮。我在其中也diy了一对12寸pp低音喇叭,5寸馒头纸中音,1寸钛球顶高音的大箱子,着实陶醉了好一阵子。为什么特意强调12寸的低音喇叭呢?其实这也与金z7的声底也有关系,在音响界有个说法:一寸大一寸强,8寸的要强过6.5寸的,10寸的要强过8寸的,12寸的要强过10寸的,并不是比较喇叭越大它的声音就越大,而是说更大尺寸的低音喇叭可以发出下潜频率更低的低音和能量感更充沛的声音,比如6.5寸的喇叭播放架子鼓的低音脚鼓声音就会是个脆皮的声音,听着跟个腰鼓在敲一样,会使得音乐作品的音色很单调,也不谐和,吵闹,不耐听也不好听,好的下盘是具有低音下潜深,量感充沛氛围感浓厚,但又不宣宾夺主的状态。回想起自己diy的大音箱,确实也不是这样的,虽然下潜深,量感充沛但低音确实太多了,按现在的说法是重低音的效果,当时年轻,喜好这一口,看着那么大个喇叭在(如洗脸盆般大小)大幅弹跳,从导向孔里喷出的低音音浪鼓动着窗帘前后摆动,不管是听觉还是视觉都得到极大的满足。
    说到z7这个耳机,我真的满遗憾的,索尼折腾了7年的样子,也就搞出来一个不说耳机烧友了,就是一般的耳机消费者都不怎么喜欢的声音,确实也是满遗憾的。我研究这耳机前前后后搞了三年的样子,z7这耳机的70mm喇叭确实是个好东西,他70mm口径的LCD(液晶)镀铝的大喇叭不但可以发出下潜极深的低音,还可以发出如银铃般清脆光泽炫目的高音。
    结合我为它量身定制的声阻抗调音技术,将这不凡的,目前最顶级耳机的喇叭潜力彻底发挥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2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