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oemerson 于 2020-7-4 12:03 编辑
感谢NiceHCK,两次抽奖居然都抽到了一向与中奖没什么缘分的我。
第一条无迹,当时直接转赠朋友了,因此没有开贴。这次再不开贴,真的说不过去。
都见过别人感叹“早知道,还是原道”,但是原道与无迹究竟有什么不同,不是很清楚,私信询问了一下官方,客服也不常在线的样子。
由于不隔音,一直对平头不是很感冒,这么便宜的耳塞也很少接触,之前曾长期使用的潜39也不知道丢哪儿去了,水月雨的无名、白雪也都给同事了,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对比的对象。
如果要谈一个器材的声音,那么对它的“期望值”会是重要的参考。对于一条15.5还包邮的耳塞,我想把期望定为“能响”应该没有人会反对。不过这可是一条能触发悔恨的退烧神器,自然不能这样就算了。
最近在听音茶乐枫与UERM,因此前端放在了中增益,虽然无迹标称的灵敏度是115,不过实际体验觉得声压不是很容易上来。原因嘛也很好分析,灵敏度估计是测的1kHz的数据,高低频声压小点,听起来多少会有感觉,密闭入耳这方面效率应该高些。
无迹的声音平衡度是ok的,无论是由于调音取向还是单元素质限制,以中频为主的这种风格总是容易让人接受。原道/无迹触发悔恨之泪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于这个还算可以的能量平衡,见过非常多的玩家一通搞,投资很大,出来的声音却非常畸形,早已偏离了声音原有的面貌。这种情况,基本都是太关注某些方面,比如人声毒不毒、低频劲不劲、声场阔不阔,而没有对于最关键的声音整体投入相应的注意。当他们在脑袋发热的日子过去后,拿起无迹,发现最低九块五就能到手的“地摊平头”却能更好的还原声音的本质,脸颊能不滑下两行热泪吗?
所以无论什么器材,开声我从不关注细节,只听它回放出来的声音是否是习惯、接受的那种,当然这是基于稳定、正确的听音观才能做出的判断。
个人认为,做到这一步,无迹已经可以说是值回票价。相较潜39,无迹的声音更加蓬松,相对不会那么骨感,反正大家密度都不好,暴露就暴露吧。至于说无迹与一千、两千的器材听不出区别,那就是耳朵还需要锻炼咯,无迹的细节还是不咋经得住推敲,一些管弦乐的中低频,回放不出那种厚度与阴影,声场的层次、定位也肯定做不好。
不能对无迹有太高要求,毕竟它只要这么多钱,不过它确实如潜39一样是一条可以常伴随打打杂的便宜货。从笔者审美出发,很多贵得多的器材,并不如他两好听。如果桌上摆着ACME、i-99、无迹,我想,最经常拿起来的一条应该是NiceHCK入门。
从另一个角度说,无迹多少可以让你放下对声音素质的纠结(因为本就几近没有 ),舍弃一些抓耳的高、低频,通过中频的引导更好地回归音乐。虽然它对音乐的展现不是那么高清、完整,不过最开始打动我们的音乐也是如这般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