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dzsz76 于 2019-12-19 11:30 编辑
虚假的科学家们说: ABX = 科学, 在ABX中落败的那肯定都是神棍玄学烧.
为真力工作的两位真正的音频研究员说: 很多人主观认为在ABX之类的快速听觉判断中他们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于人类的听觉模型的运作方式有了一些发现. 人类的听评能力, 可能是需要"缓慢搭建"的.
本贴是对stereophile文章: https://www.stereophile.com/content/slow-listening 的极简转写, 有兴趣请阅读原文.
真力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被描述为:
1. 人类的"获得声音信息"非常之少. 在人体内部传输的听觉信息流量可能仅有40-50 bit/s, 这相比起44.1k/16bit的CD格式的低信息量来说都近乎于"无". 人类听到的"真声音"极少.
2. 根据 1 可知, 人类并非声音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更像是主观创造者. 毕竟99.9%以上"听到"的信息是由大脑重构的, 而非来自真实的声波. 因此我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极端依赖我们的"注意力".
3. 哪怕声音信息流仅有40-50 bit/s, 我们的注意力也仅仅只处理其中的一部分, 而非全部. 相当一部分声音信息被忽略, 没有被"听到", 并被扔到了潜意识当中; 然而潜意识也会影响大脑工作, 产生一些下意识的反应.
因此, 或许可以建立一套这样的人类听觉模型描述: 我们在长期的聆听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修正一个脑内的听觉"虚拟现实"框架, 使用40-50b/s的缓慢信息流一点点地进行内外的交互, 对这个框架做出补正和填充. 这个框架的正确性强烈依赖于大脑长期以来精选的主观上"正确"的声音评判, 而其正确性又直接决定了人类做出客观声音评判的准确度和真实性.
可以想象, 当一个人长期地接触到某一特定的客观信息刺激后, 他的脑内模型才会缓慢地把该信息确认登记, 而不是更倾向于当作杂讯扔进潜意识, 以后再来处理. 所以长期的聆听经验确实可能让人意识到一耳朵听下来没有太大感觉的细节和差别.
真力研究员们据此得出结论:
I. 音乐和语言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准确发现稍纵即逝的差距的水平.
II. 熟悉一套参考音频系统需要时间. 听觉信息流很小, 听觉集中力每天最多维持8小时, 再怎么缩短时间, 熟悉一套系统也得要一周. 真正纯熟可能要按年计算. 短期完成的主观测试, 哪怕是成功的, 也很有局限性.
III. 听觉模型的进化校准主要是在无意识中逐渐进行的, 你无法确认进度, 所以给点时间比较好. (我个人有个经验自认为很有用, 就是去聚会或者逛展后有个空白期, 然后过了一周还在回味或者反胃的声音是真的好声和是真的辣鸡的可能性非常高).
所以说, 虽然ABX是一套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但如何把它应用到听觉研究中并尽量减少其由于测试时长反听觉带来的科学性下降,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现阶段, 如果严重依赖ABX判断一切听觉议题, 将会错过一些可能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