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 烧路历程 之 回忆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3 0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深圳
【5】 烧路历程 之 回忆录

序言:
惜逢大家坛八周年的志庆,作为一名入坛5年的随身听爱好者,在这里也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下的文字以自己把玩过的部份器材的个人感受简单分享为主。由于把玩过的器材很多,而耳塞方面,这篇文章仅挑选了一些进口品牌的器材进行分享。希望通过这篇文字,能与大家有更进一步的交流。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从2004年底才开始进入随身听类发烧网站,次年的4月成功登记成为耳机大家坛会员,所以下面的文字也以2005作为分界线去进行叙述。而在上论坛之前使用过的耳塞,很多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图片暂未能提供。

========================================================================

正文:
2005年之前使用过的耳塞及随身听
【耳塞篇】
SONY MDR-E837
我拥有的第一副耳塞是SONY的MDR-E837 LP版,而且我的是磨砂水蓝特别版。当时老妈在香港帮忙带回来的。很漂亮的外壳,里面的结构和绕线都隐约看到。MDR-E837的声音我已经淡忘了,依稀记得听感还是比较舒服。佩戴感受也蛮好。低音不多,声音属于比较中性的那种。当时没有好的随身听去推,一直用着老妈买给我的国产磁带随身听(京华牌XXX)去听。型号我也忘却了。MDR-E837听磁带还行,起码比起那台国产随身听的配机耳塞好。手感,外观,做工等方面,MDR-E837基本秉承日系品牌的优良传统。外观上我很满意。一直用到上大学时才报废。

SONY MDR-E838
我拥有的第二款SONY耳塞。这次买到的是直插版本,专门为线控人士准备的。耳塞主线长度很短,因为是方便连接线控,所以从线材长度和耳塞插头都是针对线控开发的。声音方面比MDR-E837更有弹性,高低频更加刺激。适合流行音乐。我的是银色双并线版本。比起MZ-R50上面原配的黑色真空圆线版本整体素质略微逊色,主要是低频方面。MDR-E838的耳塞振膜要比MDR-E837略大,所以它的耳塞头部也较MDR-E837大。如果要去评价这款产品。我只能说,它是一款适合配搭高端SONY随身听的耳塞,但仅适合对音乐和器材没有过多追求的用户。

SONY MDR-ED268 / MDR-E868
这两款采用蓝宝石振膜的产品,是SONY随身听耳塞系列里面的经典。当然了,提起蓝宝石振膜,也有朋友会想起MDR-E575。作为“5”系列的旗舰产品,MDR-E575和其它系列的旗舰有点差别,声音偏暖偏厚,和传统旗舰强调的细节好,声音平衡大气等特点有点差异。但论本身的声音特点及设计,MDR-E575绝对称得上这个系列的旗舰。MDR-ED268 / MDR-E868的声音清晰度都较MDR-E575高。MDR-ED268属于ED系列的旗舰,声音细节感好,低频素质出众。与同系列的ED其它型号耳塞不一样的是,MDR-ED268在保证了低频的高素质的同时,同样能回放出清晰细致的声音。这个是同系列的另外几款型号产品无法比拟的。至于MDR-E868,我觉得是一款低频偏少,声音底蕴偏薄的耳塞,适合小编制室内乐。因为MDR-E868能充分发挥蓝宝石振膜的特点,能体现出声音清晰细致,高频延伸良好等优势。这个也是MDR-E868的优点所在。传闻说老版本德MDR-E868低频质量也很高,声音不薄,但在未听过之前,我保持沉默。

SONY MDR-EX71
这是一款低频刻意增强的耳塞。感觉就是将EQ调到“V”字形。低频,高频的位置刻意去做了增益,使得听感更刺激,中频凹陷。有点像当时计算机音箱中的所谓低音炮的那种声音风格。但对于当时还是喜欢港台流行和摇滚乐的我,还是比较受乐的。后面随着自己的听音感觉渐渐改变。这种声音也就慢慢淡出我的选择中。MDR-EX71也是我自己拥有过数量最多的耳塞,不计算送个好友的那一条,我总共入手了三条此型号的耳塞。外观和做工,MDR-EX71是能达到SONY随身耳塞里面的高端水平。但可惜声音个性化过于明显。所以导致它对音乐的适应性也不广。

SONY MDR-E888
这副“8”系列的旗舰,号称当时的终极产品,但后来SONY还是退出了MDR-EX90这类入耳式随身听耳塞。到后来渐渐理解,MDR-E888所谓的终极,是因为“E”系列的耳塞已经停止研发了。所以这款可谓是终极了。似乎从那时候开始,SONY也开始把它的随身生产基地转移了。于是大家后期看到的所有EX系列的耳塞,产地基本都是以日本本土以外为主。
离开了日本,我觉得SONY的耳塞水平下滑了,而且是比较明显的那种。MDR-E888是一款中频相当优秀的耳塞,全频听感都很平衡。声音细腻自然。这个和它所采用的生物纤维振膜也有密切关系。至于随身听配搭,MDR-E888基本能满足任何随身听,因为低阻的缘故,所以SONY的这些E系列耳塞,基本在随身听上都可以出到良好的效果。

舒尔  E3C

这是我第一副入手的动铁耳塞,此前获悉舒尔耳塞的信息是在2003年的一本香港的电玩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文中写到:“舒尔的三款发烧级入耳耳塞,分为高中低三个型号:E2C,E3C,E5C。三款产品在欧美取得很高的评价,商业渠道估计因为还没完全进入东南亚,所以香港和大陆地区订购仍不太方面。碰巧在海印广场有一家是从香港订货的。有渠道可以弄到舒尔及音特美的耳塞。并且有E2C,E3C的现货,于是我便在那家铺子买下了E3C。听感我想在我过去的听感分享中已经提及到。

具体可以参阅: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30838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474812&keyword=

E3C声音取向属于未偏暖的风格。在当时推出的舒尔三款耳塞中,E3C的低频最少,中频比较突出,高频延伸一般。声音密度感不错。和E2C比较,整体分析力和声音密度有明显的优势。和E5C比较,中频的包围感更加强烈。这就是E3C的优势。较之E2C,E3C低频量感不多,弹性较弱。比起E5C,E3C声场偏窄,低频下潜不够。这就是E3C与同属舒尔的其余两个型号的产品比较的劣势所在。

在搭配上,E3C适合配搭一般推力不算很大的随身听系统。由于E3C的灵敏度不错,因此可以直接驱动。相比之下,我过去使用过的耳塞,驱动性均不及E3C。值得一提的是E3C很适合户外使用,因为隔音性能良好,所以即使在地铁,公交,街市等嘈杂环境里,依然能够让使用者很从容地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音乐的适应方面,E3C适合流行乐和人声作品。虽然整体分析力不算高,但应付通俗类音乐是足够的了。易驱动,隔音好,这是它的物理有点。中频良好,耐听度高是它的声音特点。不足则在于线材硬,做工粗糙,声音方面声场不宽,全频解析力相当一般。这就是它的弱点。是否适合自己,最好还是亲自试听感受后在决定。


接下来分享一下在2005年前用到的随身听
【随身听篇】
松下 SX510

这是我第一台随身听,当时买的时候还犹豫呢。记得购机当日,我还是喜欢当时SONY的高端产品D-E885,但经过现场试听,最后还是选择了松下的SX510,当然了,这个也基于价格因素。不过话说回来,SX510综合素质不比D-E885弱。在海印磨蹭了半个下午,终于把我的第一台随身听扛回来。SX510配搭我的MDR-E838,低频量感不多,但声音略偏薄,听流行曲的感觉一般。但那时却习惯用EQ,所以在开了X-BASS之后,低频也就有了改善。但可惜对于初接触随身听的我,这样的低频仍是觉得偏少。恰恰松下的这台机器只有一级低频调节。EQ的另外一级则是“TRAIN”。这个设置开了之后,低频没有增多,只是削减了中高频已达到减少声音的刺激性,降低长时间聆听的疲劳度。加上我的耳塞在户外听歌根本就没法达到理想效果。因为隔音问题使我很困惑。但总体来说,SX510还是我蛮喜欢的一款随身听,对我来说也很有纪念意义。

SONY MZ-E710
这是我自己第一台入手的MD随身听,因为家里面有一体化的微型家庭音响,所以我才入手单放版的MD随身听。声音方面其实在同期的SONY推出的MD随身听系列中,已经无出其右者了。即使是纪念版的MZ-E10也只能说打成平手。至于级别更低的MZ-E610,MZ-E510以及数字级别高并带有外接微型音箱的MZ-E810SP,声音上均不能和MZ-E710比拼。值得一提的是MZ-E710采用了和10周年纪念版MD随身听MZ-E10一样的电路架构,首次搭载了SONY当时最新开发的Digital AMP(数字放大)技术。提升了音质的细节感,使得声音更加细腻,机器续航时间更长。虽然这两款单放机型声音上比同期的单放机型好,但这两台MD也有弊端,那就是它的侍服电路芯片容易出现问题,记得当时很多朋友的MZ-E710/MZ-E10就是这个致命问题而挂掉的。10周年的机型基本如下:

MZ-N910,MZ-R910,MZ-NF810,MZ-N710,MZ-NF610,MZ-N510,MZ-N10等几台录放机,以及MZ-E810SP,MZ-E710,MZ-E610,MZ-E510,MZ-E10等几台单放机型中,只有MZ-E10和MZ-E710在MD机上首次采用数字放技术。但其实电路结构并不完善。以致很多MZ-E10/MZ-E710的用户的机器最后都是因为侍服电路的问题而需要维修。总的来说,MZ-E710声音上有它的特点,比起过去的老机,在技术上有了进步,但并不完善。所以建议如果选购二手MD的朋友,最好还是不要去买MZ-E10和MZ-E710。因为这两台机出现上面问题的个案实在太多了。

SHARP MD-ST770

这是一台外观很别致,声音素质也有一定水平的MD随身听。也就是烧友常说的三叶草。属于SHARP在2001年下半年发布的单放机型。这也是最后一代采用传统仿真耳机放大电路的产品。紧接而来的是进入SHARP强大的数字放大技术的年代。及后的DR7,DS8声名大噪。当然,相比后面的DS8,前面的ST531,ST770的确没什么优势可言。除了外观小巧精致,别的比起前后两台SHARP的经典之作,ST770平凡很多。但也就是这样的平凡,依然赢得不少粉丝的青睐,尤其是喜欢随身轻便的便携一族。说到声音,我觉得它不比SONY同期的机器差。无论解析力,动态,声场,都有良好的表现。这台机器也是我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器。一直到2007年我才把它卖掉。值得一提的是,ST770和我先前拥有的MZ-E710都属于续航时间长的设备。基本上一块香口胶电池充满电后,可以听10天。而且我听歌是习惯走着听。回家也听,基本每天放5-6小时。

综合而言,ST770是一台性价比不错的MD随身听,虽然比起之前日本制造的那个年代,声音整体素质方面有所下滑,但外观上小巧很多,而且能耗比之前日系的机器都要低。这就是它的长处。一般的MD随身听爱好者,如果家里已经有录音设备,入手ST770这种单放MD,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转变从这里开始----------------------------------------------------时间的分界线

个人语录:
进入耳机大家坛的第五个年头,是在幸运。从注册耳机俱乐部到现在,我接触耳机发烧网站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论坛增进了我对随身听世界的认识,扩阔了我对随身听产品认知的视野。也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荣耀与尊崇。感谢论坛及各位烧友,知音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也因为有你们,我才走到今天。谢谢!

接下来的文字,我会简单地分享我走进耳机互联网世界后,使用过的部份器材和个人的一点简单的心得体会。这里选了三款当时在民用市场比较热的动铁耳塞作分享。国产耳塞暂不列入。
2005年后使用过的随身听及器材:
【耳塞篇】
UE super.fi 5pro


这是一款民用双单元动铁耳塞,也是我自己目前为止,入手最贵的耳塞。可惜现在已经不在我手中了。对于super.fi 5pro,我也曾经很喜欢,也为它写了一些列的听感文章,具体可以浏览以下链接: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45712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45989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66433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70918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89293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225837
有一点需要言明的,我觉得人的听音感觉会随着阅历和年纪的增长而改变。以前我用E3C的时候,最喜欢听的是流行音乐。但对器材和音乐直接的结合倒不会怎么去关注。只要自己用着舒服就好。到了我用super.fi 5pro后,也开始去留意器材与器材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耳塞在同一首音乐上的不同感觉,不同前端器材上的感觉。以及器材的合理搭配。随着把玩耳塞的时间的伸延,我个人的阅历和听音感觉都在改变。口味也渐渐在改变。super.fi 5pro有它的自身优势,性价比好,低频出色,易驱动等等。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些所谓的不足,又或者前面提到的优点等,更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器材之间的相互对比,才好判定。当然,如果叫我说super.fi 5pro的自身不足,我觉得隔音,高频细节就是它的自身不足,另外,灵敏度高,在一些老式机器上易产生底噪。但有些网友反映,中频很差,干,薄,凹陷等。在我听得音乐里面,这些不算明显。或者我自己使用的是头版吧,记得当时比较过后面的版本,的确是有差别。我的那条super.fi 5pro,中频不算干,也不怎么凹陷,只是包围感一般,毕竟它要出较宽和深的临场感。不过,声场,super.fi 5pro还是做得不错的。同级别的双单元耳塞,除了推好的E5C,其它几款基本都不如super.fi 5pro。对于一般随身听,super.fi 5pro算是比较易推的耳塞。即使不接耳扩,也有不错的效果。同时super.fi 5pro也是一款听流行通俗乐不错的利器。喜欢弹性及下潜良好,低频扎实的朋友,super.fi 5pro是一款不错的选择。更多的super.fi 5pro听感,请浏览上述连接。

UE super.fi 5EB

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UE的另外一款双单元民用耳塞---super.fi 5EB这是一款动圈和动铁单元组合而成的双单元耳塞,动圈单元负责低频和中频,动铁单元负责高频。与super.fi 5pro的单元架构及单元输出有点差别。super.fi 5pro是低音单元负责低频输出,高音单元负责高频和中频的输出。大概也因为调音的取向有点差异。super.fi 5EB低频很重,中频及高频几乎都蒙上一层低音,声音的通透度比super.fi 5pro更差,但低频则比以低频见长的super.fi 5pro还要强。super.fi 5EB低频力度和冲击性大,量足,有很深的下潜,但声音细节不太理想。中频比super.fi 5pro还有靠后,没有包围感。极高频比super.fi 5pro高,但中频与高频的衔接不太好。高频在新塞时毛刺感较多。声音伸展不开。因为super.fi 5EB不是我自己拥有,我只是偶尔借朋友的super.fi 5EB来把玩一下。关于super.fi 5EB的听感分享,可以浏览以下链接: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45712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45989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70918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269777
这些文章都是有关super.fi 5EB的听感。大家感兴趣可以去阅览一下。
super.fi 5EB给我的感觉其实蛮特别的,虽然对于音乐的应用面很窄,但它的声音很有个性。而且不是太多人能接受。这类严重偏于低频,但声场也有一定规模的耳塞,其实就像装了一对微型低音炮音箱在耳朵旁一样。但选择super.fi 5EB之前,你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能承受得起低音炮的轰炸。它的优点在于,声音很有个性,低频非常强势,声场规模不错,适合金属乐和重摇滚的爱好者,易驱动。但super.fi 5EB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低频偏厚,量多而导致声音透明度降低,声音极度不平衡,不耐听,灵敏度过高带来的后遗症相当明显,这里就是底噪问题。另外,super.fi 5EB和super.fi 5pro当时采用的线材都是比较低档的线材,外观虽不怎样,但线材很单薄,比起其余几家的动铁品牌,UE的线材可谓最节约成本的了。对于super.fi 5EB的选购,我觉得还是要慎重考虑,如果你真的喜欢低频浓厚,低频效果强烈,而且拥有声底偏冷的前端设备,可以考虑。否则,慎入为妙。

ER4B:

这是我在2007年年初入手的动铁入耳式耳塞。我自己用的是151XXX的,属于出现导管开裂的现象较多的一个批次。直到现在为止,我的ER4B两边导管已经都开裂了。而基于不想忍受送原厂返修的漫长岁月。所以我的耳塞现在依然继续上岗。
ER4B的声音属于ER4系列中声音最具个性的一款。高频锐利,声音通透干净,中低频底蕴薄。横向声场宽广且具有发散性。定位和结像准确。三频量感不多,质偏薄,声音理性。ER4B对于音源的要求也很高。一般随身听基本不能发挥出ER4B应有水准。对于高阻的ER4B,想要推出一定素质的声音,必须配备耳扩去作驱动。而且音源不能太差,比较理想是以驱动力强,解码较佳,LINE OUT输出良好的前端设备作为音源。一般可以找回一些老式的CD随身听。然后借一台素质优秀,声音风格比较中性的耳扩去搭配。这样ER4B的声音素质才得到一定的保证。

ER4B在音乐适应面方面其实并不广,因为声音理性,声音量感不多,中频偏薄,低频渲染少。所以一些流行通俗类的音乐,如流行乐,摇滚乐,电子类乐曲,HITHOP,R&B等等这些,都不太适合。对于流行乐,我们 一般可以选择一些听感比较温厚,声音厚度较佳,低频有一定渲染能力的耳塞作为首要选择。过于带监听风格的耳塞,一般相对适合一些比较严肃,冷静的高保真类音乐。ER4B对于人声作品的播放,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播放醇厚型的人声,其实我个人认为也不太适合。但一些清丽型的女声,选ER4B还是可以的。另外,关于爵士乐,我个人感觉ER4B虽然声音偏薄,但对真乐器的还原,仍有自己独到之处。就爵士乐而言听感有点另类。但我自己比较喜欢。最后的是古典类的音乐,小编制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管乐类的协奏曲,弦乐类,大编织的乐曲,如交响乐,圆舞曲,波卡舞曲,进行曲等等。ER4B在声音的厚度,纵向声场,空间高度,稍有不足,其它固有素质,基本都可以较好的满足这类乐曲。能做到较佳的声音定位及结像,优异的全频分析力和细节还原保证了乐器的声音都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营造出较大的场感,以及拥有声场外延的特点,这些都是ER4B的优势所在。就播放古典音乐而言,ER4B的素质和听感都相当出色。
耳扩的选择。这里和大家聊一下我自己听过的几款印象不错的耳扩。这几台耳扩推ER4B听感都是蛮好的。

SM3-V6-V6:
SIN博士的SM3-V6相信很多烧友都对它不陌生的了。记得在接触耳扩大初期,在一些烧友口中就已经听到过这款耳扩的名声。也听说此耳扩推ER4系列都不错。后来找到机会蹭听,的确如烧友们所言。外观上,SM3-V6十分精致,个头不大,体积小巧的一个长方体外壳。按键挺多的。听感上,SM3-V6推ER4S/ER4B的效果都很好,而且声音整体素质也错。听感平衡自然。作为一款老耳扩,SM3-V6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火热,但推ER4系列,依旧具备相当的实力。优点:听感平衡舒适。耐听度高。

SM4:
进口耳扩里面,SIN博士的产品对于ER4系列来说,都是搭配相当理想的产品。但可惜需要等待的时间却很长,一般下订货后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可以交货。这样一来,在中国的拥有量也就不大了。很多烧友反映,购买较难,其实大概也是因为订货时间需要颇长的一个周期。SM4价格也是徘徊在2.4K RMB左右。而SM4我只蹭听过两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听SM4感觉声场和空间感都不错,把ER4S的纵向声场也提升了。外观方面SM4依然保持着小巧精致的外形。听感同样延续了SM3-V6的优点。舒适平衡自然,而且细节感不错。听感和素质具备的耳扩。

MINEBOX-E:
这是一款价格相当公道的国产耳扩,而且素质也不俗。虽然比起前面两款耳扩有一定差距,但性价比相当好,就性价比而论,甚至超越任何一款针对ER4系列开发的耳扩。MINIBOX-E外形十分轻巧,“薄”是它的优点。比起很多国产耳扩,MINIBOX-E体积也不大。相对SM3-V6,SM4,MINIBOX-E的功能按键并不多。但同样的,具有P-S功能。这个对不少使用ER4P但又想感受一下ER4P加了高阻后的感觉的朋友,无疑是一个惊喜。MINIBOX-E同样属于听感舒适平和的耳扩,ER4系列的声音特点是声音底蕴偏薄,分析力高,低频量感不多,渲染少,声音理性且略带监听的风格。适合配搭一些风格平和自然,且觉有良好驱动力和控制力的耳扩。而MINIBOX-E基本也具有这样的特点。细节感也属于良好的水平。就ER4系列而言,MINIBOX-E最适合搭配是ER4S。
STB3-Pro / STB3-ProV3:

STB3-Pro是国产耳扩中,具备高端耳扩实力和水准的产品,当然了,也是一台较为适合ER4系列的耳扩,这里我觉得比较适合ER4B,第一次蹭听就被它吸引住了。听感相当出色,素质比起MINIBOX-E强。可惜没有同场与SM4较量,但第一感觉比SM4更强烈。这次我是用我的ER4B进行试听的。SM4我同时用过ER4S和ER4B进行试听,但感觉上没有STB3-Pro那么强烈深刻。STB3-Pro可以很好地克制ER4B的高频过亮的问题,高频在保持原有的光泽度的同时,声音变得柔顺自然,而且,对于高频的控制力方面同样做得相当出色。这个是一大特点。中频有良好的距离感,听感上不会觉得人声太远,也不会感太近而造成空间感局促。声场宽度不错。层次感分明。低频的量感不算多,有良好的速度感和弹性。给我的感觉是,这款耳扩可以在保证ER4B优势的前提下,同时把ER4B的不足之处给予弥补。是一款相当出色的国产耳扩。

而最近有幸蹭听并把玩僵尸先生的新作STB3-ProV3的工程版,这里也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其实这款耳扩到现在为止仍未投入市场,但在即将上市之际,能够有幸率先试听,这里特别要感谢老朋友僵尸先生。到手的耳扩属于工程版,声音估计仍未最终定型。但给我的感觉已经相当不错了。虽然没有AB对比,但据创作者介绍,素质上比之前的STB3-Pro有了提升。的确,于我个人感受也基本这样。回忆当时听STB3-Pro的感觉,高频没有现在STB3-ProV3那么通透锐利,而且高频延伸也不及STB3-ProV3。戴着ER4B感受了将近一个半月。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声场表现力。很宽,很立体。而且空间感很出色。定位准确结像清晰,层次感鲜明。这个又是一个超越。对于使用ER4高阻系列的两款耳塞的朋友们,这款耳扩上市后,估计大家又会再一次升华你的惊喜了。论素质和听感的综合,手上的STB3-ProV3暂时是听过的国产耳扩中最为出色的作品。虽然仍未正式上市,但相信这款耳扩,会给把玩ER4系列的朋友们多了一个高端耳扩的选择。

章节比起之前单独的听感分享已经算是比较精简了,可惜篇幅仍未能节减下来。算是简要地叙述完我在2005年进入论坛以来把玩过的耳塞经历,接下来,也进入到这篇征文中的正文部分最后一个段落,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进入论坛以来,触碰过的个别比较印象深刻的随身听设备的个人感受。希望给把玩过这些器材的朋友们带来一些追忆和共鸣。


MD系列:
SHARP MD ST531:
这是一台SHARP的单放MD,而且在面盖上刻有超越2000的字样。在我第一次接触这台MD时,直觉告诉我它是一台有着历史意义的产品,或许是一台纪念型的MD,但原来真正的纪念版是它的后继版本,ST631。虽然外观上,尤其是外壳上,两者是几乎是采用同样尺码的外壳,大体形状是一致的,但在市场流通的数量,或者我们说发行量,两者的差别就很大了。而且ST631只有一个颜色。面盖的表面处理也比ST531复杂。声音上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但身价的差异则不是用一般形容词可以直观地表述的。作为一代单放机王ST531,它的意义除了在声音上达到极致的平衡感之外,素质上也是达到SHARP品牌MD产品中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它还具备另一层意义。ST531/ST631也是SHARP本土生产的最后一代的MD产品了。接下来的ST60,ST66,ST77等均是属于马来西亚的产品。日本的MD产线基本已经停止了。所以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ST531以后的MD又进入了另一个时期。ST531,也是未引入数字放大技术时代的最后一代杰作。声音风格上,ST531做到了真正的平衡。采用24bit解码技术,声音保持良好的细节感的同时也具备清晰精确平衡的听感。也因此,ST531声名一时无量。相比上一代的单放旗舰,同样采用24bit技术的ST521,ST531更受烧友青睐。


SONY MZ-E75:
这台SONY的单放MD,曾经有MD变色龙的称谓,的确,它的面板的表面处理和一般MD是有差异。MZ-E75备有三种常见颜色供消费者选择。银色,红色(红-橙),绿色(绿-蓝)。红色的产品,机盖会随着放置角度不同而变成橙色,同样地,绿色的产品,机盖会变成蓝色。我自己曾经拥有过两台MZ-E75,一台现在在朋友那里,一台当时留着自用。留在身边的那台,是比较罕有的蓝色(蓝-紫)的。二手市场上也不多见。比较幸运的是,入手时成色不错。价格合理。MZ-E75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拥有两个耳机输出端,主输出端备有线控插座,可以插线控使用,侧面的第二输出端,则只是一个3.5mm的插口。这样,MZ-E75就可以同时使用两条耳机。这个设计在当时的MD设计来说,是比较新颖的。

声音素质,MZ-E75也算得上SONY单放机型中的经典作品。当时与较早期的单放MD,MZ-E44作了一次AB比较,MZ-E75声音明显更加优秀,在拥有良好细节感的同时,不失自然舒适的听感,声音数码味地。低频弹性好,中频细腻,高频柔顺。反观MZ-E44,声音略带数码味,低频质厚量足,中频稍偏硬,颗粒感明显,高频不及MZ-E75柔顺自然。虽然两者的外壳都是有变色的能力,也使用同一型号的外接电池盒。但声音素质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因此在二手市场的售价差异也比较大。


SONY MZ-RH1

最后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末代MD,MZ-RH1。这台MD是我自己入手最后一台全新MD,因为往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也不再入手全新的MD,而且随着MD停产,在国内越来越难以购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寻找并购入全新的MD也困难多了。

MZ-RH1是一台带有HIMD录音及播放功能的录放型MD随身听,声音素质在HIMD系列里也有较佳的口碑,在入手后把玩了一段时间。感觉良好。正如网上部分烧友的好评那样,MZ-RH1的确有它的价值。而且现在市场上也越卖越少,价格反而降下来了。这个值得MD爱好者们去留意关注。如果资金能满足,MZ-RH1是一款值得收藏经典。

在外观设计方面,MZ-RH1首次采用了侧面发光液晶显示屏的设计。在设计上我个人仍未不太理想的,则是此款MD不支持外接电池盒。也就是说,只能使用香口胶锂电池。而且这款MD的电池续航时间超短,最省电的文件播放格式也只有19小时。在电池播放时间这个技术指标上,MZ-RH1相对好一比部分的老式随身听也不如。另外就是后盖上加了四个软胶脚垫,这个外观上有点别扭,也是此前的HIMD型号中未曾出现过的。

声音方面,网评介绍,MZ-RH1比起前一代的HIMD旗舰,有所提升。而我个人的感觉是,MZ-RH1比起我自己一直在用的MZ-R55的确有较佳的听感优势。但可惜在聚会上没有听到过它的上一代型号,所以无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差距。但我现在手上一直在用的SONY MD里面,MZ-RH1素质属于最好的一台。MZ-R55 , MZ-R30在声音的细腻程度上都不及,声场也没有MZ-RH1那么宽广。但耳机输出端的推力,MZ-RH1则远不及老式的MD随身听了。在新一代的MD随身听中,MZ-RH1基本能做到整体分析力高,细节感良好,声场宽广,空间感强烈的同时,依然具备舒适的听感。这个比起很多声音精度高但略带数码味的现代随身听要好。这也是我觉得入手后,感觉上最值得去拥有这款末代MD的原因。

CD随身听:
松下 CT820
接下来介绍的CD随身听部分,和大家分享我自己拥有的两台CD随身听,虽然其中一台已经荣休已久,但每次提及它,我都念念不忘。因为它跟随我这三年半的时间里,的确带给我许多欢乐。这台随身听的名字叫CT820,属于松下公司在2002年推出的CD随身听旗舰产品。相信玩CD随身听的朋友们都知道,松下的光头一向都比较耐用,而且读碟能力很好。我的这台CT820也不例外,基本上很多碟基已经刮花的CD,依然能够读取数据。值得一赞。松下的外观设计没有SONY好,CD随身听从CT790到CT820都是延续了一个特征,外形看上去就是一块圆形大饼。而且按键基本都是那个设计理念,所有按键分布在机身侧面。上盖面板基本都很简洁。CT820算是怎么多代里面最为简洁的了,面板除了印有型号和品牌的LOGO,再加上一张印着播放时间和D-SOUND技术的贴纸,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自己的是黑色版本,前盖的流光质感和银色略有不同。面盖采用了铝合金作为材质,底盖则采用高硬度塑胶作为材质。在正面看,CT820的金属感不错。

说起这块大饼,我对它的声音是没什么挑剔了,在2004年---2005年推出的随身听中,CT820值得收藏。而这个时期,随身听似乎由传统的CD随身听,MD随身听转向MP3随身听。所以CD,MD随身听已经让人产生江河日下的感觉。松下推出的这款随身听,在声音上的改进还是有的。声场方面会比前一代的CT810稍为占优,声音的整体分析力有了适度的提升。比较竞争对手SONY D-NE20,CT820在价格差距上的优势最为明显。生意特点也各有特色,CT820听感中性平衡,低频力度感,速度感较佳。中频密度,渲染不多,高频柔顺,细节感较佳。空间感好,声场平坦自然。从声音角度去看,卖价只有当时D-NE20一半的CT820,性价比会较D-NE20明显好多了。


SONY D-NE20
最后一台与大家分享的设备是属于SONY的末代CD随身听旗舰产品,D-NE20。虽然之后SONY仍有“D-NEX30”系列的CD随身听投放市场,但已经没有旗舰机型推出了。作为末代旗舰,D-NE20有着非常牛气的外观,薄,轻,线条感极佳等外在优点。足以告诉世人,SONY是拥有强大的外观工业设计的能力。在外观方面,SONY依然占有领导地位。只是在这个CD随身听市场里,已经找不到多少依旧迷恋CD随声听的FANS。因为大家都觉得,口袋里装个微型瓷砖(IPC之类的微型硬盘式MP3/MP4播放器)总比放个大饼(以SONY,松下为例的CD随身听)要实际得多。毕竟硬盘存放的歌曲数目及文件格式是普通CD不能比拟的。所以CD随身听的没落也是必然的趋势。

但在这个时刻,我依然坚持我对CD随身听的热爱,入手了SONY最后一台旗舰级的随身听CD机---D-NE20。

SONY的D-NE20在外观上是在不想,也不能去挑剔它的设计。外观上有点像一只碗,但是很扁,很薄,很轻。更牛的是,这个碗的面盖并不是一如既往的那种平面化设计,而是有一定的弧度凸面。整个机壳是采用了镁铝合金的材质作为主材料。坚硬且耐磨。表面再烤上一层钢琴漆,既高贵又典雅,而且更具有一定的抗磨损特性。从外观看,D-NE20绝对比次顶级产品D-NE920高档。就这个外在条件,足够以一代旗舰自居了。

说完外在,轮到评价它的内在。所谓的内在,可以理解为内部结构和内涵,也就是它的声音表现力。内部结构其实也很轻便,但里面的主机电路板的集成度则颇高。

声音内涵方面。其实,D-NE20这款随身听,可以说承袭了SONY传统的优势,声音细腻,中频优雅,低频量感适中,但速度感不及CT820。高频不算华美,但高频有较好的分析力,但高频的延伸一般,低频稍偏软声场有不算出众,整体听感尚算细腻。可以用“细腻有余而大气不足”来形容。纵观而言,D-NE20是一款综合性能不错的产品,除了价格,其它我都对它基本满意。但有些朋友会说,它的声音远不及老式随身听,但我反问一句,老式随身听难道便携性和外观及功能设计难道会比D-NE20还好?

结论,任何年代的随身听旗舰,都会有其过人之处,关键是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去评价而已。

========================================================================

后话:
匆匆地把这篇文字叙述完毕,其实要说的,要分享的,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上面的内容只是挑选了接触过的器材来和大家进行分享。但录音及播放的介质以及音乐欣赏等等,是未必列入此文。这些分享,有些内容可能之前也在个人听感的文章中提及过,这里只是精简一下从新编辑罗列。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但我个人感觉,现在过多地去追求器材升级所带来的乐趣,只能说你的发烧观不同罢了。但往往很多朋友烧到最后,就好慢慢体会到,其实器材的贵与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适合自己的现实要求。

另外,一些新入门的朋友,往往会出现起点过高的现象。我的个人看法是,这样有利也有弊。好的是,可以节省精力,因为高端器材在素质上是有较明显的优势,只要这件器材适合你自己,基本上,你可以省了器材升级所折腾带来的花费,这里时间花费和金钱花费。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你接触不到一些入门级别的器材,而这些入门器材,其实可以增进你对器材理解的经验和扩阔你对器材感悟的视野。其实不难看到,现实中,很多资深玩家都是由低端器材烧起,一步一脚印地积累经验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如果你的这件高端器材不合适你自己,或者说声音特点及取向适应你自己的听音风格,那么你就不得不把它出掉,要么你就改变自己的听音观感去迁就这个器材,如果选择后者,也就是说改变自己去迁就器材,估计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或者说短期内是很难做到的。与其这样痛苦地去改变自己的感觉,倒不如卖掉器材。这个估计是多数人选择的结果。所以,起点定在高端或顶级的器材上,既有利亦有弊。至于怎样去抉择。那只能靠自己去思考了。

很高兴能在大家坛8周年纪念征文这个交流平台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虽然昔日好友都渐渐远去,站在这里的我有一点孤独,想过离开但是最后还是选择留下。这也是因为对论坛的个人感情。在我的文章里,没有华丽的措辞,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有真诚的分享。这也就是我一贯写听感及文章的风格。

最后衷心感谢阅览我文章并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耳机大家坛这些年来对我的肯定。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仍然希望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谢谢!

本文仅在耳机大家坛发表,请勿转载,谢谢!

                              刘嘉明
                             2010-5-12

SX510.jpg (68 KB, 下载次数: 15)

SX510.jpg

E3C.gif (81 KB, 下载次数: 18)

E3C.gif

ST770.jpg (16 KB, 下载次数: 21)

ST770.jpg

5PRO.jpg (61 KB, 下载次数: 19)

5PRO.jpg

5EB.jpg (51 KB, 下载次数: 31)

5EB.jpg

ER4B&ER4S.jpg (68 KB, 下载次数: 23)

ER4B&ER4S.jpg

5PRO-02.jpg (24 KB, 下载次数: 23)

5PRO-02.jpg

RH1.jpg (33 KB, 下载次数: 22)

RH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9 03: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