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总是周期性摇摆在森海塞尔和AKG之间。没办法,江南的夏季实在太漫长了,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让我每年听K1000的时间段越来越长,每年对K1000这艘AKG旗舰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去年是在常州听DIY的牛进牛出2A3;今年搞了台AMK1000,适当小烧一下;又抽空去上海听了全套马克西装下的K1000,对K1000的强悍有了直观的体验。6月初借到朋友的K240DF,恰好手头又有擅长驱动K240DF的WXPH-20,所以这次集中谈一下自己对K240DF、K1000的心得体会。
之所以会把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原因很简单:一直认为K240DF是AKG阵中,从整体衡量是最接近K1000的耳机(以下简称DF、KK)我一直有这么一种观点:K1000驱动不理想的情况下,声音偏冷形体感偏纤瘦,声音走向接近K501;而驱动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声音十分的中性,刚正不失优美,声音走向更接近DF。当然了,KK综合素质要比DF强悍、全面得多,音色也华丽得多。从DF身上依稀可以看到KK的影子,不仅由于声音本身,而且两者的驱动条件也比较类似。论坛上关于KK多是听感描述——声场规模如何庞大,中频密度、质感如何称王,听民歌小品如何优秀。。。至于KK如何才能充分驱动,一直很少有人谈到,后文我将具体展开。
一、信息量、保真度和清晰度
DF看相关资料,频响范围在15-20Kzh,但是实际听下来肯定没有如此宽广。大概在40-50Hz范围内开始有所响应,60-70Hz这个区间反应就比较明显了。以自己的判断,DF大概在60-16KHz范围内有着较为平坦的频响曲线。可见DF频宽一般,频响倒还可以,没有明显的波峰和波谷。虽然DF信息量受到两端延伸的局限显得并不完整,但是在可闻频段特别是中频保持了很不错的清晰度——广播监听的对象是人声,而对高低频的延伸没有特殊要求,主要诉求是在中频的清晰度方面,适合主持人监听自己的声音。请大家不要忘了DF是一只带有IRT(无线电科技协会)认证缩混监听耳机!因此从用途角度要求它尽量少的音染,尽量真实、清晰地还原所有声音,而在技术上则要求它尽量模仿出录音室内声波反射特性。
二、高频、中频、低频
DF高频,总体评价高过K501。K501高频多少粗糙了些,延伸到极限时竟有分叉的遗憾,。。。DF则目标很明确,在高频部分尽量做到平坦的响应,对于自身素质所限很难发挥的极高频部分,干脆削去。所以可以下结论:DF的声音或许可以用通透来形容,但是极高频的缺乏导致其声音整体上不会有很多空气感,听者与声波相“接触”的感受并不强烈,质感也因此打了折扣。
DF中频,中性、无染,带着一丝柔调,相比K501更朴素和均衡的表现,这也是我偏爱它的一个原因。DF和K501的人声比较骨感,薄了一些。习惯了HD580、HD650那种肉感和丰厚的动听表现,再听两者会不太适应。K501中频有自己特殊韵味,略带冰清玉洁的冷峻气质,它的染色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化,会让一些类型的人声和乐器更传神。比如小提琴,DF就不如K501表达小提琴的委婉、细腻的音色。
DF低频,比传统AKG式低频还要更“进”一步。典型森海低频是丰厚温暖的声底,表现饱满且深沉;传统AKG低频简言之,注重线条感、层次感,轻盈灵动,并不以力度见长,厚度密度远不及森海耳机——K501就是典型代表。240DF更加夸张,50Hz以下衰减得很快,相比K501干、薄了不少,DF这样的低频从保真角度看是失败的,从用途角度看低频响应的削减,倒是有利于广播监听,因为低频量感较多,时间听长了会感觉比较轰头耳朵容易疲劳。
三、声场、空间感和定位
谈到DF,就不得不提到其声场表现,DF拥趸甚至说其声场在动圈耳机中只比KK差,个人觉得这个看法显然偏激了,但DF在声场方面的表现可以达到HD600一个级别!但是也不无道理,DF传承了KK声场那份极度的“自然感”,靠的就是AKG引以为豪的增强耳机空间感的专利技术——“扩散场均衡”(具体原理是单元后部制造数个缝隙,美其名曰“声学摩擦器”,这些个缝隙出来的声音相位略有差异, 模拟了所谓人耳耳壳效应、外耳谐振和各种声音的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听音者产生一个印象,给出一个空间立体感和空间开放的感觉) 因此在别的半开放式、开放式动圈耳机中很难找到这种“自然感”。用DF你能清晰感觉到录音场所的残响和大致面积。HD650包围感太强烈缺乏那种大场面齐奏后应有的空间感,从小编制室内乐到大编制交响,空间容积方面的变化得不到最直观的体现;而HD600的声音又远了一些,不太象是通常音乐厅中录音点位置听到的声音;K240M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还原不对;K501显得横向分离度过高使得舞台变得空旷;老版DT880在声场宽度、高度表现中规中矩,但深度和层次感是个短腿。总之DF的声场就是小一号KK声场,它再生的舞台上的乐团排列形状都按照相同比例缩小了一圈!至于定位方面,DF结像聚焦比较精确,乐器或人声要浮凸感不错。相比2K级别的耳机不遑多让,比同价位的K501要好不少,基本还是得益于专业监听耳机对于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比例拿捏得比较准确。
四、音色、形体感、透明感
DF冷暖适中,很中性。但是稍稍偏亮一些,其实“亮”这个词还值得商榷,我倒是更愿意用“明丽”来形容DF。亮得适度、亮得还算耐听且音色透明——即“明丽”。正因中、高频的一些频段被人为提升了亮度,分析力因此显得较高却并不刺耳,这正是DF值得称道的地方,原因我想还是DF式的透明属于柔和性质,所谓“软调透明”吧,听起来不容易疲劳。DF男声工整,细节也算不错,就是柔了一些,缺乏RS1那种丰富的演唱表情,另外声音较多的表现了口腔鼻腔的共鸣声,胸腔的共鸣声基本没有;DF下的女声,稍远空灵,定位比K501要好,结像比较扎实,除非录音制作比较差,大部分情况下你休想和“齿音”、“沙石感”等词汇联系起来。DF的女声颗粒感还算细腻,属于柔和委婉的类型,位置稍远,但缺乏SONY CD3000那种毒人的微甜味和丝绸般浸润,总体还是比较偏向于真实。DF弦乐相比HD600的金光灿烂是淡雅的,而钢琴却不如HD650有木头味,缺乏温润感,声音有些被压扁。感觉DF这种透明纯净的风格并不太适合播放铜管、木管乐,一方面音色的还原有欠缺,另一方面管乐特有的光泽感、气息穿透力、金属的磁性都较难表现。 DF的结像凝聚力不错,但是感觉收得比较紧,还是因为监听耳机对“清晰度”的要求所导致的。DF下大部分乐器基本以点音源形式出现了,音像的形体感还不够立体,“看上去”比较平,不够浮凸;音像轮廓的阴影不够清楚。
五、瞬态、动态、细节再生、活生感
DF中高频瞬态不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解析力和活生感。DF下古乐器——羽管键琴这种拨奏弦鸣乐器,无论8PR(ECC81输入管版本)还是WXPH-20,都展现出了适当的丰满度;羽管键琴声音特有的那种明亮、清澈,电光火石正是DF这只耳机最擅长表现的;而羽管键琴音量单薄,对指触的力度变化反应甚微,音响的强弱对比能力较差等问题又恰巧避开了DF动态表现一般般的弱点!尽管DF演绎的羽管键琴瞬态方面和RS1这样的耳机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DF恬淡、抒情、宠辱不惊的总体气质,决定了它不太适合听一些动态强横,低频量感较多的音乐类型,Paganini For Two/勃兰登堡协奏曲之类才是其最擅长曲目!
细节再生方面我觉得有必要着重提一下,DF和ER4系列和2K+级别耳机在素质上的差距,除了频宽的完整性,另外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于细节再生的能力了。细节再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乐器的细节,比如钢琴的泛音,DF明显不如HD650丰富;堂音的细微再生AKG耳机始终不是强项,这个问题当然和唱片录制也有相当关系,不过DF还不至于让每一个录音那种不同的、特有的,每一个混音、录音室或录音地点的细节全然丢失;DF对录音空间的杂音过滤得比较多,这点是福是祸恐怕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小结:DF细节再生方面的缺陷基本还是由于失真度、较低的灵敏度等因素造成。
六、关于240DF音乐适应性、音源、放大器选择等问题的讨论
先来解决一个众说纷纭的240DF音乐适应性问题:DF这个专业耳机是否适合我们耳烧听音乐呢?一个专业的监听耳机,它反映音乐应该是非常的真实,这不正是HIFI的最终追求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有个可能并不很妥帖的比喻,欢迎大家指正:在我们面前有一棵法国梧桐,几个画家用不同的手法去画它,第一位画家是唯美的,他用的是油彩,画的活灵活现,一看它好象就能感觉到树的芬芳;第二位画家是唯真,用的是水彩,他画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不觉得是画,好象是一张聚焦非常准的照片,每个树叶的轮廓都画得清清楚楚,有远有近,层次分明;第三位画家的作品用的是素描,只是用铅笔,寥寥几笔,抓住了树的主干特点,勾画出的是树的神韵,但在树叶部分只是几块黑,不过让你一看就知道是这棵树,而不是其它。我们再回头看DF,它应该是用素描的手法来反映音乐的。所以DF是否适合听音乐,这完全由听者的取向来决定,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关于音源:我觉得可以找一款声底较厚,多少有一定染色的CDP,至于自己使用的Linn Genki,似乎符合这个要求,但是低频量感少延伸一般的缺陷和DF恰好重合了。当然了,不可能为了一只DF而专门找一款底盘丰厚的CDP,那样代价太大,另外就是K240DF、K240M、K1000这三个耳机都是对放大器的需求高于音源的,低频问题或许可以从放大器上来解决。
关于放大器选择:面对240DF高达600欧的阻抗、88db/1mw灵敏度,一般耳放基本歇菜了。我手中有两款驱动DF的耳放,如何驱动好DF,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8PR,没写错,它可以驱动240DF!8PR播放电平比较低的的古典作品有时会觉得声音偏小,如果将前面两只ECC82(12AU7)换成ECC81(12AT7),输入灵敏度有一定的提高,尽管此时的频宽会有一定的降低,但对频宽本身不高的240DF来说已足够。可惜的是此机的前级输入管是差分放大,配管要求前级两只电子管中的四个三级管特性得一致,至于屏流、跨导等参数的配对,只能算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另外管子的MIC效应要求也很变态,所以配管比较难。8PR下DF注重的是柔美音色表现,中频很“糯”,低频量感不多,力度下潜表现尚可。
2.WXPH-20,这个放大器的前身就是WXPH-10K,本身是针对K1000设计的放大器,平衡师傅当初就推测过驱动240DF、240M可能不错,事实也证明如此。其中原因恐怕还是K1000和240DF两者特殊的电气性能对放大器要求比较类似,另外K1000和240DF在音色走向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WXPH-20驱动下的240DF,典型的石机风格,驱动力强悍,10点左右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声压。低频在增加量感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很好的速度感;中频表现中规中矩,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力;高频风格比较保守,但并不会感觉很暗,虽然DF高频延伸一般,但感觉却很自然。WXPH-20前后两个版本我都听过,电池部分是多个9.6V的笔记本的镍氢电池,用317组成恒压充电电路,放大部分最起初是一块电路版,声道分离度不佳,后来的双单声道版本解决了声道分离度的问题,厚度稍有下降,所以最好选择电池版,交流版的话应该选择一款厚声底的电源线,水分足音色圆润的走向。
240DF的个人评论至此告一段落,前文谈到240DF和K1000在电器性能有某些类似之处,出现了K1000的放大器可以较好驱动240DF的情况,那么K1000这只指标上看极难驱动的“耳机”,驱动性方面要考虑哪些因素,后面简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