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嘉明 于 2025-7-9 19:05 编辑
从201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届成都耳机展,疫情过后这两年展会也逐渐多起来,成都展作为国内西部的大型耳机展,这两年也算热闹,毕竟西部有规模的耳机展不多。讲真,成都这边的烧友,发烧热情并不比其它地方低。这也是为何周六一早就有那么多的朋友前来观展的原因。
这里特别地感谢主办方邀请,有幸来到成都观展,每次来成都,少不了就是各种火锅和美食,今年也不例外。观展之余,也和这边的兄弟小聚了一回。
闲话之后,入正题。 以下分享的展位顺序不分先后。
旷世 SIGMA 上一回深圳耳机展上面听到的样机,音色是有点儿偏暖的,这次终于又调了一版出来,声音又回到了中性大气的风格,不过这次我用的是小4去试听,送一声音的渲染和修饰不算太多,大概是小4起到的副作用吧,但总体上用ER4SR听,声音没有明显短板。小4搭配的声音,还是比较直白,低音并不多,音色通透,亮泽感良好,细节和声音线条感都非常清晰,声场打开完整,看来离上市真的不久了。
铁三角 铁三角这次展会的主要新品是三款监听耳机,ATH-R70xa,ATH-R50x和ATH-R30x,不同定位的三款监听耳机。
ATH-70xa ATH-70xa是这个系列的旗舰,监听声,声音均衡,中正,保真度高,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工具耳机,之前对比过SONY MDR-MV1和ATH-R70x,这只ATH-R70xa的声音都显得更中正均衡,作为监听耳机更加适合。素质上,也比另外两只耳机高。更适合用于器材监听和音乐唱片录音素质优劣的甄别,非常妥帖的工具耳机,在一些大推力的便携器材上能推动,但声音还有潜力,在台式器材上驱动,尤其控制力好的前端,它展现出非常优秀的声音素质。更重要的,是保持音色的中正和高保真。
ATH-R50x 定位在R70xa之下的该系列中端型号,音色也是比较中正均衡,相对直白,中性的声音,低阻抗设计,更加容易被驱动,对比旗舰R70xa,这只R50x直接用便携播放器就可以推响了,而且声音素质还不拉垮。上台式声场,动态,瞬态都有提升,素质对得起这个价格,性价比不错的一只监听耳机。
ATH-R30x 定位入门级监听的型号,声音更似艺术监听,有点而特色,不完全是那种中正,高保真的监听风格,听流行音乐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高音相对上面两个型号要略内敛克制一些,音色稍微偏暖,厚度足,量感充沛。虽然音源和音乐不是自己熟悉的,但这只耳机听起来一耳朵有点儿像R70x的低配低阻版。
ATH-ADX3000 旗舰级的空气动圈,这个系列声音素质都是一流水准,无论声音细节,分离度,层次感,乃至三频的均衡度,都是开放式耳机里面的顶流之作,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使用环境,展会上比较噪杂的环境多少会影响到ADX3000的发挥。讲真,ADX3000/ADX5000都是好耳机,适合在房间安静聆听,开放式耳机营造的声场效果,最为自然,真实,平整。这是结构上的优势。有条件,前端够硬气,ADX3000是可以做退烧耳机的,当然,喜欢高阻版本的,追求更中正,极致的听音感受,可以加钱买ADX5000。
锦锋/原创 原创OPA-6A 主要演示的是这台搭载了四只300B真空管做A类并联单端功率放大的功放耳放一体机OPA-6A的台式系统。对比之前的OPA系列,这台OPA-6A升级幅度是真的大,当然售价也一下子飙到5w+RMB了。
推力强大,声音细腻,一个字“稳”。驱动SUSVARA Unveiled也是游刃有余。2000mW的平衡耳机输出,足够应对市面绝大多数的头戴耳机了。时间关系,加上去到这个房间的时候,正在做喇叭系统演示,所以就没来得及细品这台功放耳放一体机,有机会,带上自己的唱片,再试一次。
UM/声浪科技 黑玉 这次主要听了两款黑玉,一款是之前在售的,搭配他们的原线,有朋友会问,怎么分线档的金属件和PW的耳机线那么相似,是不是PW的耳机线,反正我没去看上面有没有印着PW联名,那你喜欢认为它是PW生的那就当它是PW生的吧。这根线我姑且叫它原配线。原配线的声音还可以的,细节,解析,声场,动态都给到位,腔体是真的有分量,毕竟陶瓷嘛。注意了,是“还可以”,还谈不上极致,当然了13000RMB的产品,做到“还可以”在现今的这圈子里,已经OK的了。
标准版的声音细节感不错,线条清晰,突出,横向声场比较出彩,相对而言,纵深感会略显妥协。另外还有一条搭配ELETECH耳机线的版本,声音整体表现更吸引我,声场纵深更突出,细节呈现更自然流畅。如果二选一,我更喜欢ELETECH。
星辰 双动圈四动铁耳塞,像圈铁结构走到今天其实基本不算什么有大吸引力的产品,十几年前就存在的单元架构,现在也不多厂商还在推圈铁耳塞,更多的是听调音风格了,毕竟圈铁这种架构已经老去。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星辰的声音调校还是不错的,当然,唯单元论的可以绕道。这个价格定位本来就是承袭2018年“钛势”的型号,钛金属外壳,原生打磨工艺,基本没有做抛光处理,完整保留钛金属打印后的原貌,双动圈设计,低音效果相对之前纯动铁的钛势要更澎湃,四颗动铁所输出的声音密度,质感,解析等,都是足够的。结合这个价格,我觉得这款星辰从声音到设计都不错,值得推荐。
凯音 N6iii<R202> 首次以正式版的姿态曝光并参展,这款R202是第三代产品三块主板里面,声音表现最均衡耐听的,能完美兼顾了素质与听感的一款主板。对比其偏重于素质,动态,声场,解析力较为突出的E203主板和偏重于韵味,声音感染力较明显的C201主板,这款R202似乎在素质与听感两者之间取得了更理想的平衡。当然,也有人挑刺觉得它的动态表现不够理想,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应对一些便携小耳塞,听小编制和流行为主,它的动态表现其实足够了。凯音既然能够把价格定在那儿,足见这款主板是有自己的功架的,让我说,你要动态极致,听台式系统吧。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是在使用R202了,站在用户角度,我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听感和看法。跟凯音的R-2R主板结缘要追溯到之前N6ii的R01主板,在听了钛板N6ii之后我被这款R01主板吸引住了,虽说它不算一款声音高保真,高还原风格的主板,甚至你可以说,它听的就是味道,但声音的调校,音色的走向,非常讨好。再说,细节,层次,声场等各方面表现其实也可圈可点,并不算掉队,所以在我使用N6ii的那段时间,基本上R01主板就稳稳地插在我的机器上,而到了今天的N6iii,我就猜想凯音肯定还会推出R-2R架构的主板,没准第三款就是,结果我也猜中了,在深圳耳机展,R202如期而至,但当时不是正式版,即使这样,声音已经蛮吸引的了。
而到了这次成都展,这款新主板终于定调并正式上线。细听之下,两个声音模式各有特点,Auto模式则取决于你机器里读取的文件是DSD还是PCM格式了。所以Auto这里我就不做讨论。现场环境有些许影响,但在展会现场,听感上,其实我更喜欢R-2R。搭配我自己的ER4XR,R-2R模式声音更讨好耳朵,而且素质上我基本能接受了。听流行音乐,声音的厚度,质感,宽松感都会相对突出,正好和声音厚度相对偏薄的ER4搭配,而且低音的氛围和蓬松感也做得很好,而且低音收放自如,收得住,也放得开。而如果听器乐类,的确1bit模式声音会来得更加干练,利索,清澈,透明,轮廓和线条感更清晰细致,而且声音的分离度也会更加突出。当然,如果你还是喜欢声音宽松,温润,顺滑的风格,即使牺牲一点细节,解析和分离度,R-2R模式搭配一只声音偏解析和素质的耳塞,一样可以听小编制室内乐等古典类题材的音乐。这个声音的度,每个人心里的那把尺子都不同,自己去把握了。具体而言,我觉得两个模式还是各有特点,怎么选自,看音乐,看搭配的耳塞,看自己对声音的审美和解读了。
RU9 这台已经不算新机了?深圳展展过一次,但无奈展位样机有限,所以当时我也没听。到了成都展,其实我也没细听,因为我正在用着呢,所以这个听感分享我就用自己那台去测试搭配。
现场搭配的就是UM的黑玉,所以我就直接按照搭配黑玉的实际听音做以下分享。这套组合声音精细度挺不错的。有人又会问,一台3k价位的大尾巴,去搭配1.3w+RMB的耳塞,是不是过分了。单从门当户对的角度去说,的确过分了。但正好在测试黑玉的声音,纯粹是展会试听的角度,我觉得也不过分,现在音源有多卷,有了解市场动向的玩家大概心里也有数,大尾巴现在音质都不弱的,分分钟PK掉之前大几千档位的播放器也不足为奇。RU9有这个实力,甚至说它能推得动黑玉的。
声音方面,这套组合呈现出良好的全频解析力,细节表现突出,RU9的推力,控制力都比前两款小尾巴强上一大截,而且更完整的电路架构,声音素质表现更出色,音色依旧是温暖透明的风格,空间层次感良好,搭配黑玉,流行,小编制,女声等都可圈可点。这两的组合算是比较杂食且素质突出的一套便携设备。珠海之声还是有CP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