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axang 于 2025-5-4 11:59 编辑
怎么说呢?这个汤什么的是DIY耳机的,如果站在调音的角度,要把高频刺激调柔润一些,那就想办法在高频上做减法,而耳机高频上做减法的材料,参观过朋友的耳机研发的工作室也知道一些,这玩意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糊,少了达不到润的效果。
耳机的高中低频都在同一点发出,所以不好调,往往在单元上进行调试,解析太高高频容易发刺,也不能太糊,所以需要从高解析到糊这阶段分为10阶段,而且耳机单元和人耳之间还有一块(硬质)滤音网和一层(软质)滤音棉,滤音网空洞大小和软硬度,以及滤音薄厚都有讲究。
音箱通过分频对高频调音相对简单一些,单元越多越好调音。当然单元多了,成本自然也会往上涨。
功放和解码的调音就相对复杂一点,输出功率越大,解析基础就越高,输出功率高频容易发刺,输出端口附近要么加负反馈,要么加旁路电路。不加也可以,要么改把工业电容改成音频电容。其实电容大厂很少定位什么音频电容,都会定位为民用电容,音频电容只是发烧友间的炒作罢了。而这类所谓的“音频”电容都会比工业电容出来的声音要糊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最终输出的声音高频柔和在高解析的基础上做减法,因为材料的特质所决定,如果单独拿出来做比较,用作减法的材料会比不做减法的时候要糊。
高解析和糊这类词无法用词语来表达,这里涉及到一个度和一个接受度的问题,在仪器里对比A参数组比B参数组解析高,那么B相对于A是糊的。举个例子,HD600相对于HD800,在发烧友来说HD600是糊的,而对与普通人来说HD600确实是高解析。
切入的角度不同,对于这种清晰还是模糊的程度,参照物不同,同一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汤某某也是初于在调音阶段理解说的这句话,如果非要拿成品说事,那不是一个层面的意识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