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57|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2-5 2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新加坡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5 20:30 编辑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大家新年快乐,终于趁著过年假期时完成这篇长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参考。

摘要整理

大家期待已久的这篇长文整理终于来了!自从2021年分享2020年的耳机升级线发烧历程后,已经停更了将近四年。这段期间,经历了疫情的影响,我忙于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上的挑战,以及孩子的教育,同时开始专注于家用音响系统,因此少了当初对耳机升级线的热情。
然而,这篇文章对许多烧友而言影响深远——2020年版本在我的WordPress上累积了数万次浏览,并有许多烧友私讯我期待更新,毕竟旧款线材已经买不到了。

这十年来,我投入了无数的金钱、时间与心血在耳机升级线的研究上。这次的整理利用了我的闲暇时间,牺牲了假期与夜晚的睡眠,花费近一个月才得以完成。文章在Word文文件中显示超过15万字,不敢说多么完整,但绝对是目前华人区域乃至国际上,最丰富的耳机升级线使用心得。
许多Head-Fi烧友希望能将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甚至有日本烧友特地将内容翻译后与我进行深入讨论。如果您时间有限,只需阅读本篇摘要即可,而线材介绍部分则可酌情参考。

这些年来,我仍有许多想要分享的内容,但一直未能腾出时间撰写,这三年有自己的房以及电源处理后一直玩家用系统,预算大都分配在那里,我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心力让耳机烧友圈能够发展起来,大家都能找到心目中喜欢的声音,谢谢。

升级线材的价值与选择建议
首先,要强调的是,耳机升级线材的作用在于调音,并非能够改变耳机的基本性能,或让声音有天壤之别。此外,并不是价格越高的线材就一定更好,每种金属导体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性,适合不同的音乐类型与耳机需求。因此,建议烧友们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
优先升级讯源(如DAP)与耳机,最后再考虑升级线材,毕竟器材本身才是声音表现的核心,而线材则是辅助提升整体体验的工具。

线材对声音的影响
在这十几年的经验与测试,耳机升级线对声音的影响确实显著,足以让人清晰感受到差异。然而,并非所有IEM都对线材有明显的反应。某些IEM调音风格较为鲜明,升级线的改变可能较不明显,而另一些IEM则能呈现出线材更显著的音色变化。因此,建议烧友们亲自试听,
找到最适合自己喜好的搭配。此外,线材的评价往往是相对性的,需要在同一环境下与其他线材进行对比,才能准确辨别其特性。因此,单纯凭记忆来评估一条线或一支耳机并不容易,声音的好坏往往需要透过反复比较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未来,随着新设备的加入,我也将持续分享更多心得,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探索更多可能性!






基本观念:

1.材料纯度
在探讨耳机升级线的材料纯度时,首先需要了解纯度的定义与测试方法。材料的纯度通常以“N数”来表示,N数即代表材料中纯金属含量的等级,例如11N表示纯度高达99.9999999995%,而6N则为99.99995%。评估纯度的标准方法之一是使用感应耦合电浆质谱仪
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此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材料内的杂质含量,例如铁、钴、镍、铜、碳、氮、氧等元素。计算纯度的方式是将所有检测出的杂质含量总和,并以100%减去该总和,得出的结果即为材料的纯度。
因此,当杂质含量越多,N数就越低,材料的纯度也就相对较低。

影响材料纯度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原材料的质量,不同来源的金属材料其纯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不同国家的铜或银矿材料在提炼过程中因技术差异,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纯度有所不同。其次,在材料的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例如拉晶(拉丝、抽线),
也可能因设备、环境或操作方式的影响而引入杂质。此外,后续的储存及加工过程中若控制不当,也会导致材料纯度的下降,而纯度不同材料本身的价格也会不同。

线材市场上,许多品牌会强调其材料的纯度,例如6N7N等,而纯度越高的材料通常价格也更昂贵。然而,大多数品牌对于纯度的标示并不透明,仅少数高端品牌会公布其材料来源及纯度检测报告,消费者往往只能依赖品牌的宣称。

纯度的提升是否一定会带来更好的音质?理论上,高纯度材料能够降低导电过程中的损耗,使电子传输更为顺畅,进而减少杂质对声音的干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音质的决定因素并非仅限于材料的纯度,导体结构、绝缘材料、制造工艺等因素同样举足轻重。
例如,无氧铜(OFC)虽然纯度较OCC(单结晶无氧铜)为低,但不少品牌如日本的 WagnusBrise Audio 以及香港的 Audio GeneticPW Audio 等,透过独特的技术,成功将无氧铜的声音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在音乐的氛围感与人声韵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
日本Brise Audio 在无氧铜线材领域的研究尤其深入,除了导入高纯度铜材,还在屏蔽与结构优化方面下足功夫,使其产品深受发烧友的青睐。

另一方面,金银合金与纯银导体的选择亦常引起发烧友的讨论。美国的Double Helix CablesDHC)专注于高纯度纯银线材的研究,其创办人 Peter 认为即便仅添加1%的金,亦会显著提升电阻率,削弱声音的解析力与速度。
他曾在2011 年于 Head-Fi 社群与 Toxic Cables 的创办人 Frank 展开激烈讨论,坚持纯银才能提供最佳的声音表现。然而,荷兰的Crystal Cable 则持相反观点,其执行长 Gabi CanJam 会议中表示,金的加入能有效填补纯银晶界的缺陷,
使音质更为温暖、顺滑,减少过于锐利的高频表现。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最终仍需依赖使用者的实际聆听经验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DHC 2017 年于 Facebook 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展示了 Acrotech 针对纯银材料进行的 ICP-MS 测试结果。报告显示,市面上所谓的 7N 纯银几乎不存在,而 6N 纯银则只有极少数特定用途的材料能达到此标准。
事实上,在半导体与太阳能产业中,纯银导线和银浆的纯度通常可达到6N,但由于生产成本极高,这类材料鲜少在耳机线材市场上应用。实际上,4N 5N 级别的纯银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高端音频应用需求,例如日本 Oyaide 所提供的银材。
因此,对于市场上仍在宣称拥有 7N 纯银的厂商,烧友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过高的纯度标准。

由于 ICP-MS 测试的敏感性极高,普通线材品牌通常不会自行进行此类检测。该测试需要在无尘室内进行,并且对样品的制备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受到污染将导致测试结果失真。此外,ICP-MS设备的成本高昂,委托测试一个元素的价格通常高达400 新元,
这也是为何线材品牌更倾向于依赖材料供货商提供的纯度数据,而非自行检测。

在材料的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拉晶法与固化法。拉晶法透过熔融状态下的材料提拉结晶,利用杂质的偏析效应将其集中至晶棒的头部或尾部,随后切除,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材料。固化法则透过反复熔化与凝固的方式,使杂质逐步被分离,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这些技术在半导体与太阳能产业中被广泛应用,以确保材料的高纯度。

综上所述,材料纯度对于耳机升级线的声音表现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纯度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除了材料本身,线材的结构设计、屏蔽技术以及焊接工艺等都会对最终的声音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选择升级线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单纯追求最高的N数。


2.单晶或多晶
在高端音频线材的市场中,常见的技术术语包括单晶(SingleCrystal)、多晶(Polycrystalline)以及长结晶(Long Crystal)。这些材料的晶体结构对导电性能和声音表现具有深远影响。多晶材料因为内部存在晶界(GrainBoundaries),
当电子流经这些晶界时,往往会发生**复合(Recombination**现象,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此外,晶界处通常伴随着缺陷和杂质的累积,进一步影响导电效率。因此,单晶材料因为不存在晶界,能够提供更顺畅的电子传输,降低能量损耗,使得声音表现更加纯净、透明,动态范围也更为宽广。

市场上还有一类被称为长结晶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仍属于多晶范畴,但透过先进的制程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晶界的大小与分布,从而减少晶界密度,使材料的整体性能接近单晶。例如,一些导体制造商会刻意放大晶粒尺寸,以减少晶界对信号的干扰,
从而提升信号纯度和声音表现。这种技术在音频线材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像是古河(Furukawa)等知名品牌便针对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明其优势在于能显著降低讯号损耗,使声音更加细腻自然。

在单晶技术方面,**OCCOhno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连续铸造工艺)**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生产技术。该技术由日本大野教授发明,能够精确控制金属的结晶过程,制造出长晶方向一致且无晶界干扰的高纯度导体。由于OCC材料的杂质含量极低,
信号传输更顺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音响线材及合金制造中。基本上,使用OCC技术的材料即为单晶结构,因此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心纯度问题,除非购买的是廉价或非正规生产的裸线。
目前市场上的OCC材料主要分为万隆UPOCCPCOCC等不同版本,这些技术的相关数据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介绍。众多知名线材品牌,如DHCWhiplashHan SoundOCEffect AudioToxic CablesPlusSoundPW AudioFlash Acoustics Vortex
Rolling Force等,均采用OCC技术生产的单晶导体,并且大多数品牌的来料均来自全球知名大厂,确保质量稳定。然而,即使是OCC材料,不同厂家在后处理上的工艺差异,例如表面抛光、蚀刻、酸洗等,仍可能对最终声音的细节表现产生影响。

有关万隆(NeotechOCC技术的详细介绍,可参考普落影音网提供的专业文章:详细介绍万隆OCC技术,其中对万隆的工艺技术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说。

万隆工厂介绍


目前,生产OCC线材的厂家众多,较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台湾万隆、上海吉铨、苏州Hakugei超纯晶、老人家音讯、香港瞬声等。这些品牌在DIY线材市场上享有盛名,熟悉线材的发烧友对这些供货商应该并不陌生,并经常在淘宝等平台寻找其产品。

总结而言,无论是单晶、多晶还是长结晶材料,在音频应用中各有其优势。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制程,搭配高质量的后处理工艺,才能确保线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达到最佳表现,进而提供更优异的音乐体验。

3.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市面上的耳机升级线通常采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性,并非价格越高音质就越好。贵金属导体,如银、金等,就跟音响发烧料一样往往具有明显的音染与个性化音色,选择适合自身聆听偏好与系统搭配的材料,
才能真正发挥升级线的价值。无论铜线价格多高,例如BriaseAudioYatono/OROCHIUltimate它依然拥有铜线的声音特性,而与纯银导体相比,虽然卖价比一般纯银甚至金银合金线材昂贵,依然存在一耳朵的区别。即便透过焊锡或线材结构调整,
也难以改变材料固有的声音走向,最多只能微调音色的韵味与音染。

各类导体声音特性概述:
铜线(OFC/OCC): 通常呈现温暖厚实的声音风格,低频扎实且富有弹性,适合人声表现,音色耐听,整体声底较厚实。
OFC 无氧铜:温暖、厚实,适合流行、人声 (代表Brise Audio Yatono)OCC 单晶铜:细节丰富,声音干净,动态表现出色 (代表Toxic BW22/XL, Effect Audio Code 23)

纯银线: 以高频的延展性和清晰的声线著称,提供优异的细节解析能力,速度感极佳,低频则相对较浅,适合弦乐、钢琴等乐器类型。

铜镀银线: 声音特性偏亮,特别是在中高频部分较为突出,整体清晰透彻,但相较于纯银,可能略带毛边感。

铜银混编: 兼具铜的厚度与银的解析,声音清亮,结像精准,适合喜欢均衡表现的用户,高频延展性略逊于纯银线材。

镀金线: 拥有温暖甜美的音色,较铜线更具层次感,音色带有特殊的“奶油感”,但整体速度较慢,适合人声与爵士乐。

金银合金线: 兼具银线的清晰度与金线的温暖度,中频表现较为厚实,低频弹性优秀,高频虽不及纯银,但整体平衡性佳。

近两三年来,以 FlashAcoustics 为首的厂家相继推出了多款混合导体线材,这类线材通常结合不同金属涂层,如镀钯、镀银、镀金等,并分别应用于正负极。与传统单一导体线材相比,这些混合线材的声音特性更加难以预测,
其调音的复杂性也大幅提升。如果设计与调音得当,混合导体线材能够带来更加丰富且细腻的声音层次,但若调整不佳,声音可能会失去平衡,导致整体表现流于四不像,无法充分发挥各材料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线材特性仅供参考。每个品牌在材料选择、制程工艺与调音理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即使使用相同的导体材料,最终呈现的声音表现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真正要了解线材的音质特性,
仍需透过亲身试听来获取更准确的体验。

即便是同样使用铜导体的线材,不同品牌的声音表现也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以上所列的声音倾向仅供基本参考。音响发烧友若要深入了解各类导体的细微差异,唯有透过大量试听,才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然而,许多仅具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体验的烧友,往往在这个阶段便停滞不前,无法真正体会线材之间的微妙差异。
许多音响爱好者虽然对导体材质的理论有所了解,但若未亲自试听,往往难以掌握线材对整体音响系统的影响。因此,建议在选购耳机升级线时,应多方试听,根据自身的音响系统与聆听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线材,
以发挥设备的最佳潜力,提升整体聆听体验。

Hornet 采用了万隆(Neotech)的 G-UPOCC 石墨烯单结晶铜导体,这是一种高纯度且单向性的导体材料,结合了石墨烯和单结晶铜的双重优势。这样的设计不仅拥有出色的导电性能,还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能有效降低讯号传输中的损耗,
同时提升线材的速度和解析力。石墨烯在导体上的应用通常是透过覆盖一层石墨烯涂层实现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CVD(化学气相沉积)
原理:在铜导体表面直接生长单层或少量多层石墨烯,形成紧密且均匀的涂层。
优点:石墨烯层的纯度和均匀性最高,附着力最强,效果极为稳定。
缺点: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成本非常高,适合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但在音频线材中较少见。

2.化学涂布或喷涂技术
原理:将含有石墨烯奈米材料的溶液均匀涂覆于导体表面,然后经过干燥或固化形成涂层。
优点: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应用,并能提供良好的导电与稳定性。
缺点:涂层的均匀性和附着力可能不如CVD,但在音频线材应用中已足够满足需求。

3.电化学沉积
原理:利用电化学方法在铜导体表面沉积石墨烯涂层,增强附着力并提升稳定性。
优点:能产生附着力较好的涂层,工艺相对经济,适合中等规模生产。
缺点:纯度和均匀性略低于 CVD,但在音频应用中影响不大。

根据小弟在半导体行业的经验,CVD 所制造的石墨烯涂层质量最佳,特别是在纯度、均匀性和附着力方面。然而,由于CVD 技术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操作,且涉及高温和高精度设备,成本极为昂贵。
因此,在像Hornet 这样的音频线材中,采用 CVD 制程的可能性不高。更合理的推测是使用 化学涂布 喷涂技术,这些方法成本相对可控,且能满足音频线材对石墨烯层性能的需求。
此外,这些方法可以结合G-UPOCC 导体本身的高纯度特性,进一步提升声音性能。Hornet采用的 G-UPOCC 石墨烯单晶铜 导体成功结合了导电性与稳定性,透过适当的石墨烯涂层技术实现了高性能表现。
尽管具体技术未公开,推测更可能采用化学涂布或喷涂工艺,而非高成本的CVD,这样的选择平衡了生产成本与声音质量需求。

单结晶铜(UPOCC Hornet 的核心材料,其透过先进的单向凝固技术制造,内部几乎没有晶界,让讯号传输更加顺畅,并显著降低失真。Hornet 采用了 22 AWG 的线径规格,平衡了导电性能与线材的柔韧性,
使其在音质与耐用性之间达到最佳表现。插头部分,Hornet配备了耐用的 4.4mmTellurium 铜插头。这种材料以高导电性和稳定的信号传输闻名,同时提供了优秀的接触性能,确保使用中的每一分细节都能被完整传递。
外观设计则提供了两种配色选择:黑色与橘色。作为低调风格的爱好者,我果断选择了黑色版本,虽然Matt 一直推荐更为鲜艳抢眼的橘色,认为它更加符合Hornet 的「黄蜂」特质,但我还是更喜欢沉稳内敛的配色。XD
当我询问 Hornet 的定价时,原本以为搭载了 G-UPOCC 石墨烯 技术的线材会标上一个更高的价格,甚至远超过 Toxic 的其他铜线。然而,Hornet 的售价竟然比 BW22 V3 仅稍贵一些,甚至比 BWXL 还要便宜!
这让我想:「这不是应该打着 G-UPOCC 石墨烯的名号,卖贵一点吗?」XD

关于 G-UPOCC 石墨烯导体
万隆近期推出的 G-UPOCC,将石墨烯薄膜镀在 UPOCC 单晶结构金属导体上,这让我对石墨烯在导线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好奇。理论上,石墨烯镀膜应该可以适用于铜、金银合金、纯银等各类导体,
而其对声音表现的影响无疑是值得探讨的。
起初,我以为石墨烯镀膜会使铜线表面呈现类似碳的黑色,但观察发现,铜线仍然保持其原本的棕色光泽。虽然我没做过石墨烯论文,但之前做过文献回顾,了解到石墨烯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层数与厚度。

如果石墨烯层数较少(单层或少层,约1-3 层),其厚度仅约 1nm,几乎是透明的,仅吸收约 2.3% 的可见光,因此当镀覆于高反射率的铜表面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要确认石墨烯的存在,通常需借助光学干涉效应或显微镜进行观察,
亦可使用拉曼光谱仪测试其特征峰(DG2D 峰),以确定沉积的完整性与质量。
此外,石墨烯的导电性也受到层数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加,层数达到数百层时,其材料性质将逐渐趋近于石墨,颜色转为黑色,导电性相较于单层石墨烯有所下降。这对导体线材的电性能及声音表现可能带来显著影响,
估计太厚导电差应该不好听。

简单来说
1. 镀层不会是黑色(还是主导体色)。
2. 石墨烯主要用来增强导体抗氧化性和高频性能,而无法取代铜或银载体。
3. 声音真的蛮特别的。
4. 希望市场能更多家用G-UPOCC的线材

石墨烯铜线文献


4.真正对声音的重点
每间厂家对线材都有自己的Know how,除了上述纯度跟材料之外,对声音影响最大的还有:

A. 线材结构
线材的结构设计对于声音表现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包含线径(如0.08mm)、蕊数、多芯(Multi-Strand,即在单一蕊内使用不同粗细的线径)、Litz Type、抗拉纤维,以及屏蔽设计等关键要素。那么,
为什么线材结构如此重要?它又如何影响声音表现呢?

蕊数与线径对声音的影响极为显著,经常会有人抱怨某些铜线「不像铜线」,银线「不像银线」,而这往往与线材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不同品牌在开发线材时,会针对导体的特性进行优化与补强。
例如,ToxicCables EffectAudio 在设计产品时,会针对导体的弱点做出针对性改良。例如,Hydra22纯银线 采用 Litz Type 4 结构,其中包含几组不同线径的银线,并依照特定比例绑定在单一蕊内。
这种设计旨在透过不同线径的电流传输特性,弥补低频不足并削弱高频的刺激感。类似的设计也可见于Thor II+ PWaudio1960s,这些线材在正负极部分使用不同粗细的蕊数,并针对屏蔽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声音表现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近年屏蔽线材快要成为主流结构设计,香港Vortex,台湾汉声(Luna, KunPeng等线材,亚洲线材商都在屏蔽设计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这类屏蔽线材的最大优势在于声音背景极为纯净,噪音抑制效果出色。
随着4.4 mm 第五极接地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厂商推出相应的屏蔽线材,以进一步提升信号稳定性,而且屏蔽的材质也越来越多元从一般的镀银隔离网再到石墨烯都有。

4.4 mm 第五极接地的应用
不少烧友曾询问,当使用 PWaudio 转接头 AK SP2000 2.5 mm 输出设备转接至 4.4 mm 时,未能感受到预期的接地效果与更黑的背景。其实,要正确发挥4.4 mm 接地功能,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
设备端须具备完整的4.4 mm 母座设计4.4 mm 插头的第五极接地功能,需要设备本身的母座具备相应的接地设计。然而,日韩品牌的DAP(如Astell&KernSony)通常未焊接第五极,而中国品牌的 DAP(如 LotooCayiniBasso
较常见完整的 4.4 mm 接地设计。因此,为了兼容日韩设备,市场上推出了一些 2.5 mm +3.5 mm 4.4 mm 母座的产品,让 2.5 mm 负责平衡讯号,3.5 mm 用于接地,如此一来,即可避免使用双头龙线材,直接采用 4.4 mm 连接。
线材本身须焊接 4.4 mm 第五极大部分标准 4.4 mm 线材仅焊接信号端(R+/R-L+/L-),并未焊接第五极接地。因此,若要真正发挥屏蔽效果,需选择具备完整屏蔽结构的线材。例如汉声毒液(Venom)、泽丰银龙V3 以及 PWaudio 屏蔽版线材,
这些线材在中心导体传输讯号的同时,外部屏蔽层(通常为镀银铜隔离网)可焊接至第五极,实现有效的接地,进一步降低噪音干扰并提供更黑的背景。

Litz 线材结构:
Litz 线材(Litz Wire)是一种专门设计用来减少集肤效应(Skin Effect)与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的导体结构,广泛应用于高频电子设备、音频传输及高端耳机升级线领域。Litz线材的设计理念在于将多股极细的绝缘导体依照不同的绕线方式捆绑,
以降低高频信号的能量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与音质表现。

Litz 线材的工作原理,在交流电(AC)传输过程中,高频信号容易集中在导体表面,造成内部导体未被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即为集肤效应。Litz线材透过将多股细导体进行绝缘处理后,再依特定方式编织成束,确保电流在各股线间均匀分布,
有效降低损耗,提供更优秀的传输性能。

Litz 线材的不同类型Litz 线材依据编织与绝缘结构的不同,级别愈高,代表更能减少导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在音频线材中相当常见,尤其适用于IEM(入耳式耳机)升级线。与 RCA XLR 讯号线不同,IEM 线材需要兼顾便携性,因此不会采用过于厚重的屏蔽结构。许多欧美升级线品牌,如ToxicDHCPlusSound 等,
均会在产品中强调其 Litz 线材类型。例如,Toxic 早期的 Black Widow 铜线采用 Type 2 结构,而在新一代 V2 版本中则升级为 Type 4 结构。详细信息可参考各品牌的官方网站,通常 Litz 线材的 Type 数字越高,结构越复杂,性能也越高级。

Litz 线材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表层的漆包绝缘处理,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集肤效应(Skin Effect),还能避免导体氧化变绿的问题。早期许多入门级线材容易因氧化而影响声音表现,而非Litz 结构的线材(如 DITA OSLO
即使拥有出色的声音表现,仍无法避免氧化的困扰。

随着耳机线材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亚洲品牌开始标榜其线材结构,烧友对于Litz Type 结构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能够在选购时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过去常见的"黄金比例"等营销口号已逐渐被更具技术含量的参数所取代,
消费者更愿意了解线材的具体结构与技术细节,而非仅依赖营销话术。

lITZ 结构



Type 1:基本绝缘漆包线(Single Film-Insulated Wire
结构:每根导体单独绝缘,并无进一步的绞合或编织。
特性:结构最简单,适用于低频应用,抗集肤效应能力有限。

Type 2:绞合线(Bunched Wire
结构:多股绝缘导体以简单绞合方式缠绕。
特性:降低部分集肤效应,较 Type 1 改善电流分布。

Type 3:分组绞合线(Concentrically-Stranded Wire
结构:内外层导体以不同方向绞合,中心导线与外层环绕。
特性:提供更好的高频性能,减少邻近效应。

Type 4:多层绞合线(Multi-Stranded Wire
结构:多层结构,导体按特定层数交错绞合,形成复杂编织,中间有一根避震管。
特性:拥有更佳的抗干扰能力及灵活性。

Type 5:绞合后内层编织(Insulated Bunched Wire with Central Core
结构:在内部芯线外层包覆多层绝缘绞合线,形成对称结构。
特性:兼具柔韧性与抗电磁干扰的特点。

Type 6:双层同心绞合(Dual-Concentric-Stranded Wire
结构:两层或多层绞合,内层提供主要导体,外层作为补偿线,中间有一根避震管。
特性:极佳的动态表现与高频延展,抗噪声能力强。

比较常看到的设计就是Type 1以及Type 2,中高阶一点的就是Type 4以及66在耳机升级线已经是很顶级的存在,然而,近期有厂商推出更复杂的结构,如被称为Type 9 的设计。
这些新型结构通常采用同轴设计,中心导体较粗,外层以较细的导线缠绕,并加入多层绝缘和屏蔽材料,以进一步提升线材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型结构的命名和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可能有各自的定义。

举一个Toxiccables BWXL线材的例子,总线径是17AWG,很粗的线材,IEM线材是2 wire,耳罩线材是4 wire,结构是改良型的Type 6,意思是中心有一根很粗的主Dampening(避震纤维)
接着铜导体以螺璇的方式缠绕在这根主Dampening上,每组铜导体线中心再一组Dampening,确保线材的稳定性。Type 6结构就是因为每组铜导体中那组Dampening要挑出,就很费时间,所以Matt说每次做Type 6光是拨线就要近30分钟。




BWXL 线身呈现咖啡色,铜线的颜色是肉色,外层皮是用透明黑色,所以整体才会呈现咖啡色。



拨完线后发现总共有八组铜导体线组,每组铜导体都经过超冷处理Cryo,这八组线每组其实都有不同线径组合调音,以及表面是做Litz漆包线,所以放在空气中理论上不容易氧化变绿。




Litz结构与同轴结构的比较
除了 Litz 结构外,市场上还常见标准讯号线的同轴结构,这类线材以其卓越的信号传输能力深受青睐。其中较为知名的产品包括CrystalCable PiccolinoMicro 以及 DHC Clone Fusion 铜银混编、Clone Silver 纯银线材。
从外皮纹理便可明显区分这类线材与 Litz 结构的不同。Crystal Cable 一直以来坚持在结构设计上的精益求精,从经典的 Piccolino 同轴设计,到 Next Dream Duet 等新系列产品,都展现了对于音质和工艺的执着追求,
只可惜等了5-6年以上迟迟不见Crystal cable推出新的随身线材。

在传统的两声道系统中,讯号线与喇叭线的结构设计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而在便携设备应用中,则需在音质与携带便利性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制造商不得不在设计上进行一些妥协。



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64
发表于 2025-7-16 10: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太强了,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5-7-2 16: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大佬你好,有pw 1950s详细的听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5-6-23 15: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巨佬,有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25-6-23 13: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慢慢看,不急不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5-4-26 14: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好文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5-3-27 17: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大作啊 可以发篇论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5-3-26 1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极具收藏价值和参考性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5-3-24 22: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好贴,拜读后对线材有更深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5-3-24 16: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记得大佬最喜欢配小z1r的升级线是SW22,想问问大佬有没有试过Ares S 2,Eros S 2, BSEP For Z1R这三条配z1r的效果呀?想听大佬讲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5-3-8 10: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xieyecool 于 2025-3-8 10:21 编辑

顶起来,大佬能不能传个文档我仔细的反复的品鉴,对于我们玩音箱喇叭线的有重大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5-2-8 15: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莆田
粗粗看完,两点感受,一是真有钱,二是真会玩而且玩得明白,没有做冤大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5-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大作留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1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天上人间7788 发表于 2025-2-8 10:07
大佬喜欢用墨菊二代GT2作为测试前端?可以评价几句该播放器的声音特点吗?

天上大佬好,之前入手时分享过,贴上供您参考。


带 Lotoo 墨菊二代出游
使用乐图的设备已经快 10 年了,以前有烧友问我,为什么耳机和线材有这么多,不同品牌都有,但 DAP 只选乐图家的?也有烧友觉得墨菊或钛菊在今天的规格已经过时,习惯比较 DAC 芯片,劝我升级。
老实说,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乐图的设备体积小、手感好、推力大、续航合理,最重要的是自家的操作系统速度快,开机也快,完全不受芯片规格的影响。对于我这种不听流媒体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别扯什么优缺点,适合自己需求的就是好东西。
墨菊二代一样是盲狙,直接买了。台湾有货,真的很感谢鸥霖通知,让我能在回台湾度假时顺利取货,而且支持繁体中文和英文。新加坡的版本应该只有英文和简体中文,而且还没到货。看到香港和大陆的烧友们疯狂开箱分享,多少得到点慰藉。😁
听了几天后,对比钛菊,最直观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 续航提升
    正常听歌,播放 2 个多小时,电量才下降 10% 多一点,估计总续航能超过 10 小时。这可能是因为电池容量变大,以及新电池的缘故。不过充电时间感觉也变长了一点。
  • 握感更好
    造型虽然特别,但装上皮套后意外地舒服。凸起部分的下缘刚好贴合手掌上缘,握持感很好。虽然体积比钛菊大,但重量更轻,长时间握着不会累。
  • 材质质感
    机身的做工和墨菊一脉相承,但对比钛菊,还是差了一些。钛金属的质感确实更高级,有那种让人想一直摸的感觉。
  • 推力提升
    4.4mm 平衡口的推力达 1W@32Ω,High Gain 模式下,推 VE10 大概 27/100 对我来说音压就足够了,更别说还有专门针对大耳的 Super High 增益模式。以我对钛菊和雷神之锤推力的了解,墨菊二的推力介于两者之间。推 HD800S/HD820 以及一些低阻高敏的平板、动圈应该没问题,动态、音场、细节表现都很好。但对于难推的平板或者 600Ω 的拜亚动力(Beyerdynamic)就别想了。
  • 声音表现
    墨菊二的声音可以说是墨菊的增强版,细节更多,音场更大,整体更加宽松自然,动态和线条感都有进步。但声音底色依然是暖声走向,暖暖的很舒服,尤其是听流行人声,华语类歌曲特别适合。相比之下,钛菊的动态和线条感更加锐利清晰,动态表现更好,背景也更黑。这肯定和机身材质有关。如果喜欢听摇滚、金属乐,钛菊的速度感会更爽,所以一些听金属乐的毒窟烧友还是更喜欢自己的钛菊。不过也有烧友听完后更爱墨菊二,觉得它的人声表现完全碾压,甚至直接卖掉钛菊换了墨菊二。
  • 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两台对我来说都是好机器,如果以后出了钛墨菊二,那肯定必收。不过现在有点尴尬,本来答应老婆要卖掉钛菊才能买墨菊二……🫣
  • 发热情况
    目前没感觉特别热,也没觉得特别凉,整体很正常。

总体来说,墨菊二代在握持感、续航、推力和声音上都做了明显的优化,但钛菊依然有它的独特魅力。如果是流行人声爱好者,墨菊二确实很值得入手!

最后还是出售钛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2-8 1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大佬喜欢用墨菊二代GT2作为测试前端?可以评价几句该播放器的声音特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5-2-8 09: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太专业了,文章也够长的,有时间再看。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2-7 22: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顶硬核文章,一根好线绝对是个系统工程,可最终评判标准却是“耳听为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20: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10. Plussound
Plussound 的工作室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品牌致力于研发音响产品和线材。每一条耳机线均在美国当地生产,所有制作工序都以全手工进行,过程十分耗时,因此产量有限;如需要订购,
需时4 6 周才能完成(依据网站上更新为主)Plussound线材以精美的做工见称,编织相当紧密,并且经过名为Litz 技术的特殊处理,利用线材编织的角度,
可以抵消不良的讯号干扰及降低耳机线碰撞时出现的听诊效应,线材导体应该也都是UPOCC,质量有保障,价位也很合理,以欧美线材厂而言非常推荐,只是在亚洲相关的心得比较少,
讨论度相对低,入手管道也有限,这五年没有入手任何线材,就我自己而言会比较倾向玩Toxiccables,因为同样来源是UPOCCToxic的结构与线径都比较粗一点,
Plussound较多是26AWG左右规格线材,心中也觉得欧美线材制造商在亚洲都面临维修,售后的成本问题。
曾经入手过 PlussoundEXO Copper,作为中低阶的纯铜线,其声音表现细腻且均衡,特别是在一众亚洲品牌铜线中显得格外出色。早年香港烧友普遍推荐Tri-Copper 以及 Tri-Silver
这两款线材以更高阶的结构设计提供更细腻的声音表现。近年也推出CopperXL 18AWG高阶铜线,进一步拓展了品牌的高端产品线。
线材结构与选择
Plussound 提供多种线材结构,主要分为双绞(X Series)、四绞(Exo Series)、六绞(X6 Series),甚至八绞(X8 Series)。每绞有 6 组线芯,当绞数愈多,
就可传输愈多讯号,声音更扎实、密度更高。此外,每一条线都可以搭配不同的讯源插头,例如3.5mm 插头、2.5mm TRRS 平衡插头或 4.4mm TRRRS 平衡插头;
而连接耳机的一端,则提供 CMMMCXFitEar JH Audio 等等不同的插头,可选配任何耳机。
https://plussoundaudio.com/
如果今年开始有些款式有讨论度,我会试着去试试看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20: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9. Flash Acoustics

这几年非UPOCC导体升级线以及各种混合混编线材发展如此的好,其实都归功于FlashAcoustics(瞬声),让我们能够相对便宜的预算买到好的升级线,
瞬声是一家源自香港的音频线材品牌,专注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升级线材。该品牌拥有自家独立的一体化工厂,从设计、制造到焊接,各个环节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监督,
有自己工厂的好处是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客制化,什么样的线基规格都可以做,相当于我们熟悉的万隆,多年来,FlashAcoustics积累了丰富的代工经验,深谙如何在升级在线实现最佳效果。
专业设计团队创造了一系列独家线材结构,推出自有品牌。
在在众多产品中我对Ultron(奥创)Thanos(灭霸)最有好感,新旗舰是Venom(毒液) 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金银合金镀钯,这个导体名好长。
http://m.flashacoustics.com/
Ultron(奥创)
产品规格与设计
UltronFlash Acoustics多年研发的杰作,由多种贵金属混制而成,包括镀钯银、纯银、7NOCC铜和金银合金。采用21 AWGCustom Litz结构,结合X-Cross技术和双层丝包奈米金银油浸线。
正极由镀钯银、OCC单晶纯银、OCC单晶纯铜和金银合金组成,负极则采用银镀金和金银合金。线材外皮使用定制的FASoftFlex物料,提供优异的透光度、手感和耐用性。
声音表现
Ultron在三频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透过X-Cross技术带来独特的空气感。低频部分,提供深沉且富有弹性的下潜,鼓声有力而不混浊。中频方面,人声表现温暖且贴耳,齿音控制得当,
电吉他的中频厚实且解析力强,它的中频肯定是一大亮点,太甜美了,有种在听银镀金奶油味的听感。高频则延伸出色,亮丽而不刺耳,钹声清脆且不与其他乐器声冲突。整体而言,
Ultron在三频上达到平衡且自然的表现,音场开阔且乐器定位准确,适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聆听,我自己喜欢它的人声风格。



Thanos(灭霸
Thanos代表着死亡气息,按照主题专门设计的线材结构。正极采用镀金、镀钯加上纯铜,负极则是单晶铜镀银。采用Litz结构,并使用金银油浸线材,
确保讯号传输的纯净与稳定。线材外皮同样使用FASoftFlex物料,手感好和耐用性。


声音表现
Thanos在声音表现上展现出宽松且大气的特质。低频部分,下潜深且有力,提供稳定的低频基础。中频方面,人声稍微退后,呈现明亮且清晰的特性,
乐器结像清晰,解析力优异。高频延伸华丽,带有丰富的空气感,钹声和弦乐的表现尤为突出。整体而言,Thanos在音场表现上尤为出色,
横向和纵向音场都被大幅拉宽,乐器定位准确且层次分明,适合聆听摇滚、流行、电音等曲风。


总结
Flash AcousticsUltronThanos升级线材各有其独特的声音特质。Ultron以其平衡且自然的三频表现,但中频甜美感合适听人声,适合追求全能型音乐体验的烧友;
Thanos则以宽松大气的音场和华丽的高频,适合喜爱强劲动态和广阔音场的烧友,然而,我目前更倾向于Venom(毒液)。与 Ultron相比,Venom在解析力与线条感上更为出色,
减少了Ultron 略带奶油味的中频染色,使整体听感更加清晰、细腻。同时,Ultron虽然动态强劲,但有时略显轰耳,而Venom 则在动态与顺耳度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某种程度上位于Thanos Ultron 之间,兼具细节表现与舒适耐听的特质,使其成为更适合长时间聆听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20: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8.EletechAudio

Eletech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高端耳机升级线品牌,成立于 2019 年。品牌由 Eric Chong 创立,他在音频行业拥有多年的经验,曾在耳机升级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背景与市场洞察。
Eletech 以创新的材料应用、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声音调校见长,致力于开发能够最大化提升耳机性能的升级线材。品牌的理念基于「声学美学」(AcousticAesthetics)与「精密工艺」
PrecisionCraftsmanship),强调通过精细设计来达成声音的自然、均衡与动态表现,他们家的线材以颜值来说可以说非常美,不管是分线器还是端子,整体的搭配都是艺术品。
目前,Eletech 已与多家耳机品牌建立合作关系,推出联名款升级线,以及与ddHifi合作推出Versus可换插针,例如香港特别版的Victoria,到2025年升级线品项与种类非常多,
积极参加Canjam展会,增加国际曝光度。
虽然都在新加坡,但是这几年接触他们家的线材比较少,今年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几个简单的试听心得与介绍如下。
https://elementechnology.com/
Eletech 产品线
Eletech 产品线
Eletech 目前的产品线主要分为 VirtuesSchool of AthensParnassus 以及常规旗舰系列,涵盖不同价位与声音风格需求。Virtues 系列为入门级产品,以高性价比为核心,
采用混编技术,适合首次升级耳机线的使用者。Schoolof Athens 系列则属于中高阶级别,包括 Plato(纯银)、Socrates(单晶铜)、Ptolemy(镀金银)、Aristotle(纯铜)、
Euclid(金银合金+纯银),各自具备不同的音色特点,适合进阶发烧友。Parnassus 系列作为旗舰级线材,采用高端材料与工艺,代表型号包括 Ode toLaura(高纯度单晶铜导体,提供温暖且细腻的声音表现)
以及Sonnet of Adam(铜镀金、银镀金、金银合金组合,提供更丰富的音色层次)。Aeneid Eletech 的常规旗舰型号,导体为 24K 双重混合黄金镀层的 OCC 单晶纯银,拥有极致的动态与声音密度,
并非限量产品。此外,Baroque Eletech 旗下的耳胶产品,采用日本医疗级硅胶材质,并结合多项专利技术,如SATINÉ™ 纳米波纹结构与 Flexion™ 耳塞末端的人体工学设计,
提升佩戴舒适度与声音表现。Eletech 线材设计兼顾物理结构与声学表现,核心技术包括 Litz 结构(大多数线材采用高纯度导体搭配 Litz 结构,以降低高频衰减与讯号损失,导体可能为 UPOCC)、
Satin Shield™ 绝缘层(提供优异的耐用性与柔软度,减少机械噪声并提升佩戴舒适度),以及Eletech 自家开发的镀金铜接插件,确保稳定的传导性能。高端市场定位:Eletech 主要面向中高阶发烧友,
价格区间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

Eletech 的旗舰线材价位也属于较高,建议一开始先重Virtues以及School of Athens 系列开始玩,这样比较能明白品牌的声音走向。

Eletech Ode to Laura 旗舰铜线开箱心得
第一次开箱到这么精品等级的升级线,EletechOde to Laura 作为品牌旗舰线材,在配件、包装外盒以及设计理念上投入了极大心思。每条线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其设计不仅仅是工艺的体现,更带有品牌的哲学与艺术感。
包装内含丰富的附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Eletech 所有线材型号的声音取向,这对发烧友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标配的圆形收纳盒质感细腻,
并且随附与Pentaconn 合作开发的滑块,据说能影响升级线的声音特性。令人惊喜的是,盒内竟然附赠了一枚专属硬币,这可能也是包装重量颇重的原因之一,
Eletech 在细节处理上确实极为讲究。
材质与结构:独特的三层铜导体设计,争议与讨论
Ode to Laura 选择 多层单晶铜导体 作为旗舰升级线,这在高阶市场中较为罕见,特别是Eletech 旗下还有镀金、金银合金等更昂贵的导体选项。这条线的特殊之处在于其
采用了三种不同结构的铜导体 αβγ

  • α 型导体:声音偏向中高频,华丽且通透,但略显纤细。
  • β 型导体:具备较厚的声底,类似 OFC(无氧铜)的温暖感,特别适合人声。
  • γ 型导体:介于 α β 之间,均衡耐听。
这款线材采用了 9 捆独立的 Litz 结构铜导体(每捆均含不同粗细的 αβγ 导体),并且中央填充 KevlarInfused 抑震管,以减少机械震动对声音的影响,
最终达成22AWG 的总线径。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提升了讯号纯度,也让声音更加稳定与耐听。
此外,Ode toLaura 采用了 四层屏蔽结构,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与讯号损失,让背景更加干净,细节表现更为突出。
然而,去年中国一些网友在拆解后发现其内部结构与官方描述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屏蔽层的布局、Kevlar填充范围,以及 Litz 结构的细节。
有些发烧友质疑该线材的屏蔽效果是否如官方宣称般出色,这部分仍待更多测试与官方响应,之后官网拿掉了结构图。
使用体验:柔软舒适、设计感出色
虽然是屏蔽线材,但Ode to Laura 出奇地柔软,不会过度僵硬,易于整理与收纳,并且听诊效应较低。
Eletech在分线器与端子的设计上依旧保持极高水平,整体视觉与手感很好。
初步听感与比较
目前仍在煲线与深入体验阶段,我主要搭配FIR Audio XE6 DITA Perpetua 进行试听。初步印象如下:

  • 音场宽广,乐器分离度高,空间感强。
  • 中频表现温润且有厚度,人声富有感情,适合偏向温暖音色的耳机。
  • 高频顺滑,不会过于刺激,延展性佳但不过于锋利。
  • 低频扎实且有弹性,不会过于松散或泛滥,保有足够的控制力。
但整体走向属于中性偏暖类型,与ToxicBW22以及BWXL声音的差异很大,铜线的声音风格大抵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同样的价位其实更倾向于贵金属导体的SonnetOf Adam素质应该会更高,听感更好。


EUCLID ARISTOTLE

在Canjam SG 2024 现场试听时,我也测试了两条全新推出的线材EUCLID(金银合金+纯银)与 ARISTOTLE(纯铜)。

  • ARISTOTLE(纯铜)

        
    • 这条纯铜线材在搭配      Vision Ears VE10 时展现出极佳的分辨率。
        
    • 细节丰富,中高频延伸华丽,音场开阔。
        
    • 与一般传统铜线不同,ARISTOTLE 偏向高解析走向,适合想提升细节与通透度的用户。
  • EUCLID(金银合金+纯银)

        
    • 这条线材的动态表现极为突出,声音更明亮且能量感十足。
        
    • 高频表现更为细致,层次感丰富,低频凝聚力强,适合喜欢大动态与鲜明对比的发烧友。
        
    • VE10      上的搭配令人惊喜,与 ARISTOTLE 相比,EUCLID 的声音更具张力,我比较喜欢它搭配VE10
整体来说,这两条线材各具特色,EUCLID偏向动态强、明亮的风格,而ARISTOTLE 则以高解析、高频延展性取胜。
Eletech Victoria 香港特别版
Victoria 香港特别版 Eletech 为香港市场推出的特别版本,这条线材不仅拥有水蓝色外观的高颜值,也在导体结构与屏蔽设计上进行了独特的优化。

材质与结构

  • 9 条单晶铜镀金 + 9 条单晶铜 Litz 结构,确保讯号纯净度与频段响应的平衡。
  • Kevlar 避震填充,降低机械震动影响。
  • 无氧铜镀银隔离网,提升屏蔽效果,减少电磁干扰。
  • 第五极屏蔽接地技术,有效提升讯号稳定性。
  • 线径为 26AWG     4 线结构,适合 IEM 使用。


视觉与设计 Victoria 令人惊艳的设计语言使其与市场上其他线材形成鲜明对比:

  • 底银色的隔离网搭配蓝色皮革包覆,奢华且极具层次感。
  • 水蓝色线身与同色系分线器、4.4mm 端子,颜色一致性极高,整体视觉优雅精致。
  • 若插针亦能统一配色,将更趋完美。

初步听感 Victoria 在试听过程中展现出极为均衡的音色,低频饱满且富有弹性,中频流畅自然,高频则具备良好的延展性与光泽感,明亮的声音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2-6 21: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海南
说什么,只能说,卧槽牛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18 2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