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21|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没有什么线条感强的线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2 21: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
电源线,信号线都行
29
发表于 2024-9-6 07: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日本
线条感说具体一点,什么感受算是线条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9-5 22: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鬼狐 发表于 2024-9-3 06:47
呵呵,又是这种对声音的描述,线条感,还面条感呢,哈哈

还不如多吃两碗面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9-5 21: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纯银线线条感都是强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4-9-5 19: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是面条感,并不是LZ所说的线条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4-9-5 16: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德国敏力,速度和能量,三段均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9-5 14: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4-9-5 14:04
流畅,好像和线条感,感觉还是挺不太一样的了。
比较经典的“音乐流畅”、“演奏流畅”,首先想到的是, ...

线是否能控制线条感?虽说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9-5 14: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4-9-5 14:11 编辑
prodomo 发表于 2024-9-5 12:21
我找到的有讲解的是一个是钢琴教学谈到弹琴要有颗粒感,另外一个是弹吉他的讲解还是教学。从中有了我自己 ...

流畅,好像和线条感,感觉还是挺不太一样的了。
比较经典的“音乐流畅”、“演奏流畅”,首先想到的是,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5411m7iv/

另外,对曲子里面比较困难的“接头”,复杂的乐段衔接,是否能处理的比较连贯、自然,应该也是常说的“流畅”吧。这方面,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可以非常准确、巧妙的,带动乐团在不知不觉中,非常自然顺畅的完成下来。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Q4y1874F/

更有意思的是,音乐方面的流畅,不仅是在有声音的时候,还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休止符、气口、停顿、呼吸方面的处理和控制了。
这个视频印象还挺深的,正好讲到了这一点。第6分50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P4y1L7gJ/


音乐的线条感,最直观的是,一句连线Legato里面的强弱控制吧。第一个音弱启,逐步推上去,最后再慢慢收回来。
然后就是速度方面,某些音稍微“抻一抻”,夸张地做一点表达和处理。没有这些的话,就变成了机械的、没有起伏、没有变化、没有感情、没有线条感的、呆板的“midi”了吧。
这段解读和诠释,太有意思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x411y7rc?p=8


颗粒感和线条感,又想到了这个经典的小克莱伯的《蝙蝠序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m4y1V75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9-5 12: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4-9-4 22:15
“颗粒感”,想了半天,想到了这张CD,推荐一下啦~~

安德森的一些好听的小曲子,第18首《打字机》, ...

我找到的有讲解的是一个是钢琴教学谈到弹琴要有颗粒感,另外一个是弹吉他的讲解还是教学。从中有了我自己的理解,当然这个词汇对我意义不大,所以没有继续研究。线条感是不是流畅的另一个描述?不再研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9-4 22: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prodomo 发表于 2024-9-4 17:41
颗粒感曾经简单研究了一下,有了自己的理解。线条感还没涉及。。。

“颗粒感”,想了半天,想到了这张CD,推荐一下啦~~

安德森的一些好听的小曲子,第18首《打字机》,应该算是满满的颗粒感?

第13首,Fiddle Faddle,快乐的小提琴手。网上也有不同版本的视频,有些还是非常快了。

第5首,拨弦,乒乒乓乓

第8首,号手的节日

第16首,切分音钟

很多年前自己抓的WAV,一直存着了。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1908-1975安德森WMCD The Typewriter Leroy Anderson Favorites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JvTj8UPUK32xJ6RVCEETA?pwd=5jer 提取码: 5jer


Apple music上也有这盘CD
https://music.apple.com/cn/album/the-typewriter-leroy-anderson-favorites/3068042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9-4 17: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丰台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4-9-4 17:11
“线条感”,挺有意思的话题,想到几点,尝试瞎说几句。

感觉貌似可以分成,“音色的线条感”和“音乐 ...

颗粒感曾经简单研究了一下,有了自己的理解。线条感还没涉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9-4 17: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4-9-4 20:17 编辑
prodomo 发表于 2024-9-2 21:47
线条感是什么意思?

“线条感”,挺有意思的话题,想到几点,尝试瞎说几句。

感觉貌似可以分成,“音色的线条感”和“音乐的线条感”吧。

在形容乐器演奏、人声演唱的音色时,经常会提到“core”和“overtone”,core常指的是声音音色中有个“核儿”、“芯儿”,overtone大概就是外面周围一圈吧。不同乐器、同一个乐器的不同配置,这个比例形态可能是完全不同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359778036

“鼻音味儿”比较重,和这个core也挺有关系的。
柔和演奏时,具有清晰度,希望声音是开放的,而不是小的、不友好的,需要共鸣和漂亮。
当大声演奏时,需要保持强度,不仅仅是一个甜甜圈,在“哦、哦、哦”的中间还有一点点“鼻音感”。


距离3~5米听乐器演奏的话,有的声音过来是一个面的,还是个挺均匀的一个面,声音是散开的、宽的。有的听起来是有个“芯儿”、能听到中间有个发声点、周围又有一圈overtone的。最近发现了这个频道,有一些音色的对比,随便听听,还挺有意思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TsJeTEUf/
现代音色和传统音色的对比,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f421B7Wa/


气息是否有支撑,振动是否集中、充分,听起来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84y1S7xh/


如果声音发虚,也会缺少这种“线条感”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o4y1G7gQ/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P4y1B7jy/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u4y1k7xL/


大概也就是常说的,“弱,不是虚。声音虽然弱,但里面要有一根线,支撑住,一直往前给、往前送的感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k4y1w7qr/



另外,是不是和这种混音的人声虚实处理,也多少有些关系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34y1z7rr/


联想起,之前对比这张María Dueñas小提琴的2.0和全景声时,全景声版的小提琴声像在中间始终很稳定。2.0版有些段落,听起来好像宽了不少。https://music.apple.com/cn/album/beethoven-and-beyond/1676957844
关于用5.1多声道与全景声“听音乐”,了解到的一些相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6654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9-4 15: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eysirs 发表于 2024-9-3 18:50
线条感应该类似于分离度吧,锣是锣鼓是鼓。

那是块块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9-3 19: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丽水
晶彩、音乐丝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9-3 1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西安
线条感应该类似于分离度吧,锣是锣鼓是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9-3 18: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镀银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9-3 13: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9-3 13: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线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9-3 13: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嘉兴
线条就是密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9-3 09: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如果系统过于松软,单靠线材还是不能完全到达效果的。需要整体的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8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