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99|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 by Lox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6 23: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吉林长春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7 11:13 编辑



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
     纵观拜亚百年DNA,一直有两个螺旋,一条是动圈话筒,一条是动圈耳机。话筒线开枝散叶、守正深耕,耳机线创新不断、屡出奇兵。“当潮水退去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拜亚独活百年,靠的就是这一招守正出奇。

     作为一个耳机品牌,拜亚的声音审美总体上是带有严肃工具性的,像一张极致的黑白胶片,只用纤毫毕现的细节,充满动态的光影与细腻的灰阶来描述声音,忠实的记录着前端的变化。“顶级的声音回放工具”便是我对拜亚耳机的理解。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拜亚动力这种仪器性的审美可能让历代烧友都觉得难以入门且缺乏乐趣,但反之如果前端艺术性足够,拜亚耳机却总能极为轻易地定格富有美感且毫不妥协的声音。从运营企业的角度看,也正是因为拜亚足够地无趣,且无趣了整整一百年,才成就了这场默默无闻的传奇。

     关于拜亚动力和动圈耳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可以说拜亚的历史,几乎等同于动圈耳机的历史:一支生产了76年的DT48,一幢75年屹立不倒的二层小楼,虎父无犬子的小拜亚献给世界发烧友的44年,兵荒马乱的小头戴,DT480的声音宝石,神秘的天外三来客,DT880的静电世界,DT550流动的人文主义,DT770的前世今生,DT990的扩散场大乱斗,DTxx1的太空漫游,DTx31的过犹不及,DT880的复活与遗产,拔剑四顾的后特斯拉时代,DT5xx的探索与私货,德奥御三家权利的游戏,三任CEO回环往返与再创辉煌……

     为了将拜亚与动圈耳机这条优美的DNA螺旋分解出来,半年来查询资料超过600小时,聆听对比36只耳机,访问13位烧友,与官方邮件数次。工程繁复浩大,中英文历史资料纷繁复杂,我已竭尽所能,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在此感谢一路提供讨论和试听的发烧友与拜亚动力爱好者,他们在各大平台的ID是:
ArthuRScarlet、飞行员孟获、飞行员包雪龙、Vineland(V版)、深夏映冬、SATOI、蓝蓝海洋、罗兴文、K4rstar、黑夜是魔法(RAY)、德律风、Abccbaa、江生、evadodoya、feiyu2981、釟音盒。
还有一些我无法取得深入交流但发言给予我很多思考的老烧友们,或许其中有些已经退烧,但你们留下的经验仍给中文发烧论坛带来了很大的价值,各大论坛ID如下:
MVW(马老师)、musicforever(笔大)、沉迷、草民一介、Steinfigur(武打哥)、江苏狗狗、mifeng,picaqiu、未名、4realms、TODD、绝非高手、cloudchily、tascam、迷路的憨仔、windsqualler、艾舍长、sidewind、jonesroyhu、胶泥疙瘩、kent5、Pangtium、donthuang、萧乡小卒、grrr,reago。

特别鸣谢提供拜亚频响测试图的:ArthuRScarlet

特别鸣谢一直暖心催稿的:黑夜是魔法(RAY)



各位声波飞行员
抓稳扶好
欢迎进入拜亚动力百年之旅
……
1924-1959:谁是“拜亚声”的掌舵人
     众所周知,尤根拜亚EUGEN BEYER(以下称老拜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动圈耳机DT48,但其实早在1925年,RCA公司就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动圈喇叭,所以1924-1935前十年,老拜亚公司就是一个做电影院音箱的作坊。直到某天他的女儿雪莉拜亚(Shirley Beyer)去实验室玩耍时候把耳朵贴在了喇叭单元上,老拜亚由此获得灵感,经过两年的研发(主要是动圈喇叭微型化),终于在1937年推出了DT48,开创了动圈耳机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DT48初号机如今并不在德国拜亚总部,而是被雪莉拜亚带往了英国。(详见烧友donthuang关于DT48 no.1的考据)
     二战期间,DT48一直被德军拿来用作监听耳机,当然也少量被用作录音室等,因为DT48在那个年代遥遥领先的频响(一传16HZ-20KHZ,也传16HZ-18KHZ),德军截获了不少联军高价值情报。早期的DT48工具意味明显,人声频段清晰厚实,高低频则严重缺失,直到1945年前后柏林老工厂被毁,DT48型号一直没有得到太大改进。也许从那时开始,拜亚耳机就被种下了“工具”的基因。这只传奇耳机前后生产了76年,一直到2012年核心铝振膜无法采购才停产。

     1948年,战后的老拜亚迁去了南德海尔布隆的一家军官俱乐部,辗转到1950年搬进了新工厂。时至今日,这个二层小楼房还是拜亚全球总部。1950年,老拜亚在新工厂发布了DT48S,即DT48 Studio款,同时期还有医用检测的DT48A。DT48S是拜亚第一支立体声HIFI耳机,配有腰子型耳罩及高规格的真皮包装箱。如今看来,DT48S可能无法支撑“家用HIFI旗舰”这个名头,依旧专业的外壳、孱弱的两端延伸和夹头的佩戴,直到DT480发布时才得以修正。DT48版本众多,有DT48无后缀,DT48S/Nagra版,DT48E,DT48A等,阻抗版本有200欧,25欧,8欧,5欧等。比较值得收藏有首版双声道银白色DT48S,典雅精致,DT48A红蓝款也非常漂亮。(左1,2,3,4为DT48无后缀,DT48S,DT48A,DT48E)
     1959年,年仅56岁的老拜亚意外去世。老拜亚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便在于创造了DT48,其本质就是动圈喇叭小型化这个创新。在50年代,HIFI耳机还是个云里雾里的概念,而后来大部分人听到的拜亚耳机,基本都不是出自老拜亚之手。老拜亚去世后,年仅26岁的Fred R Beyer(以下称小拜亚)接手工厂,小拜亚早期曾在美军通讯部队工作,一生酷爱收藏军用车辆和工具,他掌舵拜亚长达44年,直到2002年才退休,退休后仅6年小拜亚就去世。拜亚动力而后享誉全球的经典耳机型号,几乎都出自小拜亚之手,他几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拜亚动力,也奉献给了世界发烧友。
     细数小拜亚一生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和AKG并驾齐驱的初代小头戴DT90,65年开创式的肥皂盒DT100,68年的“声音宝石”DT480,76年早于AKG、森海的静电式系统ET1000+N1000,80年横空出世的传奇DT880,81年低频反射系统的DT660,85年扩散场调音大乱斗的佼佼者DT990,89年率先低阻化与高磁通量化的DT511,90年的集大成之作“拜亚太上皇”DT911……可以说HIFI耳机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技术转折,小拜亚都牢牢抓住并且走在了前面。时也命也,90年代末期,霍芬海姆一把火烧出了青黄不接的几年,同时期森海在HD580这块试验田上疯狂试验各种声学材料和调音以取得市场的青睐。AKG在吃透K1000和K500设计基础上,带着96年的K501亦步亦趋地追赶上来。97年森海用无数只HD580尸骨堆出了HD600这只特大爆款,再次一骑绝尘。而后千禧年的K701和HD650更是让年迈的小拜亚疲于招架,只能在02年拿出一款铝盒DT880,试图上演一场无奈的“王者归来”。同年,小拜亚从首席执行官任上退休,考虑到他几年后就去世,02年铝盒平底锅版DT880也成为了小拜亚生前最后一支“遗作”。

     在我之前的《DT880的传奇一生--2000年后五个版本横评》这篇评测中,曾经用“倔强的遗子”来形容这只02年版铝盒DT880的气质,现在想来有些歪打误撞,“倔强的遗子”又何尝不是小拜亚的一生写照呢。铝盒DT880深邃的高频回响,明显带有DF乱斗时代的调音传承;静电耳机般干燥明亮、刀劈斧凿的高频;延续DT911时代的250欧单元和DT931时代的电话线大绿插……细究起来,无一不是倔强年迈的小拜亚对自己黄金岁月的致敬。仅仅一年之隔,03版本的DT880就变得珠圆玉润、素雅活泼了起来,基本丧失了小拜亚时代干燥明亮、细腻快速、决绝透明的调音风格,因此2002年也成为新老拜亚调音的一条巨大的分水岭

1959-2002小拜亚时期的代表产品:
1963年发布了小头戴DT90,DT96/96A,紧跟AKG K50,早于森海HD110。
1965年发布了里程碑式的DT100,从此小肥皂盒席卷欧洲,后续的型号有DT102,DT109,DT150,DT220等。
1968年发布了家用旗舰“声音宝石”DT480,还有下级家用产品DT202。
1973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四声道耳机DT204,家用HIFI系列黑科技。
1974年发布了当时世界上最轻的开放式小头戴DT302。
1976年发布了欧洲第一支静电耳机ET1000,同年还有经典的DT530、DT440和DT220系列。
1980年发布了DT880,首支具有静电式高频的动圈耳机,轰动世界,开启了动圈耳机的新时代。
1981年发布了DT660,首支带有低频反射系统的实验机型,对后续拜亚封闭耳机的发展影响深远。
1982年发布了DT550,夹杂在首版DT880与扩散场调音先驱DT880M之间,重要且富有艺术的型号。
1985年发布了DT990/DT770,技术与调音完全体,DT990在随后五年屡获大奖,扩散场调音大乱斗时代的领航者。
1989年发布了DT511,低阻化250欧的原型机,同时大幅提升磁通量,也是特斯拉单元技术的先驱。
1990年发布了DT801/DT901,“两颗封闭式流星”-独特的半封闭设计,极佳的扩散场调音。
1992年发布了DT811/DT911,“两颗开放式流星”-DT911独特的半开放设计,两获大奖,被誉为拜亚的“太上皇”。
1994年发布了DT531,测试了新单元技术,调音复古又创新,获法国金音叉奖。
1997年发布了DT931/DT831,最后两只小拜亚成系列发布的家用旗舰。
2002年发布了DT880铝盒电话线版,“倔强的遗子”小拜亚的遗作。
1959-1966:兵荒马乱的小头戴与“肥皂盒”
     1950年代,耳机的主力使用者仍然是军队和电台等专业用途,当时世界上的耳机,长相可谓群魔乱舞。有陆战队天线宝宝型,飞行员隔音馒头型,电台监听盒子型,类听诊器型,还有各种抄袭DT48型……可能当时全世界的工程师和动圈耳机的发明者老拜亚都陷入了思考:欣赏音乐的家用耳机该长什么样子?

     DT48S发布之后,1953年老拜亚发布了单声道耳机DT49,看起来有点像超大号AirPods,这只“棍子耳机”很快随着当年的音乐吧流行起来。1956年老拜亚发布了DT507、DT508,是最早的一批家用类平头塞和平头耳挂。小拜亚继任初期发布的DT509和DT505明显也是出自老拜亚之手,长的很像现在的入耳式IEM,可以配合早期卡座收音机使用。虽然这几只产品先锋意味很浓,但意图都很明确:“小一些,再小一些!”,这就是老拜亚一以贯之的微型化思路。
     1959年,在老拜亚去世的同年,AKG发布了开山之作K120(MVW:K120是很可能是仿造了拜亚DT48)和K50,其中K50这种压耳式小头戴很快席卷了民用市场。小拜亚立即掉转枪头,在1963前后发布了对标K50的DT90(互联网能查到最早记录是1963年),很快又在1965年发布了升级款DT96、DT96A(其中DT96A曾经为西门子做过代工)以及带麦克风版的DT98,同年马不停蹄地发布了专业线的开山之作,经典的“肥皂盒”DT100。(左1,2,3为K50,DT96,DT90,早年拜亚的广告美女大多朝右看,森海塞尔的广告美女大多朝左看。)
     小头戴之争,成了德奥御三家第一次大战的导火索。AKG先用K120杀入战场拔得头筹,再用K50在小头戴市场先下一城。名声在外的小拜亚紧跟其后,发布DT90并用机海战术下场缠斗,专业线发布开山之作DT100蓄势待发。眼看两个邻居来势汹汹,老森海却在1966年才不慌不忙地发布了第一支罩耳小头戴HD110,不得不说老森海真乃商业鬼才,用一招“拿来吧你”后发先至,HD110借的是DT100的新潮外观,打的却是K50的小头戴市场,堪称跨界营销的典范,一经上市便销量不俗,直接把隔壁的AKG和拜亚给整不会了。(MVW:HD110很可能参考了拜亚DT100)
     至此御三家一战战局已定,小拜亚早早鸣金收兵,回家埋头科研。AKG则在1967年跟注了一支K60,既没有HD110的潮流时尚,也没有DT100的专业舒适,硕大的单元显得有些奇葩,随后草草收场。(左1,2,3为DT100,HD110,K60。看到K60让我不由自主联想到AKG原班人马组成的Austrian Audio)

1959-1965:
小头戴系列:DT90、DT96、DT96A、DT98
专业线系列:DT48、DT48S、DT100、DT102(DT100单耳版)
其他系列:DT49、DT507、DT508、DT509
1967-1975:小拜亚的“声音宝石”与森海的回首一击
     1968年,拜亚发布家用HIFI旗舰DT480,并打出了“声音宝石”的旗号(Sound Juwel:Juwel就是德语的宝石)。爆款DT100的肥皂盒腔体,配上了豪华的真皮包装盒,这只小拜亚亲自操刀的开山之作诚意满满,在1974年的一份产品手册里,赫然写着“DT480只为最终极的音乐享受……能满足最顶级的高保真音响需求”,直到10年后1978年的官方宣传册里,搭配拜亚传奇环绕声系统LSE的竟然还是DT480这颗“声音宝石”,可见当年规格之高,令人咋舌。

     在一则68年的广告中,老爸戴着DT480插黑胶唱盘,身后是孩子和妻子,DT480家用HIFI旗舰的地位无需多言。同时期另一支DT202也随同破案,同样是一支家用HIFI耳机,宣传册上DT202的包装定位、灵敏度等指标也是低于DT480的,从拆解图看DT202和DT100单元非常相似的,应该就是DT100单元的小改家用版,用于低端产品线。
     由于中文评测较少,我用HeadFi的几篇MOD评测总结DT480的声音中高频厚实,中低频缺失,音色丝滑中正,巨大的动态和快速的瞬态”。其中有几条关于DT480瞬态远超同时期的DT100和DT48”、“结项形体感实”、中频好的离谱”的评价引起了我的好奇,翻看几位MOD达人拆解的内部图之后,我有了一些猜测。很多人说DT480是沿用了DT48铝振膜单元,这话可能只对了一半。相比同时期DT48S,DT480前面声学障版由塑料升级到了一整块拉丝金属,灵敏度大幅度提高到115DB,同样的金属障版也在后续四声道旗舰DT204上出现,考虑到DT204极为不菲的造价和同属家用旗舰定位,这两款耳机可能是用了DT48S改款升级单元,重塑了声学障版,提高了灵敏度并升级了腔体设计。
     作为小拜亚家用HIFI线的开山之作,DT480十分具有收藏和聆听价值,牢不可催的做工加上得当的保养,这绝对是一支可以“玩一百年”的耳机,纯铝单元提供的高价值音色,让Headfi上出现了大量的Mod党,简洁牢固的设计让无损Mod变得轻松且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DT480是一款“无Mod不欢”的耳机,Mod的思路主要是如何提升其中低频响应。根据HeadFi上Mod老哥们的经验,后期DT150原装耳罩可以让DT480的三频变得均衡耐听,EDT100T和EDT100P也能显著提高低频响应,而老款EDT100S则风评不佳。

     那么DT480这只“宝石”的命运如何呢?故事还得先回到森海,1967年,森海的工程师艾哈德·麦切里斯(Erhard Michaelis)发现完全裸露的扬声器似乎要比平常听到的耳机声音更好,老森海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彼时HD110的成功让拜亚和AKG以为森海要押注在罩耳市场,殊不知早商业鬼才老森海虚晃一枪,重新瞄准了小头戴市场,同年迅速申请了开放式耳机的专利,并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HD414上市。(关于HD414的故事,详见包雪龙和MVW的考古文)
     DT480发布同年,森海塞尔正式发布了“传奇小黄”HD414,也杀出了耳机历史上最痛彻心扉的一记回首掏。上市仅仅两年,HD414就卖出了十万副,发售四年总销量突破一百万副,彼时距离森海成立仅仅25年,老森海就坐拥750名员工,并开始扩建布格多夫工厂。而历经家族两代,建厂接近50年的拜亚动力,当时员工还不到300人。

     不知是不是被HD414打蒙了,69年前后小拜亚仓皇发布DT900。月饼盒包装,彩色涂装,潮流的设计,DT900怎么看都不像拜亚家的产品,由于出现在了1974年产品名册里,所以这款耳机起码卖了5年,如今互联网上却几乎查不到可用的信息,只能推测DT900可能参考了当时市场上诸如K60椭圆形设计,为了应对HD110而发布的跟进款。(专业款DT100:3m线/110DB,家用款DT480:3m线/115DB,耳塞款:1-1.5m线/115DB,DT900:2m线/114DB)
     1973年,为了响应JVC于1970年倡导的CD-4格式,小拜亚发布了DT204。拜亚官方宣称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四声道耳机,首次标配6.35的Jack头,可以兼容四声道和双声道音乐,不仅搭配和DT480同级的豪华皮箱,还配有一款专用的四声道被动模拟器UG402。不难看出DT204和家用旗舰DT480平起平坐的旗舰地位,UG402也是后续拜亚传奇的限量环绕声系统LSE的前身。(由于装配工艺极为复杂,耳罩特殊,DT204可能产量非常有限)
     德奥御三家的二战本来刚刚开打,就在HD414的横扫下变得毫无悬念。回顾1966年到1973年这几年间的产品,不难看出小拜亚的努力和迷茫。家用线和专业线产品混乱,市场上跟进HD110亦步亦趋,甚至一度剑走偏锋开始琢磨四声道黑科技。不出所料,隔壁的AKG也走偏了,证据就是1969年发布的K180 SCC,作为耳机界哈士奇,AKG向来喜欢整活,这回AKG确实是整个了大活,领先索尼30年的Z1R设计和SCC主动可调声场的脑洞,配上“不仅可以连续调节音量!音乐厅的座位首次可以自由选择!”的广告语,让我觉得这种艺术对于人类还是过于超前了。好在AKG同时期还发布了一支K150稳住了市场销量,根据外形判断K150应该也是HD110的跟进款,说明AKG内部还是有明白人的。
     1974年,建厂50周年之际,痛定思痛的小拜亚筹备了一场大反攻,发布了号称史上最轻的开放式耳机DT302。为了彻底拨开HD414的阴霾,这次小拜亚没有选择逃避,直接在海报上硬刚,放出了一模一样的美女和黄海绵元素,还多了一支小狗(老森海:你小子什么意思?)。与此同时还发布了带音量调节的DT303、DT303TV和单声道版本DT301,加上老款的DT96A,DT98A/B,DT900,DT204和高端的DT480,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复仇者联盟向森海杀来。
     理性地说,1974年的HD414如日中天,立足未稳的DT302根本没什么机会,但老森海的杀伐决断岂非常人?DT302发布同年,森海就迅速推出了大黄HD424--一个大号的HD414,不仅大幅度提高了HD414不足的单元素质,还配上了大一圈的辐射状腔体和经典的黄耳棉,用一个更加创新的“压耳大头戴”品类,再一次和DT302展开错位竞争。前有HD414多年积攒的超级人气,后有争气的高素质单元,HD424这回是真“降维打击”,一经上市,再次成为爆款。
     还没等小拜亚喘息,老森海又趁你病要你命,杀向了电视耳机这个新兴市场,其实他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针对当年人们看电视时怕打扰到邻居这个痛点,老森海瞅准时机,再次发动技能“拿来吧你”,发布了HD4004/HD44。贴心的可换色设计,良好的隔音和超低的价格,再一次跨界降维打击了DT303TV、DT301这俩苦命兄弟。面对17年前老拜亚设计的DT509,HD4004/HD44在造型上可谓嘲讽拉满,至此,小拜亚的DT30x系全军覆没……
     1965-1975这十年,经验不足的小拜亚注定要在市场上被老森海掐住命门,步步紧逼,狠狠碾压。某日深夜,我查阅这段资料时,不由地将自身带入这段历史,甚至能触摸到小拜亚这几年间一步错、步步错、一错再错的痛苦。一个临危受命的“倔强遗子”遇上柏林工业大学的“天之骄子”,如果我是当年的小拜亚,我是否会怀疑自己不够优秀?是否觉得辜负了父亲?当努力只能换来一次次注定的失败,是否应该选择放弃?小拜亚望向漆黑的夜空,回答他的只有星辰的寂静,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黄金年代,已经悄然到来……

1967-1975:
小头戴系列:DT48、DT96A、DT98A/B、DT302、DT303、DT303TV、DT301
专业线系列:DT100、DT100V、DT109、DT109V
家用HIFI系列:DT480、DT204、DT202、DT900
其他系列:DT49、DT509、DT505(耳挂)
1976-1980:天外三来客的“八孔传奇”
     1976年,小拜亚发布了欧洲首支静电耳机ET1000,随之发售的还有三兄弟DT530,DT440,DT220。一脉相承的家族式包装上都印着德语“最美丽的聆听形式”。不同于60年代的小头戴和肥皂盒们,这三兄弟不仅在同时期的单元技术上遥遥领先,外观设计也是各有心思,犹如天外来客横空出世,所以我称这三兄弟为“天外三来客”。


     “天外三来客”的谜团,首先从一支搜索不到测评DT530开始讲起,DT530这个型号,是我在官方DT440系列的海绵中无意发现的。由于长相特殊且资料稀少,不仅HeadFi没人认识,中文网络里唯一讨论过DT530的烧友就是Steinfigur(武打哥)。武打哥在卖DT530的时候,还特意加了一句奇特的评语:“声音正常,不过这个声音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此感谢孟获(不愧是老帮菜帮主)帮忙联系到武打哥,我得到了武打哥对DT530的评价:“DT530的声音有点像ET1000那个调调,比较黄昏老派,低频不多,高频不亮,解析力一般,听感舒服,像听老留声机……对了530表面的滤音棉也不是拜亚的标准件,密度明显要高一些。”

     听感有了,但是DT530的身世之谜还是没有解开,转机出现在Reddit上的某位Mod哥,他曾发帖把K371的单元Mod进了DT530里,结合国内MOD达人SATOI兄提供的图片,可以清晰的看到DT530外壳八开孔,DT440是风车状,除了外部金属装饰壳,这两款内部几乎构造是一样的,只是DT530的海绵比DT440要厚实许多,再结合宝岛某位DIY烧友提供的DT440单元图、SATOI兄的回忆和武打哥的魔鬼细节530表面的滤音棉不是拜亚的标准件,密度明显要高一些。”中美港台烧友集中发力,此刻DT530的身世之谜呼之欲出:


DT530大概率是1975年左右短期的试验型号,试验了全新单元,全新腔体和带8开孔的外壳。使用了与后续DT440系列完全不同的高密度海绵,以达到增强反射低频的效果。DT530的继任者是后续上市的旗舰DT441,主打低频响应。DT440则是DT441的下级次旗舰,开放程度更高,调音更加清淡。(左1,2,3为DT530,DT440,DT440后期)
     试验机DT530和之后的DT441、DT440系列共用一颗全新的600欧单元。这颗单元应该是托生于早期DT100的“奔驰单元”,参考深夏映冬的评价,这颗新单元在当年算是素质卓群深夏映冬:“拜亚在80年代就把压耳式的中低频和中频,做到“恐怖”的信息量,可以让友商反思那种的细节呈现,但凡低频和高频在多点细节,我觉得老旗舰耳机基本没别的耳机的事儿。”)改进后的新单元腔体高度增加许多,导致DT530和DT440的外壳异常厚实,大幅增加的后腔容积改善了声场表现,单元正面改进成整块金属阻尼网,减少高频共振增加阻尼,改善声音的纯净度,对此SATOI兄曾评价:“我在拆解和3D打印修复过程中,非常强烈感觉到DT440是做封闭耳机的思路,减少腔体共振,增加阻尼的做法,包括非常明显On-Ear压耳式的PAD,并非后期DT880包耳式的调音思路……”
     至于DT220,在当年的产品册中是以HIFI封闭旗舰出生的,和两位大哥是平级而非上下级关系。从拆解图看,DT220并没有采用600欧新单元。同款黑色奔驰单元,同款出音口,同款400ohm阻抗,可以推断DT220使用的是DT100的同款单元,只是小改了前后阻尼。沿袭了DT100肥皂盒形状耳罩,暗示DT220本质上就是专业线DT100的家用封闭款。

     虽然是带着HIFI二字出生的,但毕竟是DT100的直系血脉,兜兜转转多年后,DT220还是以良好的隔音、清晰的声底和舒适的佩戴再次成为了录音室的宠儿,1984年Band Aid的录像带中就曾出现过它的身影。明眼人不难看出,DT220就是后续录音室传奇耳机DT770的前身。DT220至少有五个版本:红纸盒直线HIFI版,蓝纸盒直线HIFI版,红纸盒电话线HIFI版,透明盒直线Studio版,和一个稀少的20ohm版,大约生产到80年代末期,耳罩型号为EDT22S。
     在DT530迎来了同外形的继任者DT441后,这只原型机便销声匿迹。DT440家族则新添了两款红外无线版DT444和DT444S(加强版)以及各自搭配的红外接收器IS76,ISS76A。值得一提的是,DT530和DT440既非DT302的传统压耳小头戴,也非DT220的包耳式,而是由一圈狭窄皮耳罩包裹的半压耳半包耳式,内部海绵结构特殊,编号为EDT44F,如今大多早已风化,如果不是原耳罩,不建议收藏购买。
     德奥御三家的三战,在拜亚“天外三来客”的绝地阻击中开始。通过亮眼金属外观设计,DT100成熟单元的改进移植,配合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此刻的小拜亚逐渐掌握了家用HIFI市场的玩法。而产量极少的静电ET1000,则更像是高举高打的“佯攻”,这回轮到森海和AKG慌了,仅一年后森海就发布了驻极体耳机Unipolar 2000,再过一年AKG也发布了驻极体动圈混合的K340,小拜亚的策略成功将另外两家带偏,为自己争取了2年的宝贵时间。1978年,回过味来的老森海迅速发布了HD222,开始了反冲锋,这是森海的第一支封闭式旗舰耳机,采用高强度的磁铁和全新的线圈设计,直接和封闭式耳机起家的拜亚玩起了战略偷家,紧接着在79年用HD430和HD420分别跟进了全新的外观设计语言。这场德奥系三战,逐渐成熟的小拜亚战略亮眼,宝刀未老的老森海阻击老辣,两人打的有来有回,平分秋色。
     有趣的是,在1978年的拜亚产品画册中,DT530的继任者DT441是作为DT440的上位旗舰发布的,官方描述其特色是“显著提高的低频”。结合从DT530延续下来的八孔外壳,是不是感觉和AKG在1975年发布“从动振膜技术”的K240 Sextett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DT441和K240 Sextett的内部结构还是非常不同的,至于这种设计思路到底是互相借鉴还是英雄所见略同,现已不可考证。从60到80年代,德奥系跨越20年的三次大战,御三家的市场格局逐渐明晰:AKG主打整活研发黑科技,拜亚负责技术落地机海实战,森海擅长跨界融合打造爆款。
  

1976-1980:
静电旗舰: ET1000+N1000
小头戴系列: DT302
专业线系列: DT48、DT100、DT102、DT109
家用HIFI系列: DT550/DT441(开放旗舰)、DT440/DT444/DT444S(开放次旗舰)、DT220(封闭旗舰)、DT445(非常罕见的DT441的封闭版,可能是OEM或者实验机型)
其他系列: DT480(老旗舰)、DT202(老次旗舰)、DT204(四声道旗舰)、LSE(限量环绕音效系统)
91
发表于 2025-7-9 09: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随着国内全产业链的技术提升,很多杂牌都有超出价格的性能表现。
越来越多传统品牌的优势变成了故事性,新的势力持续登场 精彩持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25-7-8 1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25-7-8 16: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aocheng1991 发表于 2025-7-8 16:14
嗯,我后来也看到卖这个拆机线了,我没买,负极看着是5芯密缠镀银无氧铜箔,不是纯银。这个结构以前拆过 ...

看来是误传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25-7-8 16: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EndlessX 发表于 2025-7-8 08:43
我就收了一条,是真的

嗯,我后来也看到卖这个拆机线了,我没买,负极看着是5芯密缠镀银无氧铜箔,不是纯银。这个结构以前拆过怪兽的洋垃圾喇叭线,全铜材质单股四芯还是五芯来着,中频刻画蛮细致的。密缠铜箔比较吃电流,容易细腻干巴缺水分,akgstax森海也有类似操作,有改良,akg混的两芯,800s混了1芯镀银的,狡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25-7-8 09: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德阳
拜亚动力不是被那谁收购了吗?有历史还有啥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25-7-8 0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aocheng1991 发表于 2024-6-18 04:49
强,看完顶贴,头版880线当真是正铜负银?是官方说法还是烧友改线的?

我就收了一条,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1: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艾舍长 发表于 2024-10-7 23:28
已做好“最差”的打算,安音 :p

涩长老谋深算

24年拜亚全年。。。。听完dt1770pro mkii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24-10-8 14: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留个名,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24-10-8 1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10-7 21:53
看过佬的一系列老拜亚文章,获益良多

身边90后烧友,已经有四五位将首版880列为非卖品了,其中不乏美 ...

880虎的一逼,粉红880才是王道,不过那原配耳罩虎的一逼,必须改线换耳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4-10-7 2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10-7 21:57
色长又来准时挖坟

听群友说十月会有拜亚发布会?

已做好“最差”的打算,安音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艾舍长 发表于 2024-10-2 10:27
期待今年能出一款真正audiophile爱不释耳的扛鼎之作

色长又来准时挖坟

听群友说十月会有拜亚发布会?

也把我炸了出来,期待惊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沉迷。 发表于 2024-10-2 10:24
楼主耗费600多小时苦心线上线下收集,撰写出这样的心血力作,向楼主致敬,更向beyerdynamic))))的工程师们 ...

感谢沉迷大留言

向小拜亚 fred beyer致敬,向无数Beyerdynamic)))工程师致敬,

不管是行业内,还是国家间,这都算是一个小厂子、一群小人物奋斗的一生。

多么璀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jonesroy 发表于 2024-10-2 09:21
听说有人在呼我,此为用心之作,我必须出来顶一下

看过佬的一系列老拜亚文章,获益良多

身边90后烧友,已经有四五位将首版880列为非卖品了,其中不乏美术设计师,电力工程师,牙医。。。

其实我很惊讶,这么糊的声音,何来永恒,其实每一代烧友都给出了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xiaobaia1 发表于 2024-7-21 01:05
叹为观止,看了四个小时刚刚看完,入坑时间短很多不了解,但是感觉到了那种真爱付出,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注销 ...

没有注销哈,估计是手机端发帖的BUG
不过之后会少上论坛了,偶尔回来看看

感谢您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4-10-2 10: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期待今年能出一款真正audiophile爱不释耳的扛鼎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4-10-2 1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沉迷。 于 2024-10-2 10:25 编辑

楼主耗费600多小时苦心线上线下收集,撰写出这样的心血力作,向楼主致敬,更向beyerdynamic))))的工程师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4-10-2 09: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听说有人在呼我,此为用心之作,我必须出来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4-10-2 0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fenk 于 2024-10-2 01:36 编辑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10-2 00:36
脑机接口蛮有意思的,目前还是觉得大厂对视觉的研发要远远大于声学

AR,VR 到了计算层目前已经算是基 ...

其实光这东西观看相对对环境要求不那么高,作图的一个几千块钱显示器顶多再加个遮光罩,校准也是异常简单。
声音这东西是空气振动(如果改神经输入,那其实就跟这个关系不大了),想要听着不仅细节好,规模也要匹配,你需要空间(烧到最后,房间声学是大头这个本身没错的,而房子嗯,这就是百万起的投入,作为一个北京人,在北京你想住舒服了一般都是千万起,而这些千万的房子以前不过十万级,随便一个北京人能买几个来那种),而且你用耳机重建室内空间,用室内空间重建一个大厅,迄今为止我就没见过真能是那么回事儿的。反观视觉,只要你能把俩匹配得很好的显示器做到眼镜这个尺度,你就能获得一个巨大的幕布,再配合AR你的视觉空间能填满一屋子,一个眼镜几万块钱,相比声学那又算得了啥?像我几万一套箱子系统下来我没地方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0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fenk 发表于 2024-10-1 23:13
到时候我估计虚拟会和现实混合,现在就有这个趋势,而且可预见的未来这种AR就能普及,比如说我们办公用眼 ...

脑机接口蛮有意思的,目前还是觉得大厂对视觉的研发要远远大于声学

AR,VR 到了计算层目前已经算是基本完善,接下来是真正的深水区,神经学科,大家都知道眼球看见的不代表我们认为看见的,大脑的脑补功能是个无限scenario下的函数集合,有任何一个数组不对,我们都感觉画面“不真实”
我觉得耳朵其实更好骗,更容易骗,毕竟20-20K才窄的频率。相对色谱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研究下大脑是如何脑补声音的function函数,我觉得更有趣,更简单。

哈哈哈,扯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19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