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1 15:04 编辑
先回答一版友提的两个问题,文字计只简说。
一、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题:自然,奏鸣曲式一般以双主题模式为主,但到浪漫时期发展变化很大,有三个主题甚至更多,也有以主部主题与副题开启模式,具体如何划分要看内容与调式。
d小调第一乐章呈示部,应该是乐队呈示主题副题钢琴呈示第二主题的安排,开声整个乐队呈示的是一个主题群而非仅仅第一主题,这样庞杂的容量用单一主题解释不了,它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本身包含着冲突与平衡两个概念,只有用主题副题模式才能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说清楚,风暴般的主部是确定性动机性的,抒情的副部是对比性的,有音乐在,可以仔细感觉下,而副部呈示后音乐再一次回到主部并引出快速段落,无误的说明这是包含着副部的主部主题群。
调性上看,乐队呈示的主部是d小调,开声定音鼓与低音贝司的调是定在ra上,其间过程有转调,但基础调是d,最后收音落在d小调主音上,说明着一个完整调式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完整主题呈示的完成,紧接着钢琴呈示的第二主题是什么调?F大调对吧,F大调是什么?是d小调的平行关系大调,那么,奏鸣曲式双主题调性关系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主调与属调关系,从调性上可以判断,钢琴弹奏的是第二主题也确定无误,同时也说明,1.10分乐队呈示的只能是主部副题,不可能是第二主题。
二、关于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说清楚很码字,只简单提示,古典风格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区别能说一堆,但简单的区别在于音乐形式是否均衡严谨统一,古典风格的音乐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灵感来自音乐自身,浪漫乐派的音乐为思想而艺术,创作灵感大多源自音乐之外,弄清楚这点非常重要,这是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瓦格纳之间明显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用举例,翻翻作品,比比皆是,既使从容易引起岐义的音乐表情上说,如: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表情含义在古典风格作品中虽极罕见,但它仍然属于纯音乐的,它改变了表情含义但并未改变表情的性质,而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则明显改变了表情的性质,它们的表情因素更多与具体的标物相连,而不再只为音乐而音乐,两者之间在这方面差别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古典主义若从菲利普·巴赫算起到勃拉姆斯这已经有100多年,音乐形式早以发生巨变,勃拉姆斯自然迥异于海顿莫扎特,就像现在人不会再穿长袍马褂,但它不迥异于贝多芬,而与瓦格纳绝不相像,既使与布鲁克纳也桃李不同,各参一枝,不要忘了,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不可能不沾染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你甚至可以说他在用古典主义的瓶装浪漫主义的酒,但这样的区别已经属本质区别,就如中美之间价值观之差距,如若云泥。
吉列尔斯以钢琴与乐队双优的效果被视为同曲版本的首选,公平讲,该版确有经典相,70年代吉列尔斯演奏风格发生一些变化,不再只靠砸键博彩声,渐趋于理性与内敛,这套正是录于此时。演奏可谓举重若轻,每位听者都能明显察觉他在难度甚大作品面前那份挥洒自如,钢琴浸透着梳理的美与理智的美,特别是空间感非常突出,听别家的是“普通银幕”,听他的则无疑是“宽银幕”,他与约胡姆为听者提供出了更为宽阔的画面和更为丰腴的内容,录音相当好,由于有录音大牌H·Pfeiffei 参予指导,两个声道拉的很开定位又好,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的混音条件名不虚传,20年来为DG留下太多好声。
第一号开声就拍手称绝,合奏密不透风,小鼓与弦乐把织体崩的紧紧的,既有弹性又编造出惊骇的紧张度,满弓满力的喧嚣反衬着后面主部副题的舒缓平稳,约胡姆不愧为老牌指挥,对得起此作的交响性与青年勃拉姆斯的炽热情怀,同时也为钢琴在两端的张弛铺平了道路,节奏之稳健也颇显老到。我尤赞赏钢琴的弱奏部分,就是那么自如的吟唱,演奏生涯晚期的吉列尔斯真是脱胎换骨,而激昂起来琴键的力度则是一本家传,在我听过的版本中,沉静如水与力憾千钧相互交织,同时又大为扩充交响性特征的,尤数吉氏与约胡姆有把握。钢琴没有阿劳那样多的变化,因而自然自如,你听不出雕琢的痕迹,阿劳的第一号过于雕琢却并未提升演奏的辨析力,但他的第二乐章反因雕琢而纯粹可人,演奏这东西,你可精细如工笔,可自然如流溪,可挥毫泼墨,也可简约至惜墨如金,无论哪方面,文章做恰当既可,不宜过之,某些时候留有余地更聪明,也更艺术。
第二号更加出色,完全成熟的艺术家演奏这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作品听来真是过瘾,到处一派熟透了的样子,意大利的火般热情与中欧幕尼黑山脉沉稳的夕阳景色被艺术家那么奇妙的融合在一起,透着斑驳陆离的光泽与巴伐利亚黑啤酒的醇香,听听吉列尔斯的钢琴,重键部分仿佛不是弹而是砸,却又砸的艺术,砸的坚实有根基,这才叫丹田气息,才叫力度。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AfdzuDEOHyLOtwW0-qbg?pwd=g0p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