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2189|回复: 16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2-21 14: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1 15:04 编辑



先回答一版友提的两个问题,文字计只简说。
一、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题:自然,奏鸣曲式一般以双主题模式为主,但到浪漫时期发展变化很大,有三个主题甚至更多,也有以主部主题与副题开启模式,具体如何划分要看内容与调式。
d小调第一乐章呈示部,应该是乐队呈示主题副题钢琴呈示第二主题的安排,开声整个乐队呈示的是一个主题群而非仅仅第一主题,这样庞杂的容量用单一主题解释不了,它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本身包含着冲突与平衡两个概念,只有用主题副题模式才能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说清楚,风暴般的主部是确定性动机性的,抒情的副部是对比性的,有音乐在,可以仔细感觉下,而副部呈示后音乐再一次回到主部并引出快速段落,无误的说明这是包含着副部的主部主题群。

调性上看,乐队呈示的主部是d小调,开声定音鼓与低音贝司的调是定在ra上,其间过程有转调,但基础调是d,最后收音落在d小调主音上,说明着一个完整调式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完整主题呈示的完成,紧接着钢琴呈示的第二主题是什么调?F大调对吧,F大调是什么?是d小调的平行关系大调,那么,奏鸣曲式双主题调性关系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主调与属调关系,从调性上可以判断,钢琴弹奏的是第二主题也确定无误,同时也说明,1.10分乐队呈示的只能是主部副题,不可能是第二主题。

二、关于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说清楚很码字,只简单提示,古典风格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区别能说一堆,但简单的区别在于音乐形式是否均衡严谨统一,古典风格的音乐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灵感来自音乐自身,浪漫乐派的音乐为思想而艺术,创作灵感大多源自音乐之外,弄清楚这点非常重要,这是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瓦格纳之间明显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用举例,翻翻作品,比比皆是,既使从容易引起岐义的音乐表情上说,如: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表情含义在古典风格作品中虽极罕见,但它仍然属于纯音乐的,它改变了表情含义但并未改变表情的性质,而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则明显改变了表情的性质,它们的表情因素更多与具体的标物相连,而不再只为音乐而音乐,两者之间在这方面差别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古典主义若从菲利普·巴赫算起到勃拉姆斯这已经有100多年,音乐形式早以发生巨变,勃拉姆斯自然迥异于海顿莫扎特,就像现在人不会再穿长袍马褂,但它不迥异于贝多芬,而与瓦格纳绝不相像,既使与布鲁克纳也桃李不同,各参一枝,不要忘了,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不可能不沾染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你甚至可以说他在用古典主义的瓶装浪漫主义的酒,但这样的区别已经属本质区别,就如中美之间价值观之差距,如若云泥。

吉列尔斯以钢琴与乐队双优的效果被视为同曲版本的首选,公平讲,该版确有经典相,70年代吉列尔斯演奏风格发生一些变化,不再只靠砸键博彩声,渐趋于理性与内敛,这套正是录于此时。演奏可谓举重若轻,每位听者都能明显察觉他在难度甚大作品面前那份挥洒自如,钢琴浸透着梳理的美与理智的美,特别是空间感非常突出,听别家的是“普通银幕”,听他的则无疑是“宽银幕”,他与约胡姆为听者提供出了更为宽阔的画面和更为丰腴的内容,录音相当好,由于有录音大牌H·Pfeiffei 参予指导,两个声道拉的很开定位又好,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的混音条件名不虚传,20年来为DG留下太多好声。

第一号开声就拍手称绝,合奏密不透风,小鼓与弦乐把织体崩的紧紧的,既有弹性又编造出惊骇的紧张度,满弓满力的喧嚣反衬着后面主部副题的舒缓平稳,约胡姆不愧为老牌指挥,对得起此作的交响性与青年勃拉姆斯的炽热情怀,同时也为钢琴在两端的张弛铺平了道路,节奏之稳健也颇显老到。我尤赞赏钢琴的弱奏部分,就是那么自如的吟唱,演奏生涯晚期的吉列尔斯真是脱胎换骨,而激昂起来琴键的力度则是一本家传,在我听过的版本中,沉静如水与力憾千钧相互交织,同时又大为扩充交响性特征的,尤数吉氏与约胡姆有把握。钢琴没有阿劳那样多的变化,因而自然自如,你听不出雕琢的痕迹,阿劳的第一号过于雕琢却并未提升演奏的辨析力,但他的第二乐章反因雕琢而纯粹可人,演奏这东西,你可精细如工笔,可自然如流溪,可挥毫泼墨,也可简约至惜墨如金,无论哪方面,文章做恰当既可,不宜过之,某些时候留有余地更聪明,也更艺术。

第二号更加出色,完全成熟的艺术家演奏这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作品听来真是过瘾,到处一派熟透了的样子,意大利的火般热情与中欧幕尼黑山脉沉稳的夕阳景色被艺术家那么奇妙的融合在一起,透着斑驳陆离的光泽与巴伐利亚黑啤酒的醇香,听听吉列尔斯的钢琴,重键部分仿佛不是弹而是砸,却又砸的艺术,砸的坚实有根基,这才叫丹田气息,才叫力度。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AfdzuDEOHyLOtwW0-qbg?pwd=g0pi
1687
发表于 2025-10-1 06: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老师更新分享,继续学习,祝节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6
发表于 2025-9-30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祝LZ国庆中秋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5
发表于 2025-9-30 1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在DG Bohm还有一个与VPO的布七。



祝楼主和楼友们双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4
发表于 2025-9-30 12: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盘锦
感谢楼主好分享!
喜欢贝奴姆的布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3
 楼主| 发表于 2025-9-30 12: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9-30 12:23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4 - 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三


冯·贝奴姆(1900-1959)1926出道,1931作为门盖尔贝格的副手任RCO第二指挥开始其一线大乐团的指挥生涯,1945接替他大师哥担任该团首席指挥直到去世,其间还担任洛杉矶爱乐首席。
把他称为是RCO连接门盖尔贝格和海丁克之间的桥梁有些小觑他,RCO百年来逐步形成清澈优美、音准极佳的乐队风格主要来自于门盖尔贝格和海丁克的培养是事实,但贝奴姆功不可没,忽略他对RCO的贡献明显与事实不符,我以为,他同样以深厚的功力影响了RCO,若非1959突然去世,RCO怕是没海丁克啥事。
上传的这5张CD皆是在RCO期间录制的几首布交,Scribendum 出品,有棚录,也有现场,基本能表现出贝奴姆的指挥风格,我为啥说有他在就可能没海丁克啥事,这几首布交可为注脚,它显然优于几年后海丁克同与RCO合作的全集版。

布5是贝奴姆临终前于1959.3.12的 Live Amsterdam, Netherlands 音乐会录音,演奏严肃端正,深思熟虑,设计上强力与温和并存——吻合布5作品特性,单声道录音是不利因素,对布5诠释有所影响,布5尤其需要音场宽阔,才更合乎作品的“解释性”,但贝奴姆这样有点德奥气息的老牌指挥,以非常准确的诠释能化解掉部分录音不利因素,很不简单。
第一乐章铜管下压平推的声音具有压迫感,分句间休止符恰到好处,特别是极精准的时值分布最为我赞赏,它的“延迟性”准确无误,这样布鲁克纳气息十足的版本可惜因流传甚微而知客甚少,我仅举一例:可以听听从开声到第3.04分,贝奴姆是以何等准确恰当的精准笔墨勾勒出作品从降B - 降G - 到A大调的不凡里程(动机性前奏),当然,我也听到了展开部(9.55分开始)由于mono录音,尽管贝奴姆开足了马力,听感上音响的宽度和震憾力还是不足,第二主题抒情的浓度亦不足,但从演绎的角度看,老帅的“解释”本身无可挑剔,精湛的措辞尤为精炼实效,听觉上简约而不简单。
Adagio以现代眼光看速度略显偏快,有点近似 Moderato了,节奏不够沉滞,在前后两乐章间对比的效果不够鲜明,慢乐章的韵味被“简化”掉一部分,我尚满意之处在于尽管“简化”并未明显影响整体的大局观,换句话说——仍保持着演奏的一致性。
谐噱曲的铜管与木管使用都恰如其份,一个体现出曲式的高度组织化特征和光灿耀目的外观,一个很自然导引出悠扬的B段主题,两者的对比性令我印像深刻。
贝奴姆的末乐章是杰出的,呈示主题和赋格主题(竖笛八度下行)都能以精确清晰干净来概括,八度赋格的力量感足够了,铜管开源的I-V-I 圣咏主题的卡农式展开更是雄健壮丽,贝奴姆的组织与调度没啥可挑剔,精湛而干炼。

布7单声道,棚录,1953.5阿姆斯特丹,从演绎角度看,平和中正、不偏不倚,再加上mono录音,味道略淡,初听效果并不突出,其实第一乐章大提琴这条悠长的E大调主题演奏我并无疑问,深度与力度均可,只是录音的动态压缩(声音被明显压缩到一个窄狭沉闷空间中)减弱了听赏效果,小提琴八度模进的主题重复也未见有明显提升,但演绎本身我以为称得上优秀,不仅面面俱到,情趣亦深刻昂然(听听它力透纸背的大提琴),这无须质疑。
Adagio 并未突出两个主题的对比效果,除了录音因素,贝奴姆未着力挖掘两个主题各自的特性从而强化对比也是原因之一,而这其中的关健一点在于速度处理过于“紧凑”,致使两个主题趋向于“同一律”,作品的对比似乎被贝奴姆不经意间“抹平”,尽管起伏与动态足够充沛,但听起来则缺乏充分“伸展”的空间,这是令我非常遗憾的一点——其实演奏热情而又活力非常,听听他的谐噱曲。

布8于1955.4棚录于阿姆斯特丹,据说曾获企鹅佳评,我赞赏他在第一乐章演示出来强大的戏剧性和步步紧逼的暗黑张力,尤其是煞气十足的铜管,可谓给足了布鲁克纳“份子钱”,贝奴姆以强大的未留任何遗憾的推动力营造出乌云压顶、环环相套的骇人气息,而又不时忡憬出几缕温和神秘的仰视。
谐噱曲偏快,但快的艺术,既充满活力又如齿轮般精确,一分不差,一丝不乱。
贝奴姆这版布8演奏殷实而内在,我欣赏他向内伸展的人文气息,因而诠释并不缺乏情感深度,声部的紧密衔接营造出绵延不绝的情感波流,虽不以宗教性取胜,但其浓郁的情感、诚恳的措辞和强悍的动态直击人心。
听听末乐章,以满宮满调的敲击性动态迸发开启的呈示部令我印像深刻,我并不认为演绎的悲剧性不足,我反到以为他揭示出的毁灭感和末世气息是明显的,同时,他的诚恳和饱蘸深情也反照出老一辈厚实地道的音乐传统,堪为不可多得的上佳版本。

布9录于1956.9,录音无须说,但有层次的诠释依旧给我良好印像,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稳健的呈示是认知作品所需要的,尽管录音并不配合,贝奴姆的演奏能达到“要求',虽音乐对比所需要的抒情主题演奏效果并不鲜明,它的展开却也未令我失望,贝奴姆对这两条主线的勾勒我予以认可,既浑厚又具备张力,再陈述性质的展开部之后,峰值动态上的“层层加码”与作品的展开性能相吻合,动力十足,这一部分甚至可称为杰出,它在温暖性质的乐段略显“沉闷”和“混浊”与录音有关,不能把责任推到贝奴姆身上。
谐噱曲充沛的能量释放令我吃惊,同时令我吃惊的还有几个声部的“中和性”,比如定音鼓的能量就完全融于齐奏之中而非单独的“突出来”,演奏庞大厚密,骁勇如虎,拔地而起,又重重落地,过瘾。
贝奴姆在Adagio 乐章所堆积出的沉重如磐具有惊人的负重感,就像耶稣背负的十字架,给我以极强烈深刻的宗教暗示,这样如巨岩般的主部主题前所未有,直到第5.02分另一主题出现,但其沉积气息仍挥之不去,由此可见老帅以快速凌厉的速度演奏第二乐章是多么“正确”,两者对比之尺度被“极限”的拉开,使作品的题旨与重心更为清晰明了。
RCO的铜管在贝奴姆时代的威严气色既不同于门盖尔贝格,也不同于海丁克,这与他偏于厚重的指挥底蕴一致,同样,这样的RCO若形成固态的乐队风格肯定不同于相对“温和”的海丁克时代。


保罗·克莱茨基,波裔瑞籍指挥家,他的这版布7与BRSO合作现场录于1973.1.25,距他去世仅3个多月,我向来对同是作曲家的指挥感兴趣,尤其想看看他们在结构与布局上的创意,曾听过几张他的唱片,印像尚可,但此版首乐章略失望。
演奏平平,结构的构筑亦了无创意,风格显然属温和一派,但它太“平”或说太均匀(与均衡不同),颇显保守克制,第一乐章貌似面面俱到,但毫无波澜,主题的勾勒平淡无奇,似乎什么都说了,但又如“背课文”般乏善可陈,既使考虑到人至末境世界观的本质改变——诸如云淡风轻、乃至宠辱皆忘,放在布7上似乎也不宜如此的波澜不惊。
dagio 呈示部仍显透着暮气,显得疲惫乏力,恰若余此时身体的糟糕状态,而“墓境”不是这样来描绘的,但好在借助于弦乐的抒情主题(第4.16分),演奏开始趋向“美丽”,尤如昏屋的一盏烛光,光线铺向四壁,老屋渐有生机,光采逐现。
此片录音甚佳,胜似棚录,给演奏润上一层油画般的清晰光泽。
若将此版放在客观的基准平台上看,它有明显缺陷,但诠释又分明透着柔与善,我一向赞赏这样带有人性色彩的措辞,贝奴姆完全摈弃音乐强度而追寻人性乃至人之将逝的天鹅之吟,具有点特殊性,留之无妨。


布列兹&VPO的布8录于1996,对喜欢从结构入手或喜欢揣摩调性的cm人,此版是不错选泽,但他选用哈斯稿多少让我意外,以他的指挥风格,虽删减但更精密的诺瓦克稿应更适合。
布列兹的布8,与精确结构相伴的首先是明晰的调性感觉,此外还有情感表达,注意,“调性感觉”绝非仅是单纯调性与音准概念,调性的“附加值”是音乐色彩,音乐的色彩天然与音乐表情相姻联,听听第一乐章三个主题的呈示部(开声到4.58分),能明显感觉布列兹的理性与克制,克制什么?——克制表情浓度以提升结构的清晰性,换句话说,布列兹的笔墨并未着重于主题情感性的深层,而侧重于结构的构筑,那么合奏在表情与动态上就会有所保留,但换来的是结构的清晰,再听听圆号与木管在主题上长久流涟和酝酿高潮的渐进过程,准确无误。
他对铜管的运用也反射出对布8的新思维——他强调作品的音乐属性而非以突出铜管来张扬膨胀的管弦乐强度,这样的“强度”会被理解为宗教的威严或大教堂的巍峨壮观,显然,布列兹并不倚重于这样的“画面感”,因为若强调这样的画面感有可能会牺牲其它声部的音色与细节,特别是弦乐。
速度掌握基本恰当,节奏的分布没有夸张成份,比如中规中矩没啥个性的谐噱曲。
Adagio 在表情上给我一定满足感,同时保有理性色彩与结构性能,布列兹希望在这两条轨道上都有所突破,为此其速度设计非常稳健,宽缓凝迟的拍感正是布列兹需要的,诠释“兼顾”的好处是一般不会走入偏徒,但若形成独到的印像深刻的演奏特色则更具难度,布列兹的adagio 我很是认可,听听他棒下的细节和无与伦比的口吻措辞——循序渐进,不迷失、不走偏,冷峻而极为清晰,理性而充满智慧,有一种如高聚焦连拍般的镜像之美,我个人是予以赞赏的。
当然,他留有余地的演绎会让部分听客“不解渴”,一则强度不够,动态距离峰值差半档,二则速度过于宽缓,气势与张力受到限制,这与风格相关,也需要指出来。


德奥老牌指挥卡尔 伯姆(1894-1981)的布鲁克纳很少,我印像中只有3.4.8,这版布8录于1976,乐团是他的老搭档VPO。
录音一般,音场宽度不够,声音分布窄狭,音质略尖细,虽足够清澈,但音压与密度不理想、声部衔接不够自然,底子偏薄了些,这与演奏本身有关系。
第一乐章呈示部管弦乐有点“怪异”,尤其力度的弱-强处理有些失当,缺乏老大师与超一流大乐团“标配”的那番行云流水的气息感,给人以“硬嵌”似的生硬,不仅音准迟疑,下拍也不够坚定,精确性欠佳,但展开部之后渐趋“正常”,老帅的味道慢慢溢出,正常水平。
速度掌握稍偏快,节奏也趋于轻快,快些倒无妨,但演奏步伐必须坚定,节奏必须辅以一定强度,否则这样的演奏很难“立住”,比如谐噱曲,尽管我听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整体上还是有些“飘”,缺乏又整又立的造型感。
Adagio从演绎角度看深合我意,遍布令我信服的沉思气质,这样深具德奥精神气质的沉思性阐述温合内聚、凝重深髓,稳妥肃穆,余韵悠远,又颇显平缓如海、灏瀚无垠,很具伯姆端庄高雅的个性,一扫第一乐章给我的不悦感,这才是伯姆,这才是布8应有的样子,若单论后两乐章,以其沉思的气质和如海的胸怀,当能在版本前列占一位置。演奏到末乐章,老帅对作品的度量与拿捏已近化境,演奏接近“布鲁克纳化”了,维也纳不愧是他棒下常演长新的亲兵乐团,一招一式都在辙,我是听不到一条分句“空泛”的,或许有不同理解,第一乐章的确有“硬伤”,但否认不了后两乐章诠释的辽阔宽广与殷实。

与BPO合作的1969.11.25大T现场版更具张力,第一乐章雄健宏伟的结构与DG的VPO版判若俩人,伯姆对主题的把握既有气势,又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其手法老辣而自恰,推演的节奏与逻辑如雄鹰翱翔般令人信服,信心十足的BPO在伯姆棒下颇显“柔顺”,跟着老爷子一步一趋,却步步踩在点位上,可见其柔软的应力,难怪老爷子笑的那么开心。
文字够多,不码了,我以为这版演奏在伯姆的布8中更具代表性,特别是准确简明的解析的确有大家方数。


链接: https://.com/s/1OJIxei__UxJCo5KWEpsgCw?pwd=br8g 提取码: br8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2
发表于 2025-9-29 1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9-29 12:09
名家名盘之27:肖邦篇之20:《肖邦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波格雷利奇
唱片:DG  410 507-2 H正价版 阿巴 ...

谢谢老师的布鲁克纳和肖邦,遍地都是资源,一块20G的硬盘也不够下的。
深入浅出高水平的音评只有一家,老师保重身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1
发表于 2025-9-29 14: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0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12: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27:肖邦篇之20:《肖邦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波格雷利奇
唱片:DG  410 507-2 H正价版 阿巴多&芝加哥交响乐团 1983年首版

评介:波格雷利奇(Ivo Pogorelich 1958-)属富于爭议的钢琴怪杰,他出名就怪,只所以名声大噪不是因为得奖,而是因在1980年第10届肖邦钢琴大赛上被淘汰出局,评委之一的阿格里奇当场退席以示不满,正是这个事件让波格雷利奇反而受到名星般的欢呼,这届肖邦大奖的第一名是邓泰山。

肖邦留给演奏者发挥余地的空间较大,原因于他的钢琴作品有不同于任何人的“伸缩速度”,为什么说肖邦是钢琴诗人?为什么说肖邦作品富于诗意?富于幻思?缘由在此,而只有把握好它的伸缩速度与弹性节律才能把作品的诗意表现出来,诗意与幻思是肖邦作品的灵魂,但伸缩速度不是“万金油”,对它的把控必须在一个合理恰当的范围之内,过犹不及是音乐诠释必须考虑的因素。

这版肖邦f小调明显表现出波格雷利奇与众不同的风格,如果你够熟悉,肯定不会认为这是正统的的演奏,但很多cm人不仅不排斥,反而珍爱有加,他的确带给你在众多版本里听不到的新颖新意,比如处理第一乐章,钢琴进入的光灿夺目,时而凝滞般的拉长时值,时而又弹的异常轻巧流利,可谓把robato运用到了极致,这种两极式的速度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但波格雷利奇的意图是力图贴近陷入情网的19岁肖邦,他的激情段落恰如肖邦的情感挣扎,而纤巧甚至有几分迟疑的步伐又表达出青年肖邦的腼腆与欲言又止,第一乐章演奏并不难,但赋予其新意,则需在整体上重新布局,因而他热情的、神经质般的第一乐章在情感表达与阐述方式上就有他的合理性,整个呈示部与展开部,波格雷利奇都与以轻快纤巧的指键处理,当他以慢速弱奏发展主题时,甚至比他的快速度更有魅力,此外,你不得不赞赏的他的音色,指键如按在熠熠闪光的光键之上。

如珍珠般闪光精巧的演奏在第二乐章表现的尤为出色,但他同样让演奏烙上了深刻的个性印记,对这个慢乐章,波格雷利奇远比其他人要“郑重其事”的多,每一音符都注入了他的心血,如自他心田过滤后再涓涓流出,我甚至认为他太过“郑重其事”了,有人认为听他这一乐章如瞥见伦勃朗的画,我以为不贴切,波格雷利奇的光泽是明确的、精巧的,又带有勃发的英姿,他的葩音也更为流利,这与伦勃朗的用墨调色截然不同,听听他这三段明显不同色调的主题再现,真是别具匠心,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是精湛的、用了心的,的确也演奏出新意。

挥洒自如的第三乐章无须再言,难怪他能在80 - 90年代圈粉无数,风靡世界,键走之处皆是妙音奇响,这个性风格的确罕有。

阿巴多棒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和波格雷利奇如出一辙,它们提供出时而凌利、时而如天鹅绒般的背景,让独奏钢琴立得住、铺得开、可腾云走马,可蛩鸣蚕织。


链接: https://***.com/s/1Oa6JZDjqsS2YQ9__0bBxiA?pwd=83ic 提取码: 83i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9
发表于 2025-9-28 15: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这个贴子含金,爱读又耐读,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8
发表于 2025-9-26 2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9-23 08:32
谢谢热心的推荐,能否提供链接分享?

没见到过有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7
发表于 2025-9-23 16: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simplerbt 发表于 2025-9-20 08:21
据悉,这一套也是不错滴,你可以找来听听

这套资源怕是不大好找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6
发表于 2025-9-23 08: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热心的推荐,能否提供链接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5
发表于 2025-9-22 12: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9-19 16:17
谢谢老师的指导,边看边听

你找到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4
发表于 2025-9-20 08: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9-19 16:17
谢谢老师的指导,边看边听

据悉,这一套也是不错滴,你可以找来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3
发表于 2025-9-19 16: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9-19 14:09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3——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二

谢谢老师的指导,边看边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2
发表于 2025-9-19 14: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1
 楼主| 发表于 2025-9-19 14: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9-19 14:17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3——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二


霍伦斯坦这套布8.9录于50年代,VOX 公司黑胶2016再版,其中布9录于1953,布8录于1955,均与VSO 合作。
cm人对其的认知并不充分,再加上海派所谓专家独尊切利而排斥诸家的误导,但在当时老一辈的布交中,霍伦斯坦布8.9占有醒目地位,在当时有影响力,尤其是其简约、精炼与重量感的风格给我留下不错印像。
当然,录音陈旧,mono的音场宽度明显不足,影响到管弦乐充分拉开与释放,给听赏评判带来挑战,挑剔声音的听家会失望,再版时VOX的工程师们下了很大气力,声音有所提升,但事倍功半。
演奏上我首先注意到他的“简约”,节奏与速度、包括“布鲁克纳休止”都予以省略性处理,现代的听众不会适应这样“简约”的织体与气息,但这样的布8节奏紧致、笔墨清砺,重量感也可以,由于突出了关乎作品质量的重要部分,听起来主题清晰明确,又由于速度与衔接紧凑,演奏不磨迹,不在无关痛痒上“打转转”,可谓独具一格,也符合他一惯大道至简、措辞精湛的指挥风格,但同时,以我的口味看,演绎略显单色、氛围与气息略显单调,前两乐章张力不够充沛。
整体的设计“不偏门”,并未在哪一方面形成特色,这样的布8初听没啥个性,听后不会有谁会大彻大悟、津津乐道,但除录音外你很难找到排斥的理由,比如他棒下的adagio乐章, 若非苛求,其黑色的氛围气息、浓淡相宜的情感表达、恰当的管弦乐效果、有说服力的理性解析,都具相当魅力,末乐章除开声动态齐奏的定音鼓击打不够紧凑,演奏上没啥不妥,沉思与动态张力这两部分都不错,尾声势大力沉,足能撑得住霍伦斯坦这块“牌子”。

布9理解与接受的难度历来大于布8,其中原因之一在于你很难“抓住”它,旋律与曲式不似布8那样易听易辨,因而它的难点并不仅在于篇幅冗长,主要是作品在冗长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第一三乐章两者之间,你或对其结构一目了然、或已经听的溜熟,否则聆听的难点很难“去掉”。
还有一点补救措施,就是演奏必须“重点”突出,重点突出你才容易“抓住”,抓住重点才易懂,但霍伦斯坦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尽管简约直率,但由于录音的牵扯,给“抓住”带来困难,一、它的峰值动态和弦明显出浑浊和层次模糊,2、再加上求简思路原则之下简化了“休止符”的使用,这两点叠加在一起形成音响的“堆积”,从而影响理解与欣赏,好在情形并不严重,但他织体过硬的棱角和峰值失真是我遗憾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但这就是霍伦斯坦的布9,一方面他雄奇伟岸,如异军突起、气势如磐,一方面音响又有难以摆脱的“浑浊”,着实令我挽惜。
谐噱曲是典型霍伦斯坦式的强力演奏,癫狂魔幻、机械炸裂,却无比的整齐化一、透着不可一世的军团式的前冲力。
Adagio 乐章也同样,思路是“老派”的,以现代眼光看,诠释布交完全抑制“布鲁克纳休止”和音符时值的“延迟”、近而让演奏偏于“抽紧”并不总是合适的,霍伦斯坦从开声那条难以读谱的半音主题到站稳在E大调之上的齐奏仅用了1.33分钟,我个人感觉偏快,主题演化本身并不少什么,但对听家来说,缺了点理解与回味空间,我并不质疑霍大师的演奏,那个时期对布交的理解与诠释空间是有限的,与90年代中期“慢伙计”切利比达凯模式不可同日而语,既使切利模式也是站在前人成就基础上综合的结果,当我们回到“传统”再听霍伦斯坦的这版布9,你才能惊叹于霍大师“呼风唤雨”的绝大本领,他笃定不移的强大掌控力和管弦乐魅人的爆炸性总是令我叹服,而在这中间的温馨软语亦为美丽的一抹人性之光。
布9的录音似乎稍好,音乐画面的清晰度相对高了点,对听家的欣赏与理解有所提升,但这样的提升很有限。



霍伦斯坦这版BBC布8.9均录于1970现场音乐会,布9是BBC交响乐团,1970.12皇家音乐厅,布8是LSO,1970.9 艾伯特音乐厅,BBC1999出版。
对LSO版布8,我折服他无论对作品还是对管弦乐强大而均衡的掌控力——他能将最细腻细微的细节与最恢宏宽广的交响性动态交融一体,能将这两极之间冗长的“过度”摆弄的均衡而平滑,这无须多言,听听豁然开朗的第一乐章,我想不会有人再说“难以理解”,声部与合奏的调度分布合理恰当,有多一分则长、失一分则短之妙,听听第5.13分为双簧管出场所做的铺垫,静匿而微妙,音乐引伸之后,其伸缩与弹性开阔的表演相当艺术,它直抵人心的广阔与豁然的空间感令听家颌首称道,而对作品惊悚与神秘之境的演示也在最佳一类。
霍大师的谐噱曲乐章疏密得当,不疾不缓,他是少数几位擅长在“运动”中予以稳健节奏分布、同时又敏锐捕捉节奏美感的指挥家,尤在“放”与“收”上显示出超人本领,这章谐噱曲的细节、节奏的量感、层次、均衡性都不错,同时又有新颖的乐思添加,纹丝不乱、一丝不苟。
一般来讲,Adagio乐章以沈郁的情感抒发为特征,众多版本皆着重于此道, 但霍伦斯坦理性的措辞给我很深印像,情感表达绝无任何夸张放大成份,堪称智性诠释的典范之作,布8的版本中,我罕见这样“太上忘情”的Adagio,他的缓慢沉思,颇有几分海拔空间稀薄的“高远”距离,我甚至觉察出霍伦斯坦自主意识的“疏离感”,但同时音乐画面清晰的令人发指,直到第10.35分才释放出高度参予的信号,其后在理智的沉思与情感的释放两个方向都有魅力表演,这章Adagio,老辣的不动声色与视野的高屋建瓴同存共建,称之为大手笔不为过,我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他的“立意”与之前之后的布8迥然不同、但同时具有艺术说服力,他的细思缜密与宽缓舒流和由此生发的清晰性无与伦比,潜息中的升腾与淡泊中的恢宏交相映像。
那种以铜管幽黑嘶鸣和大鼓强劲敲击为支点的音乐动态着实惊艳,而接下来音乐超稳定的“长线条”和惊天动地的峰值高潮相互转换,我特别赞赏他刻意施行的“长线条”操作,立意新颖,内涵幽远,与屈原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动态的高潮被霍伦斯坦同样有意的加以限制,他并不强调“峰值”而强调宽度,塑造出如地心深处发出的实观,尾声简直令我叹为观止,从演绎角度讲,这样的新颖设计值得深究。

BBC布9第一乐章有瑕疵,似乎准备工作不如布8充分,开始主题的和弦胆怯犹豫,有些语焉不详,几个声部介入包括圆号(我多少有点担心BBC的圆号组),音准缺乏精确性,这还不是柔软不柔软的事,而是显得不知所云,因而主题被连带的有点“模糊”,包括弦乐拨奏的重要动机和第二主题,呈示部里除第2.23分的高潮段外,演奏慵懒无华,其牵强之处几乎令我产生错觉,任何演奏,当它缺乏“主动性”与“精准性”时,无异于抽去了音乐之魂,当然也无须误会,并非整乐章都如此,我亦并非是否定什么,但第一乐章在关键节点(呈示部)的“迟疑”与“盲然”是败笔,但霍大师的调整能力够强,由双簧管开始(第6.40分)渐入佳境,特别第10.13分进入“再陈述”的展开部后,演奏回到霍伦斯坦的自主频率,霍大师解释与调度的个性开始弥漫于舞台——在铺陈 - 静谧 - 暗潜 - 突起中塑造出干净整洁富于弹性的起伏与张力,尽管仍未能令我完全满意,但这里也不乏精彩。
BBC乐团在第一乐章的迟疑犹豫被谐噱乐章强悍的锤击性节奏一扫而空,无须说。
我对第三Adagio 乐章主部主题群的呈示部基本满意,包括圆号的独奏部分,但总体的看,霍伦斯坦此版的掌控力、张力与紧凑的解释性逊色于他1953的VOX版,或者说53版在强度与张力上更具霍大师的个性,BBC版在我看来还是多少有点“散”,两个主题的反向展开并不差,但两者的融合性在我看来未做到最佳,导致诠释的重心不是很突出。


链接: https://.com/s/1N5-ZbiCSTOMN6Li7TgfBHw?pwd=4g8p 提取码: 4g8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发表于 2025-9-17 15: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楼主最近资源中有ISO LP。奥曼迪的肖邦待我回去找找,像是有过什么数字版,是两个人弹奏的。 楼主多注意休息,保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9
发表于 2025-9-17 13: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又可以听老师对音乐深入浅出解析,非常感谢
老师注意保重身体,劳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8
发表于 2025-9-16 10: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中国人对伟大作曲家布鲁克纳的崇敬都凝聚在这套全集里了,楼主什么时候有空点评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0-2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