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11-17 09:33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99-1985)同样是布交少有人知的重磅指挥,不同的是: 他的布交更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大、专业的正统气息较之克格尔要浓厚。
布3是84岁高龄时与爱乐乐团1983.7.23在BBC逍遥节的录音,做为现场,演奏却棚录般标准,气息浓郁有活力,节奏够利落,速度偏快但有序,其步履之坚定、解读之传统、运筹之清砺很不似出自一位高龄指挥之手,呈显出高能高效的掌控力,无论技术还是情感、包括和声线条都很有效果,声音清晰,方向感明确,不含混、不糊涂。
稿本使用1877稿,即布鲁克纳本人1877亲自指挥的首演稿——亦即修改后的第二稿,此稿较之1873第一稿要简洁的多。
演奏则内敛、紧凑、坚实,理性至上,即使激情充沛段,马塔契奇也以控制为主而非“放达”,如第一乐章展开部自9.41分开始的这一段,声部与情绪控制很严密有效,我很认同这类不以动态博彩声的指挥家,他们极强的理性与平衡往往更易于触摸到作品内核,精炼但面面俱到,稳健的结构与有层次感的诠释尤令我满意,往往被人忽视的第四乐章在马塔契奇棒下则少有的大方光彩,演奏壮丽辉煌,可以说,第四乐章因马塔契奇而改变。
录音一般,平衡不错,但清晰性、聚焦和空气感有限,特别是有限的音压明显限制演奏之精神传导,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老帅的布3手里还有两版——1979.5.16与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现场版和1982率VSO的现场版,都不错,布达佩斯版厚实,气势颇足,但主线的鲜明与线条感不如83版清砺简明,相对而言,1982的WSO版更入耳些,速度与音律感接近杰出的83版,老帅与WSO多次合作,演奏清朗与内蕴俱佳,互动更默契。
布4我推崇爱乐乐团棚录于1954.10-12.13和11-11.12的大T版,这是英的乐团首次录制布交作品,得以传名(见1345楼)。
而1962米兰RAI广播交响乐团版惨不忍睹的管乐给我留下印像,第一乐章“五音不全”的邮号简直令人涕笑皆非,尽管我不怀疑马塔契奇对作品大格局的把握,气势与张力也够牛逼,但此版演与录都难称人意,木管七进八出的拙劣随意,特别是音效,糟糕之极。
FKM的1974.6.13WS现场版亦有“毛糙”之处,这类小公司有时很难保证质量,第一乐章的邮号很难称之“精准”,这类主导性的吹奏若不精准,它会影响“观瞻”,准一流的WS肯定不会闹RAI广播交响那样的“笑话”,至少外观不会有毛病,但它的单薄难令我满意,连带的主部呈示都稍欠厚重,但节奏处理与推演情绪的拓展过程值得肯定,变化灵活、行进敏捷,因而味道正宗,德奥乐团的布交一般不会走样。
andante同样正宗,尽管笔力不深,但亦步亦趋的速度非常准确,你的心动能随之唱咏,情怀随之升腾,“阐述”乐段也算严肃认真吧,这就够了,虽单薄了些也没啥。
谐谑曲仍然“简约”处理,声部够精准、合奏够热闹,但不够刺激,蓄势与峰值动态都差口气。
录音平衡太靠后,明显影响到音场与聚焦,导致声效不佳,因而像末乐章这样依赖于音响效果的段落味道就大减,如开声从降b小调回归主调降E大调(第2.16分)这个精湛且牵心动魄刺激的转调过程,效果明显“出不来”,它被“闷”在里面,颇为遗憾。
布5我曾推过他1970.11.2-6的 Ch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版(见1345楼)。
其它几版,1967率NHK SO的现场版很值一听,马塔契奇几版布5速度都有变化,而1967NHK的速度我满意,特别前两乐章;管弦乐比较,除弦乐组稍给我以“电声感(特别是小提琴组)”外,演奏没啥问题,但这样的“电声感”更多来自乐器本身,价廉的弦乐器多见;节奏跟的很稳,演奏也足够深入,但稍嫌“刻板”,这样的“刻板”,有时会有损音乐的流畅,因为它的停顿与休止会显得不自然;而前两个主题的速度比1970的CPO版还要“正确”,这样的节奏设计与执行,我相信大部分听家不会有异议,慢、但精准,稳稳当当的重音很扎实,布5的味道出来了。
听过adagio乐章,我才明白难怪马塔契奇对NHK SO是如此满意,1965首次合作就确立了两者日后长达19年的亲密合作关系,演奏完全是布鲁克纳式的,神形俱佳且游刃有余,这也是NHK立团以来首次演奏布5,却毫无亚裔乐团处理德奥作品常显露的违合感,尤其是齐整化一的合奏,没有一丝“毛刺”,的确训练有素,不仅马塔契奇,约胡姆、万德等大牌指挥也是NHK SO的常客不是偶然的。
后两乐章不尽人意,我遗憾谐谑曲A部主题的速度,太快了,迅雷不及掩耳,显得过于随意,险些将前两乐章累积的稳健结构冲垮,而这样稳健的架构是诠释的布5必须——不能或缺,既使追求现场效果也不宜如此草率,典型不按“套路”出牌,而末乐章前半段开始正确,但赋格则过于“爆烈”,纹路也不清晰,再加上快慢无常的速度,给人以突兀感,其实第二赋格的稳健挺拔可谓又整又立(始自6.53分),铜管主题尤如“定海神针”将这条最主要的主题牢牢定在“扉页”上,如果没有它,末乐章就很难说成功,当然,此版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妥,比如,在不稳定速度之上、NHK合奏的定力很难有出色之笔,诺瓦克稿本尾声的镲也属画蛇添足,但作为带有“爆演”性质的现场,“骨架”性的东西大差不差,也就可以了。
马塔契奇布7有四个版,Supraphon1967.3.27与Czech PO演奏版最具经典价值,和约胡姆、卡拉扬等经典录音比较也不逊色,首先它有稳定的速度与“正确”的节奏排列,这至关重要,唯赖于此,才能很好控制与揭示出音乐内容、张力与气势,并能使之在不温不燥中做到徐疾有度、巨细无遗,开声无论是小提的颤音还是大提的主题都无比的清晰“正确”,木管的第二主题同样,Czech PO不愧名列十大交响乐团,特别是弦乐组,在这里的表演是无与伦比的,要丝滑有丝滑、要齐整有齐整、要力度有力度、要情感有情感,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直抵人心,这条大提琴主题的呈示和后面的拓展都给我很深印像,经典演奏的基础是由这老哥俩奠定的,其它几个声部亦都相当准确,包括尾声小鼓的滚奏,轰鸣作响,很有效果,却深隐其间,绝不“露脸”,高手!
adagio乐章无须说,由准确速度与节奏连带出清雅而准确的情感表达,我甚至愿意冠之以“精准”,只有胸有成竹的大家才能调度出这样“精准”的速度力度,并由此营造出自如流畅的旋律进行和丰腴悦耳的管弦乐效果,马塔契奇“这幅画”虽不事铺张、淡若水墨,却独具其响,篇满天下,听听他尾声的高潮,既清透见底、又能同样以威风八面示人。
谐噱曲火花四溅却也恰到好处,朗朗上口的A段我相信没有谁能挑出毛病,而B段又能拉满情绪,末乐章的松弛与明快既吻合我的预期,而管弦乐超群的弹性、从容的节律感觉与精美的细节又在我预期之外,可见马塔契奇出色的整体能力。
DENON这版布7价值在于深沉的气质和披露出的晚年心境,录于1984.6,它既是马塔契奇指挥生涯最后的天鹅之音、也是斯洛文尼亚交响乐团存世的罕见录音。
经典产生的首要是内在品质,此版以深沉厚重的气息与细腻的心灵刻画见长,表达出了老帅晚年新的理解、新的处理方式与人之将去的单纯而又纯粹的情感,第一乐章天鹅绒般柔软的弦乐给我留下印像,而对应咆嚣的铜管同样具备“启示意义”,如暮如苍的暗晦色彩和深沉的流泻水乳交融,构成独到的声音特性,n多年前我首听此版就曾对 Slovene Philharminoc Orchestra 的水平和高贵品质产生兴趣,很关注的寻觅过一段时间,惜再未找到它们的录音,第一乐章我感觉稍微“散淡”一些,也并不以“强度”为标尺,但它们在马塔契奇棒下很熨贴温和,用着很“顺手”,很好传递出老帅指挥意图和晚境心声,弦乐、木管、铜管都具备不俗水准,乐团的平衡也不错,在“较劲”乐段,我听不到免强或峰值失真。
adagio开声的“下沉”气息非常浓厚,也更为宽缓,这显然是调动情感的需要,而弦乐出色的流动性又把音乐拉回魅力无穷的感人境地,织体虽浅淡但耐人寻味,这一上一下的流动性有效的“摇曳、牵引”着我的听感神经,木管与邮号浅淡无形的发声精确的、恰如其份的表达出马塔契奇晚霞心意,他将adagio“编织”的圣洁高雅、美仑美幻,这里没有“悲哀”,也没有“不舍”,却到处一派天堂之色,这样齐奏出来的高潮给我难以磨灭的不朽印迹。
合奏既使技术处理也没啥大的不妥,谐噱曲A段的“拍感”有几处略显松弛,跟的不紧凑,其它没啥,这年龄的老帅可能会有几小节专注力的下滑,速度也有所妥协,但整体与架构分布仍算得上准确无误。
马塔契奇的布8见过几版,其中在Altus与NHK SO的1975和1984现场版都可听听,各有千秋。
1975版更合我意,演奏气息我认可,是布8的味儿,NHK SO严肃也可称之为严谨的姿态值得肯定,第一乐章挑大梁的铜管和弦乐组表演都说得过去,推演过程够狂爆,但音乐行走的稳健我亦挑不出大毛病,这有益于布8,只要不是“偏心眼”,专心鸡蛋里挑骨头,这样的布8在阐述性与表现力上都有可赞,之处。
不足也有,旋律的稔熟性能——包括句型节奏的弹性与伸缩不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尚未达到完全“门清”后那番自如自由的样儿,管弦乐略嫌单薄,诠释的深度亦不足以襟夸,就我个人讲,我在这两点上对NHK SO也没有多大的期待,作为亚州乐团,能把布8的骨架结构“有效”搭建起来,不散,并辅之以足够味道的流动性,从而揭示出布8精神就足够了,欧美那些准一线乐团的布8又能怎样呢?也就这意思,有些乐团的管乐组还不如NHK,听听第一乐章理性清透的尾声,再看看马塔契奇删繁由简、主线明确的有效布局——指挥与演奏员脑瓜都很清楚,清楚到连谐噱曲都在“压”着,而非自鸣得意以“招摇”的节奏感博出彩,这就大为限制了出错概率,我到是认可这类小心为上、宁差勿“过”的现场思路,这就很难得,它们具备这样的气质,对任何一家乐团,失控都是危险的。
adagio开声的主部主题声音略显“浑”,原因在于内声部未能突出层次感,到后面上行的大三和弦节奏不够鲜明,同样层次不够,但速度控制非常稳,以我看,NHK演奏这样伟大乐章,弦乐组的实力还是稍差火候,它可以把力度整上去再让织体柔软下来,但表达内在的、连续性的蕴意则有点力不从心,我还是那句话:大模样或架构性的东西大差不差,这就很让我满意,在那个时期,亚洲乐团能达到此点的少之又少,马塔契奇与NHK都功不可没,你能实实在在感觉出他们的“用心”,他们的真挚与执着精神颇让我满意,因而演奏在“神似”层面没啥可挑剔,但合奏的技术细节尚有待“雕琢”,它推演过程的一些分句就难免显得“突兀”,而非水到渠成式的“浑圆”。
末乐章的表现力更好一些,多少有点表面化,但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明确,爆力的铜管和震悍的峰值动态很有“画龙点睛”之妙,你能预料它每次出现令人抖擞的奇观,尾声震聋发瞆。
1984版无论理解还是管弦乐处理更显得心应手,节奏与力度的轻与重、力与柔掌控更稔熟自如,演奏员的主动性与机动性很棒,指挥与演奏员尤有心灵感应般的默契,一副完全“熟透”的样儿,铜管的表演能上“星级”,吐纳随性,游刃有余。
两版的线条感与情感尺度明显不同,我赞赏1975NHK的“认真”与长线操作气质,尽管它相对略嫌生涩,但这样的东西被84版完全的成熟气质和超然的伸缩自如取代,听听“春风得意马蹄轻”的前两乐章,起承转合分毫不涩,进退有序度量自如,演奏的毫不费力,真漂亮。
这样的演奏气息在adagio 乐章依旧尽情挥洒,NHK无愧于马塔契奇近20年悉心调教和几位指挥大师鼎力栽培,举手投足已经尽显“中年成熟”的范儿,听听无可挑剔的主题呈示,75版那番唯恐有失“紧崩”的劲儿全然不见,合奏的舒达朗润,小哥几个的adagio 已经“油”了,尽管绝非“油腻”,他们似乎更多关注于合奏技术层面,技术性的优异的确涣然一新,75版“执着”的探寻精神退居次席,但演奏依旧能触动我,它触动我的,是声部间了无痕迹的自如的衔接和默契的声音组合,再听听它的弦乐组,至少没有了生涩与刻意,但在整体效果上,两版各有优势,我很难无视75版,也很难独钟84版。
1967与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现场版是我最心怡的布8之一,唱片另有老柴第6交响,都灵广交演奏。
演奏超缓慢,几乎一字一顿,尤如负重拖行的十字架,雕刻般的沉重,第一乐章撕裂性的曲张力和异于众家的冷煞给我深刻印像,他的炸裂气息与东邪西毒气质类似克纳佩布施,不听则以,听则拍案而起、立地封神,可惜的是这样一版神演,录音很糟糕。
马塔契奇独到的速度处理堪为特色,别管他的速度如何演变,他的推演永远是气韵生动的,他绝不会被其牵制而落入速度“陷井”,他掌控的速度与节奏尤如他手里的“提线木偶”,再加上声部之间极出色的平衡能力,总能整得活灵活现,击穿人心,再听听慢悠悠但神采飞扬的谐噱曲,谁还能说它“沉闷”?
adagio 乐章之深沉与冥思精神令我肃然静听,他演绎出来的神髓与效果,并不逊于卡拉扬1944那版著名的残缺版,听来没有一条分句“空泛”,依旧起落生动、连环绵延、扣人心弦,听听第15.17分小提与大提沁人心脾的心灵应答,而后面毁灭性的峰值动态排山倒海般吞噬着人们的听感神经,听至此,有经验的听客会对更为炸裂的末乐章寄与厚望,看看马塔契奇的管弦乐还能掀起多么惊悚的狂潮。
布9是马塔契奇保留曲目,这个1958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版在老马版本中录音最早,前东德厂牌Weitblick出品,这版布9我最青睐,我欣赏他独具的刻印般的浮雕性结构,这样的演奏超有“记忆性”,精湛而个性化的速度带着马塔契奇特有的重拍惯性,和声动态清透、兀立,姿肆的喧嚣冷剑热血般疯狂无忌。
录音一般,峰值部分小提琴有些燥,管弦乐合奏在技术上存在小瑕疵,比如第一乐章推进就不那么“顺”,别管是录音关系还是其它,也的确燥了一些,但铜管的气质很有“建设性”,在确立风格上举足轻重,锋利如刃的演奏具一流品相,整体看,我以为瑕不掩瑜,结构性与流动性总是一体两面的,而老马的结构张力带着强烈的奋然不顾的前冲力与刺激感,再如谐噱曲的三声中部虽偏快,我并不反感,因为这与风格相关,他与“慢伙计”朱利尼的安然如歌属冷暖迥异的两个世界,不在一个维度上,你不能用精致于否来框架它,它本就非属于“常规系统”,它就是粗犷的,包括他的音准,而我看重的恰是他卓然独立的宏大与兀然特征,他的布9刻印了鲜明的马塔契奇烙红印章,听听他的adagio乐章,如大风长啸、千山摇曳、甚巍然壮观,令我肃然起敬。
1980.12.4-5与Czech PO布9亦值一听,许是年龄关系,风格与58版比较有很大差异,平添了柔和阴冷,分句处理相对精致,演奏远无58版的暴力,这样中和后的布8,艺术性有所提升,但个性(暴力美学)明显减弱,我个人略有挽惜,怎么说呢?——尤如抽去了魂。
第一乐章四平八稳,该有的都有,但明显降低了能量,演奏明显趋于理性,但我们若抛开刻意于58版对比,你会发觉演奏依然“优等”,平稳的阐述中,动态爆发与声部之间的平衡都是马塔契奇式的,与卡拉扬或海丁克比较,它仍属于“野路子”,仍带有不规则的“野性”的刺激与冲击力,比如谐噱曲,不仅节奏与力度分布非“正规”,“牙齿”亦是张开的,而圆号的晕色调与小号的“张牙舞爪”相辅相成,给漫长末乐章注入“续命”的生机与活力,演奏出的情感仍真挚而感人。
马塔契奇1963.1.29在香榭里拉剧院的现场布9是与ON RTF(法广交乐团)合作,Altus出版,这张唱片很不为人知,原因在于人们不相信法的乐团能演好布鲁克纳,也的确——一个根深蒂固的洛可可传统,一个向心力坚硬固执的宗教图腾,这中间的距离偏远,尽管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固态观念。
演奏气息宏大疏旷,笔墨虽沈重,音感并不集中,甚至略空泛,他拉开了“宽银幕”,但我感觉“填充物(密度)”不够,有些“大而空”,几个声部中,弦乐(小提大提)的份量和表现力给我好印像,够扎实的演奏给合奏铺奠了基础。
谐噱曲声音密度有所强化,飞掠的快节奏符合现场要求,听来没啥不妥,但效果跟不上。
马塔契奇对速度掌握历来不错,稳健的驾驭能保证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正确”,因而,我很欣赏他的adagio,这是必须肯定的,音乐的“软处理”很精细,圆号木管自然悦耳,尽管有点洛可可,但整体的强度依然不够,这就难于完满揭示出巨岩般巍峨壮哉的宗教属性。
录音一般,音量很大,但问题在于缺乏层次,除了末乐章,声音略显“含混、笼统”,不佳的定位与聚焦性能很难留住细节,甚至形成细节“扭曲”,当然,一些扭曲与神经质的声音部分来自演奏自身,实力不足或控制欠佳的声部在峰值时很难保持完整性。
链接: https://.com/s/19loYk-XGwVy_e5xZVwhsDw?pwd=fy74 提取码: fy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