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2651|回复: 17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2-21 14: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1 15:04 编辑



先回答一版友提的两个问题,文字计只简说。
一、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题:自然,奏鸣曲式一般以双主题模式为主,但到浪漫时期发展变化很大,有三个主题甚至更多,也有以主部主题与副题开启模式,具体如何划分要看内容与调式。
d小调第一乐章呈示部,应该是乐队呈示主题副题钢琴呈示第二主题的安排,开声整个乐队呈示的是一个主题群而非仅仅第一主题,这样庞杂的容量用单一主题解释不了,它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本身包含着冲突与平衡两个概念,只有用主题副题模式才能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说清楚,风暴般的主部是确定性动机性的,抒情的副部是对比性的,有音乐在,可以仔细感觉下,而副部呈示后音乐再一次回到主部并引出快速段落,无误的说明这是包含着副部的主部主题群。

调性上看,乐队呈示的主部是d小调,开声定音鼓与低音贝司的调是定在ra上,其间过程有转调,但基础调是d,最后收音落在d小调主音上,说明着一个完整调式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完整主题呈示的完成,紧接着钢琴呈示的第二主题是什么调?F大调对吧,F大调是什么?是d小调的平行关系大调,那么,奏鸣曲式双主题调性关系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主调与属调关系,从调性上可以判断,钢琴弹奏的是第二主题也确定无误,同时也说明,1.10分乐队呈示的只能是主部副题,不可能是第二主题。

二、关于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说清楚很码字,只简单提示,古典风格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区别能说一堆,但简单的区别在于音乐形式是否均衡严谨统一,古典风格的音乐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灵感来自音乐自身,浪漫乐派的音乐为思想而艺术,创作灵感大多源自音乐之外,弄清楚这点非常重要,这是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瓦格纳之间明显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用举例,翻翻作品,比比皆是,既使从容易引起岐义的音乐表情上说,如: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表情含义在古典风格作品中虽极罕见,但它仍然属于纯音乐的,它改变了表情含义但并未改变表情的性质,而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则明显改变了表情的性质,它们的表情因素更多与具体的标物相连,而不再只为音乐而音乐,两者之间在这方面差别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古典主义若从菲利普·巴赫算起到勃拉姆斯这已经有100多年,音乐形式早以发生巨变,勃拉姆斯自然迥异于海顿莫扎特,就像现在人不会再穿长袍马褂,但它不迥异于贝多芬,而与瓦格纳绝不相像,既使与布鲁克纳也桃李不同,各参一枝,不要忘了,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不可能不沾染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你甚至可以说他在用古典主义的瓶装浪漫主义的酒,但这样的区别已经属本质区别,就如中美之间价值观之差距,如若云泥。

吉列尔斯以钢琴与乐队双优的效果被视为同曲版本的首选,公平讲,该版确有经典相,70年代吉列尔斯演奏风格发生一些变化,不再只靠砸键博彩声,渐趋于理性与内敛,这套正是录于此时。演奏可谓举重若轻,每位听者都能明显察觉他在难度甚大作品面前那份挥洒自如,钢琴浸透着梳理的美与理智的美,特别是空间感非常突出,听别家的是“普通银幕”,听他的则无疑是“宽银幕”,他与约胡姆为听者提供出了更为宽阔的画面和更为丰腴的内容,录音相当好,由于有录音大牌H·Pfeiffei 参予指导,两个声道拉的很开定位又好,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的混音条件名不虚传,20年来为DG留下太多好声。

第一号开声就拍手称绝,合奏密不透风,小鼓与弦乐把织体崩的紧紧的,既有弹性又编造出惊骇的紧张度,满弓满力的喧嚣反衬着后面主部副题的舒缓平稳,约胡姆不愧为老牌指挥,对得起此作的交响性与青年勃拉姆斯的炽热情怀,同时也为钢琴在两端的张弛铺平了道路,节奏之稳健也颇显老到。我尤赞赏钢琴的弱奏部分,就是那么自如的吟唱,演奏生涯晚期的吉列尔斯真是脱胎换骨,而激昂起来琴键的力度则是一本家传,在我听过的版本中,沉静如水与力憾千钧相互交织,同时又大为扩充交响性特征的,尤数吉氏与约胡姆有把握。钢琴没有阿劳那样多的变化,因而自然自如,你听不出雕琢的痕迹,阿劳的第一号过于雕琢却并未提升演奏的辨析力,但他的第二乐章反因雕琢而纯粹可人,演奏这东西,你可精细如工笔,可自然如流溪,可挥毫泼墨,也可简约至惜墨如金,无论哪方面,文章做恰当既可,不宜过之,某些时候留有余地更聪明,也更艺术。

第二号更加出色,完全成熟的艺术家演奏这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作品听来真是过瘾,到处一派熟透了的样子,意大利的火般热情与中欧幕尼黑山脉沉稳的夕阳景色被艺术家那么奇妙的融合在一起,透着斑驳陆离的光泽与巴伐利亚黑啤酒的醇香,听听吉列尔斯的钢琴,重键部分仿佛不是弹而是砸,却又砸的艺术,砸的坚实有根基,这才叫丹田气息,才叫力度。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AfdzuDEOHyLOtwW0-qbg?pwd=g0pi
1725
发表于 2025-11-19 12: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9 09:01
名家名盘之30:肖邦篇 鉴赏之23:《两首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
唱片:DG  453 567-2  阿格里奇协奏曲 ...

前年下载了阿格里奇在DG录制的肖邦蓝光Audio,对照了一下曲目和早期下载的192K数字版一样并分享了flac。
一个月前有坛友从这张蓝光Audio提取了192K音频,刚找到了,永久分享中: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80203 致谢mozart先生

她在DG录制的肖邦,都集中在了70年代前模拟时期。

昨天我发了一个2015年肖赛冠军:Seong-Jin Cho 赵成珍 见:http://erji.net/forum.php?mod=re ... 68&pid=36444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9 09: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11-18 15:30
1715楼终于放出来了。昨天中午来,从外面看,能看到最后一个发帖的楼主名字,但进来看,却看不见楼主发的 ...

审查的原因,放出来后又审,似乎是下午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9 09: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esa 发表于 2025-11-18 08:52
大师保重身体,跟着您的步伐,慢慢欣赏

谢谢关注,会继续。
尊嘱戒了酒,随之智力、兴趣、专注力等直线下滑,怕得适应相当长时间,不得不放慢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2
发表于 2025-11-19 09: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9 09: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30:肖邦篇 鉴赏之23:《两首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
唱片:DG  453 567-2  阿格里奇协奏曲篇 CD2 录于1968.2(第1 LSO&阿巴多)1971,1(第2 国家交响乐团&罗斯特罗波维奇)

评介:听古典多年,钢琴家不知听了多少,最喜欢的有三位——古尔德,波利尼,阿格里奇.

音乐欣赏有个奇特现像,你越是欣赏的,越是无话可说,况且听阿格里奇((1941-)是个困难的事,难在你很难框架她,无论风格还是曲目,你都很难框架乃至梳理出清晰纹路,这即与她不羁个性相关,也与她天才圣手与出奇的即兴灵动分不开,她的天分十足,你或许能指出她某种不足,如严谨性,如本真性,但若论钢琴天分,论演奏的即兴灵动,论音感与悟性,阿格里奇绝对超一流。

这是一版激情充沛的肖邦e小调第1号,阿巴多(1933-2014)不愧协奏曲大师,无论跟谁搭,他都能准确抓到对方的风格与特性,与以默契应和,更别提心有灵犀的青春伙伴阿格里奇,这俩人,一个严谨,一个随性,但在舞台上却对彼此灵动有难言的化学反应,阿巴多的协奏一如既往严整与热情洋溢,阿格里奇则一贯流淌着音乐创造力,她独有不安与兴奋同轨的脉动感觉、自如的伸缩、盎然的青春气息,始终洒脱于键盘之上,我唯一感到可惜的是,这俩人从未演奏过肖邦f小调第2号,否则,其美妙应能与阿巴多&波格雷利奇版比肩。

与肖邦第1号同时录制的还有李斯特的第1号钢协,据说录制时这两首颇具难度的曲子1个小时就搞定,真正的“一遍过”,可见俩位圣手的优秀——阿巴多控制绝佳、阿格里奇技巧稔熟。

如果认真听过这版肖1,就不难觉察出阿巴多乐队默契的跟随与陪衬,你找不到“缝隙”,该密密,该疏疏,如水银泻地,环包着钢琴,形成一个难拆难解的演奏整体,第二乐章难度在于每个音符都准确踩到“点”上,但听听阿格里奇对音程与时值精妙的感觉,你就会理解啥叫妙不可言,没有一个音有一丝“疏离”,语言永远勾勒不出天赋的“形状”,你再听听阿巴多与阿格里奇尾声温馨的表情释放(第7.54分后),如冬日火炉直暖心底。

李斯特第1钢协更出彩,我一直以为,阿格里奇“大祭司”般奇绝势大的演奏风格是在李斯特这里确立的,她在这里完全超越了女性钢琴家的能量与限制,甚至为一干男钢琴家所不逮,这部作品本身开朗乐观及带有英雄特质的气质也与阿姐风格一拍即合,我建议识家好好听听令我叹为观止的第一乐章,听听她超群的应变能力,两个主题间巨大的情趣色彩变化引发出强烈的戏剧性变化与鲜明对比(一个雄健刚毅,一个优美如歌),在阿姐指下竟是如此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狂飙巨浪瞬间就演变为柔滑如茵,力大势沉如万钧狂扫,优美如歌又如情语喃喃,第二乐章钢琴以朗润的内心独白开端,紧接着就陷入重击般的情感漩涡之中,阿格里奇以独一无二的洒脱与灿丽将这个乐章演绎的荡人心脾,后两乐章是钢琴艰难技巧的大卖场,也是检验钢琴家技术水准的试金石,而阿姐交出的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满意答卷。阿巴多的乐队无须说,超棒。

与罗斯特罗波维奇(1927-2007)合作的肖邦f小调第2号相比逊色,严峻又慢悠悠的乐队与肖邦的青春气息并不吻合,带得阿格里奇也“成熟”起来,第一乐章乐队与钢琴均平淡无奇,虽不缺乏激情,但缺乏肖邦特有风格与音韵,可见指挥与独奏的互动灵感并不默契,阿格里奇明显少了在阿巴多框架下的主动性与敏锐应力,两者的演奏有些过于按部就班,奏肖2钢协,一旦按部就版,基本就“废了”,肖2要的就是惊艳,越惊艳越好,特别是为康丝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画像的第二乐章,我绝非说阿姐弹的不好,但你细听她的第二乐章少点啥?——惊艳感。


链接: https://.com/s/1b6lT8mSBDPvZX2PsIF5IUg?pwd=rt7s 提取码: rt7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0
发表于 2025-11-18 19: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 ...

谢谢老师长篇的马塔季奇分享,满满的收获,正在听两版第七号,深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9
发表于 2025-11-18 15: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 ...

1715楼终于放出来了。昨天中午来,从外面看,能看到最后一个发帖的楼主名字,但进来看,却看不见楼主发的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8
发表于 2025-11-18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 14:29
名家名盘之29: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2:《两首钢琴协奏曲》基辛
唱片:RCA 红封印 BQ2 68378  源自前苏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7
发表于 2025-11-18 0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大师保重身体,跟着您的步伐,慢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6
发表于 2025-11-17 2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河东区
本帖最后由 寒山暮雪 于 2025-11-17 21:39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 ...

终于轮到博主介绍Matacic大师指挥演绎的布鲁克纳了,在我心目中,马大师指挥捷克爱乐的1967版布七堪称极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5
发表于 2025-11-17 17: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11-17 09:33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99-1985)同样是布交少有人知的重磅指挥,不同的是: 他的布交更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大、专业的正统气息较之克格尔要浓厚。

布3是84岁高龄时与爱乐乐团1983.7.23在BBC逍遥节的录音,做为现场,演奏却棚录般标准,气息浓郁有活力,节奏够利落,速度偏快但有序,其步履之坚定、解读之传统、运筹之清砺很不似出自一位高龄指挥之手,呈显出高能高效的掌控力,无论技术还是情感、包括和声线条都很有效果,声音清晰,方向感明确,不含混、不糊涂。
稿本使用1877稿,即布鲁克纳本人1877亲自指挥的首演稿——亦即修改后的第二稿,此稿较之1873第一稿要简洁的多。
演奏则内敛、紧凑、坚实,理性至上,即使激情充沛段,马塔契奇也以控制为主而非“放达”,如第一乐章展开部自9.41分开始的这一段,声部与情绪控制很严密有效,我很认同这类不以动态博彩声的指挥家,他们极强的理性与平衡往往更易于触摸到作品内核,精炼但面面俱到,稳健的结构与有层次感的诠释尤令我满意,往往被人忽视的第四乐章在马塔契奇棒下则少有的大方光彩,演奏壮丽辉煌,可以说,第四乐章因马塔契奇而改变。
录音一般,平衡不错,但清晰性、聚焦和空气感有限,特别是有限的音压明显限制演奏之精神传导,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老帅的布3手里还有两版——1979.5.16与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现场版和1982率VSO的现场版,都不错,布达佩斯版厚实,气势颇足,但主线的鲜明与线条感不如83版清砺简明,相对而言,1982的WSO版更入耳些,速度与音律感接近杰出的83版,老帅与WSO多次合作,演奏清朗与内蕴俱佳,互动更默契。


布4我推崇爱乐乐团棚录于1954.10-12.13和11-11.12的大T版,这是英的乐团首次录制布交作品,得以传名(见1345楼)。
而1962米兰RAI广播交响乐团版惨不忍睹的管乐给我留下印像,第一乐章“五音不全”的邮号简直令人涕笑皆非,尽管我不怀疑马塔契奇对作品大格局的把握,气势与张力也够牛逼,但此版演与录都难称人意,木管七进八出的拙劣随意,特别是音效,糟糕之极。

FKM的1974.6.13WS现场版亦有“毛糙”之处,这类小公司有时很难保证质量,第一乐章的邮号很难称之“精准”,这类主导性的吹奏若不精准,它会影响“观瞻”,准一流的WS肯定不会闹RAI广播交响那样的“笑话”,至少外观不会有毛病,但它的单薄难令我满意,连带的主部呈示都稍欠厚重,但节奏处理与推演情绪的拓展过程值得肯定,变化灵活、行进敏捷,因而味道正宗,德奥乐团的布交一般不会走样。
andante同样正宗,尽管笔力不深,但亦步亦趋的速度非常准确,你的心动能随之唱咏,情怀随之升腾,“阐述”乐段也算严肃认真吧,这就够了,虽单薄了些也没啥。
谐谑曲仍然“简约”处理,声部够精准、合奏够热闹,但不够刺激,蓄势与峰值动态都差口气。
录音平衡太靠后,明显影响到音场与聚焦,导致声效不佳,因而像末乐章这样依赖于音响效果的段落味道就大减,如开声从降b小调回归主调降E大调(第2.16分)这个精湛且牵心动魄刺激的转调过程,效果明显“出不来”,它被“闷”在里面,颇为遗憾。


布5我曾推过他1970.11.2-6的 Ch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版(见1345楼)。

其它几版,1967率NHK SO的现场版很值一听,马塔契奇几版布5速度都有变化,而1967NHK的速度我满意,特别前两乐章;管弦乐比较,除弦乐组稍给我以“电声感(特别是小提琴组)”外,演奏没啥问题,但这样的“电声感”更多来自乐器本身,价廉的弦乐器多见;节奏跟的很稳,演奏也足够深入,但稍嫌“刻板”,这样的“刻板”,有时会有损音乐的流畅,因为它的停顿与休止会显得不自然;而前两个主题的速度比1970的CPO版还要“正确”,这样的节奏设计与执行,我相信大部分听家不会有异议,慢、但精准,稳稳当当的重音很扎实,布5的味道出来了。
听过adagio乐章,我才明白难怪马塔契奇对NHK SO是如此满意,1965首次合作就确立了两者日后长达19年的亲密合作关系,演奏完全是布鲁克纳式的,神形俱佳且游刃有余,这也是NHK立团以来首次演奏布5,却毫无亚裔乐团处理德奥作品常显露的违合感,尤其是齐整化一的合奏,没有一丝“毛刺”,的确训练有素,不仅马塔契奇,约胡姆、万德等大牌指挥也是NHK SO的常客不是偶然的。
后两乐章不尽人意,我遗憾谐谑曲A部主题的速度,太快了,迅雷不及掩耳,显得过于随意,险些将前两乐章累积的稳健结构冲垮,而这样稳健的架构是诠释的布5必须——不能或缺,既使追求现场效果也不宜如此草率,典型不按“套路”出牌,而末乐章前半段开始正确,但赋格则过于“爆烈”,纹路也不清晰,再加上快慢无常的速度,给人以突兀感,其实第二赋格的稳健挺拔可谓又整又立(始自6.53分),铜管主题尤如“定海神针”将这条最主要的主题牢牢定在“扉页”上,如果没有它,末乐章就很难说成功,当然,此版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妥,比如,在不稳定速度之上、NHK合奏的定力很难有出色之笔,诺瓦克稿本尾声的镲也属画蛇添足,但作为带有“爆演”性质的现场,“骨架”性的东西大差不差,也就可以了。


马塔契奇布7有四个版,Supraphon1967.3.27与Czech PO演奏版最具经典价值,和约胡姆、卡拉扬等经典录音比较也不逊色,首先它有稳定的速度与“正确”的节奏排列,这至关重要,唯赖于此,才能很好控制与揭示出音乐内容、张力与气势,并能使之在不温不燥中做到徐疾有度、巨细无遗,开声无论是小提的颤音还是大提的主题都无比的清晰“正确”,木管的第二主题同样,Czech PO不愧名列十大交响乐团,特别是弦乐组,在这里的表演是无与伦比的,要丝滑有丝滑、要齐整有齐整、要力度有力度、要情感有情感,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直抵人心,这条大提琴主题的呈示和后面的拓展都给我很深印像,经典演奏的基础是由这老哥俩奠定的,其它几个声部亦都相当准确,包括尾声小鼓的滚奏,轰鸣作响,很有效果,却深隐其间,绝不“露脸”,高手!
adagio乐章无须说,由准确速度与节奏连带出清雅而准确的情感表达,我甚至愿意冠之以“精准”,只有胸有成竹的大家才能调度出这样“精准”的速度力度,并由此营造出自如流畅的旋律进行和丰腴悦耳的管弦乐效果,马塔契奇“这幅画”虽不事铺张、淡若水墨,却独具其响,篇满天下,听听他尾声的高潮,既清透见底、又能同样以威风八面示人。
谐噱曲火花四溅却也恰到好处,朗朗上口的A段我相信没有谁能挑出毛病,而B段又能拉满情绪,末乐章的松弛与明快既吻合我的预期,而管弦乐超群的弹性、从容的节律感觉与精美的细节又在我预期之外,可见马塔契奇出色的整体能力。

DENON这版布7价值在于深沉的气质和披露出的晚年心境,录于1984.6,它既是马塔契奇指挥生涯最后的天鹅之音、也是斯洛文尼亚交响乐团存世的罕见录音。
经典产生的首要是内在品质,此版以深沉厚重的气息与细腻的心灵刻画见长,表达出了老帅晚年新的理解、新的处理方式与人之将去的单纯而又纯粹的情感,第一乐章天鹅绒般柔软的弦乐给我留下印像,而对应咆嚣的铜管同样具备“启示意义”,如暮如苍的暗晦色彩和深沉的流泻水乳交融,构成独到的声音特性,n多年前我首听此版就曾对 Slovene Philharminoc Orchestra 的水平和高贵品质产生兴趣,很关注的寻觅过一段时间,惜再未找到它们的录音,第一乐章我感觉稍微“散淡”一些,也并不以“强度”为标尺,但它们在马塔契奇棒下很熨贴温和,用着很“顺手”,很好传递出老帅指挥意图和晚境心声,弦乐、木管、铜管都具备不俗水准,乐团的平衡也不错,在“较劲”乐段,我听不到免强或峰值失真。
adagio开声的“下沉”气息非常浓厚,也更为宽缓,这显然是调动情感的需要,而弦乐出色的流动性又把音乐拉回魅力无穷的感人境地,织体虽浅淡但耐人寻味,这一上一下的流动性有效的“摇曳、牵引”着我的听感神经,木管与邮号浅淡无形的发声精确的、恰如其份的表达出马塔契奇晚霞心意,他将adagio“编织”的圣洁高雅、美仑美幻,这里没有“悲哀”,也没有“不舍”,却到处一派天堂之色,这样齐奏出来的高潮给我难以磨灭的不朽印迹。
合奏既使技术处理也没啥大的不妥,谐噱曲A段的“拍感”有几处略显松弛,跟的不紧凑,其它没啥,这年龄的老帅可能会有几小节专注力的下滑,速度也有所妥协,但整体与架构分布仍算得上准确无误。


马塔契奇的布8见过几版,其中在Altus与NHK SO的1975和1984现场版都可听听,各有千秋。
1975版更合我意,演奏气息我认可,是布8的味儿,NHK SO严肃也可称之为严谨的姿态值得肯定,第一乐章挑大梁的铜管和弦乐组表演都说得过去,推演过程够狂爆,但音乐行走的稳健我亦挑不出大毛病,这有益于布8,只要不是“偏心眼”,专心鸡蛋里挑骨头,这样的布8在阐述性与表现力上都有可赞,之处。
不足也有,旋律的稔熟性能——包括句型节奏的弹性与伸缩不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尚未达到完全“门清”后那番自如自由的样儿,管弦乐略嫌单薄,诠释的深度亦不足以襟夸,就我个人讲,我在这两点上对NHK SO也没有多大的期待,作为亚州乐团,能把布8的骨架结构“有效”搭建起来,不散,并辅之以足够味道的流动性,从而揭示出布8精神就足够了,欧美那些准一线乐团的布8又能怎样呢?也就这意思,有些乐团的管乐组还不如NHK,听听第一乐章理性清透的尾声,再看看马塔契奇删繁由简、主线明确的有效布局——指挥与演奏员脑瓜都很清楚,清楚到连谐噱曲都在“压”着,而非自鸣得意以“招摇”的节奏感博出彩,这就大为限制了出错概率,我到是认可这类小心为上、宁差勿“过”的现场思路,这就很难得,它们具备这样的气质,对任何一家乐团,失控都是危险的。
adagio开声的主部主题声音略显“浑”,原因在于内声部未能突出层次感,到后面上行的大三和弦节奏不够鲜明,同样层次不够,但速度控制非常稳,以我看,NHK演奏这样伟大乐章,弦乐组的实力还是稍差火候,它可以把力度整上去再让织体柔软下来,但表达内在的、连续性的蕴意则有点力不从心,我还是那句话:大模样或架构性的东西大差不差,这就很让我满意,在那个时期,亚洲乐团能达到此点的少之又少,马塔契奇与NHK都功不可没,你能实实在在感觉出他们的“用心”,他们的真挚与执着精神颇让我满意,因而演奏在“神似”层面没啥可挑剔,但合奏的技术细节尚有待“雕琢”,它推演过程的一些分句就难免显得“突兀”,而非水到渠成式的“浑圆”。
末乐章的表现力更好一些,多少有点表面化,但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明确,爆力的铜管和震悍的峰值动态很有“画龙点睛”之妙,你能预料它每次出现令人抖擞的奇观,尾声震聋发瞆。

1984版无论理解还是管弦乐处理更显得心应手,节奏与力度的轻与重、力与柔掌控更稔熟自如,演奏员的主动性与机动性很棒,指挥与演奏员尤有心灵感应般的默契,一副完全“熟透”的样儿,铜管的表演能上“星级”,吐纳随性,游刃有余。
两版的线条感与情感尺度明显不同,我赞赏1975NHK的“认真”与长线操作气质,尽管它相对略嫌生涩,但这样的东西被84版完全的成熟气质和超然的伸缩自如取代,听听“春风得意马蹄轻”的前两乐章,起承转合分毫不涩,进退有序度量自如,演奏的毫不费力,真漂亮。
这样的演奏气息在adagio 乐章依旧尽情挥洒,NHK无愧于马塔契奇近20年悉心调教和几位指挥大师鼎力栽培,举手投足已经尽显“中年成熟”的范儿,听听无可挑剔的主题呈示,75版那番唯恐有失“紧崩”的劲儿全然不见,合奏的舒达朗润,小哥几个的adagio 已经“油”了,尽管绝非“油腻”,他们似乎更多关注于合奏技术层面,技术性的优异的确涣然一新,75版“执着”的探寻精神退居次席,但演奏依旧能触动我,它触动我的,是声部间了无痕迹的自如的衔接和默契的声音组合,再听听它的弦乐组,至少没有了生涩与刻意,但在整体效果上,两版各有优势,我很难无视75版,也很难独钟84版。

1967与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现场版是我最心怡的布8之一,唱片另有老柴第6交响,都灵广交演奏。
演奏超缓慢,几乎一字一顿,尤如负重拖行的十字架,雕刻般的沉重,第一乐章撕裂性的曲张力和异于众家的冷煞给我深刻印像,他的炸裂气息与东邪西毒气质类似克纳佩布施,不听则以,听则拍案而起、立地封神,可惜的是这样一版神演,录音很糟糕。
马塔契奇独到的速度处理堪为特色,别管他的速度如何演变,他的推演永远是气韵生动的,他绝不会被其牵制而落入速度“陷井”,他掌控的速度与节奏尤如他手里的“提线木偶”,再加上声部之间极出色的平衡能力,总能整得活灵活现,击穿人心,再听听慢悠悠但神采飞扬的谐噱曲,谁还能说它“沉闷”?
adagio 乐章之深沉与冥思精神令我肃然静听,他演绎出来的神髓与效果,并不逊于卡拉扬1944那版著名的残缺版,听来没有一条分句“空泛”,依旧起落生动、连环绵延、扣人心弦,听听第15.17分小提与大提沁人心脾的心灵应答,而后面毁灭性的峰值动态排山倒海般吞噬着人们的听感神经,听至此,有经验的听客会对更为炸裂的末乐章寄与厚望,看看马塔契奇的管弦乐还能掀起多么惊悚的狂潮。


布9是马塔契奇保留曲目,这个1958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版在老马版本中录音最早,前东德厂牌Weitblick出品,这版布9我最青睐,我欣赏他独具的刻印般的浮雕性结构,这样的演奏超有“记忆性”,精湛而个性化的速度带着马塔契奇特有的重拍惯性,和声动态清透、兀立,姿肆的喧嚣冷剑热血般疯狂无忌。
录音一般,峰值部分小提琴有些燥,管弦乐合奏在技术上存在小瑕疵,比如第一乐章推进就不那么“顺”,别管是录音关系还是其它,也的确燥了一些,但铜管的气质很有“建设性”,在确立风格上举足轻重,锋利如刃的演奏具一流品相,整体看,我以为瑕不掩瑜,结构性与流动性总是一体两面的,而老马的结构张力带着强烈的奋然不顾的前冲力与刺激感,再如谐噱曲的三声中部虽偏快,我并不反感,因为这与风格相关,他与“慢伙计”朱利尼的安然如歌属冷暖迥异的两个世界,不在一个维度上,你不能用精致于否来框架它,它本就非属于“常规系统”,它就是粗犷的,包括他的音准,而我看重的恰是他卓然独立的宏大与兀然特征,他的布9刻印了鲜明的马塔契奇烙红印章,听听他的adagio乐章,如大风长啸、千山摇曳、甚巍然壮观,令我肃然起敬。

1980.12.4-5与Czech PO布9亦值一听,许是年龄关系,风格与58版比较有很大差异,平添了柔和阴冷,分句处理相对精致,演奏远无58版的暴力,这样中和后的布8,艺术性有所提升,但个性(暴力美学)明显减弱,我个人略有挽惜,怎么说呢?——尤如抽去了魂。
第一乐章四平八稳,该有的都有,但明显降低了能量,演奏明显趋于理性,但我们若抛开刻意于58版对比,你会发觉演奏依然“优等”,平稳的阐述中,动态爆发与声部之间的平衡都是马塔契奇式的,与卡拉扬或海丁克比较,它仍属于“野路子”,仍带有不规则的“野性”的刺激与冲击力,比如谐噱曲,不仅节奏与力度分布非“正规”,“牙齿”亦是张开的,而圆号的晕色调与小号的“张牙舞爪”相辅相成,给漫长末乐章注入“续命”的生机与活力,演奏出的情感仍真挚而感人。

马塔契奇1963.1.29在香榭里拉剧院的现场布9是与ON RTF(法广交乐团)合作,Altus出版,这张唱片很不为人知,原因在于人们不相信法的乐团能演好布鲁克纳,也的确——一个根深蒂固的洛可可传统,一个向心力坚硬固执的宗教图腾,这中间的距离偏远,尽管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固态观念。
演奏气息宏大疏旷,笔墨虽沈重,音感并不集中,甚至略空泛,他拉开了“宽银幕”,但我感觉“填充物(密度)”不够,有些“大而空”,几个声部中,弦乐(小提大提)的份量和表现力给我好印像,够扎实的演奏给合奏铺奠了基础。
谐噱曲声音密度有所强化,飞掠的快节奏符合现场要求,听来没啥不妥,但效果跟不上。
马塔契奇对速度掌握历来不错,稳健的驾驭能保证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正确”,因而,我很欣赏他的adagio,这是必须肯定的,音乐的“软处理”很精细,圆号木管自然悦耳,尽管有点洛可可,但整体的强度依然不够,这就难于完满揭示出巨岩般巍峨壮哉的宗教属性。
录音一般,音量很大,但问题在于缺乏层次,除了末乐章,声音略显“含混、笼统”,不佳的定位与聚焦性能很难留住细节,甚至形成细节“扭曲”,当然,一些扭曲与神经质的声音部分来自演奏自身,实力不足或控制欠佳的声部在峰值时很难保持完整性。


链接: https://.com/s/19loYk-XGwVy_e5xZVwhsDw?pwd=fy74 提取码: fy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3
发表于 2025-11-4 17: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8 13:3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4 -  《布交全集 巴伦伯依姆&CSO》

DG前几天再发行Bruckner-10Symphonies-Barenboim+CSO DG-4868033 2025  10CDs
暂没找出和之前的有啥区别。这套主要在70年代末的录音应该有从模拟母带上重新提取的高码。

Bruckner-10Symphonies-Barenboim CSO DG-4868033 2025.jpg (176.64 KB, 下载次数: 4)

Bruckner-10Symphonies-Barenboim CSO DG-4868033 20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2
发表于 2025-11-2 21: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 14:29
名家名盘之29: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2:《两首钢琴协奏曲》基辛
唱片:RCA 红封印 BQ2 68378  源自前苏 ...

当年在音像店里,看播放早期那种大的LD影碟:一个腼腆的小孩儿从台阶下走到舞台上,用手拉起来坐在椅子上的卡拉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1
发表于 2025-11-2 13: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 14:50
计划中,以现在蜗牛的更新速率,啥时谈到不好说,但会。

老师多保重身体,看您的文章,跟着您听已是有幸,更新不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0
发表于 2025-11-1 19: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11-1 01:20
又一套老肖15交全: Shostakovich-The Symphonies Nos.1~15-Noseda+LSO live [192] 2025

从2016年开始 ...

这版没听过,下来择时听听,谢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10-21 15:53
在豆瓣的一篇评论朱里尼和维也纳爱乐团布鲁克纳第九交响的文章中,作者对其中的一个错音大做文章,看着老 ...

计划中,以现在蜗牛的更新速率,啥时谈到不好说,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4: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29: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2:《两首钢琴协奏曲》基辛
唱片:RCA 红封印 BQ2 68378  源自前苏 Melodiya唱片公司1984年现场录音, ADD录音,德米特里·基塔恩科&莫斯科爱乐乐团。


评介:叶甫根尼·基辛近年也沉寂了,少小时炙手可热,而他红透半边天就源于这张唱片收录的莫斯科现场音乐会,这个当时12岁的小芽子,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完美的技术应用与远超这个年龄的乐感与理解力演奏了肖邦两首钢协,特别是1988年受卡拉扬提携演奏老柴第一钢协和1990年获得巨大成功的卡内基现场音乐会,他被公认是“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

肖邦的两首协奏曲技术与表情都难驾驭,成熟的大牌也很难处理好其特有的伸缩速度、弹性节奏与大幅度琶音,更别提能完美表现慢板乐章深隐其间的诗意与幻思,但这个小芽子在这里的表现是优等级的。

他的e小调第一乐章力度惊人,我怎么也不相信小小年纪竟能发出这般坚实宏亮的重音和弦,接下的整个第二呈示部与展开部都弹的令人信服,无论是快速音阶与起伏不定的华丽音流都处理的大气稳健,这样精湛的钢琴技艺与成熟心智,似乎只有天分两字可以解释!否则无法解释他所表现出对作品难以想像的驾驭力,再听听第二乐章对诗意与夜曲般幻思的刻画,意境与音色的雕琢能称一流,而第三乐章与强大乐队的竟奏也毫不示弱,弹的果断而精神抖擞。

基辛是典型的钢琴神童,据说11个月大时就能哼唱出他姐姐弹奏巴赫的赋格,两岁就已经能在钢琴上弹奏一些大型曲目,他在少年时期所展现出的音乐天份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有资料说他七岁就已经演奏了很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这实在难以想像,因而小小年纪就能演奏出如此成熟的肖邦也就顺理成章。

肖邦第二号协奏曲先于第一号写成,写作时19岁,时正爱恋他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却没有勇气表白,他把刻骨铭心的感情凝结成了这首百世留芳的协奏曲,因而作品在细腻委婉的情感表达上超过第一号,基辛当然还不如伊万·波格雷利奇弹的光灿夺目,但他第一乐章仍然大大方方表达出青年人内心激荡的感情冲动,再听听小基辛处理肖邦为康丝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画像的第二乐章,浓淡相宜、饶有意趣、弹的有姿有韵。


链接: https://***.com/s/1BnsmSboEaMpzaV-zz1VXBw?pwd=j9ti 提取码: j9t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6
发表于 2025-11-1 0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3-28 23:19
给楼主请安~

乍暖还寒!帝都今天是春天里最后的冬日。

又一套老肖15交全: Shostakovich-The Symphonies Nos.1~15-Noseda+LSO live [192] 2025

从2016年开始录制到今年。前几年已陆续收集,手中只差今年底最后要发行的几首,合订本比预告的提前放行了。
LSO live从2017年开始采用DSD256录音,刚看了下PDF,除S5是2016年采用DSD128外,其它都采用DSD256。DSD256转flac192K码率要比转仅DSD64的SACD高很多。看看LSO会不会出192K、5.x多声道的蓝光Audi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20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