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nowgundam 于 2024-2-7 15:39 编辑
讲讲失真
1、人耳对于失真的敏感度确实不算太高,110dB的信纳比和120的信纳比对于多数人可能是听不出来的。
2、失真是会积累的,每个设备都会引入一定的失真,当串联的设备多的时候,最后输出的信号所包含的总失真就会变得可闻。
3、当系统总体输出的失真在人耳明显可闻的阈值以下时,对系统单个环节的失真改善并不会有极其明显的效果
4、当系统总体输出的失真在人耳明显可闻的阈值附近时,当系统单个环节失真有一定的变化(比如THD+N少了一个零),整体失真就会越过听觉阈值,导致听感的明显劣化。
5、适度的谐波失真会改善听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失真带来的声音的变换。
6、将3、4、5综合起来,即使喜欢谐波带来的调音,也应该控制系统的总体失真度,不应因为过度的失真导致听感的劣化。
6.1、如果音乐本身在制做时加入了一些谐波改善听感、那么当一个系统处于失真可闻阈值边缘时,就会导致整体失真超过阈值导致听感大幅劣化,但是同一个曲子在低失真系统上播放,却能获得很不错的听感。所以用较高失真的系统播放低失真的曲目(如古典),或者用低失真的系统播放含有较多后期谐波效果的曲目,听起来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用高失真的系统播放含有较多后期谐波效果的曲目时、很可能会出现糟糕的效果。
所以总体来说,低失真的系统对于录音的容忍度更高。
7、高指标确实不一定会改善听感,但是可以有效防止听感的劣化。
8、每个人喜好不同,有人喜欢谐波多一些的声音,有人喜欢完全还原的声音,作为主观认知结果的个人自身的喜好和倾向只有不同、没有优劣。没必要对其他人的个人喜好、倾向进行评论。
9、听音公敌:不管个人喜好倾向如何、噪声是应该被尽量避免的。互调失真对于听感也只是有害而无益。
10、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点粗浅的认知,如果有人认为有错误,欢迎指正,我愿意学习并改进自己的认知。
PS:很多人说的“动态”,其实是瞬态,也就是一个声音的起振过程、形成震动波形的波前形状。一般用来描述声音的凌厉迅猛的程度。动态的真正定义是一个系统最大音量和最小可闻音量之间的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