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迪这个品牌的器材走向特别有意思。 我,没有爬官网,但是,从驱动渗透的各类广告、评论的信息看来: 他不是去追最新的技术,去追最新的芯片。 他也不是去堆料去强调他原件的优势。 他也不鼓吹作者的艺术修养,念过什么学院,上过什么舞台,参加过什么音乐会。 他也不强调这个机器究竟是去驱动什么具体的耳机。他不会去做这些强调。据说以前这些耳机是未能够被完全驱动的,现在可以了。 他就是把机器做出来,他也好像不说什么。让用家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把握。 他家的机器,有的是单端的,有的是平衡的,还是是双口平衡的,反正就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然后放在那里,用户自己去玩。 而且它涉及的面比较广,不仅仅是放大器,也包含了解码器,不仅是大台式机,也包含了随身器材,最后把电声的转化系统,最后一个环节,耳机也给做了出来,总之所有的环节都打通了。 他的声音有很强的参与感,有那种沐浴其中的感觉,当然你没有办法,感觉非常通透或者是非常的开阔。因为毕竟要让你沐浴在其中。 但是它的氛围感是很棒的,就拿他这个md2的耳机来说,你带上的那一瞬间。 你就会觉得其他的耳机完全不具备它的感染力,什么样的感染力呢?就是一种氛围的烘托。 这个氛围就是氛围本身,它并不是真正的一个事实。好像恐怖片的伴奏一样,让你能够更好的入戏,但它本身并不增加剧情中的恐怖内容,他只是让原有的内容在这样的烘托下具备了更强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这个比喻比较间接,但是也就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一个说明。MD2这个耳机的声音确实是非常特别的。 我原来在实体店听过他的上一代,但是那个声音给我的记忆,其实已经不是很清晰,但是大体是有的。 就是整体的能量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分布,但是低频有一点太过于多的量有点蓬松,或者说是比较散,或者说是比较混。 就是下盘比较软,然后不是那么清晰,雾蒙蒙的一块。 那个年代是森海塞尔hd800,还有拜亚T1,登台亮相,一决江湖地位的时候。 鲁迪,默默的发布了他的第一款耳机,标价就是冲着hd800去的,像是来踢馆的。 借助深海、拜亚的流量,鲁迪的耳机确实获得了不少关注,很多人留意到了这个耳机。 而且有一个点,就是鲁迪的这个耳机,你说它外观嘛像hd800嘛,它不像,但是呢有没有那种方向?有没有那种味道呢?多少是有点的。 你说的声场嘛,他真的像hd800那样吗? 也不是,但是呢他确实很开扬,而且呢比hd600这些老旗舰又要提升不少。 就随便举这两个例子,能说明一些东西。 所以,鲁迪的第一个耳机作品,它这种说不清也道不明,不是那么具体,但是你又不能说完全和hd800扯不上关系的一些特点,让他除了能在价格上与当时的旗舰同台共济以外,在属性上也有类同之处,那就引起了更多的一些关注。 当然那个时期,美国歌德也出了新的GS系列和PS系列的旗舰,他的长相和鲁迪的这个耳机非常的类似了。这也是能够让这些相近的顶流机型忽然间火一把,很凑巧的一个原因。 鲁迪的第二代耳机出来,大概是2015年左右,1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也有很多评测,但是当时就没有去听,也没有去做对比,现在也没有办法对比,只能凭记忆。 也就是因为我现在手上只有这个第二代的机器,我感觉它本身相对来说比第一代要平衡一些,没有第一代那种明显的,下盘发虚发糊的状态。 但是有的人说他的重心更往上了,或者怎么样,那不管,反正整体来说,至少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我这里,在和记忆的对比当中,它的平衡度是有所提升的。 但是这种平衡度的提升,也没有让他失去一代那种特色,我觉得是几乎没有,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样的相似。 他几乎还是保留了,鲁迪一代耳机的特色,一种非常非常具有包容力的声音。你用偏柔的或者是偏刚的放大器去驱动它,它都能适应。因为它太过于柔了,所以说你可能用硬一点儿的放大器。它发出的就会偏硬一点儿,但是那种硬也是在柔中,多了一点点刚而已,它不会让整个局面变成翻转,这里不需有任何的担心,鲤鱼跳龙门他是跳不过去的。 当然,他还有平衡驱动的版本,特别签名版等稀有物种,但是,那就更无缘接触,不过就记忆中的一代和二代,我觉得大底未变,纵使平衡款或者签名版,也只是在范式里面,一定的变化而已。为什么要去强调这一点?在自身声底基础上的改善,作为高配版本,不是能够有更高的完成度么,不是更好的事情,可以让声音更完美? 是的,但是,要反过来看,这个描述里面,有2个点,第一,根本声底,第二,在其基础上的调整完成度或者均衡度。第二点改善,毕竟好事,能匹配用家喜好及使用需求。但是,凡事都有但是,如果第一点,被否定,那么第二的意义立刻就没有了。 这里说的很绕,鲁迪的耳机,是一个非常有“权术”的器材,因为它几乎具备绝对扭转力,也就是说,你前端如何,并不很紧要,只需要有一副鲁迪的耳机,整个声音的解决方案,就开始姓鲁名迪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近乎100%的适用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对系统的巨大扭转,可能无法满足那种微调互补的期望。 鲁迪的打法到底是什么? 开篇的问题,他的东西很多,从基础台机NX33,到单端的RPX33、35、38,到RP010、030,还有DAC 3X,静电放,随身放,MD系列耳机。 比如,很典型,在我同时拥有RPX35和DAC X3的时候,我反复对比,DACX3的适用面、均衡性、自然度要优于RPX35。 虽然,解码放大一体机,放大环节是NX33的模组,理论上说不是很强,但是,一方面DAC 3X的放大部分,当然,也无法独立评价,因为毕竟带着、连着解码,不过声音出来,比较少调料,比自家RPX35,要淡泊、开扬、自然。 可以有一个比较个人的结论,就是其实不是特别在意放大,有其他外接耳放,要几乎全部一体,西装组合的鲁迪声,DAC 3X是除了MD系列耳机外,的一个选项,而且,比MD耳机来的正很多的调音,也可以同步,替换掉RPX35,取而代之,一台就够了。 又比如,NX33上面那种妖娆魔幻的高频,在RPX35上找不到了,变得正经一些,但是也不乏有点闷,藕粉一般的特质,高密度、高浓度的声音,但是相对大的结相,到了RP030那个档位,结相明显变小,但是小颗粒里面的配方还是鲁迪味。 也就是说,这个品牌,战线很长,各个产品差别很大,出品逻辑接近意识流,似乎一定程度上抛开了传统的轨则,两个“很”字,其他品牌同时做到,比较少见。 鲁迪不变的是什么?鲁迪味?是的,但是,这里还是但是,就看你怎么理解鲁迪味,因为不同产品,声音差异大,那么同样的鲁迪味,具体是什么,不容易形容,但是细听就知道,出自一家之手。 个人觉得,作者是在玩理念、玩调音哲学,或者说再玩“玄学”,他不是通常的路数,反而那些路数,都是他不同产品之间差异的变量,各类都有体现,正当你觉得几乎要出格的时候,它还是提醒你,我是鲁迪,鲁迪是鲁迪,玩的就是审美哲学。 作者胆子很大,头脑很清晰,很有手段,常见打法都不屑使用,游刃有余,总有粉丝,所以可以在自己的“江湖”里,为所欲为,挑战各种可能。这不同的可能,虽然有价格的差异,做工的不同,但是究竟谁最“美”?留给用家评 比如MD系列耳机,必然没有HD800那么抢眼,但是合理蹭了流量,顺势而升,也留给用家疑惑,究竟怎样的声音才是值得追求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声音,来自鲁迪,让你顿时间觉得以往的耳机都白烧了。 当然,鲁迪已经是历史,今后也再无鲁迪,不过也无遗憾,MD系列和DAC打通了最后的任督二脉,作为圈内大魔王一般的调音高手,一切皆尽遍尝试。 说回到MD2,他的声音柔,不是通常意义,打个比方,水里的鱼,那么其他耳机,声音要柔,是穿着潜水服的潜水员,一个天生水生,一个靠让自己具备水里行动力,而间接“水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给歌德SR125配最大号海绵耳罩,替换FLAT超扁平海绵罩,想尝试趋近MD2,效果怎样? 有一定变化,声场扩大,但是结相变散、模糊化一些,也就是变得调音完成度不够,因为它本身的设计就不是这样来用的,不较真的化,没事,但是曲目过的多了,就听出更多的一些新增短板来。 那么歌德的大碗呢,哦,那和鲁迪的耳机,没有任何关联,鲁迪的声音是柔的,宽松的,歌德是有力的,带劲的,凝聚的,阳刚的。 这个机器,被说成做工山寨,实际到手,你就明白,形如其声,那个海绵的质感,那个铝腔体的表面加工,那种光滑柔腻的手感,那个柔软的线,无一不是它声音特征的反衬,丝毫不爽,而且,设计简单,做工粗糙,但是品质和耐用性,给人感觉,比歌德要靠谱,或者至少不弱于,这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鲁迪MD2的这种柔声,给人冲击力太强,前面略说一二,没有耳机可以匹敌,包括前几年的1266神器一众,在它这里都相形见绌。 那么,这个奇妙的器材,值不值价,是不是传说中天籁神器?非也,这个耳机,第一耳朵,完了你就掏钱包,多听一会,你就收起钱包了,为何? 因为太好听=难听,太抓耳=不耐听,这就是审美哲学的体现,我宁愿抱着不到10元的原道无迹耳塞,因为它四面八方的均衡,行住坐卧的合理搭配,能够持续。 MD2来一个漂亮的葛优躺,虽然真舒服,但是马上也会觉得声音太巴耳,导致很快就反弹,产生脱离的诉求。 我反复印证这这个特别的情况,起初,我也懵,不知道为啥那么带氛围,那么浓音乐味,那么艺术气息的机器,我用常规辞汇无法表达它不耐听的原因。 但是,到后来,我忽然想清楚了,耳机,不一定要好听,有些条条框框明显,乃至看起来有点硬、梗、楞的家伙,有那种固定套路和规则的耳机,乃至器材,久了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因为它的好坏参半,合理搭配的平衡点。让你的心念能够在一取一舍之间,不即不离,进而持续与之相依为伴。 这也是鲁迪给我上的一课,玩的不止是器材,而是心理,不止是设计制造,乃至审美,而是动态平衡与物极必反的哲理,器材也不尽然是表达工具,它也能讲道理,印证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