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声学还原这个事基准太难定了,所以把Hi-Fi定义为“高保真”电声重放就是一个非常狭隘的定义。首先,压根定义不了啥是“真”,其次我们也没法将重放确切的解释为一个“工业行为” 还是 "再创作"艺术。
前面有回复说不插电是高保真,这个也非常不准确,因为不插电现场受场地影响太大。我演过拾音不插电加不拾音原声不插电的现场,再加上不同的录音场地怎么也有百场。声学环境好的场地少之又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Nashville的The Tracking Room帮朋友录鼓和顺道参观全美最著名的原声录音室之一the sound kitchen(霉霉御用录音室),那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声学环境好的场地可以创造出音色饱满,泛音自然的声音,那种声音再顶级的音响设备也重放不出来。我听过最接近的一次是在 axpona听Avantgarde Trio G3。声学环境不好的场地占大多数,国内大部分录音室和ivehouse的通病是低频做的太肥,太浑浊,后期都要削不少,同时可能是因为舍不得用好木头,直接拾取的高频残响多且相对杂乱。即使如此我到现在也找不到一个定义"真"的标准,因为即使在顶级录音室录出来的东西混音后和我现场听的声音也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再说音乐重放,我个人更倾向把他解读成一种“再创作”的艺术行为。整个音乐制作到重放的流程类似烹饪--原声乐器,人声相当于食材;拾音,录音,ADC设备相当于菜刀等工具;录混制作相当于准备配料预制,决定了这个音乐的口味走向;整个“HiFi”重放过程相当于烹调和摆盘,他决定了最终的造型,口感,味道的层次和细节。从这个角度思考,逻辑就通顺很多了。很显然,如果把HiFi定义成“还原食材味道”是非常狭隘的,最多是一种流派。把“HiFi重放”简单的解释成呈现“配料和食材的混合”的工业行为无异于自己在家做预制菜,或者把火锅当作唯一烹饪方式的做法,这显然也说不通。所以把“HiFi重放”当作一种艺术行为我才能实现自洽,往往是厨子好坏决定了最终的菜品价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