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57|回复: 1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初入碟圈的一点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3-5-12 07: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最近有少部分人重新捡起CD,也有人私信问我哪买便宜。简单聊两句

CD碟圈之所以称为圈子,因为玩家少,而且有越来越少的趋势。碟圈既是一个消费圈子,也是一个文化圈子。消费圈很好理解,用钱买就完了。文化圈外行人不好理解,其实和马未都捡古董是一个理儿,玩这个,要有文化,要有眼力,要懂。


中文CD还好办,西方古典音乐由于缺乏官方引进渠道,碟片小册子都没有中文翻译的,非专业人士若不是精通外语,或者身处一个古典音乐氛围浓厚的环境,是很难深入到古典音乐的碟圈。因此,加入一个正经的群是最好的途径。


唱片产业是夕阳产业,这是针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对于玩唱片的碟友们,唱片产业的没落反而把以前很多贵族唱片拉下神坛,以前只能望梅止渴的大师大神们的高价唱片,现在打个包就能带走,而且重制效果还不差。


现在买碟的地方基本上是网上,X宝,闲鱼,和海淘。国际物流最近不好走,只谈国内。
X宝实力最强的唱片店可能是李源,其他如南方、雅音、蓝铁矿等等,多在广州,此外北京和天津也有几家。多找找,其实网上卖这个就那么几家。四叶草是专门走日本线的,日本几个厂牌的SACD基本都有。不差钱去看看。

三年疫情后期,全民购买力下降,这些商家的生意也不好做,不敢进货积压,逐渐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代购的门店。因为古典圈玩家买碟非常刁,除了李源胆大经常有现货,很多店都需要订购,不过,当你买的碟基本需要订购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进入到这个圈子的核心了。


新手入门,从大俗榜单开始,但是刘汗盛榜单这个千万不要听,也不要参考日本的排行榜。首选TAS,然后三星带花。因为这些大俗的认可度非常高,很容易出二手,不至于血亏。不要买片段合辑,这种没有花钱的意义,网上听就行了。建议从环球、华纳、SONY大法的中型包子开始,也就是均价20出头,10张左右一包的。包子的主题一定要是艺术家,而不要买什么周年庆,莫扎特全集之类。因为建立曲库,最好从艺术家开始成体系。例如,约胡姆的布鲁克纳全集,不到两百块钱,德奥正宗,布鲁克纳入门绝对不会把人带往沟里带。听完了保证还能转手卖出去!


只是听音乐,包子够用。但是对发烧有点追求的,肯定追求单张。精品包子不是没有,只是精品率太少了。唱片是个生意,一分钱一分货总是不错的。

包子的制作和音质,主要看唱片公司手上是否自有音源,而且音源质量和制作工艺不能差。例如今年3月环球出了个莫里尼13CD的包子,很多人都第一时间入手了,反映普遍很好。没听过可以买套试试。但这个包子里基本是录音室录音,而莫里尼的魅力在于现场。她的现场单张好像没有低于一百的,而且是历史录音有底噪。所以,买不买一是取决于钱包的深度,二是取决于对莫里尼的理解深度。这就是为什么说碟圈具有商业和文化双重标签。


以上是新碟。单张80以上,小包子均价60左右,大包子均价20以上,大概是这么个价位。


SACD一百五往上走,偶尔会有百元左右的SACD。SACD主要是日本人和英国香度士比较热心。还有些SACD可能是香港人委托日本制作的,这要注意。小鬼子喜欢玩格式割韭菜,香度士则本身以拥抱新技术出名。德国有很好的SACD工作室,但他们出的新唱片很少采用SACD这种格式,德国录制的新CD效果本身足够牛逼。总之,SACD不是玩碟的钢需,而是有钱人的玩法,无论从发烧角度还是从音乐角度,CD其实可以达到很烧的效果,SACD最大的优势在于大编制,最大的劣势在于听历史录音无用。


再说二手市场。二手碟圈的环境越来越窄,新手慎入。二手碟圈的本意是满足音乐爱好者交换僵尸碟的需求。僵尸碟这个词是我发明的。资深音乐爱好者手里的碟,常常是成百上千,甚至过万张都有。必然有一部分碟长期闲置,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见得拿出来听,进入二手碟圈流通可以说是利人利已。但现在二手碟圈进驻了很多商家倒爷,加上这个消费群的萎缩,以实用为目的二手碟交易越来越难,而以收藏为目的名盘倒卖现像将二手碟的价格推高到傻子才会买的地步。国内二手碟市场其实面临崩盘。除非买家很有眼力,加上运气,才可能低价淘到名盘。虽然二手碟圈环境不太好,然而有些绝版的东西,只能在这里买,如果遇到玩家转型LP或退烧,很有可能淘到好货。所以这个市场还会继续生存一段时间。


另一个低价二手市场是X宝上的洋垃圾碟商。有几个大的洋垃圾商家,里面确实有不少便宜好货,这和以前淘打口碟一码事,不过现在都不打口了,甚至是没拆封的新品。在这里淘碟非常考验眼力,10块钱捡大漏就是在这种地方。


注意一条,尽量不要买日本的低价再版碟,大部分是真垃圾。

167
发表于 2023-5-23 22: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我的建议就是不要玩cd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23-5-23 10: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把剩余的帖子,看完,很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0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贴的信息量对于入门而言超标了。最后介绍一张唱片,辉煌出的EYMAR等人演奏弗雷钢琴四重奏。

这张唱片估计买不到,找数据吧。《权力的游戏》主题曲就取材于弗雷钢琴四重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23-5-18 22: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对想给对初入碟圈建议的人的一点建议:别给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23-5-18 22: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现在发现cd碟越新越好,印刷新赏心悦目,二手碟实在拿着就像被人玩过再来玩很不爽,音质都是其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2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个帖子发展到现在,完全出乎意料。本意只是五一期间有人谈起问起,写个入门简介或避坑指南之类完事,结果发现对此感兴趣的人不少,当然个别人在其中跳来跳去,也为人气作出了贡献,可以说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其中的争议,大部分人自有分辨能力,正所谓辩者不善,善者不辩,不必迁怒于键盘。

唱片行业的崩解,外因是受自由传播的技术与思潮的冲击,内因实则是艺术界本身的崩解。演奏家的事业线无非是从大赛杀出,公演,打响知名度,再巡演。唱片行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暴利的牟利方式,发行商业唱片。为什么要加上商业两个字,唱片不都是商业发行吗,因为有些录音并非是以商业发行的目的录下来的,而是业余爱好者自娱、或者单位作为档案保存下来的,后来又挖出来发行,需要与商业录音区别对待,这里指的商业唱片就是录音公司的商业录音。

唱片行业的繁荣带来的资本的侵噬,艺术界变得越来越不纯粹,大赛评委的底限越来越低甚至出现用钱买名的交易。因为杀出大赛,打响知名度,出唱片是最快的来钱方式,曾经高雅的音乐家,和现在的流量明星没啥区别。其中真有水平的人,往往不那么显山露水。

回头看看,推动唱片业跳跌式发展的,还是传播方式。CD比LP更廉价,传播性更好,但最关键的一点是CD和LP的版权保护机制都非常成功。CD最开始的音质并不强于LP,但它依然取代LP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因为执着于音质的人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流媒体是一个道理,但流媒体最大的问题是版权不完善。就国内环境而言,没有养成为版权付费的习惯,流媒体中的数据,大部分不是官方发行的,没有质保,没有宣发,没有介绍,没有后续系列的预售,即,没有培养消费群,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消费,白听。所以一般人在流媒体中找古典音乐,往往没头苍蝇一样,自己都不能十分确定找什么,看看推送,看看最一般、最大俗的介绍,然后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了。

既然不是唱片公司的消费者,唱片公司又凭什么为你们负责,凭什么引导你们?管你听什么,自生自灭。

而唱片行业无论在辉煌时期,还是这个夕阳时期,它的出版都是成体系,有针对性的。无论是单张系列,还是出包子,都是瞄准具体的消费群,消群者大可以对号入座,不会错太远。例如环球、二嫂SACD以重制为主,针对经济能力强的大烧,AP的SACD烧盘玩的是火爆,而TOWER以企划身份遍地开花,TDA玩东京现场,CHANDOS继续以最新的SACD技术维护客户忠诚度,不过我认为CHANDOS的普通CD就非常好了,华纳继承了大部分EMI遗产后着重打中小型包,包括历史录音和非历史录音,并赢得了口碑,小部分EMI遗产在SONY那里,SONY大包小包都打,而且制作蛮好。RCA、DECCA、DG、水星的包子特别大,动不动大几十张。柏林古典把东德时代的录音全部铺开又发行了一遍。

很多有趣的新碟反而是那些幸存的小厂牌在出版。五音出过非常漂亮的WIGMORE大厅现场录音。柏林古典主推德国艺术家,录音相比上世纪进步明显。APR和SWR出过几张93-95年的德国钢琴现场演录俱佳。法国MIRARE的室内乐制作相当精致,缺点是贵。

但总得来说,只要你接触古典唱片,很快就会发现货架上的老录音重制唱片的数量比新录音多得多。原因自己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发表于 2023-5-18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温州
t26f 发表于 2023-5-18 19:31
比如我很喜欢阿什肯纳吉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但我发现:
早期DECCA的RCO版能够在某些唱片推介书籍或者 ...

非常赞成。只听老录音确实是缺失很多,比如exton的近代现场录音就非常棒,我今天刚到手一套柴交。

对于录音曲目,我也觉得是兼容并包比较好。
只听老的不可取,只听新的dxd的,也有点走火入魔。
不过最终耳朵在别人那里,只要别互相侮辱,不勉强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23-5-18 21: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zikomo 发表于 2023-5-16 12:02
主要是我用耳机听,各种爆音,缺音,乐器形体干瘪,高音纤细啥的全来了,给我整出阴影了,所以我之后再也 ...

关于单声道录音,我强烈推荐使用单声道音响或者状态良好的高端收音机进行播放。

你会感受到强烈的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23-5-18 19: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t26f 于 2023-5-18 19:33 编辑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3-5-18 16:15
我倒是觉得,也许有的人在听多了新录音后会喜欢上老录音,一方面是老录音的演奏风格和录音风格会有所不同 ...

比如我很喜欢阿什肯纳吉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但我发现:
早期DECCA的RCO版能够在某些唱片推介书籍或者某些文章里看到介绍,这个版本也确实很有魅力
但他后来在悉尼的录音(EXTON)以及和爱乐乐团的现场版都比80年代DECCA版走的远、演的细(我个人这么认为),毕竟80年代那时候他还太年轻
但如果只以老观念比如什么唱片指南去看,几乎不会去关注到后面两个版本,那么对阿什的指挥水平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上个世纪了。
而且如果只买某些人推崇的什么pmdc,更是不可能去关注后面的版本,因为也就DECCA那个有可能买到老版CD。
所以这种老观念会把对音乐、艺人、版本的理解和接受度严重限制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23-5-18 19: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zikomo 发表于 2023-5-18 17:53
唉,我也很看不惯这种一天到晚吹买老版的人。就上个世纪那种垃圾录音,我都不想听,特别是单声道。。。。

我倒不是反对老版老录音,而是反对某些人把自己喜欢的很局限的东西当作真理,看不到其他的方向和角度
比如只建议买PMDC这种东西的人,还有总是喜欢鼓吹那种TOWER 二嫂再版SACD的人,本来就是听音范围极为局限的人,新录音新作品的接受度就特别低
所以这类人所推荐的古典,只是缺胳膊少腿的古典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1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farrel 发表于 2023-5-18 18:25
说这话,貌似是你挺喜欢追求专业的音乐权威性了,我倒是想问问了?那谁有资格?写CD圣经的帮人乐评人有资 ...

他没准是同一个人开的号,专门来捣蛋的。
谈正经的。早期的乐器和演奏手法与现在不一样。以钢琴而言,琴不一定是斯坦威,法钢会采用独特的珍珠触键,由于这种弹法适应范围窄,现在几乎没有人再使用这种手法,然而真正的珍珠键是非常好听的。以小提琴为例,以前多用羊肠弦,音色沙哑柔美,持弓手法不一,而现在基本上俄式持弓,采用发音甜美而圆润的复合材料。从风格、手法、甚至乐器来看,历史录音是一个独特的音乐世界,其艺术魅力远不是低信噪比录音掩盖的了。况且不少天价首版LP,恰好就来自单声道时期,这些LP卖的贵不单单是收藏意义,而是真的很好听。

对于历史录音,顺其自然就好,哪天听进去就听进去了。就我个人经验,历史录音对回放器材的要求一点也不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23-5-18 18: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你看我之前说的什么来着?都算是玩实体碟的人,结果玩法不同的根本聊不到一块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23-5-18 1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温州
本帖最后由 farrel 于 2023-5-18 18:27 编辑
zikomo 发表于 2023-5-18 18:08
还有啊,你说一个连乐谱都看不懂的人有什么资格追求版本,我tm把肖邦的谐谑曲的谱丢这些人脸上,能分析曲 ...

说这话,貌似是你挺喜欢追求专业的音乐权威性了,我倒是想问问了?那谁有资格?写CD圣经的帮人乐评人有资格么?
日本排古典榜单的那帮人有资格么?

就TMD会点基本的读谱能力就不知天高地厚说这个有资格,那个没资格?
什么狗屁玩意,也敢扯什么谁配听什么音乐?,也配?

滚你M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17: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仅以Berliner工作室的SHM-SACD为例,背景和乐器质感很好,挑毛病的话,残响不自然太素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23-5-18 17: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cjm123 发表于 2023-5-18 09:50
至于SHMSACD,我觉得流行碟做的比较好,比如王菲系列。能把高度的细腻感带入流行碟。

古典SHMSACD,总体 ...

你说的没错,流行那几张王菲我也都买了,非常好。

SHMSACD虽然已经是很多曲目的音质高峰了,但是偏于干净和直白的特点,选用合适的音源播放会更好一点。
有部分录音,其实是TOWER PROC系列的做的更好,不过两者重复的很少。

有时候买SHMSACD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比如卡爷的60年代贝交,从CD开始洗PDO,后来洗到DG自己出的SACD,再后来洗到环球的SHMSACD。
你只要想保留这个曲目,那也就只能买SHMSACD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17: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有一种说法,新旧风格的对立是李斯特与克拉拉之间争斗的延续,虽然这种争斗似乎是克拉拉单方面发起的,她看不惯李斯特那种狂浪的弹法,提倡遵循乐谱,严肃对待演奏会。李斯特那个时代的演奏会很不正经,台上台下互动较多。上世纪初的艺术家,主要活动依然是舞台,录音其实少得可怜。比如我在主帖里提到的莫里尼,协奏曲现场的强性速度和即兴演奏的带入感极强,进了录音室就半死不活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16: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3-5-18 16:15
我倒是觉得,也许有的人在听多了新录音后会喜欢上老录音,一方面是老录音的演奏风格和录音风格会有所不同 ...

以前剪切技术不行,录音一次过,弹错了就弹错了,为了几个错音重头开始录一遍,这种事公司和艺术家都不想干。再说上世纪初的演奏风格比较浪漫,后来是克拉拉把古典音乐严肃化了。
另外单声道老录音的听法,参照EMI的狗听嗽叭标志上的留声机。现在虽然不至于复古到这个地步,但是用耳机听单声道老录音,基本上是自虐,有些78转重制的乐器/噪声比能够达到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23-5-18 1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cjm123 发表于 2023-5-18 09:27
这不废话么,录音不同的碟,怎么能拿来再对比压片地。

必须是两张完全一样的碟,来对比不同压片地的音 ...

ECM一直在用EDC的压片,制作 质量都是市面上古典录音的第一梯队,环球的碟在EDC上质量下降是环球自己本身的制作和成本考量问题,把锅甩到EDC压片商那里有啥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23-5-18 16: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26f 发表于 2023-5-16 08:37
我知道为什么看了难受了,这楼主还有帖子里某些以大佬自居的人,自己的听音观就是非常厚古薄今的
其实老录 ...

另外新老录音还得考虑到设备适应性问题。例如,西电号角(及其匹配功放设备)和现代监听箱的声音特性显然天差地别,以西电号角为参考箱的录音用现代监听箱播放必定不合原意。类似的还有耳机和音响声音特性,不少耳机系统里底噪感人的录音换成箱子播放后底噪存在感就会大大降低,只剩悠扬的音乐。就更不用说不专业的人用根本不匹配的唱针唱放内录设备录成的老黑胶数字化文件了(你知道我要说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23-5-18 16: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26f 发表于 2023-5-16 08:37
我知道为什么看了难受了,这楼主还有帖子里某些以大佬自居的人,自己的听音观就是非常厚古薄今的
其实老录 ...

我倒是觉得,也许有的人在听多了新录音后会喜欢上老录音,一方面是老录音的演奏风格和录音风格会有所不同,另有风味;一方面是老录音的赏析和解析文章更多,结合文章听音乐的话更能有种在接受熏陶的感觉。

至于错音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不太重要。我觉得,只要错音,节奏乱之类的不至于太多,太离谱(离谱的错音估计也不会过),不会影响到音乐整体感受,或者这录音有特点,那这张专辑就是值得聆听的好专辑。不过我听专辑也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当做休闲伴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0-15 19: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