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准备工作
3.1 获取HQOS镜像文件
打开链接【3】可以看到眼花缭乱的镜像文件。这是HQOS针对不同CPU制作的优化版本。简单介绍一下,早期的嵌入式HQ分为树莓派、x64gen、x64amd三种镜像,分别针对树莓派/cm4开发板、早期intel/amd cpu或奔腾赛扬等低端cpu,x86amd针对的是支持avx的cpu。后两个标题很有迷惑性,现在有已经不再使用了。现在的命名改成了没有歧义的sse42、avx2,依然针对早期cpu和较新的cpu。如果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么选择sse42总是没错的,现在很少能找到不支持这个指令集的电脑了。
3.2 烧录u盘
这个就不详细介绍了,注意把下载到的文件7z文件解压缩成img文件再用balenaEtcher等软件烧录至u盘即可。高端玩家可使用其他方式,这一步的目标只是获得镜像内的文件而已,用u盘容易解释清楚而已。
3.3 复制u盘文件到Linux主机
看起来不会很难是不是,这是本帖最复杂的一步,搞定这个你就成功一大半了!这一步最难的其实只是要找到u盘的盘符。先获取root权限,再执行fdisk -l,就会看到好多磁盘,识别刚才烧录的HQOS u盘很容易,一看品牌,确实是DataTraveler,二看容量,是32G的,三看是否恰好两个分区一个小的是Microsoft basid data,一个大的是Linux filesystem。
当然,要执行上述操作先要登录这台Linux机器,可以选择连接键盘和显示器直接登录,也可以ssh登录,这里就不介绍了。如果不是用root登录,而是其他用户,需要获得root权限,输入:
我也做了一回root党,主要是为了说话方便。如果你很注意账号安全,可以一直带着sudo执行后面的命令。接下来找到烧录的HQOS u盘,
- fdisk -l
- Disk /dev/sdd: 28.82 GiB, 30943995904 bytes, 60437492 sectors
- Disk model: DataTraveler 3.0
- Units: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 Disklabel type: gpt
- Disk identifier: 0E0121B2-F340-4E3C-B0C6-DE9FD467B895
- Device Start End Sectors Size Type
- /dev/sdd1 2048 54047 52000 25.4M Microsoft basic data
- /dev/sdd2 55296 4646957 4591662 2.2G Linux filesystem
复制代码
下面就要复制u盘文件到Linux主机了。首先挂在u盘到临时文件夹,之后复制,注意下面的sd*2要改成你的u盘对应的Linux filesystem分区
- mkdir -p /tmp/hqplayer
- mount /dev/sdd2 /tmp/hqplayer
- cp -av /tmp/hqplayer /mnt/hqplayer
复制代码
至此我们就把HQOS的文件复制到/mnt/hqplayer这个目录下了,u盘可以扔掉了。好吧,既然你都操作到这了我就告诉你吧,其实这步也不是必要的,直接挂载u盘就可以继续下一步,我只是太强迫症不能接受运行hqplayer时候机器上还插着一个u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