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下iBasso艾巴索最新推出的半开放式头戴特斯拉动圈耳机SR1。
开箱篇外观如图,设计语言简约复古而不失格调,银黑对比配色很显档次感。 限量发售,手上这幅的编号为NO.204。 单元进线部分的处理很有意思,MMCX接口外加单向转动锁定,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插拔寿命问题。 用料良心,做工细致。一些细节处理很下功夫。 重量略感人,官方标注不含线材420g。不过佩戴倒是没有太多不舒服的地方,压力分布均匀且耳罩异常柔软。
声音篇阻抗低至20Ω,灵敏度高达108dB,参数瞅着十分友好。一番对比尝试之后发现随身设备驱动下的声压已然能够满足正常聆听甚至绰绰有余,而与台机接驳的差距在主观上又不足以让我舍弃便于携带这一天然优势,所以这次我选择了自家旗舰播放器DX200 AMP8以及PAW GOLD捆绑AROMA A100的组合来作为参考搭配的前端——皆是我手上使用频率较高的4.4mm平衡设备。
声场规模感不算很大,与T1之流的妖物存在一耳朵可闻及差距,即便如此,由于物理构造上“耳廓效应”的存在,其宽松真实的空间感依旧是多数入耳式耳塞所无法比拟的。横向宽度与纵向深度之间的比例和谐规整,整体回放形状近圆,与此同时没有通过弱化边界的方式去刻意放大听觉上感知,包围感很是不错。乐器定位清晰准确,受限于声场体积使得彼此间隔不算很“开”,但细听之下便会发现事实上并无相互遮掩的现象出现。分离度本身还是很好的,声音有条不吝而富有层次体现。结象扎实沉稳但不凝聚过头,与HD800的那种“针尖”式锋利相比,SR1的轮廓要偏大稍松一些,线条依旧清晰,但不算特别硬朗发冲,甚至有点往柔和细腻方向偏的趋势,能量有力的同时本身不具备过强的侵略性。 (此处简单解释下何谓“耳廓效应”:多数包耳式的大耳机会在单元与耳道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从而使声音先经过耳廓集音处理然后再进入外耳道传音和增压,而入耳式耳塞则是直接捅入耳道省去了耳廓集音的步骤,两者相比较显然前者要更加接近自然界人耳的实际听音方式。)
解析力出色,信息量比起我之前便携设上备经常搭配的K712Pro来说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然而在呈现方式上却不太追求锐度与纤毫毕现,而是那种泛音稍多以致锋芒内敛听感上更加舒服易接受的路数,我个人比较认可青睐。此外,SR1的厚度和密度也相当不错,光这点来论完全可以达到越级挑战的水准,同价位里基本没有对手。动态与瞬态方面,瞬态响应及时,静若处子而动若脱兔;动态响应一般,虽说不至于到娘炮肾虚的地步,但气势上终究还是感觉差了口气,不够威猛凶狠。 三频分布。低频的量感和下潜都不欠缺,厚度保持良好,结象较为饱满,听一些鼓声时不会有那种“敲铁片”的干瘪,这是多数开放式耳机相对来说比较难以避免的一个短板。弹性不错且残响方面有增强修饰,营造出来的氛围感是宽松舒服而非凌厉生硬的,味道不算特别浓郁,但也绝非素雅清淡,比较迎合动圈爱好者的听音取向。中频修饰较多,有韵味,非监听类型。人声的位置固定稍靠前,音色略偏暖调,一把子味精撒进去,棱角微平而齿音回收,柔美醇厚有余但清丽纤细不足,相对来说男声的演绎要优于女声~高频细节保留完整,不存在严重涂抹柔化的痕迹。亮度和延展性俱不是特别亮眼,有点泯然众人矣的意思,倒是不拖后腿。优点是比较温润顺滑,不干亦不刺,较为耐听。 于是,SR1的声音总结下就该是这样的:韵味较足的流行向调音与同价位里拔尖的硬素质表现;整体框架不算很大,但五脏六腑俱全且不紧巴局促;信息量、厚度、密度、宽松自然的听感以及耐听程度均为其优势所在,动态则相反。当然这里也要必需加上的一个前提就是随身设备驱动下,事实上上台之后的改善还是比较可观的。搭配方面比较适合风格偏素一些的前端,可与自家的DX200 AMP8组成CP套装,二者十分契合。 “有没有那种便携设备就能推得不错,上台式之后还有潜力可供挖掘;素质本身不差,听流行歌曲又不至于一脸冷漠严肃的耳机呢?”
这样的问题如果发到贴吧论坛里估摸着十有八九会被喷到很惨,然而事实上这才是广大发烧群众所面临最为迫切解决的需要,亦是诸多音频厂商努力发展的方向。时代不同,对于现如今的年轻烧油来说,能有一方自由的空间去摆放台式器材着实不易,况且生活节奏如此快,又能有多少闲暇可供平心静气的认真听歌呢?以此为背景,作为艾巴索涉足大耳市场的第一款产品,SR1的各方面表现还是比较完整成熟的,由外到内都不存在明显短板,再考虑到3288RMB的售价,我个人主观上秉持非常推荐的态度,并打算将其作为主力设备之一长期使用下去。所以,后续如有新的感受也会持续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