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3|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客观分析器材,科学分析需要列举数据、案例和有可重复的实验结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9 21: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gungnir21 于 2017-12-29 21:42 编辑

这里单独开一个帖子,看到有帖子在说直推和上解码、耳放其实就是调音的区别。
本来以前我也曾相信这样的观点,但是我自己后面通过对比,得出了以下可能不成熟的结论。分享给大家吧。

所谓科学分析,必须要有数据,有案例,而只有数据和案例才能支撑起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
另外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必须有可操作的,能重复性、统一的实验结果。

我最早入门时也是看到很多大神写的文章,看的自己云里雾里。直到自己烧到了一定的器材后,我说下自己不成熟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像声场、声音密度、低中高频的悦耳程度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声音要素,你的听音喜好刚好与某位大神的差不多,所以你会觉得他说的都非常准,会获得你的认可,但另一个和你听音观相悖的人却觉得他是“枪手”。
所以,我认为评判一个器材好听不好听实在是太主观了,在升级了几次设备后,如果遵循科学分析的理论,必须先放弃对“主观听感”的评级。
那么,如果不管器材是否你认为好听?只管这器材上理论好听。就必须要看数据、看案例、能让所有人反复进行相同步骤的实验并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认为“失真度”是评价一个器材理论好坏的重要标准。我的理解,通常失真度越低,则器材的还原能力越好。

首先,数据就是每家厂商都基本会标出器材的失真度,这是一个可量化的数值。
其次,可以找到很多失真度非常低的器材,普遍听感更好的案例(后文有详解)。
最后,进行以下步骤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无法从音色上辨别失真度的高低,但是可以从声音的细节丰富程度上辨认器材的还原能力。

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实验耳机:T90
实验曲目:The Bartered Bride - Overture
实验器材:
1 电脑直推
2 电脑音源 + ap2 + hugo1代
3 电脑音源 + weiss int 204 + weiss dac 202 + 声韵金牛座2
4 电脑音源 + 凯音66

直接跳到曲目4:00之后,并听完。
不谈主观听感,只辨认在4分钟后,你能听到小提琴有几个声部在同时响起,每个声部是否能听清,然后再辨认鼓和小提琴同时响起后,有多少个声部,反复聆听对比。
得出以下结论:
在weiss那套设备下,小提琴和鼓的声部能听到的最多,并且最清晰,能听到3重小提琴再不同声部一起混合出声(抱歉,理工男没有学过音乐,不知道怎么表达),而鼓左右各有一个声部。
其次是ap2那套设备,小提琴声部基本与weiss差不多,但鼓分辨不清楚
之后是凯音66的设备,小提琴只能听到两个声部,分的不清楚,鼓分辨不清楚。
之后是电脑直推,小提琴和鼓混在一起,能听到音乐在响,能听到小提琴程波浪形状一波一波涌过来,但是无法分辨小提琴声音的几个声部。我相信,大多数人只要无耳疾,心中会默数,都能大致的分辨和计算出有多少小提琴的声部再响。所以这应该是个可以在不同环境下,用类似设备听类似乐曲的可重复性实验。

如果结果相同,那么可以得出推论,失真度可能与声音表达出的细节多少有关。
因为int204和hugo都是采用自有算法,降低了失真度的数据,而凯音66采用了标准的算法,基本与普通设备齐平,而电脑没有采用特定的算法,只经过内部芯片的计算输出模拟数据,所以失真度最高。
当然,这不是一个真正严谨的实验,所以不具备科学分析上的严谨结果。但虽然从数据逻辑上无法严谨,但当样本数较大时,可以从相似案例上取得一定的可能性推论。

感兴趣,又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试验一下你自己的不同设备,必须有不同的失真度数值,并尽量使用逐渐降低失真度器材的组合。
我自此试验后,不再相信电脑直推和购买的器材其实声音是一样的,只有调音不同的说法。因为失真率越低,我能听到的细节还原越到位。
而器材的昂贵与否和听感好坏是否有必然联系则我目前无法证明也没有可靠的数据,但我相信失真度越低的器材,可能会让你听到更加完整的交响乐。
另一个案例就是使用weiss int204界面加在任何解码上,都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声音密度的说法。这个案例在论坛里很多大神的帖子里有体现。

只是,真的不要在无数据、无案例、无实验的前提条件下,还要以科学分析的名义,主观的认为增加台式设备就只是调音不同来忽悠大众的,也许个别厂家是忽悠,但是那些能在hifi领域生存多年的著名厂家很少有忽悠大众的。因为大众没真的没有那么傻。
全部烧友中,也不是只有你一人醒着。

42
发表于 2017-12-30 17: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本帖最后由 笨鸟先肥 于 2017-12-30 17:10 编辑
szcqcc 发表于 2017-12-29 22:17
测失真的设备很贵的,业余条件都没这个条件,业余测试方案可能仪器的误差比测试对象的误差还大,没啥意义 ...


  "测失真的设备很贵的,业余条件都没这个条件"


  这个说法有点过了,  AP2700 的 AK5394 在 E-MU 1616 里面就有采用。

  这也是数吗多为什么用一个音频界面来做测试。


   RTA 软件现在也越来越容易得到,  ARTA,  TRUE-RTA,  ROOM-EQ-WIZARD  等等,  甚至当年的  RMAA 都可以用。


   只是说会看数据的人要不长大了, 要不走了, 要不自己开厂了, 留在这打嘴仗的就剩些残兵游勇了。

   看看以前的讨论

    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7359&extra=&page=1




        RMAA    加上一个 便宜的万用表, 例如图中黄色的那个就好了。




      


乖乖汪星人来汪2声  @钱先生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怎样才配玩呢 --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http://www.hd199.com/thread-1618587-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7-12-30 16: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门头沟
本帖最后由 kotaku001 于 2017-12-30 16:31 编辑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16:24
再说一次,音频功放是很low的技术,稍微有点专业技术的厂家都能做出零失真,你要坚定认为手机low我不阻止 ...

你懂什么叫相对么?第二套是相对最好的那套low,相对宇宙第一的手机直推不知道high到哪儿去了。。
别跟我说什么人耳听不出来,你不是耳朵聋了就是心瞎了,据我观察多半是后者。。因为你压根没听过什么像样的东西,全是脑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7-12-30 16: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kotaku001 发表于 2017-12-30 16:15
高保真不就是高度还原现场?声部、乐器分辨的很清楚是失真,所有乐器糊在一起倒是保真、正确的了?难道现 ...

再说一次,音频功放是很low的技术,稍微有点专业技术的厂家都能做出零失真,你要坚定认为手机low我不阻止你,我只关心为何第二套方案价格不菲为啥还是lo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7-12-30 16: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门头沟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15:53
那么我们就认为int204是无人耳可辨识失真的标准设备,结论就是2 电脑音源 + ap2 + hugo1代
很烂,达到 ...

再高端的器材也不能完全还原现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当然听起来不一样。。
越往低端走失真越厉害,最low的手机、电脑直推就是失真最厉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7-12-30 16: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门头沟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13:55
态度很端正,但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楼主的标题看出来他主张保真,但他几套设备又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哪套才 ...

高保真不就是高度还原现场?声部、乐器分辨的很清楚是失真,所有乐器糊在一起倒是保真、正确的了?难道现场都是糊在一起的声音?什么逻辑。。
楼主用实验说明电脑、手机什么的失真是最厉害的,越高阶的器材还原度越高,你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7-12-30 15: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台州
gungnir21 发表于 2017-12-30 15:40
int204失真率最低,能听到最多细节。麻烦看完再回复好吗?原文哪里有写过听感二字。int204的失真率已经低 ...


那么我们就认为int204是无人耳可辨识失真的标准设备,结论就是2 电脑音源 + ap2 + hugo1代
很烂,达到了人耳可识别的失真,这套设备也不便宜吧,不应该这么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5: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15:05
那么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听感最好的最保真吧,如果将来你发现有一套天价设备比你的听感更好,那是否意味着 ...

int204失真率最低,能听到最多细节。麻烦看完再回复好吗?原文哪里有写过听感二字。int204的失真率已经低于aes线理论能传输的最低失真率了。我也是被气晕了,我真的不该和你说这些,我错了。别回复了,让这贴沉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7-12-30 15: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ungnir21 发表于 2017-12-30 14:57
我列举的器材是在给你讲解试验步骤,意为你也可以通过几套失真率不同的器材来尝试是否可以听到更多细节。通 ...

那么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听感最好的最保真吧,如果将来你发现有一套天价设备比你的听感更好,那是否意味着现有这套设备的失真达到了人耳可辨识的恶劣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7-12-30 14: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ebegebe 发表于 2017-12-29 22:47
inner每个耳机摘下放上测量五次频响曲线,开放式50-10khz的误差基本在0.5db之内。甚至每次故意放在假人头 ...

不只0.5db吧,你看最近测得focal clear在6khz可以有10db的摆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4: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我列举的器材是在给你讲解试验步骤,意为你也可以通过几套失真率不同的器材来尝试是否可以听到更多细节。通过这样的可重复性实验,看是否得出相应的结果。这没有夹杂我个人的逻辑观点。在科学分析领域这是通行的标准。所以不存在任何逻辑错误。如果你认为有逻辑错误,只是你他不符合你自己的主观观念而已。不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大成大众的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7-12-30 13: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angda0min26 发表于 2017-12-30 12:41
写得有理有据,有分析,有结果,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大赞~

态度很端正,但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楼主的标题看出来他主张保真,但他几套设备又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哪套才是失真最低的标准声音,我其实懂发烧存在既合理的道理,总有人对文学敏感对逻辑不敏感,总有人信仰标准的声音不好听并乐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7-12-30 12: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惠州
写得有理有据,有分析,有结果,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7-12-30 12: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惠州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00:27
好,等你,可能有点意思

坐等大神实验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7-12-30 09: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台州
nosounds 发表于 2017-12-30 08:46
事实是区别太大,我们听得出,你听不出,希望先证明你的听力正常,要不然我们在讲ABC你偏说是汉语拼音, ...

卖器材的本来就在靠文学生存了,有500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7-12-30 09: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台州
钱先生 发表于 2017-12-30 08:56
你永远也不可能让一个装醒的人入睡,人家吃了黑客帝国的蓝药

谈不了技术和逻辑,只能谈哲学和社会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7-12-30 09: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台州
nosounds 发表于 2017-12-30 08:55
你觉得sony和飞利浦的低端机一样?其他的我都不提了,这两家是搞了很多所谓的行业标准的
即使是技术小白 ...

电器方面我是相信Sony,电声方面并不怎么认可Sony,只是偶尔有点神来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7-12-30 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sven 发表于 2017-12-29 22:50
你看,你是叫不醒装睡的人的。

你永远也不可能让一个装醒的人入睡,人家吃了黑客帝国的蓝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7-12-30 08: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本帖最后由 nosounds 于 2017-12-30 09:00 编辑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01:41
你反驳不了越是听不出区别越趋近标准,越是听出区别总有一个是明显失真,这叫逻辑,不是理论。遗憾的是所 ...

你觉得sony和飞利浦的低端机一样?其他的我都不提了,这两家是搞了很多所谓的行业标准的
即使是技术小白,只要听得多些,都知道sony的低端走的是动次打次风格,你不会连动次打次都听不出来了吧?

要不我们还是回来讲讲纯理论吧,从职业上,我搞检测的,也制定过标准,可是这标准执行起来老难了,大家都是嘴上好说,执行起来天差地别,你教教我如何去约束其他人一定按标准行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7-12-30 08: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本帖最后由 nosounds 于 2017-12-30 08:47 编辑
szcqcc 发表于 2017-12-30 01:41
你反驳不了越是听不出区别越趋近标准,越是听出区别总有一个是明显失真,这叫逻辑,不是理论。遗憾的是所 ...

事实是区别太大,我们听得出,你听不出,希望先证明你的听力正常,要不然我们在讲ABC你偏说是汉语拼音,然后吵吵大家念错了,这有意思吗?

如果hifi讲标准,这些卖器材的早就倒闭大部分了。
你跟我们讲标准没用,要想惠及普罗大众,你该去给那些器材厂商上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18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