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0 17: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日本
沉迷后级已无法自拔的STAX
在SRM-T8000开声的一瞬间,hat马上开始意识到了,尽管我不是没在家用过LL2,BHSE,也不是没听过WES和T2等等“中等价位”的静电耳放(好吧对比香格里拉,次奥,和MSB Select咯),009的等级很明显地正在向我此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境界前进。SRM-T8000上来让我感到的那出色的巨型框体,表达细节的那份游刃有余与清晰度,都可以说都是hat前所未听过的。而在这里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可以单独拿出来说一说,那就是背景在“无”之处,那让人出奇的安静感。对于器材等级hat信奉的一点就是,当你去欣赏新的器材的时候,发现在背景没有声音的地方进一步沉寂下去了,那么你才可以说,这两个器材并非处于一个等级。因为这直接关乎到乐器们的分离感的问题。如果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那就并不是所谓的跨级。而SRM-T8000,把我对009这副耳机的理解,再一次推上了新的高度。这是目前我所接触过的静电耳放都毫无疑问并没有给我带来过的感受。
但是说到这里,有些人也许马上就意识到了:等等,hat,从你系统来看的话,这对比的并不是SRM-T8000 vs 你听过的静电耳放。而是Krell Evolution Two+SRM-T8000 vs 你听过的静电耳放吧?昨天群里一位朋友来hat家试听SRM-T8000,也是马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Krell Evolution Two四分体定价便要四万美金,就算全买二手,这样的单声道单供电前级算上两根Hiend电源线也要20万人民币以上才能开声了,这还再加一对丝带奥丁2平衡xlr来桥接的,如此奢侈的配置,对普通一体静电耳放未免也太不公平。
是的,这几天在敲碗催搞的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想知道SRM-T8000在前级下表现如何的,另一类是想知道SRM-T8000本体自己如何的。如果你马上意识到了这问题,说明你们都有特别意识到前级的存在。包括我在家用过的另外两台静电耳放BHSE和LL2,以及普遍的市面上量产型静电放大是不能接前级的。时不时会有发烧友跳出来说,BHSE,或者动圈耳放接前级提升也很大。但是Hat得再澄清一次:并不能。不信你可以去试试,这样搞,指望提升太需要缘分了。
当然从声音的原理上来说,当然就算你把n台前级串联起来丢进合并功放同样是会出来声音。但是普通的静电耳放,和STAX,MSB的后级耳放设计思路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而这个区别显然,并不是仅仅在于你动手强不强,能不能把你手上的BHSE或者MEGATRON的电位器给短路屏蔽了这么简单(笑)。有经验的发烧友就知道,这样的声音你听五分钟十分钟,可能觉得这样的声音好像在某些地方得到了上涨。动态和密度可能一时间强行抓耳朵了,但事实上当你听超过一段时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声音是非常不健康的,也是非常虚的。
所以,第一回合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非常公平的较量。既然STAX选择了走二级放大模式,当你以正确的方式地去装备着使用它的时候,它当然是趋向于无穷强大。
STAX这次把这个bypass功能直接做在前置面板上而不再是727/717那样在内部,似乎就好像是在露骨地秀自己那随意的音量控制模块有多糟糕。事实是即使你不接前级,拿解码器的电平控制来操控音量(不少发烧友亲切地称这个是解码的自带前级),这台SRM-T8000在连续切换bypass的前后的区别仍然明显比727和717的bypass切换还要大。也就是抛开前级不说,哪怕你的解码器就带有音量控制的功能,SRM-T8000的bypass开关也没有任何理由给关上。
所以,STAX这次看起来,从一开始就在费劲了脑筋去制作一台优秀的纯后级。
*至今有些人觉得STAX耳放的bypass是与跳过它重要的前级模块之类的,或者觉得STAX只跳了电位器是二次前级。前者认为5万人民币买一台耳放,bypass了前级不是少了2万5?好浪费资源,后者觉得STAX怎么做这么逗逼的二次放大设计。这其实都是完美的误区。我们可以类比一下MSB给自己那20万人民币的Select纯后级静电放,假如MSB加入成本998块人民币的音量控制模块,再往前面加个bypass开关,其实就是一个道理。MSB也完全可以出一个这样的版本的静电“一体耳放”:后级版20万售价+998成本+9万9000工本费合计仅售不到30万人民币来满足消费者。可是MSB不同于STAX,他们并不顾忌定价问题,Select耳放就是给Select用户买来当玩具的,这种产品不需要考虑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关于这个,hat特意专门和STAX的工程师讨论过这个问题。铃木先生倒是很诚实,似乎还很自豪地回答说:没错,SRM-T8000自身整个一台机子没什么前级的说法,设计初衷就是bypass接前级的。因为日本很多玩家都是前级流,所以STAX甚至收到了大量来自日本玩家的请求说设计一台bypass的SRM-007TA。最终SRM-T8000看起来就是回应这种期望下研发的“后级耳放”。也难怪日本玩家像是疯了那样抢SRM-T8000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