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9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录历程(III)寻找声音的故事 之 浅谈小不点DP_I(12.20完成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9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
浅谈小不点DP_I

前言:
这里要感谢杨老师提供小不点DP_I样机给我试听。之前也接触过杨老师的作品,主要是胆耳机放大器类。其实早在5年前,我自己就很喜欢胆放,除了因为它像灯泡般可爱趣致的外表,当然少不了它温润厚实的声音表现力。但因家庭原因,一直没有购入台式胆放大器。也没有向耳机,音响这一领域迈开自己追求的步伐。

时至今天,收到DP_I的样机已经有一段时间。小不点刚到手时,还不怎么去细听,因为那几天都在忙着写另一片SONY耳塞的听感,后来听感完成了,大概就是这个星期吧,我开始放心思去慢慢了解这款播放器了,近一周,我 一直以小不点DP_I作为主打播放器。才与之形影不离。原来发现,小不点除了样子敦厚一点,其他都挺好的。尤其是它的声音素质方面。








而这次也很幸运,借来了一台SONY的PCM-M10录音笔进行对比,这里特别地感谢借PCM-M10给我试听的一位论坛兄弟 乌吧吧。PCM-M10在我这里已经呆了一段时间了,我想,等我这篇文字完成后,下次问他借器材,他肯定不敢借给我了。哈哈。PCM-M10是一台结合随身便携性及音乐性的器材。有一定的声音素质,且体积可以让捆绑党接受的设备。

正文部分会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谢谢。


正文:
这次听感选用了以下器材:
播放器:DP_I / 新耳放卡(by小不点)
    PCM-M10 (SONY)
耳塞:ME10-EX(by WIDING)
   ER4B(Etymotic)
   MG-LJ05ES(by 牙仔)
   MDR-E868(SONY)
   
耳扩:STB3-Pro-V3(by僵尸)
   AMP-10(by WIDING)

首次选用两条耳塞作听感分享,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选用的两款耳塞。

ME10-EX:
这是一条综合素质相当高的耳塞,只要前端驱动力足够,且有一定素质,ME10-EX基本能适合任何音乐类型,对音乐的适应性相当强。特点是,声场宽广,整体分析力优秀,三频平衡,声音的润泽度良好。但因对前端音源有一定要求,所以在音源的选择方面有自身的要求。但推好的ME-10EX,绝对是一款相当优秀的产品。

ER4B:
相信不用我过多介绍了,这是陪伴着我时间最长的耳塞,也是我最喜欢的耳塞之一。ER4B拥有良好的全频解析力,声音通透明亮,所表达出来的背景漆黑干净。在良好的前端下,ER4B三频平衡大气。也是最满意的一单元动铁耳塞之一(另一条是ER4S)。

MG-LJ05ES
这是一条完成度极高的手工耳塞,可以说是ME10-EX的前身。但未被量产。阻抗和ME10-EX一样,声音素质与ME10-EX同级,由于声音染色少,低频量感不多,高频延伸极佳,细节丰富,声场平坦,所以在播放古典音乐有较佳的效果。这也是现在的第一主打耳塞。音乐味较ME10-EX淡,对音乐适应面较ME10-EX窄。

MDR-E868
这条SONY“8”系列的次顶级耳塞,采用蓝宝石振膜,能回放出清晰通透的声音,低频量感少,速度快,中高频信息量高,是一条适合小编制及女声播放的耳塞。因为停产已久,加上不是“8”系列的旗舰,所以没有被很多人所传颂。但也因为声音别树一格,所以这里特别地选用了MDR-E868作为这次试听分享的其中一员。

另:也因为ME10-EX需要回收重新升级,所以要赶在回收之前完成这篇听感。同时也想感受一下,ME10-EX和小不点DP_I的配合能否擦出火花。所以这里才选用ME10-EX作为听感分享的主打耳塞。另外两款耳塞,也各选一首音乐作品分享给大家。谢谢!

【PART 1】
(一)<绿袖子>

带给大家的第一首音乐是,属于Vaughan Williams的作品<绿袖子>
这是一首英国的民谣改编的。其实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应该对此曲并不陌生。这是一首旋律略带忧郁清雅的乐曲。由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Neville Marriner(内维尔-马利拿)指挥。
选用耳塞:ME10-EX
选用耳扩:STB3-PRO-V3

PCM-M10:
经过反复试听后,给我感觉是,当时用MDR-EX1000听,PCM-M10给我的感觉不错,尤其是直推。今天再一次试听,但手上的耳塞改变了,ME10-EX整体素质比MDR-EX1000高,尤其是全频解析力及声场。毕竟是高阻耳塞,所以这次选ME10-EX试听的全曲目,听感分享只能采用耳扩搭配。PCM-M10配搭ME10-EX感觉声音的力度感稍稍不足,声音略偏软,密度感不及DP_I。声场横向宽度不及DP_I广。开端的笛声,PCM-M10的空气感良好,笛声的金属质感很强,弦乐声音略偏薄,密度感再没对比的情况下良好,但当两台播放器AB之后,PCM-M10声音的密度感就比下去了。弦乐和管乐的齐奏时,乐器声音的分离度良好。录音声场在未做比较时属于较宽松的等级,当AB之后,两者声场宽度及深度都达到良好的水准。乐器发声点定位略靠后。三频衔接良好,低频量感不多,力度感一般,有较佳下潜,低频收放速度一般,中频润色不多,但AB之后,感觉密度感一般,高频细致且有较佳的延伸,但中高频衔接处作了一点衰减。

DP_I
两款设备在整体分析力方面都相当出色,DP_I的声音解像和定位较佳,乐器声音的线条感及层次感较PCM-M10更鲜明一点。声音通透且细节丰富。AB后给我感觉DP_I对声音的收放速度控制力较PCM-M10更出色些。尤其是低频方面,DP_I低频更加干脆,下潜深且量感适中。比较之下,PCM-M10的低频偏软了。中频方面,DP_I的中频润色要较PCM-M10多,中频温雅和润,这个估计得益于它的耳放卡,我手上这款新耳扩卡,中频的润色较之前老卡多。高频方面,彼此都能做到高解析且听感疲劳度较低。横向声场及纵向声场两者实力相当。正如上面所说,DP_I的中频会略为突出,所以提琴的声音及长笛的声音都较PCM-M10靠前。声音分离度,两者都有上佳的水平,但乐器齐奏使,PCM-M10声音表现有点飘,相反DP_I却下盘沉稳。两者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于低频的力度感及中频的声音风格。其他方面这首曲里面彼此差距不算大。

小结:
小编制室内乐而言,两款播放器都有良好的表现。细节感丰富,解析力良好。只是密度方面PCM-M10会稍微逊色。声音润色方面,PCM-M10也稍不及DP_I。但还好,两者都不算重口味的那类型。DP_I三频均衡,声音润泽度较佳。声场方面,由于是室内乐,场感宽深度会比一般流行录音强,两台播放器对场感的反映都很到位。较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声音的低频表现方面。

(二)Gold und Silber, op.79

这是一首大编制的音乐,属于圆舞曲一类,选自BMG出版的DAS WALZER-PARAD
选用耳塞:MG-LJ05ES
选用耳扩:STB3-PRO-V3

PCM-M10
这首大编制的乐曲,聆听所带来的感觉和前一首差异较大。而且大编制乐曲,对器材的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记得在聚会时略略比对了一下PMC-D50和PCM-M10,两者中,前者更适合古典音乐的播放。PCM-M10听感更舒适,较适合流行音乐。PCM-M10在演绎大编制乐曲时,声场不算太宽,乐器的细节感良好,但乐器齐奏的时候,感觉场面稍微有拥挤了。比较之下,结像力稍稍不及DP_I准确,高频圆顺且延伸良好。中频密度感尚可,但当两台播放器比较之下,PCM-M10的声音密度不及DP_I。低频方面,PCM-M10有一定下潜,但力度感不算强,在两者比AB较下,PCM-M10低频稍稍偏软。声场宽度及深度与DP_I之间比较,两者实力相差无几,PCM-M10稍稍平坦一点,或许和它的中频相对直白有关。整体解析力两者算是旗鼓相当。听感上差距较明显的,在于低频的力度感方面。

DP_I
大编制乐曲,DP_I在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方面同样不逊色,我手上的DP_I是新卡,据DP_I用户们所说,新卡比较适合人声,但后来老卡到手才明白,LINE OUT是与新卡老卡没什么关系的。DP_I在动态方面,感觉仍未能把乐曲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神韵发挥到最极致。仍有一点点舒展不开的感觉。乐器齐奏时,稍微有点繁乱。条理性和PCM-M10水平相约。恰好地,而PCM-M10感觉更擅长于流行乐一类,对这类大编制古典,PCM-M10稍稍有点力不从心。而DP_I,算是可以应付这种大棚音乐,起码在营造出来的氛围上,是可以让我接受的。在两者比较之后,DP_I在低频烘托方面,会稍优于PCM-M10,高频延伸两者相差不大。两者高频都不属于飚捍型的一类。但高频不乏细节。PCM-M10高频的听感方面,金属感稍稍强些。中频方面,PCM-M10相对直白些,DP_I的中频较为温润。小提琴更为柔润亮泽,听感上AB比较之下,PCM-M10略微偏干而已,两者差距不算太大。低频方面,两者区别在于,PCM-M10低频略微偏软,这点,在倍大提琴奏乐时即能感受到。DP_I低频力度感较佳,量感方面,两者都不算过。声场及空间感,DP_I与PCM-M10都在伯仲之间。PCM-M10横向声场略略平坦一点,但声场宽度两者差距不明显,纵向声场却较DP_I略微逊色。空间感彼此相距不大。音乐整体的细节感,两台播放器都有较佳的表现,而且彼此之间的差距不大。

小结:
两款播放器在这个环节中似乎都变现得不算太理想。或者不能完全归咎于播放器。耳扩,耳塞也要考虑进去。而这里的MG-LJ05ES配STB3-PRO-V3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听感分享里,算是一个新的配搭。之前听过老朋友的新耳扩,感觉更适合推ME10-EX。尤其是大编制的音乐。不过,一直习惯了STB3-PRO-V3,也只能在这里起用它作为首选。这首歌里,在乐曲群奏的时候,两款产品在声音分离度及条理性方面都稍有不足。尤其是达到最大动态的时候。PCM-M10低频力度感相对较弱,烘托略为不足,从而使得动态变化时,音乐的那份澎湃感觉未能充分体现。声音整体略微偏软。大编制,两台播放器都没有占到什么优势。

(三)<楼上来的声音>----张学友

带给大家第三首歌是属于张学友的一首流行曲---<楼上来的声音>。属于2001年的一张广东话专辑《天下第一流》的第一主打歌。歌曲属于节拍轻快的歌词却略带压抑的感觉。

特别地,在老朋友那里拿到最新的耳扩AMP-10的完成版,加上STB3-PRO-V3没有带着身边,所以,接下来的曲目,将采用这款新耳扩作为试听的耳扩。
选用耳塞:ER4B
选用耳扩:AMP-10

PCM-M10
选这首歌作为流行音乐分享,除了因为喜欢张学友的歌之外,这首歌我觉得无论歌词及旋律,都不错。而且张学友的演绎,能让聆听者贴切地体味出歌词及歌曲所表达的神韵。正如先前提到的,PCM-M10声音的金属质感不错,但其实它的数码味并不高。PCM-M10下的吉他很有质感,尤其是开端的一小段。弹弦,钩弦及扫弦,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能清晰准确地让聆听者感受到。第一段基本是人声和吉他的配合。PCM-M10对于声音的定位及分离度都做得不错,人声略靠左前。吉他较人声偏后,在右后方出现,但在第一段高潮处,另一把吉他则出现在左前方,位置基本与人声平行。这里特别留意一下人声。PCM-M10的人声不算染色明显的那种,配合ER4B,感觉还是不错。人声的厚度适中。第二段,加入了bass,PCM-M10下的bass量感不算多,有较佳的下潜,而这首歌所反映出的低频,力度感不像上一首歌那般略偏软了。最后高潮部分的几下bass,在没有AB比较的时候,听感是不错的,AB后,感觉PCM-M10的低频下潜仍有待提升。力度及量感都稍逊于DP_I,收放速度则可圈可点。最后是声场部分。这首流行乐的录音声场不算很宽,听起来就明显感觉到在录音室的感觉。PCM-M10声场虽不算很宽,但没有压抑的不良感觉。整体听感是比较理想的。

DP_I
开端的几下吉他声,DP_I的听感较PCM-M10稍稍温润,而且有点点模拟声的味道。吉他手扫弦,钩弦的动作同样清晰。人声部分较PCM-M10稍稍靠前一点,人声的润色较PCM-M10好,但不及PCM-M10直白。声音密度感稍高于PCM-M10。同样地,和PCM-M10一样,吉他及人声的定位都十分清晰准确。声音的结像力两者实力相当。略为不同的是,DP_I所表达出来的吉他腔鸣音会较PCM-M10稍稍重一点。这里值得细说的是第二段,第二段高潮加入了低音后。DP_I与PCM-M10之间低频的差别开始可以慢慢地反映出来了,DP_I的低频下潜会更加出色,而且低频力度感会较PCM-M10强,量感也较PCM-M10多,两台机器的低频收放速度相当。而最后高潮部分,沙锤的比较,两者在细节上都能很好地反映出沙锤每一下节奏强弱的变化。比较之下,PCM-M10会略偏暗一点。声场部分,两者声场差距在这首歌中,不算太大,DP_I的声场宽度会略微宽了那么一点。而这首流行乐,录音的声场整体上不算太宽。

总结:
还是在于低频部分,DP_I的低频量感及下潜都会略胜PCM-M10,声音较为温润,尤其是人声部分。PCM-M10声音更直白一些。在低频方面,两者的差别还是相对明显的。DP_I低频力度及量感都比PCM-M10更充足些,两者的低频收放的速度都不算慢。速度感都不错。低频下潜方面,DP_I会较为优秀一点,如盲听,PCM-M10的低频也已经不错了。整体上,两者在流行音乐这个环节,都有良好的表现。

(四)让我想一想
带出的第四首音乐,属于一首带着魔岩音乐风格的歌曲,属于陈绮贞初出道的作品<让我想一想>选自陈绮贞的国语专辑《让我想一想》。
陈绮贞的声音,属于那种轻柔纯美的类型,有青春女生那种清纯甜雅,但这首音乐的风格却有一点偏向于摇滚风格。是一贯魔岩的风格。配合陈绮贞的这种声线,其实也许有些朋友会觉得别扭,但这里我却觉得是一种挺有创意的组合。
选用耳塞:ME10-EX
选用耳扩:AMP-10

PCM-M10
吉他,电吉他,低音吉他,鼓,贝斯,keybord这些乐器组成了这首歌的音乐伴奏主体。歌曲的前奏就是贝斯,吉他与电吉他三种乐器作为先锋。PCM-M10所反映的乐器声音,虽润色不多,但这首歌中,也不能算干,听感和质感都不错,乐器间的分离度良好,能清晰辨别出三件乐器及其声音比例,距离,定位等分布。这首歌里,不再觉得低频略有不足的感觉。或许是和录音有一定关系。但或许是音乐文件的问题,这首歌低频仍有一点点硬。乐曲第一节末端及过度段的那小节手鼓的声音,虽然分离度是不错,但略微偏干了。贯穿整首歌的电吉他质感很强烈,木吉他的腔体鸣音不算多,但回收的速度也不算很快,能较好地表达出木吉他独有的味道。人声部分,陈绮贞的声音湿润度刚好,声音比较中性。这个应该也得益于ME10-EX,毕竟ME10-EX的中频会比ER4B及MG-LJ05ES稍稍温润些。中高频在这首歌中不是什么亮点。这里也就没什么可谈了,声场上,通俗流行类的录音声场本来就不宽,在这套系统下,也就那样了,声场不算平坦宽广,但亦未至于狭窄细小。乐器的定位及与人声间的分离度基本让我满意。这首歌让我刮目的是,这套组合,播放这首歌,听感不错,除了低频轻微有一点偏干之外,其他部分都感觉良好。

DP_I
DP_I给我的感觉是,声音略较PCM-M10活泼点,跳动感略微强烈些,但以上这些,都不算什么明显区别。差距不算太大。同样地,比较刻意地对比了前奏部分。发觉在吉他扫弦这个动作上,在DP_I的演绎下,扫弦的力度会稍稍轻一点,两台播放器的细节基本是一致的,PCM-M10扫弦的声音相对略略明亮一点,力度感稍稍强一点。DP_I则相对轻柔些。贝斯的强度,DP_I略较PCM-M10大,但低频未至于过量。低频的弹性好,力度足,且有较佳的下潜。人声部分,DP_I会相对湿润一点。在这首曲里,这套器材配搭,PCM-M10的人声会相对中性一点。到了第一段末端,特别再次留意了一下过渡段部分,手鼓干脆利索,但没有PCM-M10那般略偏干。电吉他的质感与PCM-M10相当。但密度感稍稍较PCM-M10高。高频这里同样不作比对,这首曲能达到高频部分的段落基本没有。最后对比了两台播放器的声场。说实在,两者的声场都不错,而且彼此的横向宽度都实力相当。DP_I在声场的纵深方面略略优胜一点。但差距仍不算明显。整体上感觉DP_I在配搭这套耳塞及耳扩,播放这首歌,会比PCM-M10温润,但对于陈绮贞这种风格的人声,其实PCM-M10或许会更合适一点。

总结:
两者又再一次让我审美疲劳了,其实两台播放器都很出色,特别在通俗类乐曲方面,不管男声或女声,都有上佳水准,两者区别仍在与低频和密度方面。但因为PCM-M10的人声相对直白一点,所以在这套组合及聆听这首音乐的前提下,我个人觉得PCM-M10听感会更加适合些自己。人声相对中正平和一点,DP_I的人声密度感虽略为优胜,但人声略偏甜。如喜欢人声略为和润的朋友,或许会选择后者。乐器的演绎方面,两台播放器都带来高水平的演出。DP_I密度好,质感稍强。PCM-M10相对平直,但高频声音略略带金属质感。喜不喜欢,好与不好,真的要看聆听者自己的口味。

【PART 2】
第一部分已经完结,接下来是听感分享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比较两台播放器的耳机输出(PHONE OUT)部分。
选出的第一首音乐,相信老一辈的朋友都很熟悉的一首歌,虽然是一首香港流行乐,但我自己很喜欢。也是儿时经常听的一首歌。温拿的经典作品<千载不变>。选自《宝丽金88极品音色系列-温拿》。很特别地,原来这张号称用24bit技术重新处理原录音母带的CD,在1998年出品的CD,居然采用我个人最喜欢的ADD格式制作。这个和其他的同系列CD碟不同。ADD制碟方式,即模拟录音数码混音数码制碟,虽然前期录音母盘仍采用模拟介质(磁带),但制作后期采用数码处理,ADD模式结合了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的优点,使音乐除了保持录音原本的清晰度,也能保证聆听者拥有良好的听感。是模拟与数码结合的平衡。

器材:
耳塞:MDR-E868
音源:DP_I(新耳放卡)
   PCM-M10
   
PCM-M10
咋听真有点以前模拟设备的感觉,PCM-M10听流行曲的感觉实在不错。耳机输出口听感上和LINE OUT接耳扩还是有一定区别,人声不再像先前那般直白,且带一点干涩。但整体上,中频染色不算明显。由于歌曲是1988年推出的,所以无论是乐器或人声,录音方面,数码感都不强。从鼓声,电子琴,到电吉他等等,细节都不错,但声音颗粒感不明显,听感有顺自然。这里还特别地比较了一下CD,感觉EAC抓轨的WAV文件在中高频处有点毛躁。齿音控制略较CD原盘差。盲听时,我个人感觉PCM-M10配搭MDR-E868听男声不算薄,也不算厚,刚好。只是低频下潜一般般,但这和耳塞及录音也有一定关系。高频也是适中,不算过亮。比较之下,PCM-M10的中频密度稍不及DP_I,但人声距离感相对DP_I略近。低频方面,这首歌所反映出来的,两台播放器低频都不过量,且均有较佳的质感及下潜。直推的低频其实不算差。AB之后,PCM-M10低频的下潜稍弱于DP_I。横向声场略较DP_I窄,但声音不算紧绷,听感仍算宽松自然。

DP_I (新耳扩卡)
说实在,其实两台播放器的差距并不算太大,整体听感上,DP_I其实相对较为冷静一点,PCM-M10听流行曲真的不错。有自己的特色。DP_I声音的结像会相对好些,量感不多,人声质感不错,尤其是这只专为聆听人声开发的新耳放卡(DP_ I 耳放卡II)人声密度感,结像力,以及人声的细节度都相当理想。AB对比之下,中频润色不算多,听感较PCM-M10自然一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低频。两台播放器的低频差别在于低频的下潜,DP_I下潜稍稍深一点,量感方面两者差距不大。这首歌高频基本可以忽略。而听流行曲大家都很关心的另一个问题---“齿音控制”,两台播放器在这个音乐文件中,用MDR-E868播放,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大致类似,都有些微齿音问题。在可以齿音均可接受的情况下,PCM-M10齿音相对DP_I略重一点。声场方面,DP_I左右端横向声场略略宽于PCM-M10,声场也相对平坦一点。而在声场比较时,发现两台器材的声场的完整度及自然度都达到良好水平。

总结:
这首歌的录音虽然属于1988年的模拟录音,而当时也就是使用ADD制碟的初期,所以模拟味还是不错,尤其是人声方面。但此曲的低频不算多,所以听感上,不算浓郁。两台播放器所表现出来的,都属于声音细腻,声场完整,细节丰富,颗粒感不强,听感上带有模拟味道的感觉。但细细比较后,在中频的差别还是存在的。齿音上的差别,人声密度的差别,结像清晰度的差别等等。DP_I的中频相对较PCM-M10优秀。感到惊喜的是,两台播放器对中频的染色都不算大。整体上还是比较干净的。而两台播放器在声场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虽然播放的是流行乐,整体宽松自然,没有丝毫局促压抑的感觉。而就流行曲而言,可以所两台播放器都有各自的特点。DP_I声音染色相对少,声音密度较佳,SONY的PCM-M10声音细节丰富,但齿音稍重,声音的润色更明显一点。

今天继续听感分享的撰写,但ME10-EX因需要寄回更换新版线材,故不能继续加入听感分享。所以,接下来的听感分享部分,只能用ER4B作为第一主打耳塞。

PO直推部分,第二首分享给大家的音乐,是一首古典音乐,属于莫扎特的作品Concerto for Oboe and Orchestra in C major K314 MOZART,双簧管协奏曲K314。选自《Mozart / Complete Wind Concertos》 ( <莫扎特管乐协奏曲集> ),由著名的室内乐演奏团体,奥菲斯室内乐团演奏。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新耳放卡)
   PCM-M10

PCM-M10
和先前LINE OUT接耳扩类似,PCM-M10的声音细节度相当好,而且高频纤细但不干涩,尤其是在古典音乐的播放。听感比较舒服。这里特别留意了一下双簧管的那部分,PCM-M10对音乐细微部分都反映得很到位。乐手每一下吹气,换气都可以清晰再现。双簧管的声音质感及润泽度良好。声音通透但不刮耳。协奏的弦乐部分,乐器分离度良好。定位清晰准确。乐器低频部分,主要由大提琴演奏。这首曲里,PMC-M10所反映出来的低频量感不算多,有较佳的下潜,密度和质感都不错。高频部分,PCM-M10的高频纤细,但略偏薄,中高频部分稍稍有点压抑,舒展略微欠缺。唯一让我感到略略不足的是,声场的宽度不算十分出众,或者是和室内乐的录音有一点关系。最后说说录音,此碟由于是2002年重新整编出版,所以录音也就按照环球的风格。数码感稍稍重了。弦乐高频部分略略有点冲。虽然双簧管属于木管类,但此曲给我的听感,却是金属质感稍强。木管乐的那种松软温和的质感却不算强烈。这个大概和环球后期推出的作品制作风格有一点关系了。

DP_I
换上DP_I试听,开始的一小段弦乐前奏,DP_I小提琴很纤细,仔细AB对比了一下,发现DP_I中高频部分衔接相对流畅一点。弦乐群奏时,气势十足,低频下潜深且有一定量感。同样特别留意了双簧管部分。DP_I下的双簧管,声音结像清晰,密度高,声音听感与PCM-M10有一点儿差别。DP_I声音相对而言,没有PCM-M10那么尖锐,颗粒感相对较弱。细节方面同样相当出色,乐手吹奏时的细微动作,同样能清晰反映出来。空气感良好,木管乐的那种乐感稍优于PMC-M10。高频部分相对PCM-M10和润,延伸良好但不刺耳。大提琴所再现的低频,同样属于量感也不多,下潜良好的风格。低频速度感良好。不拖沓。声场比较,DP_I的横向略略较PCM-M10宽。但两台不放弃,差距不算大。用唱片的制作模式去做个比拟,如果用DDD来比喻PCM-M10,那么DP_I就彷如ADD了。

总结:
两台播放器都受到环球音乐新一代的数码录音制作风格的影响,一些偏高频的乐器,声音的金属质感都相对强烈。高频略略有点毛躁,但还好,两台设备都算是素质不错的播放器。DP_I频段间衔接会相对留长一点,而PCM-M10高频稍稍明亮一点,听感上感染力会足些,声音的密度方面,DP_I会略为优胜。DP_I的新卡中频相对细腻,结像清晰,PCM-M10则稍微逊色。低频两者都不算量多质厚的类型,两者都有良好的低频下潜。速度感方面,PCM-M10会略为占优。声场的差距两者间不算大。横向声场DP_I稍有优势。综合听感两者各有所长,听感上,PCM-M10感染力会稍好些,DP_I则相对直白,密度感,结像力等这些硬素质方面,DP_I会稍稍占优。


接下来,用新卡试听的第三首音乐是一首电影原声---<MISSION IMPOSSIBLE>,选自TELARC公司出版的电影原声杂锦《THE BIG PICTURE》

这是著名电影《碟中谍》(又名:《职业特工队》 )的主题音乐,从乐曲开端点燃火线开始,乐曲就给人一种危机四伏,紧迫刺激的感觉。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两台播放器的听感。

器材:
耳塞:MDR-E868
音源:DP_I(新耳放卡)

PCM-M10
这首曲子其实并不长,只有1分33秒。而且乐曲是以管乐器及敲击乐器为主。特别留意了乐曲开端的划火柴点燃导火索的一小节。两台播放器细节都不错。火花从左耳端慢慢蔓延到右耳端这个过程,都能清晰交代。紧接着的急速的提琴加三角铁,声音清晰细致。三角铁金属感强,但泛音不算多。进入乐曲中段,动态增大,低频有倍大提琴及大鼓所奏出,PCM-M10的低频力度刚好,量感不多,有良好的下潜。乐曲最后结束的那一小节,也是全曲最后的高潮,连续的数下鼓声,低频细节方面,PCM-M10稍稍逊色于DP_I。另外就是46秒—56秒的连续数下镲的敲打,两台播放器在这小节里都不算明亮。PCM-M10相对明亮一点。另外,此曲出现主要乐器之一,小号,两台播放器也有一点差异,PCM-M10相对嘹亮一点,声音的密度则略微逊色于DP_I。而结像和定位,两台播放器都有很高的水平。高频部分,PMC-M10相对要明亮一点。声场方面及乐器定位方面,两者都发挥得很出色。PCM-M10作为一台录音笔,有这样的回放素质,的确值得期待。

DP_I
这短短的1分33秒,让我听了好多遍,这首曲太让我喜欢了。同样地选择上面提到的几个小节来分析两台播放器。其实我觉得两台播放器的水平应该是属于相差不远的。听感上,略有区别。DP_I在这段火花燃烧的章节里。同样做到了PCM-M10先前的细节丰富,定位清晰。不同的是,DP_I所反映出来的三角铁声音稍不及PCM-M10那般明亮。但泛音稍丰富一点。而倍大提琴所营造出来的低频,会较PCM-M10的量感稍足,力度感也稍强些。留意了一下结尾的高潮部分那段鼓,DP_I会稍比PCM-M10清晰。PCM-M10在最后的连续击鼓时,反映出来的细节有一点含糊了。46-56秒的那一小节,镲的细节比较,两台播放器基本都能分辨出乐手每一下敲打的动作,但DP_I的声音稍偏暗。最后谈谈出现较多的小号,DP_I下演绎得小号,声音稍比PCM-M10厚润些,但声音的亮度却稍逊于PCM-M10。整首乐曲的密度感方面,DP_I会稍稍优胜。这个先前的几个回合已经比对过了。声场比对方面,两者差距不大。整体听感,DP_I有点像胆耳放出来的效果。声音细腻但不刺激。PCM-M10则是细节丰富但声音明亮。

总结:
两台播放器给我的感觉都不错。其实咋听一耳朵的时候,感觉PCM-M10细节仿佛稍丰富一点,但细听一下,其实两者的分析力及细节重现都属于旗鼓相当态势。PCM-M10在小号,三角铁,等乐器演绎时,金属质感稍强一点,声音略偏薄,较DP_I明亮一点。低频方面,我个人感觉DP_I会稍微优胜一点,特别是倍大提琴产生的低频力度,以及结束前的一小段连续击鼓中细节还原。而PCM-M10则在弦乐,敲击乐,以及管乐方面更为明亮。仍是先前的感觉,如果说PCM-M10所播放出来的声音,可比拟DDD格式的录音制作,那么DP_I就类似于素质相当的ADD录音制作的水平。


听感分享第二部分的上半段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下DP_I老耳放卡与PCM-M10的对比听感。

8.<WESTERN MEDLEY>
选来的第一首歌,属于TELARC公司1986年出版的《Round Up》由美国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演奏,这是一张比较亲民的发烧碟,演绎及音乐风格不像大行出品的古典音乐,那么严肃,那么刻板。所以这张碟录音素质高,且较容易让普罗大众所接受。这首歌名叫< WESTERN MEDLEY >,是一首美国西部牛仔歌曲的MEDLEY.里面包含的曲目有大家都熟悉的<RED RIVER VALLEY> , <HOME ON THE RANGE> , <SHENANDOAH> , <TI YI YIOPPEE AY> , <STREETS OF LAREDO>等。参与男声演唱的,还有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旧耳放卡)

PCM-M10
好多朋友会说这张CD弦乐部分略显不足,其实,就我个人听来,这张碟的录音可以到达发烧级的水准。只是和前宝丽多唱片的欧洲三大古典唱片行相比,TELARC的规模和级数稍有不足,但TELARC也不乏精品,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红衫仔”,“1812”等。当然,还有这张大家俗称“万宝路”的《ROUND UP》这次选来的这首歌里,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是<HOME ON THE RANGE>(牧场之家)。同样地,先试听PCM-M10,给我的感觉是PCM-M10的细节不错,乐曲里的乐器基本都能忠实再现了。只是声场宽度略显一般。有朋友可能会说,PCM-M10算什么,PCM-D50才是正道。但客观说句,如果不作AB对比,PCM-M10足够应付户外听音了。而且PO输出,PCM-M10的听感比较舒服,素质虽不及一些发烧级的播放器或者高端录音笔,但这个价格的声音,还是容易被理解了。应有的乐器全部能反映出来,不要有明显却是,足矣。三频算是比较平衡的,推ER4B虽然仍有点中频薄,高频干,低频量感偏少,但整体听感不算让人憎恶。这里赞扬一下PCM-M10,乐感不错,尤其是听这首曲。特别留意了一下弦乐,PCM-M10所反映出来的弦乐,声音底蕴有点偏薄了。人声还是比较有感情的,不干,虽然也不算厚。基本我是接受的。低频,力度感稍逊色于DP_I,高频细节良好,留意了一下<HOME ON THE RANGE>高潮部分的那一小段打击乐器,清晰度还是蛮高的,声音也不算暗,起码就我自己的听音习惯,我觉得可以了。而乐手敲击的连贯性及个中细节也基本反映出这个器材的素质。PCM-M10还是有一定水准。但群奏的时候,场面就略略有点拥挤了。声场方面,PCM-M10在宽度方面稍微逊色一点,但两者不算差距太大。声音结像方面,PCM-M10可以算是结像清晰的播放器。但是还是那句,当乐器多了,场面略略就有点乱了。控制力还是尚欠火候。

DP_I
换上老卡的DP_I,好像换了一个面孔一般。声音较之前的新卡变得冷静而严肃。中频细节没有变化,只是变得理性了,低频量感稍稍收了一点。但下潜和力度依然出色。高频更明亮,更具线条感。但听感稍偏冷了。值得一提,DP_I的声音不具有数码味,这是我听了这么多音源,比较满意的MP3播放器。因为,如果蒙着你的眼睛,且不让你接触它,也不告诉你它是什么类别的播放器。你或许听不出它是MP3。记得之前听过杨老师的小不点耳放。那时来深圳之前的事了。在太平洋电脑城和信铺子里听的。对小不点的初印象是胆味十足。人声很舒服。数码味极低。而今天,DP_I已久延续了小不点声音风格的优势。而且,把传统胆放中频偏厚,听感偏腻的一些不足都加以改进。DP_I新卡的中频素质相当出色,人声密度高,质感强。老卡实话说,就基本没有胆放的味道了,理性精细的声音特色。但好在精度高的同时,数码味几乎没有。这个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全曲的弦乐部分,DP_I较PCM-M10直白,DP_I的高频密度较佳,PCM-M10高频有点薄,有点飘,润色方面,DP_I相对PCM-M10少。人声,DP_I的人声相对直白,用ER4B搭配,听感略偏干,PCM-M10中频人声的听感相对舒服,但密度感较DP_I。低频方面DP_I同样占据优势,但量感不多,收放速度和PCM-M10相近,比起新卡,老卡的低频下潜深但速度快,细节丰富。同样地特别留意了<HOME ON THE RANGE>这段,乐感比较直白,声音较PCM-M10更干净一点。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的男声略偏薄偏干了,但密度感很好。最让我感动的是倍大提琴及大鼓齐奏出来的低频,量与质的平衡恰到好处。声场方面,DP_I较PCM-M10稍宽。定位和结像同样达到优秀的水平。值得一赞的是DP_I老卡,在播放大编制,当出现乐器齐奏的大场面时,氛围较佳,不会有拥挤或局促的不良感觉。

总结:
两台播放器在播放大编制乐曲时,动态表现都有一定水准,DP_I(老卡)因为驱动力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动态表现会相对较佳。三频段的素质方面,两台播放器都不俗。听感上PCM-M10会稍稍容易被接受,DP_I则略微偏干。密度感方面DP_I较PCM-M10好。大编制乐曲所刻画的临场感,DP_I在动态及声场均略胜PCM-M10的情况下。场感表现更佳。而乐器结像与定位,两者都有出色的表现。直推状况下,能达到良好的水平。PCM-M10在动态扩张及乐器齐奏时,有一点点力不从心的感觉,阵脚有一点儿乱。DP_I相对正常。总括,大编制乐曲,对于驱动力略胜一筹的DP_I,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更为理想。


9.<THE NUTCRACKER ACT I MARCH>柴可夫斯基
这是一首选自柴可夫斯基著名芭蕾舞曲《胡桃夹子》第一节里面的进行曲。节奏轻快灵动。和我自己很爱听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进行曲风格很不同。这首曲子不长,只有2分23秒。而且场面不算大。和传统的进行曲那种庄严大气的场面有所区别。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旧耳放卡)
   PCM-M10

PCM-M10
这是一首以管乐为主的曲子。乐曲开端的铜管乐声音不算明亮,空气感尚可,但声音的亮泽度似乎有点点欠缺。弦乐部分声音线条感尚可,但泛音不算丰富。这个和DP_I比较之下,高频的延伸就相对逊色了。听古典音乐,其实不算是PCM-M10的拿手。三频方面,基本算比较平衡了,没有哪个频段过分偏颇,如果细化,那么PCM-M10属于稍稍偏微暖的感觉。中频相对理想。高频延伸不算很强,但也谈不上弱,这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感觉。弦乐,小号的声音光泽度一般。低频下潜是有,但感觉驱动ER4B还是有一点点吃力,力度感不及DP_I强,量感方面,我个人觉得已经可以接受了。倍大提琴的弹奏还是比较细致的,泛音及细节都基本能清晰地反映出来,不含糊。最后是长笛,在过渡段的那一节的笛声,声音的穿透力一般,但那种跳动,明快的感觉基本可以表达出来了。三频方面,中频,低频都能让我基本满意了,毕竟这是直推。高频则略略有点感觉黯淡,不够明亮光泽。声场及空间感的表现力不及DP_I。在乐器群奏时,基本能控制好场面。毕竟乐器也不算多。这个就是PCM-M10给我的简单听感。

DP_I
从乐曲的开端的那段铜管乐的声音而言,声音的透亮度会较PCM-M10好。声音清晰明亮且光泽度佳,弦乐的线条感较PCM-M10强烈一点。弦乐泛音较PCM-M10稍丰富。高频较PCM-M10延伸更到位。声音的厚度则略较PCM-M10低。三频方面,DP_I平衡,在古典方面,DP_I老卡,没有感觉到中频偏干偏硬的不良,高频的细节及延伸较PCM-M10好。声音整体属于中性的类型,不算冷,也不算暖。声音染色低,配搭ER4B听古典音乐,效果良好。尤其是60-70年代的ADD录音。弦乐部分及管乐部分的声音光泽度均比PCM-M10优秀。低频收放速度快,质感良好但量感不多。倍大提琴所鸣奏的低频清晰,能感受到良好的泛音及下潜。低频力度感良好。这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DP_I良好的驱动力。而过渡段的那一节长笛的声音,穿透力较PCM-M10好。强弱起伏的跳跃感相对PCM-M10明显,乐感良好。声场的宽度较PCM-M10优秀,空间感良好。群奏时对声音的控制力强,场面有序,不混乱。整体听感大致如此。

总结:
其实芭蕾舞曲这类作品,在达到某些乐曲的高潮,也有场面宏壮的时候。但这首序曲却属于那种轻快灵动的类型,乐器群不算太大,也没有大场面大动态的章节。这样,相对而言,PCM-M10是可以应付自如的。而在试听两台播放器之后,感觉声音的细节及通透感方面,PCM-M10稍不及DP_I(旧卡)。音乐的平衡感,两台播放器的表现都不俗。PCM-M10稍微偏暖些,但配搭ER4B听感良好。两者比对后,DP_I的听感则稍偏薄,中高频较PCM-M10明亮。声场较PCM-M10略宽。整体上,古典音乐,DP_I(旧卡)会相对更为适合。配合ER4B,PCM-M10的听感相对厚润一点。DP_I配合ER4B在声音量感方面会略微偏薄。


10.送上这篇听感分享的最后一首歌,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曲之一,一首94年的作品,但每次有新器材蹭听或把玩,我都习惯性地选这首歌去试听器材。
为大家分享最后的一首试听歌曲<矜持>---王靖雯

特别地,也是写了这么久听感,首次选择《天空》的SACD作为试听。这张SACD我入手的时候是正价购买的,售价165RMB,是当时的头版。记得比当时《天空》XRCD(售价:160RMB)还要贵。也是我第一张入手的SACD。而这张专辑里面,除了有我自己最喜欢的这首<矜持>,还有好几首作品值得推介给大家,比如主打歌<天空>,第二主打歌<棋子>,以及阿菲式演绎风格的一首作品<影子>,当然还有这张专辑我第二喜欢的一首作品<不变>,最后还有一首唱到家喻户晓的<誓言>……这张SACD,还特别地附送了5首作品,就是CD第11---15首分别是<梦中人>,<DI-DAR>,<知己知彼>,<静夜的单簧管>,<季候风>等。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旧耳放卡)
   PCM-M10

PCM-M10
乐曲开端的一段人声,依旧是那样动人,王靖雯的那特别的声线,清透却略带点苍白无力。有点儿不吃人间烟火的感觉。这个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王靖雯的歌曲的原因。人声清唱之后,接下来进入第一段,第一段主要是人声加弦乐和敲击乐的伴奏,到高潮时,加入了贝斯,但低频不算浓厚。整体听感算是比较清淡。SONY的PCM-M10人声演绎实在有一套,人声部分给了适度的润色,使得本来苍白的人声,有了一点点感情。加上ER4B独有的通透感,人声部分可以说听感较DP_I好。第二段加入了低频,音乐感较第一段浓厚。鼓和贝斯的结合,使得听感温厚了许多。PCM-M10的低频也是不错,虽然直推ER4B有一点点吃力,但基本素质仍可以得到适度的发挥。只是下潜方面,因为推力关系,有一点儿妥协了。鼓声的凝聚力,略为不足。而乐器的分离度,我个人是基本满意了。基本上,能够听出来的弦乐和和电子乐器以及贝斯,鼓等等,都可以比较明确地向听众交代清晰。声场方面,PCM-M10的声场表现力不及搭载旧耳放卡的小不点DP_I。尤其是横向声场的宽度。

DP_I
如果你说SACD和头版CD有什么区别,我想,我小不点里面的两首歌,我是特别地抽时间去比对过的。可惜我没有把头版CD的那个版本复制到SONY PCM-M10里面。其实,这张SACD,也是我听过的SACD里面,CD层的声音素质最接近头版CD的一张SACD场唱片了。其他的SACD唱片,我自己听到的,感觉与头版差别还是比较明显。比如《十万个为什么》,SACD版会比头版录音电平明显高了。人声偏干。张学友的《相爱》,SACD比头版数码味重,声音貌似解析力很好,但颗粒感很明显,和头版的AAD录制格式相差甚远。人声单薄且毛刺感明显。谭咏麟的《忘不了您》,SACD版录音电平作了一定增益。低频量感足高频略微显得粗糙,不及原版细腻……这些许许多多于2003年环球公司在德国重新将母带处理制作并推出的SACD,旨在对以往的模拟录音所产生的声场略显狭窄的弊端进行修正,经过DSD技术处理过并重新压片的CD唱片。其实听感还不及昔日的头版CD那么自然纯正。当然,大家或许会仍未,这是因为以前的头版是AAD/ADD的制作产物。现在是DSD SACD,技术的差异,带来听感的异同也是可以理解了。而DP_I下的这首<矜持>,人声就真的有点我个人所理解的SACD里的CD层所播放出来的味道了。人声通透,但略显单薄,齿音控制得比较理想。没有干得感觉,或者大家会以为我对“干”的理解有偏颇。但这张正价购入的SACD,人声真的做得不错。小不点DP_I旧卡直推,人声依然略微带点水润。只是与PCM-M10比较,润色则少了一点。第二段里面的低频及鼓的力度以及凝聚,都比PCM-M10好,这个得益于DP_I耳放卡的驱动力。鼓的每一下打击,都让你感觉到良好的力度感和速度感。低频量感不算多。或者我个人的习惯吧,我觉得这样的低频量感,可以接受了。比起PCM-M10,其实低频量感也不会差得多少,低频的渲染度不算明显,整体听感比较干净。乐器的分离度良好,中高频的细节度优秀,这两个方面,都略胜PCM-M10。声场略较PCM-M10宽。歌曲的听感相对PCM-M10冷静。就这首流行人声,配搭ER4B,估计更多人会喜欢PCM-M10多一点。

总结:
  DP_I旧卡地素质的确值得大家去试听。但听感不一定能适合喜欢通俗流行类或摇滚类爵士类的听众。大概是因为它的低频量感不多,中频润色少,声音相对直白的缘故。这首流行人声就是一个体现。但从声音的素质,DP_I(旧耳放卡)不比PCM-M10差,但听感却没有PCM-M10那么容易入耳。也许这个和耳塞配搭也脱不开关系。有朋友会说,如果我拿一款声音底蕴略偏厚,人声包围感好,润色相对较多的耳机,可能效果又不一样。诚然,我自己的ER4B配搭DP_I(旧耳放卡),声音是偏薄了,低频少,中频薄,高频锐。听小编制室内乐或者弦乐类的协奏曲还可以理解。但听大编制,对于音乐氛围的烘托。则有点点略为不足了。而听流行类乐曲,这个组合以上的弊端就更明显了。这首流行类人声。听感上,的确是用ER4B配搭PCM-M10会更容易讨好耳朵。但喜欢通透干净的听众,依旧可以用后者的配搭。

编者寄语:
在DP_I相伴的这段日子里,其实,我也渐渐爱上了这块砖头。虽然它体积有点大,虽然带出来偶尔会被同事误会是山寨,虽然背板已经被我磨到掉漆了,虽然操作上及界面方面仍有待提高……虽然有那么多大家也许不会理解的地方。但对于我,我只关注声音。声音的确是值得未听过的朋友去一试的。而两张耳放卡,声音风格有点不同。旧卡注重的是声音的平衡性,听感大气且干净,声音速度感佳,三频衔接顺畅且质感优秀,声场平坦自然,驱动力强。比较适合推大耳机。而就声音风格而言,比较适合古典音乐。新卡中频细腻,但不失平衡感。低频量感适中,质感出众,有较佳的下潜。比较适合通俗乐曲的播放。驱动力稍不及旧卡。但素质仍有可圈可点之处。适合便携耳塞及低阻耳机。至于选择新卡还是旧卡。就要看器材的搭配及个人听音风格以及音乐喜好了。总体而言,两张耳放卡各有各的特长。
   
后话:
终于完成了这篇听感分享。这里要再一次感谢杨老师。感谢牛哥以及各位跟帖发表的朋友。谢谢你们的支持与关注。因为工作原因,所以现在写听感的时间着实不多。很多时候只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去反复试听然后撰写感受。另外,感觉对比音源比对比耳塞要稍为累一点。过了30岁以后,感觉身体仿佛也不及大学年代的时候了。熬夜之后第二天必须补充咖啡作精神食粮。但可以告诉大家,其实接下来还有一篇小不点个人听感的完整版,会在塞区发表,而这篇文章,也只是完整版里面的一部分。修正数天后,就会开始完整版第二部分的撰写,主要是以小不点作为音源,分享一些大学年代以及儿时很喜欢的音乐。而这些音乐,主要以流行乐及古典音乐为主。希望能得到一些同龄知音的共鸣。
  最后,再一次感谢参阅本帖的朋友,谢谢你们这些天来的支持,谢谢大家。

2011.12.20
刘嘉明

IMG_0046.jpg (54 KB, 下载次数: 148)

IMG_0046.jpg

IMG_0047.jpg (44 KB, 下载次数: 135)

IMG_0047.jpg

IMG_0045.jpg (44 KB, 下载次数: 135)

IMG_0045.jpg

_MG_1887.JPG (38 KB, 下载次数: 134)

_MG_1887.JPG

_MG_1888.JPG (47 KB, 下载次数: 150)

_MG_1888.JPG

_MG_1893.JPG (58 KB, 下载次数: 137)

_MG_1893.JPG

_MG_2038.JPG (50 KB, 下载次数: 141)

_MG_2038.JPG

23_47981_ec5d619fca14b4d.jpg (73 KB, 下载次数: 134)

23_47981_ec5d619fca14b4d.jpg

_MG_1878.JPG (36 KB, 下载次数: 134)

_MG_1878.JPG

_MG_1876.JPG (40 KB, 下载次数: 143)

_MG_1876.JPG

_MG_1877.JPG (62 KB, 下载次数: 142)

_MG_1877.JPG

QZ5{R}PIHU_9QURCKF@T_{C.jpg (68 KB, 下载次数: 164)

QZ5{R}PIHU_9QURCKF@T_{C.jpg

127_47981_7b79f72e43b76dd.jpg (64 KB, 下载次数: 136)

127_47981_7b79f72e43b76dd.jpg

_MG_2916.jpg (66 KB, 下载次数: 132)

_MG_291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6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