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ACD真的比DVD-A优越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26 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嘉兴
以下文章转自 现代音响技术 杂志 总第56期
原文由薛飞编译,原创作者不可考,考虑到文字上的谬误,部分内容有删节


虽然Philip公司发明了CD唱片,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SONY公司介入后才得以成功。当时SONY公司的主席森田秋雄(Akio Morita)的密友,指挥家卡拉扬(Karajan)先生,要求CD应该具有足够长的播放时间,可以把贝多芬(Beethoven)的第九交响曲整个装入一张CD唱片中。而不论指挥家以多么慢的节奏指挥,当时CD的最小反射坑尺寸和轨迹,以及16-bit数据,44.1kHz取样率,仍然应付充裕有余。
   
一开始,线性脉冲编码调制(LPCM)的16-bit/44.1kHz的编码规格就被指出对于声音的透明度还不够好。研究表明信噪比必须大于98dB,才能保证耳朵在最灵敏频段感觉不到认为痕迹。而且,44.1kHz的取样率导致了用于抗混叠滤波器(录音)和重整滤波器(重放)的通频带和截至频带之间仅有2kHz的过渡(或称警戒)带宽。
   
这个警戒带宽的狭窄性一直是争论的话题。使用44.1kHz的取样率,高于22.05kHz的信号将会混叠,即是在可闻频段产生四分音,这需要过滤掉。这就要求使用特性非常陡峭的低通滤波器,一些文章指出这会造成可闻的问题。DAT和DVD-A使用的48kHz取样率将警戒带宽加倍,但几乎没有报告说明为什么在取样率上一点点的提高,竟会造成声音质量的巨大差别。在最近的AES(美国音频工程师学会)论文中,对于人耳的最优化估计是把最大取样率设定在大约60kHz。
   
现在用于现行CD的数字技术问题正在消失。DVD-Audio碟片通过更小的反射坑尺寸,更紧密的轨距和稍短波长的激光实现的4.7GB容量,可以带给我们24-bit字长的5.1声道。而24-bit字长可以得到最大144dB的信噪比和同样底的失真水平。如此低的噪音和失真已经远低于人耳的听觉极限,甚至低于电路和半导体的热噪声极限。
   
对于前述的取样率,96kHz取样率带给我们28kHz的警戒带宽,介于听觉理论频带上限20kHz和乃奎斯特(Nyquist)频率48kHz的中间。这样使得抗混叠滤波器的特性曲线不需要那么锐利地转折,即不那么陡峭的先期滚降。这会降低脉冲前后缘的振铃现象。换句话说,如果仅需要保持2kHz的警戒带宽,那么我们可以用144dB信噪比录制高达46kHz的信号,假设你还能够听得见。
   
不管任何分割,24-bit字长,96kHz取样率技术可以用于5.1声道录音,使得DVD-A很好的超过了可闻域问题的限制。然而,因为版权保护制定缓慢,所以拖延了DVD-A的推出。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基于DVD技术,得益于规模经济效益,第一代的DVD-A唱机将会相对而言不那么昂贵。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25 14:42:1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7 03: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