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述国产首副动铁入耳式耳塞Itube3C 之 飞越800小时后的再一次独舞 [加长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7 0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
前言:
不经不觉已经写到第三篇了,手上的Itube3C已经完完全全地煲机。一直以来都是以阻抗线去调节Itube3C的声音,使它的低频量感在一定程度上收敛,中频质感得以提高,高频的明亮度得到全面增强。而随着Itube3C 一天一天地煲机,即使不依靠阻抗线,声音也不像当初那样厚重。声音比起500小时前,又是另一个阶段性的进步。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最后一篇听感选来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下,加线和不加线的Itube3C各有什么长处。

由于是最后一篇,所以选来的音源也有点不同,这次不是为了测试什么而写这篇听感,纯粹是看看Itube3C加线和不加线各有什么搭配方案比较合适。以下的曲目中的听感,只有一种情况,也就是说,要么加线,要么直推,这次不作对比了,只选择自己觉得适合的方式去听。

听感正文:
Track 1
《光辉岁月》---BEYOND
音源:CT820
耳塞:Itube3C
第一首歌选了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的BEYOND乐队的一首经典作品《光辉岁月》。听这首歌我所用的机器是Panasonic 的CT820,而Itube3C没有加阻抗线。众所周知,BEYOND乐队的歌曲都是由他们BEND队自己一手包办,包括结它,BASS,鼓等等。不会由别的乐手介入。这也是我个人一直比较欣赏他们的地方。听这首歌,乐曲的开始是由电结它和鼓的结合而带出前奏的,鼓声的下潜有一定深度,而且不算拖沓,弹性也基本达到我的要求。结它声有点暗。但是声音密度很足。人声比较沉厚,但量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类,不能说肥,只是稍稍厚实了些。男声的话其实不算太过,而且听男声,底蕴也不适宜过于单薄。人声的解析力比起之前没煲开甚至没煲好来说,已经算是明显进步了。而声场方面,由于是通俗乐曲,所以声场的规模不算大,但是Itube3C对于声场的描绘,只能说不过不失,声场的环境不算宽广,这个和乐曲的录音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头中效应不算明显,人声比较贴耳,乐器的距离感也不算太远,层次和定位没有加了线那么精准,但人声的厚度还是比加线明显。基本听感就是如此。
而这次选择部分测试歌曲不加线直推,主要是考察直推的声音去到什么程度,之前没有完全煲机的时候,声音过厚,低频偏软量感过多,高频的延伸也未如理想,煲开之后一切都有了明显改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加了线之后,声场变宽了,而不加线,对于一般的通俗乐曲,还是比较适合的。但大编制的乐曲,在听感上, 还是加线去听比较好。


Track 2
《绿岛小夜曲》---蔡琴
音源:SX510
耳塞:Itube3C
如果说上面介绍到的广东话乐曲,算是香港摇滚/流行/通俗类乐曲的经典,那么接下来这一首,一定可以入选内陆国语老歌的经典了。带出的第二首歌---选自蔡琴《金片子2》中的《绿岛小夜曲》播放这首歌,我选了自己的SX510作为音源。同样耳塞是Itube3C直推。
在这张专辑的这首《绿岛小夜曲》是经过重新编曲的,带有一股爵士乐的风格,悠扬优雅的曲调,加上蔡大姐醇厚无比的声音,配以一系列爵士乐必备音乐器材,场面不大,但是听感很轻松很舒缓。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听爵士乐,但最近听得不多。记得刚买这张碟的时候,整天在听,后来甚至写听感也拿这张碟出来作测试碟。而这张CD不止这首《绿岛小夜曲》收录在这张CD里面的歌曲,都是经过重新编曲,都是带有爵士乐影子的曲目。在这张碟看来,其实蔡大姐的声音,一样也可以演绎好爵士乐。听着让人心情放松,精神得到舒缓下来。爵士乐那种随意,轻柔,松弛的感觉,一一得到体现。而不加线的Itube3C,开始我还担心它声音太厚,解析力不够,但看来在SX510上,Itube3C发挥还是比较理想的。声音不算厚,这样的听感刚好。解析力也算足够了,没有夸张地感觉就好。应该听到的乐器都完整的表达出来了。到这个程度,已经是达到要求了。
总体来说,没加线的Itube3C 听爵士乐一点也不赖,相反喜欢爵士乐那种醇厚甘郁的感觉的朋友,不妨可以试试加线去听。但也不是说这样的听感就一定很好,毕竟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如果喜欢声音的细节更加明亮,声场的环境更加宽松些的朋友,同样可以考虑加线试试。毕竟听感这东西,因人而异的。


Track3
《Voices of Spring valzer.op.410》Johann Strauss
音源:SONY -D335 + 手工版耳扩(AMP)[耳扩由广州梁少锋师傅提供],
耳塞:Itube3C + P-S线
加了阻抗线和耳扩之后,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宏观上,一在气势方面的提升,二是动态方面的提升,三是频响反面的提升。微观上,主要是声音的细节表达的提升,声音通透感的提升,各频段衔接的连贯性的提升以及声音解析力的提升。对于这种大动态大编织的乐曲,加了耳扩之后,动态表现更优秀,声音的高低起伏的连接更加流畅,乐感更加爆。二伴随着动态的提升,在气势上也得到明显的增强。加了耳扩和阻抗线之后,频响更加平直,声场更加宽广开阔。而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乐手翻页,台下观众的窃窃私语等一些乐曲的额外声音,都基本可以在你耳畔旁清楚地反映出来。像这样的大编制乐曲,乐器相对较多,场面也相对较大。加了耳扩和阻抗线后的Itube3C,在定位和细节表达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乐器的摆位和距离都可以让你清晰地聆听出来。小提琴的声音虽然不像ER4那般亮丽,但却有一种自然的实在感,低音大提琴的气势也可以充分显示出来,本来以为Itube3C的低频会稍欠力度,下潜也可能未能达到理想的深度,结果现在在推力增加了的情况下,Itube3C的低频出来了,下潜和力度都不错。大提琴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长笛,圆号,竖琴等乐器的声音在个别环节中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此塞对声音的分离度还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整体来说,听这一类的乐器其实不是Itube3C的强项,但是在耳扩和阻抗线的配合下,Itube3C还是把它的潜力显现出来了。不能说好到什么高深莫测的地步,但在这里也可以玩得有板有眼了。只要你不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我想,你还是会接受这样的效果。


Track4
《消息》—张宇
音源:SONY -D335 + 手工版耳扩(AMP)[耳扩由广州梁少锋师傅提供],
耳塞:Itube3C + P-S线
这是一首带有悲情色彩的歌曲,像张宇一贯的风格,他那带着沧桑却独具爆发力和穿透力的声音,演绎这样的格调的歌曲,是再好不过了。而Itube3C对于这类的人声,也是有自己独到的表达方式,不温不热,不厚不薄,比较实在的感觉。在耳扩和阻抗线的配合下,声音的质感和厚度到恰到好处。如果直推,人声的凝聚力稍稍弱了。而且人声的穿透力没有现在好。这也是我为何在播这首歌,选择加耳扩和阻抗线的原因。
至于乐曲方面的听感,在这里大致和大家分享一下。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低沉的大提琴,给人淡淡忧伤的感觉,松香味不多,但质感不错,弓和弦的每一下接触都基本表达出来了。乐曲的第一段,主要是小提琴和钢琴作伴奏,人声部分,由于是第一段,声音的调子还是比较平缓,没有出现一贯的那种唱到力拔山河的气势。一二段以一段比较平缓且悠扬的大提琴独奏作为分隔,进入第二段,加入了BASS和鼓。歌曲的整体气势出来了,进入第二段的高潮部分,明显比第一段的人声拉得更高更有力。来到最后的高潮部分,人声的张力和穿透力都到达了最高点,令人惊叹的是加了耳扩和阻抗线的Itube3C对这类人声的表达原来可以这么透这么有凝聚感,而且厚度适中,质、量兼备。值得一赞。
总体来说,加了阻抗线的Itube3C 在驱动力足够的情况下,声音可以比美一些高价动铁了。而且在声音的架势上,一点也不落下风。这首歌就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了。


Track5
《黑白画映》---张学友
音源:SHARP MD-DR7
MD碟:Maxell XL-II80-PRO  录音自《黑与白新歌+精选》[港版]
耳塞:Itube3C
声音大小:8/30
记得在Itube3C到手的头一天,就是拿这台DR7来听的,当时的感觉现在依稀还记起,就是一个乱字。同样是这首我最喜欢的国语歌《黑白画映》,低频就是多,人声就是厚,声音就是那么有点乱了阵脚。到了今天,这一切都驱散了,声音变得理性且平衡。这是一首节奏强烈的流行音乐。乐曲里的乐器声,几乎都是以声音合成为主。即使是这样,如果耳塞的素质高,依然可以听出声音的细节和整体的层次感。经过这几个月的使用,Itube3C已经完全煲开,即使现在直推,听这一类节奏感较强的流行乐,还是应付自如的。前奏开端的一段沙锤和电子乐器,左右声道的分离度比较高,沙锤声比之前清晰了不少。前奏末段出现了BASS,低频的力度和下潜都可见一斑。而且低频收得比刚煲开的时候更加紧了,低频也扎实了不少。这个估计和音源搭配也有一点关系。进入歌曲部分,人声柔顺,质感和密度都不错,记得刚到300小时的时候,人声还没有现在这么圆润柔和,颗粒感有点偏多,声音略显粗糙。在歌曲末段的高潮部分,出现了假声,Itube3C对假声的诠释还是让我满意的,平调到升调的过渡比较流畅,并没有生硬和不协调的感觉。整体来说,这样直推听流行,在SHARP这样的带有1bit数字放大输出的随身听上,感觉不错。就像当初写第一篇听感时说到的,在搭载数字放大系统的随身听上,Itube3C会发挥得更好。可以类似地推断出,同样是SHARP的DS77,DR77,DR80,DS70,DS8等随身听,同样可以发挥出不错的效果。而新力的随身听里面,又有调声是轻微偏暖的,所以未必适合Itube3C。尤其是一些型号较老的新力随身听。当然了,个别偏冷调和解析力的随身听除外。

《黑白画映》---张学友
音源:SHARP MD-DR7
MD碟:Maxell XL-II80-PRO  录音自《黑与白新歌+精选》[港版]
耳塞:Itube3C + P-S线
声音大小:13/30
接下来,试试加上P-S线的Itube3C又是怎样的感觉。音源同样是DR7。把声音调到13,前奏的沙锤声更加清晰了,低频收得更加紧,低音的下潜比没加线时稍好,量感比直推时减少了。低频的力度不逊于之前。进入歌曲部分,人声比先前直推的时候更加凝聚,人声密度有所增强,而同时人声的醇厚感却变淡了。人声倾向于注重解析和突出质感。感觉声音的染色比先前少了,人声更加直白,感染力也有所降低了,但声场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相应的增加。至于背景音乐方面,感觉比先前直推的时候更加注重了细节感和条理性。无论声音的定位还是层次表现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而在声音的解析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伴随而来的附属产物却是声音的感染力降低,听感偏向于理性和平衡。这就是加线之后听这首歌的感觉。然而在DR7上有这样的结果,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了,如果在一些传统旧式MD上,加P-S线听流行,一样可以很爽。但搭载了数字放大电路的DR7却不一定听所有歌都适合加P-S线,如果单从解析力提升,清晰度提高,层次感明晰化的角度去想,加线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是如果考虑到歌曲和综合听感方面,加线只能说适合一部分玩家的要求,只能适合一部分音乐。而如果喜欢音乐感染力更强的朋友,并且用一些偏数码味的随身听,或者一些注重解析和细节表达的机器,又或者一些声音底蕴偏薄的前端的朋友,你们可以考虑不加线(直推)听节奏明快的流行乐或者摇滚之类的注重感染力和声音量感的音乐。这样可能会为你到来“暖”和“动”的感觉。如果喜欢这样的听感,不妨一试。而喜欢冷静地去欣赏流行乐或者活泼动感音乐的朋友,可以用加线去弥补音乐的层次感和解析力。加不加线,看自己需要了。


Track6
《First of may》 张学友(2004活出生命Live演唱会)
音源:SHARP MD-ST531
MD碟:TDK XA-Pro74 录音自《张学友--2004活出生命Live演唱会》
耳塞:Itube3C + P-S线
声音大小:13/30
这是一首现场录音的歌曲,选自张学友2004年的活出生命演唱会的第一首歌。加了阻抗线之后,声场的宽度和深度都有了明显提升,对于听这类现场录音的歌曲,声场一定要注意,如果声场太窄,出来的效果肯定不好。一来缺少了临场感,二来对于整个音乐环境的客观反映也就失去了准确性。所以用声场不宽的耳塞或者耳机听现场音乐,大舞台的演唱会就变成了小型音乐会了。这个相信很多烧友都不情愿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加线去听这首歌的原因。也就是尽可能在有限的物理条件下,使到Itube3C的声场可以变得更加宽广。
回到歌曲,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听到开场时观众的拍掌声和欢呼声是由近向远逐渐蔓延开去,近处的声音比较清晰,不时听到歌迷的呼唤声,而且所在位置基本可以清楚聆听出来。歌曲前奏部分是10多秒的钢琴独奏,之后便进入了乐曲的第一段。第一段基本都是以人声和钢琴为主,而在这首歌里,加了阻抗线的Itube3C基本可以做到琴声通透,人声沉稳。密度和质感都有一定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外国动铁耳塞。进入第二段,依然是钢琴和人声为主,后半部分加入了敲击乐器,值得一提的是,声音的分离度在加线之后变得更加明显,人声和乐器的声音的分离比较清楚。听现场的感觉基本都可以达到要求,在同级别的动铁一单元耳塞里,Itube3C加了阻抗线之后,声音素质的提升是最为明显的。所以听现场,Itube3C基本可以应付得来。
整体听感方面,加了线的Itube3C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声场和音乐分析力。一些现场的其它声音都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如果不加线,声场就已经很难达到自己的要求,加上厚度稍多的人声和本来就延伸不好的高频,在这首歌里,听感上就不及加线的效果了。


Track7
《四季》春之第1乐章
音源:SX510
耳塞:Itube3C+P-S线
这是一首许多发烧友都耳熟能详的作品选自VIVALDI的《四季-春》第一乐章也是音乐性和音响性都相当出色的一首试音的曲目。属于小提琴协奏曲的这首音乐,对于器材的高频和解析要求比较高,一是高频延伸,二是高频解析。坦白说,Itube3C其实在直推的情况下,不太适合这类古典音乐,毕竟直推的Itube3C的高频延伸不算出众,高频比较平实,而且比较讲解器材的配搭,。在一些声音底蕴偏厚实的器材下,Itube3C的高频会偏暗了,而且这些厚声器材和Itube3C搭配后,高频细节出不来,延伸不够。所以,听古典的话,借助阻抗线是一个办法。而选择阻抗线还要考虑音源的驱动力,这次选了SX510,这是一台松下比较冷声的中生代随身听。推力不错而且声音的风格比较适合古典音乐。在这首曲里,加线后的Itube3C表现出来的小提琴比较实在,虽不像ER4 那种让人惊叹的细腻感觉,也不像ER6 那种纤细但略带点干冷的感觉,更不是SF3那种平衡自然的顺滑感觉,亦不像UM1那种平淡无奇且有点局促的感觉,Itube3C加了线之后,有一点点偏向于监听的感觉,感情不算好,但比较直白比较实在。实而不华的高频。高频延伸有所提升。高频解析方面,加上了电阻线后的却也见奇效,乐器的分离度马上提升了不少,小提琴的声音的层次感马上明朗化了。虽然声场的深度不算拉度很大,但是乐器之间的定位以及前后的距离感还是拉伸开来了。泛音虽不算多但也可以清晰感受到了,虽然小提琴的声音不算华美,但还是比较耐听比较实在的。染色不多,因此声音比较自然。
总体来说,虽然Itube3C被很多朋友认为,高频不太好,不太适合古典类,但是在这里,通过加阻抗线,使得声音达到另一个平衡的状态,质感和听感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即使是被称为Itube3C最不擅长的小提琴,一样可以演绎得有板有眼,当然了,如果按照音特美耳塞作为比较对象,Itube3C即使加了线,高频也不怎么样,其实它的高频可以算是实而不华的那种。


Track8
THE MAGNIFICENT SEVEN(七侠荡寇志 /“万宝路”广告歌)
音源:SX510
耳塞:Itube3C+P-S线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已经听过这首歌了,当时是万宝路香烟的一支广告歌,节奏明快,动态宏大,录音一流,这首歌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多乐器,大场面,也是我经常选用此曲作为试听耳塞的原因。坦白说,用这首歌听过的耳塞里,没有那副可以找到耳机的感觉,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当时用这首歌试听AKG--K1000和ATH-L3000,一副是声场宽广,分析力高,一副是声音华丽,跳跃感强。都是好耳机,但耳塞里面,感觉最令我深刻的是在侯先生家里听到的ATH-A2002+E5C的《万宝路》,声音不像一般我们听到的E5C,那种高频延伸,那种声场,那种声音细节,都让我惊叹。当然少不了那台几万元的台机了。而今天,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平凡。只有最平凡的CD随身听,最平凡的入门级动铁和一张SACD的《ROUND-UP》,唯一不平凡的就是那条在梁少锋先生那里特别订做的P-S线。Itube3C其实只是一副入门级别的动铁,不是全能耳塞,所以它有它的强项,也有相对的弱项,而像这样的大动态大场面的乐曲,其实Itube3C+P-S线并不是很适合,相对来说,在声场方面很难做到突破一单元的极限。当然了,ER4B/ER4S听这类音乐,算是一单元动铁耳塞里面的顶尖产品了。但是其它一单元耳塞,似乎没有那副可以玩好这类音乐。今天的Itube3C+P-S线也不例外。不过,没有耳塞比较之下,用Itube3C听这首歌,在加线后,听感还是可以接受的。场面不算太开阔,但还好的是没有局促的感觉,可以听出线材对声场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声音的跳跃感不算很强烈,但是也没有搞到拖沓迟缓的感觉。低频力度不算太好,可能这个和音源驱动力也有点关系。流行乐的录音一般没有那么讲究,因此即使低频欠缺力度,但亦不会太起眼,但是像这种比较专业录音的乐曲,低频偏软会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当然,除了耳塞,音源也要负一定责任。小提琴不算纤细柔美,听起来声音还是略微偏温厚了一点,
不过比较圆润,没有生硬及干冷的感觉。音色不及ER4那般细致通透感,但声音也算平实自然,加线后的听感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动态就只能说一般般了,尤其是最后结束前的那一段高潮部分,声音的气势上来得比较慢,有一种“爆”不起来的感觉。而解析力和定位方面,都算是不过不失吧,基本位置都可以表达出来,声音的解析力还算可以,乐曲中涉及到的乐器都基本可以反映出来。每一件乐器的声音分离度也不错,可惜的是,在这首歌里,声音整体的层次感还是拉得不算太开,而且感觉纵向声场的拉度也不算太深。不过从入门级的动铁来看,能做到这样的声音,一般来说,还是可以让我接受的了。
总体来说, Itube3C+P-S线听这类歌只能算是及格水平,而毕竟也不是它的强项,所以作为消费者,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过多了,如果是这类大场面音乐的爱好者,其实Itube3C+P-S线制最多只能算是凑合听听罢了。对于交响或者大动态/大编制的古典乐的演绎,我们只能说Itube3C+P-S线只能算是古典入门级,凑合玩玩古典/交响而已。


Track9
《MOON RIVER》---Louis Armstrong
音源:SX510
耳塞:Itube3C+P-S线
路易斯-岩士唐,一位著名的爵士乐演唱者,虽然我接触爵士乐时间不长,平时听得也不算多,但是这个名字还是如雷贯耳了。他的声音很有黑人歌手那种苍劲豪迈的感觉,沉厚而密度高的人声,非常有爵士乐的那种“醇”的感觉。整首歌主要的伴奏乐器有贝斯,铜钹,
第二段是小号独奏。Itube3C在加了阻抗线之后声音的质感提升了,量感(尤其是中,低频)却较少了。所以人声部分相对薄了,但是乐器的质感比直推要好。而且解析力也有所提升。演唱者路易斯-岩士唐属于偏厚的男声,声音沉厚密度高。加线之后的Itube3C,声音的质感比较突出,而且人声更加凝聚。人声的定位也相当准确,在这首歌的录音中,演唱者的声音是稍偏左的,贝斯在左边偏下(靠前)的位置,偏右边的是铜钹和电子琴,第二段中,(主音)小号的声音是偏左边的,贝斯同样在左边靠下(靠前)的位置,铜钹,电子琴和(伴奏)小号同样偏右。乐器的分离度尚可,或许和这张碟也有点关系。整体听感还是不错的,声音的厚度比较适中,没有过厚,也没有感到单薄。爵士乐的那种醇郁的味道也基本可以体会到了。
总体感觉这首歌加线和不加线是两种听法,如果偏向于听第一段人声,可以直推去听,这样声音更加厚实些,中低频的量感也相对更多。或许是我自己听惯ER4B的缘故,我喜欢解析力稍高的声音。所以,加线的听感更加适合我个人,仅个人感觉而已。但在第二段,加线后,乐器的分离度有所提高。至于加不加线,真的要看个人听感的偏向了。


Track10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ANDY--WILLIAMS
音源:AIWA AM-F7
耳塞:Itube3C+P-S线
声音大小:06/20
MD碟:《THE VERY BEST OF ANDY WILLIAMS》正版MD碟
一首我自己觉得很好听的歌,很有70年代的那种怀旧feel,也有一点点爵士的feel,不过是轻快的感觉,不是向刚才那首月亮河那种漫不经心的感觉。有时候觉得听爵士乐可以使人全身放轻松,精神舒缓,那种没有固定节拍的音乐感,使人有飘然而动的感觉。这首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给我的感觉既有摇滚feel也带有一点爵士feel。虽然以前的录音比较原始,而且还带着很重的模拟味,但听感很温暖很舒适。现在的录音,讲求高解析和多细节,往往忽略了音乐的柔和感。加线之后的Itube3C应付这一类六七十年代经典,还是不错,听感比较柔和舒适,带着模拟味道且解析力也不赖。人声加线之后质感和密度都有所提升,而且厚度适中,相当适合这类怀旧男声的播放。在这里还得特别提及一下使用的这台MD随身听,爱华的AM-F7属于驱动力相当不错的音源,耳机输出达到10mw,而且是一台数码味极低的音源,听感柔和舒适,比较适合流行乐和怀旧录音的播放,但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横向声场,横向声场相对偏窄。所以推Itube3C最好还是加线。而它强大的推力,驱动Itube3C+P-S基本没有问题。
总体感觉,对于这首怀旧歌曲,其实整体听感就是一种旧式录音的体会,加线后Itube3C对于这种旧式模拟录音还是比较适应的,人声和背景音乐得分离度也不错,虽然是模拟录音,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分离开来。而阻抗线的实用价值,其实体现在它对声音量与质的调和以及对声场的拉伸。


后话:
在这里谢谢每一位认真阅读完这篇文字的朋友,谢谢你们的细心和忍耐,当然,最重要是由你们的支持,希望更多听过这副耳塞的朋友在读完之后,可以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对于文章也可,关于听感也可,对于耳塞的不同看法也可,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觉就OK了。
很乐意再一次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关于这副国产耳塞,我觉得论声音取向,比较适合通俗类的流行音乐以及一些爵士音乐,至于古典和大编制乐曲,并不是Itube3C的强项,但如果带着包容的心去欣赏它在古典音乐里的表演,我们应该不会太过失望,毕竟,加了阻抗线的Itube3C,也不至于在古典音乐中一败涂地。如何正视国产耳塞,同样是一名随身听爱好者需要正视的问题。带着一种宽容,平静的心态,我已经把玩了Itube3C有四个月了。对于它的声音,我的感受已经写在这几篇听感上了。好与不好,只有自己感受了才知道,所以文章只是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文字介质而已,重要的是自己真实的感觉,而不是网络上的文章报导。

完…

注: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刘嘉明
                        2007-07-29至2007-0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3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