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响磬音响 于 2020-8-16 00:14 编辑
原文链接http://www.avfline.com/bbs/forum ... 9846&extra=page%3D1
文、图:刘想云 《视听前线》杂志“视听空间”论坛
话说响磬(读qìng,一种中国古乐器)的辉总是今年1月刚认识的,他加我微信说是看过我一些作品,对我文章中强调的科学HiFi理念很有共鸣。3月下旬他说有台纯耳放的工程样机想我细听并给些意见,于是3天后我就收到一个和18吋低音炮一样庞大的箱子。我完全没想到这么大(说给我发的是耳放啊),快递呼我时我就让他先放到代收点去了。后面回到小区只能自己去代收点扛回来再抱上楼,妥妥地体验了一番传说中的“音响健身”… 我拆出HA-1连续煲了5天后,认真听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它声音上确有出彩之处。于是就拿来功率计、温枪、卡尺等,把整机上下都盘了个遍,再把我对它的工业设计、人机交互和工艺等方面的观察和理解,逐项记录下来。4月初周末,辉总来广州,我俩在我家附近的饭店里,聊HA-1、聊发烧,从早上聊到傍晚。第二天,他把另一位媒体朋友也约到那家饭店,又把我叫了过去。刚好我那天中午约了同学,所以我聊到饭点前就转场了。其实毒舌如我,第一天就把我的意见和建议都完整输出了;而另外一方面,我个人希望中国耳机界、音响界能做出国际级产品的心,是没有句号的。
发烧20多年,一直眼见中国烧友“对进口产品有信仰、对中国产品没信心”。也曾听过几位中国音响人,告诉我说仅仅因为他是“中国音响企业”,就被欧美元件商或方案商歧视的事情。幸好,近年随着中国工业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国音响人也逐渐收获了欧美日的市场份额、奖项,以及部分尊重。在高级便携播放器领域,中国就已经正式和日韩在全球市场分庭抗礼了;而中国耳放,至今还没能获得这样的国际地位。7月我收到响磬HA-1品臻版的量产机后,用自制的全频煲机音轨插入静音休息片段,以24小时连续循环煲机法煲了它10天。煲熟当天的午夜,我又细听了一个多钟头,摘下耳机我想到的是:HA-1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在高级耳放领域的一个突破。
不瞒您说,那天和辉总聊了这么久,我的弹远多于赞。而我个人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工业设计上。这新中式的中国风设计,蕴含了足量(乃至稍有点过量)的东方寓意和东方审美,但对我这个现代主义的包豪斯风格爱好者来说,HA-1的总呈现和我的审美偏好是挺难兼容的。后面我把照片发给几个朋友,没想到还有几位说它还挺漂亮的。看来新中式还是有人喜欢的,我家的财长也说它比我之前扛回来的机器有新意,她还说了一句让记住的话“这机能一眼看出是中国人的设计。”是啊,世界上有沙发和巴塞罗那椅,但也长期存在着有东方美感的中式红木家具,中国是应该有基于我们自有文化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的。经老婆点醒,我在家看了它个把月后,也逐渐觉得HA-1顺眼些了。尤其是后面将上市的那款改成方圆底脚的、黑色的品铭版。 所以,回文风格的顶板和旋钮、中式窗棂形态的散热窗、机底那一排古建筑栋梁方脚,大家就各花入各眼吧,毕竟我们中国人都几乎没过这样中国风的音响设计,视觉适应的时间总还是要的。而CNC的一体式方圆机箱侧框,我就认为肯定是一个有音质意义和结构意义的设计。其中,圆角正方形是取地阔方圆的寓意,构成整机视觉上的基本面;整个侧框是全无拼接的一体化制品,由一块42公斤重的合金铝材用CNC铣出,这在力学和音质上首先有更牢固、更少共振的意义;在审美上,则还有顶面和4个侧面全无螺丝的视觉意义。
HA-1卡侬插座上有独家专利的祥云按钮,我也认定是个实用的好设计。无论拔正面的4芯XLR耳机线,还是拔背面的两根3芯XLR信号线,拇指轻压祥云按钮,另外4指轻拉,线材就顺利滑出来了。这样单手拔线,比平常那种拇指往里捅了再用另外4指来拔的方式,顺手、舒服了非常多。这是一个很到位的人体工学设计,而且,是国际上独一份的。
HA-1不但外在是独树一帜的,内核也独一无二。这净重11㎏的大家伙,是大电流纯甲类的电路架构,每声道的静态电流高达750mA。插上HD800我用功率计实测到的工作中输入功率,是我测过的所有纯耳放中最高的,达到104.8瓦,而整机的耳机输出最大功率在100Ω负载时仅1.3瓦(300Ω时仅0.4瓦)。所以,HA-1在用心实现着百瓦大功率中只取一瓦的“黄金1瓦”哲学! 高偏置甲类,是最低交越失真、最佳听感的一种放大电路。但利弊双生,一般会发热量大,热噪声也不小。HA-1运行1小时后,在27℃的乐土骑士团评测室内,用红外温枪实测顶部最高温一点为51.8℃,比之前在同一环境测工程样机时稍低了一点,但坦白讲比我建议的上限还是高了一点。辉哥被我拷问时,拍着胸脯保证合理使用是绝不会热失控的。全机散热位的网孔数有8000多个,上下空气流量充足;机器内藏有两块共10斤、散热面积达1900cm2 的巨型散热齿片;还选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达105℃的长寿电容等耐高温元器件,来达成至少10年的使用寿命。所以,按说明书留足散热空间给这头装甲耳放的话,我们是可以放心长久享用它的。厂方出厂前,也都让它们在60℃的恒温箱中工作48小时“考过试”了。 那热噪声严重吗?实测是这样的:打开机背的浮地开关,用阻抗仅16Ω的小动圈耳塞森海塞尔IE500Pro(泽锋 阿修罗3.5升级线,无屏蔽),循环播放静音音轨,两大旋钮都拧到最右边时,也就是音量拧到最大时,居然听不到可闻的底噪。测到这结果,我只能说一个字:服。
地球村里的晶体管耳放,总体在技术上都有趋同性。毕竟模拟电子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领域。但响磬还是用独创的Augmented Damping/增强阻尼®技术,突破了这个技术围城(整机还有两项已授权专利,和另外两项正在过审的专利)。该技术的实现路径我盘问了辉总几次,他都按了静音键。尽管他不说,但是这技术的目标,还是很好理解的:通过增强阻尼电路,来控制耳机单元的自由振动或反电动势,以求对单元振膜运动的强力掌控,降低电声换能过程的失真。这阻尼效果事6档可调的,顺时针从左往右拧在电路上是降低阻尼效果,在HD800的听感上,则是最左边声音最鲜活,越往右拧,声音就越显内敛。具体调整时,对应不同的耳机和欣赏偏好来6档中选1档就好,不会有那种面对大量可调选项的困惑。HA-1能有后文中的强大主观听感表现,这个增强阻尼技术,应该要记一等功。
为了去掉前端的瓶颈,我给HA-1配了Merging的NADAC两分体8声道解码,转盘是中度优化的笔记本电脑,运行Merging独家的工作站转Hi-End用播放软件Emotion。对的,就是我之前配大奥2并且多次广受好评的搭配前端。耳机是我常用的HD800。电处选了小不点的旗舰再生电源LPD 1000,电源线则都是我们大中华的精品:泽锋DY22接电处做总线、悠扬之声的油浸铜接解码、Telos的铂金签名版则服务于HA-1。耳机线升级线也是悠扬之声的油浸铜4芯XLR。系统中用了4种脚钉:耳放用悠扬之声悬浮垫,解码用Hardpiont可调高度且双悬浮的TRINIA,解码外置电源用T牌8mm,电处则用德恒矿铸钉。试听前解码8通道并成立体声,并播放2遍XLO消磁音轨处理整个音频信号链路。
DSD和高格式PCM,哪个更优?这问题让我心痒好多年了。这次终于2L放出了同一录音的raw DSD128和raw DXD文件,而且还是同一音量的(下载链接请见文末);加上NADAC和HA-1上佳的分析力,这个我多年来一直想做的PK,终于能实现了。开心,手痒、心也痒。 概括地讲,这次听到的差别,比在任何便携+耳塞上,都更明显。rawDSD128听来声音更安定一点、背景更黑一点、乐器稍远一点、稍微有一丁点模拟味了;而raw DXD听来,则是声音更直接一点、音场中各个音符的锐度都强一点、乐器稍近身一点、有着高格式数字音频的透亮感。就这样?是的,就这样。这两个顶级的数字格式,并不因为采样、编码方式的差异,带来南辕北辙的声音。要是播放机的格式支持有偏废,听感差异才会巨大。而这两个同期录音,都是用两台NADAC在录音棚的亲兄弟Horus(AD-DA)来录制的,录音软件也是Emotion在录音棚的亲哥哥Pyramix工作站。所以,这次PK用NADAC+Emotion,绝对是最具示范性的。HA-1超黑的背景、强大的振膜控制力和6档可调的增强阻尼技术,加上HD800的优秀分析力。这三者分别在播放、耳放和耳机上,构成使raw DXD和raw DSD128差别得以“恰当又正确呈现”的3大要件。
再听我钟爱的ORTF制式录音《西达丽丝与小牧神》,它由法国TIMPANI出品,是法国作曲家皮尔奈写的神话芭蕾舞剧音乐。因为曲风特别,所以国内罕见。我是用反渗透水洗碟,再用纯锂电池抓轨系统低速抓取的。这碟我用了十多年,在HD800上是什么声音,我非常熟悉。重点听了第7、9、10这三首。HA-1驱动下,HD800的声场深度比之前听过的耳放都稍加宽、加深一点;结像的形体感则扎实了不少;耳朵告诉我卢森堡交响乐团的成员好像比以往多了好几位,能够感觉到一些以前听不到或者听不清的乐器;一排排乐手的前后分层更加具象,而以前听来像是有部分遮挡的。HA-1驱动下,仿佛是坐在小梯子上听一样,有点“俯瞰乐团”的感觉,每排乐手之间的遮挡都大大减少了。后面一想,这才是对的。因为录音现场的照片中,唯二的两支ORTF话筒就是立在指挥席后约1米、高约4米的地方,并以录音师现场确定的俯角来录音的。 最后听2L选出送给Merging推广设备用的样板母带《Fecit potentiam》(DXD,《Magnificat》专辑中的第5首)。前排的大、中、小提琴组一遍快奏,带出后方高耸的管风琴,还有它们在尼达洛斯大教堂的回响。声场中后方的一整片,是唱诗班孩子们,他们整齐、投入地唱出主歌来歌颂圣母。能明显感觉他们比大提琴、小提琴高,但只能隐约听出是孩子们是大概分3排站位的,而且后排的嘴型更高。这里依旧有听ORTF录音的那种“深度空间被更好分层”的感觉,即声场中能听到比以前更多排的发声体。即使管风琴低音的音浪奔涌而来,前方声场的结像依旧高度扎实。看来这“增强阻尼”技术,真是有几把刷子。后面抒情女高音Lise高声唱出副歌,能清楚地听到她头部是有左右转动的,而且过程也非常连贯自然。 后面我还听了Channel Classics同1张马勒第1交响选段的DSD64和DSD128对比,还有近期刚抓轨的老碟,直至手机零时十分的闹钟声响穿透HD800。摘下耳机,我最后想说的是:尽管HA-1的样貌非我所好、我提出的很多建议也没在这个定版上实现,但它高级的音准、强大又可调的振膜控制力,以及深得我心的声场前后排分层能力,使它成为一台我真心想留下来做评测基准和日常欣赏用的耳放。同时,我也大胆猜猜,它很可能将成为一台国际友商要买回去研究的中国耳放。万紫千红才是春,希望中国人能做出更多的顶级耳放,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收获国际友商更多的尊重。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