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29 14: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本帖最后由 atioox 于 2023-10-29 14:41 编辑
小道具:
1)sommer Excelsior classique xlr (dac->放)
2)sommer astral pro bnc (su6->dac)
3)瓦特蓝星evo330/350 au, sommer dual240套装 (dac)
4)Ye Po600, 高芬85025套装 (放,线电)
5)百通15302(电处)
6)一条不明成分的usb (pc->su-6)
7)Ye 墙插 (电处)
8)避震 (电处,放,dac)
很难想象一部没有任何道具的戏剧,即便是“机线”它本身也是道具;
对于一部武侠片而言,从结果的角度,用拳脚取胜还是用利器取胜并无区别,但于观众而言,“华丽的道具”肯定更有观赏性,
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看呢?(没人会对光可鉴人的柏林之声,金灿灿的msb屏蔽脑放吧)
也许这就是这些“小道具”“玄学”的地方。
咸菜又是个争议的话题,科学发烧的肯定不会相信几千上w的hifi线能比几块一米的铜线好到哪里。
先说结论,如果没有这些“小道具”的加持,这套系统的效果至少要打9折,也就是“显著的差别”,
但要说明下,这个差别只有在做“减法”时显著,比如80分到90分的差异很明显,90到95就要小得多,甚至察觉不到,
但反过来95到90就会很明显,印证那句老话,有些东西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线的作用就像调味品,它可以激发食材的本味儿,又可以中和食材间不和谐的因素,
所以线的使用,于一套系统而言绝对是点睛之笔(但可别“酱油贵过鸡”)
关于线,还是从电源谈起,3)4)基本决定了系统的底色,
具体的思路就是朝着开阳,自然的方向,dac适当加强解析,
其中开阳感,主要来自瓦特接插件,同样的线基接胡贝尔的8215ct,或是马莲高的头就要差一些,主要是“燥”了,不像瓦特“亮”得自然;
而解析得提升,sommer dual240效果显著,接触到实物就会明白此线做工极为扎实,铜材也非常柔软,官网资料标注的6n ofc,应该是没多少水分的,
声底非常清澈,亮而不刺,配合瓦特算是一套非常“透明”的组合,适合dac;
这里不得不提下古河fi-28金接插件,相比瓦特的开阳它就是另个极端,非常的细腻,一耳朵的差别,谁能想象这只是个插头呢?
相比3),组合4)性价比突出,当然,也有想要“出力”的设备多点“厚度”的考虑;
Ye Po600算是瓦特金和古河fi-28间的折中,搭配了高芬85025(单端接地),比dual240“厚”,解析亦没有劣化多少,总体均衡正面;
总的来说,Ye家的几个单品素质都不错,比如7)算得上是瓦特蓝星之外的高性价比选择。
接下来再说说模拟信号线,
在用1)之前,几乎用过sommer家所有代表性的xlr,先说结论:
albedo(绿线)《 emc-quad(黑参考)= epilogue(太阳神)< blue water < excelsior
一个关键词“空气感”,只有到emc-quad这级才有,这人里的“空气感”倒不是真水无香那种,而是声场层面的画面感,特别是live的录音尤为明显,
这里推荐原厂线,emc-quad后的序列搭配的接插件也非常好,纽崔克高端序列定制的emc xlr头,若换成普通xlr效果必然要打折扣;
到了excelsior这级,说实话并没有绿线到黑参考的惊喜,excelsior再次回归了“中庸”的路线,sommer家的六边形战士,没有短板也说不出惊喜,
这里有意思的是厂家给出了两套接插件方案,hicon和纽崔克emc,前者hifi性更强,后者则主打温润自然;
谈到数字线,恐怕又要引战了,
先说结论,不论你信不信,这根传递0/1信号的导线再次影响了音质...
非常推荐2),以声论价的话可谓超值,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它在提供“透明感”的同时保持了全频段的“平衡感”(出于严谨,这里的全频段,自然是来自后端设备的演绎)
当然2)的接插件组合也比较奇葩,hicon cm07+ d&H bnc,完全是出自对专业厂牌d&h的偏好,个人认为接插件品质对线材品质不可谓不重要!
6)usb又是一个有些玄乎的部件,至今没搞明白这根线是如何跨越后端设备的层层隔离,最终反映到回放的,
但就像老师傅寻觅菜肴最后一味神秘调料一样,找到了,那就成了这套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这里我需要的“平衡,透明”碰巧这线具备了。
至此,整套系统完结。
最后再聊一聊,8)这套玄学组合
先说结论,如果真能产生一耳朵的差别,那设备的电路设计肯定有大问题。
“避震”的概念应该是来自音响系统,通过稳定底座抵消箱体谐振的说法。
至于后来衍生到音源解码这类没有机械运动部件的科学性,也无从知晓...
但总体上,五花八门的“避震”产品始终突出一个“浮”的概念,依葫芦画瓢,这套小系统的避震也突出个悬浮,
不过材质的选择上,完全避开铁磁体,谁说得清一块大磁铁会对设备电路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线材的选择已经够复杂了,避震这块就主打减法,让设备彼此与周围环境尽量隔离开来,再不好听那就是设备的锅啦
关于未来
这套小系统的短板也很明确---声场
目前是个精致的studio空间,虽然条理分明,但自己期望的却是个大舞台,
一方面受制于L700的素质,再者就是耳放,奈何静电放的选择面实在太窄了,
力所能及之处 bhse,T8k,叶zero似乎也没有其它选择,
再一细看胆机方案bhse,叶zero的维护成本稍高,特别是叶zero的11根管子让人生畏...
T8k似乎不错,但各位大侠反映不加前级不成器,好家伙,多套线不说,几乎摸到高端合并放的价格结果只能推个耳机...
也许该看看音箱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