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品牌一己之见 Vision Ears篇
之前同时代理过rhine和Vision Ears(以下简称VE)两家的产品,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最后会分家。这两家人的经营理念确实有区别,rhine更像是凭着爱好随心去做,而VE在这方面则体现出了勤劳严谨的一面。
VE分家后经历过一段黑暗期,这也让国内的顾客体验了一把 “过山车”。好在VE后面挺住了,之后的几年间公司得到飞速发展,通过优秀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烧友的喜爱和认可。当然,VE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肯定有特别的地方,下面就来挖掘一下VE的优点和特别之处。
理念
和上期介绍的finalaudio一样,VE的产品也带有些许奢侈品属性。不同的是VE注重凸显私人专属化、差异化,以及身份仪式感。相比高井final audio的高门槛和简约内敛的产品风格,VE的产品表现张扬且具有活力,给人一种十分亲和很cool的时尚气质。
不同于其它品牌产品的“冷冰冰”,VE的产品是活灵活现的,仿佛有着自己的“情感”。这要源于VE颇具艺术性的样板设计,同时还为顾客提供了较高的自定义空间。便利化的外观选择,加上顾客的专属搭配,将产品外观的艺术性与顾客情感交融在一起。
还记得开箱耳机时的样子吗?相信大部分人对于这部分的印象都不会很深。而VE对于这部分的设计绝对是令人惊喜且印象深刻的。VE十分注重产品的交付体验,通过仪式感的开箱体验将其烙印在顾客的记忆之中。
外在
VE早期的产品外包装设计十分独特,如同礼物一样蕴含着惊喜和期待。最外层由紫色软纸包裹,上面写有老板的亲笔祝词。解开包装纸,里面是VE特有的金属方盒。如果有提供印图的话,还能在上面看到自己喜欢的图案。打开盒子,里面装着耳机软包和一些配件,撑开软包就可以看到耳机。看的出来,VE对于开箱体验做的十分用心。
现在的包装做了一些改动,外层的软纸变成了长方形硬纸盒,观感上少了些惊喜,但看起来整洁了不少。掀开盒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整张紫色的欢迎卡,上面印有“欢迎加入VE大家庭”的祝词,另外在卡片的一角有VE老板的亲笔祝词。欢迎卡下面是VE的金属方盒,清洁剂并列放在另一边。
新老版本的包装各有优点,老包装凸显惊喜感,新包装注重高级感。个人觉得老版包装更有情调,不知道大家更喜欢哪种。
虽然VE包装的质感和细节没有final audio做的那么极致,但也称得上优秀。里面的配件不会因为是赠品就降低规格,大多都做了专属化的设计。
耳机制作
定制耳机外壳的打磨和高端钟表零件的打磨一样,蕴含的隐性价值极高,这也是各定制厂商之间的主要差距。VE和早期的JH一样,对于外壳制作都有过一段困难期。从材料的成熟掌握,实心工艺的制作,再到精湛的外漆工艺,如今VE的外壳制作已经非常成熟,是目前优秀的私模制作样板之一。
虽然私模外壳制作这部分比不上一些细节大师,但VE也能够排到行业前几位。VE对于外壳的形状打磨和轮廓过度处理非常成熟,这部分不仅考验加工的肌肉记忆,还需要长期的了解和积累不同耳型的经验。因为耳印只能反映大概的外壳尺寸,一些部位只能通过不同师傅掌握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打磨和补正,这也是造成不同厂商定制佩戴差异化的原因。
除了一些共有的外观,VE的自定义外观种类多样,还有一些独创的外观。这些外观配色、纹理和题材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平时接触过很多私模耳机,观感灰暗且干巴巴的,塑料感很强,给人一种粗劣的感觉。这也是目前私模耳机普遍的问题,而少数厂商通过外漆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闪亮光润的外漆是VE耳机绚丽的秘笈之一,这也是拉开私模制作差距的要点之一。优秀的外漆使用,可以使外壳光亮,触感温润,佩戴顺畅,减少生涩的感觉。但掌握不好会使外壳显得油腻,佩戴起来有很强的异物感。
调音风格
VE主要以动铁驱动为主,单元配置较保守,不是突出性价比的品牌。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纯铁耳机已经做的很成熟,极少的能听到很重的“铁味”;但在较早期动铁耳机大乱斗的时候,VE凭借着出色的“铁味”掌控和独特的调音在当时让人眼前一亮,再加上优秀的高音以及独特的空气感得以大放异彩。 VE的调音个性鲜明且具有原创性,对于质量较差的音源有着较高的包容度,着重突出声音的“肉感”。早期的产品调音比较小众,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VE新颖独特的听感在众多同质化的声音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不少的粉丝。
在这之后VE的调音风格做了妥协,调音逐渐变得通俗化,推出了VE8、火烈鸟和大魔王等迎合市场的产品。虽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也抛弃了自己原有的个性,这也成为了VE调音的分水岭。
近些年VE又推出了多款新品,从极乐空间开始,调音风格又变得不那么通俗了。较低的亲和度以及对应特定的音乐使得反响不如之前那么高了 服务
以国内为例,VE的交期和售后的速度都是较快的,这点对于定制耳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一些顾客来说时间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各代理商,产品的样板展示和模板选择道具部分也下了不少功夫。
商业化
VE的成功不只靠产品,其核心是一家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十分注重市场和经济的风向,这点与市场上大多的定制小工坊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VE大受成功之后,推出了顺应市场需要的VE8,这样的改变可以说是摒弃了之前的风格。之后又推出了多个地区化的限定产品,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回应。而将VE推上顶峰的是“大魔王”的推出,从未有过的高规格设计,不仅拓展了新的领域,还极大地提升了VE的品牌知名度和自身价值。当“大魔王”产品价值逐渐变低,又乘胜追击推出了限量版的“黑魔王”,最后200副被抢购一空;而之前的普通版的“大魔王”在停产之前不过销售了300多副。再之后微静电单元的兴起,VE对于新技术的运用不像一些老牌厂商,接受能力很强,并不避讳。不过这时老辣的VE并没有马上跟进,而是观测了一段时间,总结了第一批微静电耳机容易犯的问题,发现大多都是将这个单元的性能发挥的太满,以至于造成了三频的失衡。之后在自己的微静电耳机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把这部分性能做得那么“满”,只利用微静电单元的“特色”。
近几年受音频市场的红利消退,VE放下原来的矜持,开放了全部定制耳机的公模。对于定制品牌来说,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近期,微静电升级款EXT和凤皇的推出更多的是对市场新风向的一种探索。
总结
作为轻奢系的定制耳机品牌, VE有着自己的特色,各方面都表达出优秀的见解,对于市场的风向和掌控应对成熟,是目前少数值得参考的定制模式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