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olfgangwei 于 2022-2-2 21:22 编辑
先给大家拜个年,录一小段《春节序曲》小号solo片段助兴(多年前在乐团奏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T4y117dm?share_source=copy_web
回到正题,为什么HuFi听古典更合适。
听现场和听器材,最大不同在于,现场听到的每个乐器声是浑然一体的,而用HiFi器材听,似乎感觉每个乐器声里的每个泛音都可以一丝丝捋出来听到。这种感觉乍一听会觉得解析很高,比现场还高。为什么呢?以我粗浅的认识,是因为经过数码器材的处理,产生了相位失真,简单的说就是不同频率的单音发生了长短不同的延迟,这个原理有点像棱镜把阳光打散成彩虹。
功放和耳机/音箱是纯模拟器材,对前面环节的相位失真是毫无办法的。在这个环节,解析越高,固然其它方面得益,但音源带过来的相位失真同时也更明显了。因此把模拟环节的解析作为一个自变量,把听感作为因变量,确实是存在一个最高点,过了这个点之后,解析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负的。
因此稍微“慢”一点器材(比如英国声音箱)其实听古典是很好的。就像,为什么电影的帧率是远低于游戏画面的,但是电影看起来比游戏自然?因为电影画面是有动态模糊的,更符合人眼视觉暂留的观感。电子乐相对真实乐器录音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不存在一个你脑海中事先有的“真实”的声音,因此也不存在相位失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