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猫咪的睡睡念2—再谈调音》(四)音源篇

[复制链接]
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21: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
再者,什么样的音源也要最终被音响系统放出来,它避免不了HIFI的演绎性。这种演绎性,正是从转盘开始的。以世界六大机械转盘系统为例,其中日系占了五个。巧合的是,它们几乎都是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诞生的。正是CD鼎盛的这十年(1987-1997),大量工程和艺术人才向日本音响界汇集,打造了一个空前盛世。为了尽量多的拾取CD上的信息,并在信息处理后附加更鲜明的个性色彩,日系转盘在机械和电路设计上可谓百花齐放,无所不用其极。可惜之后随着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打压以及索尼飞利浦对SACD市场的错误判断,让HIFI市场断崖式的冷淡下来。直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今天,经历了SACD和母带数字化的压抑阵痛期后,这个市场仍然笼罩在曾经的阴霾之下,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例如网络串流音频源码的数字转盘,更是将HIFI领域最高层级的“演绎性”在转盘这一环节严重的抹杀掉了,所以它们活不了多久。音频源码可以网络交换对照或一手篡改压缩,拾音解码器只接受“完整的,正确的”数字信息,否则就推倒重来,如何在拾音这一领域维持“健康”的利益摄取结构?这个市场越来越小,小到没人愿意为拾音系统研发基础性原件和构架,有的更多是从现有的微型电脑领域进行“系统嫁接”。而在音频处理的“演绎性”上更多的是数字算法的“虚拟”优化,能大刀阔斧的将刺耳的声音整合得“柔”一点就已经算是“高端产品”了。在物理层面的现状都被划归得如此“粗糙简单”,更不要谈什么精微多样的演绎性。这和九十年代CD时期大量跨学科艺术人才向HIFI领域所注入的附加价值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说远了,言归正传。CD转盘这种只输出0和1数字信号的东西,怎么发挥它玄之又玄的演绎性的呢?我们来系统地看一下它各个部分间的故事与玄机。LAMPIZATOR是个好网站,这是个美国HIFI-DIY界少有的从工程师角度看待音频系统的改装网站。与其说改装,倒不如说是科普。其中转盘的心得令猫咪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按照专业思路实践了之后对转盘这个概念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其中一些关键的结论,猫咪将它翻译并归纳下来。其实只要远离知乎,远离公众号,远离微信群里颠黑倒白不负责任的“臭鱼烂虾”们,踏实下心来,你会发现“清澈又健康”的实践教科书多如牛毛。

我们从转盘向DAC输出的信号说起。不管你的转盘输出的接口是RCA,AES, BNC,还是TOS,本质上都是二进制编码的S/PDIF信号。这是索尼飞利浦共同定制的音频协议,解码器通过识别可以转化为0和1,物理上表现为通过导体传输的压摆,例如+0.5 Vpp表示为信号1,-0.5 Vpp表示为信号0。我们可以通过示波器测出这些信号(方波)传输的质量。
影响这些信号质量的只有如下这四个因素:
1.  电压幅值  
2.  方波上升时间  
3.  计时精度  
4.  错误修正


第一个因素并不重要,它主要是通过电阻分压器来处理的。但它不能太大,通常的压摆在正负0.5-5 Vpp左右。
第二个因素可能每个机器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因为电压并非是线性爬升的,它可能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与电缆参数和发射机-接收机参数有关,也是每个转盘输出不同音色的一个表现形式。理论上非线性的陡升或陡降都是物理上的一种“不完美”处理,因为这会引起解码芯片的误读。
第三个因素:时钟计时精度低,引起的误差称为抖动,它取决于时钟精度、电缆参数和方阵上升时间。 即使安装了公差为2ppm的超级时钟,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的信号也会有计时误差。 例如“表现最差”的CD播放机的上升时间等于实际脉冲宽度的1/3 。高级的解码和转盘都有时钟输入口,用来将两者和时钟输出器锁在一起(锁相环),从而提高同步时基的精度。但这并不意味这加了钟你的转盘输出品质就会更好,因为如果转盘DIF信号发射器性能很“差”(物理意义上的差),加了钟只是判定时基的能力对齐了,但并不能改变DAC误码的事实。所以好多系统搭配加了羚羊也没啥卵用, 你不能怪羚羊。
第四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纠正的。 我们知道激光读取光盘的方式、振动对光头读取数据的影响以及芯片如何在缺失位元(bit)插入信息的算法都会左右最后的DIF信号质量。 在这些过程中,重型机械转盘的设计,隔离机,大容量的缓存(FIFO), 拾音芯片,供电,VRDS夹具, 碟镇,绿笔(染色的光散色),机械润滑油都会发挥作用。一般来说,数据猜测的错误越少越好。 这就是为什么FIFO数据缓冲区不能使声音完美的原因。 它们可以纠正时钟错误、抖动、上升时间、信号电平等等,但不能恢复激光读取过程中丢失和猜测的数据。  
其实像现在数播和解码营销中的这些热门词(FIFO,FPGA)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九十年代中期日系品牌就已经把这些技术用在产品中了(比如二嫂首次用FPGA的D30和FIFO的D70)。反而现在很多新品的电路设计相比于CD时代的经典产品都是倒退,如果一个新品给你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的,不要买它大概率是正确的。因为真正拔群的性能,像转盘机械与机电技术的匹配,一定是多种技术,跨学科复杂完美地融合所带来的的体验,不是用一两句口水广告词就可以说清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5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