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
区瑞强,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低增益下序曲人声偏弱,音量开高后声场挤在一起,开高增益降低音量,分离度提高,声场展开,人声贴耳,吉他清脆。HDV820的人声没有高增益下的序曲突出,吉他没那么强(都属于中频段),大提琴更清晰干净有力,相比之下高增益下的序曲的大提琴更高亢,但解析度稍欠。
陈洁丽,唇印:低增益下的序曲人声更厚实,凝聚,更近,颗粒感略强,齿音略刺。HDV820则略远,透明,细致一些,背景更安静,齿音更收敛。序曲开启高增益,推力大,控制力加强,人声更凝聚,齿音刺感削弱,听感好于HDV820,低音略软厚,HDV820最可怕的是背景的宁静度,一点噪声都没有,低音更扎实有力。
(以下未提及都用高增益)
降央卓玛,雨中飘荡的回忆:序曲中频更凝聚,带来女中音的回荡效果略闷,HDV820声场更开阔,不那么挤些。
腾格尔,蒙古人(DSD64): 中频不够凸导致HDV820下腾格尔的声音太遥远,到高潮时淹没在了背景的管弦乐和男声和声中,有点嘈杂,缺乏主旨。而序曲就没有这个问题,腾格尔的声音稳稳地占据主咖位,透过背景乐坚定有力地传到耳中,稳住了。
Lydia Gray的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序曲的女声凝聚贴耳,吉他不那么跳出。HDV820的女声柔和温暖些,吉他声更脆,与人声同样突出。
乐器:
小提琴:穆特,Zigeunerweisen, Op.20:HDV820更干净清晰,线条感强,Zigeunerweisen, Op.20的30秒开始,小提琴发声左右位移,空间定位感准确,序曲也能听出来,但没那么显著(多说一句,Ananda在这方面的表现是超越800s的)。序曲的声场还是略挤一些,各“声部”的位置不够错落有致,分离度不够。
钢琴:Maurizio Pollini,贝多芬Piano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HDV820的钢琴动态对比大,线条细而清晰,从安静无声的背景到暴风骤雨般的击键,颇为惊心动魄。序曲的每个音都较丰满,但动态对比没有HDV820那么大,造成的震撼感没那么强。
听到这里,找出宇宙河马的Flight Of The Cosmic Hippo印证下三频分布,先听序曲,尚可,不过不失的感觉。再听HDV820,干净透明,高音亮丽,低音干脆有力,三频错落有致,互不干扰又融合为和谐的整体,听感丝毫不乱,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回去再听序曲,找到了原因:序曲虽然丰满度高,软厚的低频和饱满的中频导致声场略挤;高频虽不夺耳,但缺乏突出亮丽感,导致整体听感中庸,拥挤拖沓,完全没有回肠荡气感,也是动态对比度不够导致的。
进一步测试低频,听Sum 41的The Hell Song,暴风骤雨般的鼓点下,HDV820的低频力度更加明显,序曲有点拖软,吉他的振弦力度和分辨度都不如HDV820,整体听感没有HDV820那么震撼爽烈。
爵士:
Dave Bruck,Take Five:高增益下序曲的萨克斯风和钢琴都比HDV820更有力些,架子鼓也更清晰。低增益下开大音量,力度可以,层次不够分明,线条没有HDV820那么清晰。
Chico Freeman:The Emissary:高增益下的高登开场吉他拨弦声有力,萨克斯风振荡生风,乐手细微的吹气声都隐约可辨。HDV820线条干净清晰,背景黑,细节的力度不如高增益,如轻微的吹气声。但在听感方面,有个好处是不至于让些微细节喧宾夺主,对于主题的沉浸感更强。
Jazz at the Pawnshop,High Life (Live):高增益下序曲开篇的掌声更饱满,铃鼓更清晰,萨克斯风的空气感强,各乐器错落有致,各自表现有力而不嘈杂,衬托出的氛围感更强。相比之下HDV820要略单薄些,乐器之间的争鸣,更温文尔雅,有序但不突出,细致度不错,力度和氛围感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