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科出身,思维和评判都偏理性。最近几个月入坑耳机,从头戴到入耳,从台式到小尾巴,都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感受就是依然困惑,特别是听感中大家常谈的几个指标:解析、声场、冷暖、调音等等,脑海里缺乏对应的物理图像。
譬如解析,解析的好坏,是否就是耳机声音对比原始声音的失真度?再比如声场,是否可以对应耳机输出电流的频率带宽?
这些评价指标我很少看到具体化的一个解释或者说明。耳机厂商指标里面放的更多的还是灵敏度、阻抗、失真这些。仅凭这些厂商指标,很难判断一个耳机。
就比如天龙9200,24欧,105dB的灵敏度,那需要的电压就是0点几伏,功率就是几个毫瓦,手机、电脑随便就能输出这么多。但试过之后发现直推/小尾巴/台式声音完全不同。
那难道是厂商虚假宣传?还是小尾巴/台式里面某部分芯片/电路进行了额外的信号/电路处理?还是单纯的安慰剂效应?
很难客观判断,只能主观上说声音好不好听,但个体差异太大了吧,新手感觉很不好判断。可能这也是“小众”的原因之一吧。
但我认为,小众不应该是安慰剂,不应该是智商税。虽然这话可能不好听。
说回我的认知,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DAC是音源-耳机中最重要的部分。算法、延迟这些都是直接影响输出模拟电流瞬时幅值的关键因素。但有些人就说,DAC没那么重要。
我也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新手入门,字都不识,书都不会读,那怎么认知和评判哈姆雷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