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最不应该讨论的范围,线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2 01: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英国
线材在信号传递方面的确是属于需要考虑的方向。 这是因为很多尖端研究的传感器对于信号非常敏感。 比如射电望远镜对于电磁信号的敏感性,只要附近1公里内有手机开机都会影响结果。 去过“Fast”参观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特别邀请,是不能携带数码相机的,只能用机械胶片。然而音乐播放领域对于信号的敏感性并不高。 拿手机或者强磁体靠近耳机线,基本也不会造成可闻的信号影响。更不要说导线内部晶体表明造成的失真。  

一般10m的导线的失真差距都在10^-8这个量级上,而HIFI的标准是小于THD 0.03%,也就是10^-4这个量级。 比0.03%低的区别人耳是无法分辨的,因此好的线材和坏的线材无论怎么比都不会产生可闻的区别,因为功放的底噪都比这些失真大。  

近30年学术界基本只讨论无氧铜带来的电导率提升,基本没有人会讨论导线带来的信号失真。而老的导线更是不应该去玩的领域。 导线也是有疲劳度的,尤其在高频信号20khz下导线的疲劳度远大于低频信号50hz (Nicolas et al. 2020)。高N的无氧铜经过10^6个周期的高频信号使用,其电气性能基本就和无特殊加工的铜差不多了。

从减少电阻的角度来说,给线镀银来提高电导率,还不如加两根线来的实在 (铜和银的电导率差距是10^-9量级,而铜和铁的电导率差距是10^-8量级)单位是毫米^2/米。

所以不可否认线材对信号是有影响的,但这种影响太小以至于无法用耳朵分辨。 因此从听音乐的角度讨论线材基本是没有意义的。 (可能讨论供电稳定性更有意义一些)

2
发表于 2020-1-12 0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你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以我的经验,最后的结论和我的体验不同。
在一套敏感的系统(通常价格比较贵,调整比较平衡,信息量比较大)上,线材的改变是可以分辨的,即使是非音响爱好者的一般人也可以听出声音的改变。
道理我不知道,但是多年来,遍布世界各地很多人的实践都说明了线材的影响,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不要用理论来否认事实,因为事实的报告数量已经很大,大到不可能是偶然的错觉。
现在的理论解释不了,或者是解释者没有掌握到全面的知识,也可能现有理论还没有能解释。后者的话,要做的事应该是研究之后完善理论,而非否定现象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13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