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玩耳机小萝莉 于 2019-11-1 09:20 编辑
很久不用开门见山法,今天想平和的陈述一颗容易被忽视的金子。这是一条佩戴绝对舒适,重量虽轻但能量不可轻视,三频分布非常均衡,整体波动较小,过度平滑顺畅,素质解析优秀,声音风格成熟稳重耐听,潜力较大的千元好塞,适合实用党以及对佩戴有严苛要求的烧友群体,注意是烧友群体,不是消费数码玩家。 相比前作,最大的区别是腔体材料形状的改变。“材料由镁合金改为铝合金”官方简介如是说,意思就是用的材料更轻了,一对耳塞不到7g的重量看数字没太有概念,实际佩戴上才发现如若无物的舒适感有多重要,就跟很多人觉得镜框没必要买很贵很轻,但用过很贵很轻就立马真香的快感一样。 腔体形状的改变扩大了动圈前腔部分的体积,可以理解为更少遮挡减少高频损耗,也可以理解为前腔预留空间混响,调节声音各部。升级改为CNC增加了施工精度,直观感受来看合模线过渡自然,隐藏不错。腔体面板经氧化后抗磨损表现更好,再加上导管的细节刻度也让不知道到底该推到什么位置的耳套能够对号入座。 这里想多说一句包装让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代沟,预售福利的竹制盒子据说为增加高级感,但在我看来,我还是更喜欢纸质的包装,但是我妈这个年纪的人,就觉得竹制盒子更高级,问年轻群体则普遍认为外包装的高级,更应该重视设计而不是换个材质,毕竟现在新品如此繁多,包装不能让你脱颖而出就输了一半。 也因为如此,才在开头写了实用党不要错过,为了好好听歌买耳机,而不是为了什么花里胡哨的其他乱糟。说了这么多,来看看声音部分,核心关键词就是成熟,自然声的作曲家资源、调音师聆听经验以及对声音的理解等等各方面属于比较中年派,因此风格定义时就不会选择博人眼球的低频轰头甚至高频扎耳,正常的多。 选择稳重成熟的均衡风格对于设计完成角度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尤其还是动圈的换能模式,做突出容易,做平滑难。但NS5 MKII开声给我的直观感受除了均衡之外,还有一种类似在各种音响展房间里听到不错的音箱一样的感觉,那种自然均衡的分布以及空间混响的层次分明又相互交融,又很健康舒适的声音。 低频部分量感恰到好处,弹性和下潜比较优秀,在聆听《鼓诗》这种传统低频测试曲目时,打击的力量感非常充沛,而点到为止的迅速回弹,将量感和余震造成的轰头不适锁定在安全范围内,拳拳到肉非常扎实,进退利索自如,非常干净。尤其《尘鼓》,特别接近音箱的表现效果,无论是游移的重心定位,还是远近深浅的空间感,都让人感觉这上手这只塞子确实是挖到了宝。 人声部分走的是自然回放的路线,没有过多音染,也没有过多位置的干预,男声厚度优秀,将赵鹏这类男声的浑厚以及共鸣感完美还原,但又不是那种贴脸的油腻乏味,可以耐得住性子慢慢听,颗粒感有些重,稍微有点散,换掉原装套可解。女生部分齿音控制的不错,甚至聆听齿音阿姨梁静茹都没啥特别的不适感,至于毒不毒看你怎么理解,我觉得这种真实还原要比刻意刺耳更毒。 至于中上盘的处理我认为是声音部分的亮点,压住了量大就不适的区间,同时保留住声响不多但声音不少的“不可闻”区间来构成空间感的填充,动圈前后腔的开孔使得这部分的表现更加通透,也做到了亮而不刺。10mm碳纳米管振膜配合垂直指向导管再加上释放出来的阻挡空间,让中高频细节非常丰富,混响融合之下也将容易矫枉过正的监听干冷风格巧妙规避,真正做到久听不疲。 整体聆听风格介于温润与监听风格之间,拿捏到位,素质解析同级别可以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对声音细节的分离和大场面的定位是非常扎实的,基本盘做的非常稳,选择的风格也很稳重,当然顺带一说,搭配自家的白丝线,莱格拉斯,甚至甘道夫银线这三条升级线,可以获得明亮甜美又耐听的高频以及顶级解析。 搭配上手机驱动聆听流行问题不大,但如果想充分释放潜力,我觉得上个推力较大声底干净的素质前端能将真实自然理解的更进一步,亦或是选择自带音染的前端调和出一丝属于个人喜好的色彩。至于音乐风格,目前还没找到不能应付的,无论乐器多与少场面大与小甚至录音质量好与坏,都没出恶声。当然,不适合消费数码玩家的原因就是,看到包装不花哨,一耳朵觉得白开水可能就要开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