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虽然进坛七八年,我自认为没进入发烧的大门,器材不那么熟悉,耳机就知道七八年前的那么几个,每每进坛发帖子,都是咨询问题,毫无贡献,蒙朋友们诚恳留言,听到一些箴言,指明一些方向,甚是感激。帖子自2013年发了两个月,期间六年,竟没看过一眼,直到前几天想起买hd800系统,又进来骗问索答,滑稽如我。
hd600,据说此前神一般的存在,时间久远,我不闻不问,不知道现在还是如此?就记得带回家那一刻,我放下了画笔,听了几个通宵。除了一堆古典cd光盘,一部老cd机,一个千八块钱的解码耳放,竟然让我销魂,意淫不断,说来可笑不?几千块钱的事,买到这样一个乐子,满足,知足,后来方意识到,这耳机潜力挺大,给什么设备出什么声,时不时拿去耳机店,用spl推,总往中关村跑,那时候听了hd800,更销魂,不是买不起,而是自己意识到,着了魔不好控制,一发不可收拾怎么办?美院的学生有个好处,课外教课卖画有点小收入,小资一番,也不在话下。现在成家立业了,对耳机有热情,谈不上多大激情,倒是升个级,算是对多年来玩耳机道路上不正确的做法做个纠正,好歹上一个差不多的解码耳放一体机,弄个新耳机,起码听着不那么离谱吧,注意,我不否定拿着hd600直推,或者用较为性价比的器材,好多小孩,有那么点零花钱,为音乐着迷,实为幸事。不为了音乐着迷,为器材着迷也没有错。不对,不该说小孩,是指那些“初烧”的朋友,我,初烧都轮不上。最近打算入hdv820 ,推不好800,总能改善我心爱的hd600吧?我这想法,初烧不?玩hd600没掉发烧的坑里,玩hd800会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吧,请大家不要嘲笑我这个伪烧友。
最近画完画,戴上600,打开cd机,随心把光盘放进去,拧开小耳放的音量,闭上眼睛,意淫,有时候是卡尔博姆的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和交响曲,有时候夏依的勃拉姆斯交响,有时候是索尔蒂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或者是塔里赫的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种种。
我就记得这副耳机刚买的时候,就我那些小玩意儿,听着高频刺耳,低频混,定位是有的,声场也在,那时候除了听spl一耳朵区别,听什么谷津u2啥的,基本听不出来太大区别,就死了那条心,不瞎玩不乱买,耽误了600,却快乐了我,这不,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苹果一体机直推,也没听出啥恶声,反而越听越舒服,难道耳机听时间长了,听感越发自然?等过两天拿了hdv820,我还给它一点信心。
但是,大家说这个耳机很中正,其实他还是挺有个性的,在前端投入不够的时候,如果听交响的大编制,会呈现一些不同的状态,交响乐中的慢板柔板,系统不理性时候,定位都准确,声音的还原也有模有样,小提琴组就是小提琴组,大提琴就是大提琴,管乐明暖的声音都能出来,这也是我时常听到某交响乐的第二三乐章时候,会沉下心来慢慢聆听读取。到了最后乐章的快板,或者主题很鲜明传达气势的时候,偶尔会遭罪,贝多芬的贝九就是那么的典型,如果卡尔波姆指挥的贝九第四乐章在这个耳机上尚可耐品,卡拉扬伯恩斯坦,对于我来说就有点遭罪了。卡拉扬的演绎,我挑他的小编制或者室内乐听,他的录音时长用力过度,这是他的风格,和富特文格勒的托斯卡尼尼老牌指挥家在尊重原谱基础上散发出来的气势气质不同。卡尔博姆又是不一样,他的作品善于把控秩序与速度,让声音发生于自身,让音乐回到本体。我愿意用hd600听卡尔博姆,就是这个原因,hd600能控制得住。
说白了,耳机挑音源挑演录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呢?我说不好,我的器材不行,只能随心说说。
但是在我这种不太理想的搭配下,听室内乐和钢琴,就要轻松一些了,乐器不多,风格尚在,除了听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会有点刺耳,我说的是类似这样的风格,在我这种推不好的情况下,会有点刺耳,听室内乐那是妙计了,贝晚期的弦乐四重奏,版本诸多,听的最多的就是塔里赫的,那几把弦乐,声儿响起,便可沉思,我认为hd600是可以驾驭这样的曲目的,并且很拿手。若是在更好的设备上,估计表现会非常惊艳。
听阿劳演奏的贝多芬钢琴朔拿大,这副耳机也很理想,对于目前的我,听着也较为知足,但是听钢琴其实很讲究系统结构,我不认为完全因为音色,而是对瞬态的要求,需要的残响得表现出来,安静下来时候要干净利落,特别是快板时候琴键间的大小跨度的转换,瞬态的要求立马显现,因为听现场时候,只有钢琴家演绎得凌乱却不会说琴声本身的拖沓闷肉,但是耳机可是会出现这种不理想的结果,如果推不好,所谓的推不好估计就是设备不够理想,录音从解码器出来已经出问题,然后耳放再放大这样的问题,但是前端的好坏与否对于出来的声音会有多大的差距呢?肯定不会天壤之别,但是一小耳朵的区别还是有的,这就是我用自己这套设备和之前spl推时候的差距,尽管spl的声音是那样的干涩无味,但起码,瞬态出来了,琴声的味道不够浓郁,倒是干净利索。那换句话说,换个耳机呢?hd800和hd600,直推也是一耳朵区别。
前几天,我还用这个耳机听索尔蒂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这个版本,我觉得录制时候很理想,透射出来声场比较大的幻觉,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声音响起,管乐那悠扬的声音,在600上空灵的温暖,紧接着悠扬,紧接着是无调性的开始,错综复杂的主题描绘,神秘的音响性,春天来了,号声,大提琴,种种,每个声部在这样的调性下,这个引子,hd600控制的很好,这个录音很空博,喜欢的朋友可以找来试试,在我看来可以当作试音盘。引子才三分钟的演录,紧接着是下一个小标题,芭蕾舞剧嘛,标题性比较强,接下来的春天的征兆,一开始就是大提琴有力的合奏的低沉的共鸣,沉重的脚步的意味。600演绎得也相当出彩,低频推不好,但是录音好啊。这部曲子往后的东西就不一一讨论,不过是些趣谈。
回到hd600最经典的听堂感,这似乎是烧友给出的美誉。事实也如此,听音乐时候,声音响起,声音在脑海里有规整的虚拟乐场,如果器材足够好,各声部的前后左右都能大概感知出来,像是一个厅穹的种种回响,在特定的较为规整的点上,声音如此美妙。但是它有别于音乐厅的音响系统,尽管音乐厅的回响处理让音乐听厅里每一个角落的听众都能把音乐听得较为清楚。音乐听的听音系统,还要看座位与高度,要是我们不是在正中间坐着,不管靠前靠后,听的声音也较为别扭,这就是票价的问题了,当然,听独奏会比大编制理想,在位置的选择上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好的耳机有一个好处,这种像是把音乐听搬进脑补意淫的状态,省的我们去选座了,闭上眼睛,音乐你说了算,换碟散场,放碟,观众自然不吱声,音乐开始响起。但是耳机毕竟是耳机,箱子毕竟是箱子,他们的乐趣是,我们有我们的艺术性,音乐会现场,不管不着,戴上耳机,版本林立,经典的,被诟病的,成了乐迷烧友的趣事乐谈,滋滋有味。音乐会现场?那的赶上好的团来了,听着不糟心。
还有一个问题,音乐会是视听一体,耳朵永远醒着,闭上眼睛意淫有他的乐趣,睁着眼睛看,乐手们从容或是手忙脚乱,听不清楚的声音,你也会觉得,看,就是这个声部出了问题,听不清楚你也会觉得一目聆之而了然。耳机可做不到,两个发声单元,所有声音都是这两个单元说了算,有秩序没秩序,乱不乱,关乎音源关乎器材关乎耳机的素质,这又是另一种听音理念了。
有时候,我听耳机也会很接近现场,不信,打开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听着声音看着乐手们演绎,你莫名会觉得,耳机的声音,一出来,理所当然,位置感空间感,很精确。这就是单听耳机和视听一体的区别了。很有趣。
今天唠叨到这里,安。
hd600,听古典,确实是一副好耳机。
|